《爱莲说》教学反思 篇1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材,明显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承性,课文中加大了文言文的比例,而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教师在“讲”与“练”字上下了很大工夫,学生学习的方法只是机械的识记,从而导致学生对文言文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恶心理,因此我认为,文言文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构建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上完《爱莲说》一课后我对此更深有体会。
在教学课文《爱莲说》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把握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遇自己身处污浊环境,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我组织了学生展开大讨论,后来我提出:学习这篇文章有没有现实意义呢?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有的同学说:“做人要随和,要亲和,否则会被社会淘汰,因为社会需要的是胸怀大志,无私奉献,能与人和睦相处,诚实敬业的人。”有的同学说:“本文在当今生活中还教育和鼓励人们在浮躁的现实中保持一颗宁静的心。”还有的同学说:“我认为坚守独立的人格,需要有坚强的毅力。”当学生们争先恐后讨论到此,我就告诉他们:“是的,我们在学习知识时,一定要保持宁静,挥别浮躁,否则学到的知识就不扎实。你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环境,有好的,有差的,有的可能暂时生活在‘污泥’中,但文章告诉我们,不管现实社会怎样,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有独立的人格,有崇高的追求,绝不能随波逐流,要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做一名坚强、自信、自尊、自爱的人,在逆境中同样健康成长!”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语文教学重在学,学生是主人。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技能,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帮助其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爱莲说》教学反思 篇2
这节课容量较大,课前学生必须很好地预习,否则就很难完成本节课目标。我上课之前布置过,所以学生接触过这篇文章。整个课堂按照文言文的五个环节进行,虽然目标没有完成,但是我感觉收效比较实在。没有出现教学脱节现象。
本文和《陋室铭》一样,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学习时要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对初中的学生来说,疏通课文的字词句应是其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在疏通课文这一环节上,我设计了“提问答疑法”,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由学生提出质疑,疏通课文的字词句,以此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获得相应的自学文言文的技巧和能力。
本课中“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通过问题设计,辅以相关的资料,运用“讨论法”、“迁移法”,来实现这一教学目地。
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通过插图欣赏莲的形象,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写莲花的诗句,让学生感受莲花的美。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从感官上吸引学生,为本堂课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设计这一环节是这么考虑的:首先,通过提问,一方面复习旧的知识,另一方面拓展学生的视野;其次,为本堂课的内容服务。
学习文言文,朗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接着进行的是朗读训练。
3、朗读训练 完成教学目标“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及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朗读训练通过以下步骤来完成:
①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读时请学生注意字词读音,注意读课文的语气,语调。小黑板展示重要字词读音。
②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③学生自由朗读,相互提问,借助注释,疏通课文的字词句提出质疑。 ④请一学生范读课文,然后再齐读课文,最后背诵课文。
拓展训练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这个训练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准确地把握志与物之间的联系,同时,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并暗示性的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总之,本堂课我所注重的是通过教师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指导来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自主拓展能力的培养,达到学习效果。
《爱莲说》教学反思 篇3
这节课,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发现。开始,我放了《荷花颂》的歌曲将学生带入情景。接着,学习课文.先听录音,再听录音跟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学生提出有三个字音读不准:“涤”“蔓”“鲜”.当堂有学生予以正音.一个句子难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稍加朗读,大家就明白了.然后是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先画下来,待会儿提问.这一步用的时间稍长,学生的提问也较多.但绝大部分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极少数问题,我点拨一下即可。
从莲花的形象分析君子的品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基本能概括出来。对于菊和牡丹的衬托作用,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我引导学生先说出运用的是衬托手法,然后适时作了比较,这种手法的运用是为了突出了莲的高贵品质。
关于托物言志的写法,我用:“我特别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来实现的,很多同学都能够说出自己所喜爱的事物。
这堂课,学生预习扎实,能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
《爱莲说》教学反思 篇4
在教学模式上,我们一贯采用的传统教授文言文教学的固定模式,即:朗读---疏通---理解---积累,在议课过程中许小艳老师提出怎样突出重点,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节课仅仅是为了追求某种形式上的完美,还是要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更让我受益的是陈教授的做法,他也是以读来带动、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陈教授绝不拘泥于读的形式,而要求学生应读出作者,读出自我。与陈教授的课相比,本节课中我设计的朗读在某些地方就显得很浪费时间。为了这个环节,即使教学内容很简单,即使学生已经会读,仍要按模式照旧进行。所以教无定法,不可按一定的模式因循守旧。
在导入新课时,孔令宏老师建议以古往今来赞美莲的诗句或学生谈莲的形象等方式来导入,以此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是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用什么方式调动起学生内在的热情,激发起活跃的思维,积极地去参与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同时我觉得孔老师这个提法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去挖掘文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样做也未尝不可。不过,我也不推翻我的观点,我觉得学生的课前三分钟演讲也是一种很好的调动方式,它是学生参与课堂的一个极好的手段。看了“爱莲说反思总结”的人还看了:
1.《我是什么》课堂教学反思
2.幼儿园课堂教学反思
3.高效课堂的教学反思
4.课堂反思日记100字
5.一分钟课堂反思
《爱莲说》教学反思 篇5
从最终的课堂呈现上来看,效果不如预期,一方面是因为经历了上午的四节公开课,学生已从紧张过度进入到了麻木状态,我在课前调动力能不足,使学生反应状态欠佳,另一方面则尤为主要,是我在备课的过程中,“备学生”明显不足,学生对文本的预习效果不如最初预设,直接导致课堂的第三个环节检查预习与整体感知部分用时过长且对基础知识的落实并不扎实。在小组讨论的环节,小组的作用没有充分的发挥,这也与学生平时的课堂习惯有关。
《爱莲说》教学反思 篇6
在这节课未上之前我也是好备了一番,但终究没有在课堂上觉得很好。
我依然在尝试不先串翻译,而是将问题设计精细,使各个问题的回答基本能将每个语句都包含在内,然后达到既理解全文又做到了翻译的目的。
之前,上的21课很不错,本来是三个课时的教学安排,我用一节零十分钟就全部搞定,效果也特别的理想。而在这里,就不是很顺利了,究竟是什么问题,我想值得反思一下。
首先,21课是本册的第一篇文言文,在未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将预习做得特别的充分,所以课堂上翻译的、理解的都很顺畅,没有出现大问题。再次证实了预习对于课堂的重要性。
在22课上边,《陋室铭》是第一篇,还是预习的很扎实,而第二篇《爱莲说》就没有很到位。短短的几句话翻译起来我就发现学生比较吃力,并且课下的时候我还提问了几个学生,也不是很好。
另外,自己的设计在上的时候总觉得也有些不顺手,大致记录如下:
学习过程:1.出示学习目标三个
1)识记说的文体及作者的文学常识(没有用上幻灯片,没有及时制作出来的原因,只是简单说了一下“说”,“说”是古代的一种问题,发表作者的看法、评价,“爱莲说”即是说一说我对莲花的喜爱这个事儿。而有关作者的更没有在出示任何背景的内容,仅是课下的注释里的东西而已)
2)读课文,会分析出三种花的象征意义及莲的形象
3)能概括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我让同学们先读了一遍课文,然后问:文中写了三种花,其实写了三种人,你能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吗?
这个问题我让三名学生上台演板写出自己的答案,各不相同,但基本一样,只有一个把牡丹所对应的人写的是——一般人,有同学站起来纠正说应当是富贵者,追求富贵的人。
接着,我让他们分别再找出有关三种花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再翻译。这个环节如此设计很生硬。因为除了“莲”相关的语句太少,只不过是包含了“菊” “牡丹”这些字而已,所以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这个问题太没有思维的挑战性,这于我以往设计的问题是很不相同的,故似乎有点懒于回答的味道,在发现之后,我就立即包办领着大家急速的译解完毕。
这个处理我对自己很不满意。
接下来的问题是针对第二个目标的。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莲花,你能说说莲花身上都有哪些君子的品质吗?
在自学后有同学很快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和答案,可是在这个问题上需要的词语是学生一般想不到的,所以我告诉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尽管有几位同学讲的也不错,但大多数同学成了听众,只是个别同学的一言堂,使我很苦恼。最后也是在我的不满意中结束。
下一个环节:既然是写莲花,干嘛还要写菊和牡丹呢?
同学们很快答出是对比,并且讲的也很好。比如说:陶渊明怕自己经受不住尘世的污浊,就隐居了起来,而周敦颐为了匡扶天下,不至于使国家更加黑暗和堕落,坚决不退隐,是比陶渊明的境界更高的人。
是啊,学生说的多好。此时,我就引出了正衬的说法。另外同时讲到了与牡丹的反衬。
这个地方我感觉说的很好,只是讲的人太少了,是我应当想方设法再多调动的。
不过,倾听的同学不少了,比以往只知道发言不愿意倾听好的太多了。尽管还有跑神的,后面有一位女生还在剪指甲,我到她旁边提醒才停了下来。
最后是写出来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在他们写完后读了几位同学的,能将刚刚分析的一些莲的品质带入进去。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我让大家讲参考书第一次拿了出来,将里面总结好的摘抄上去,因为我没有将参考书上的答案打出来供他们抄取,反正是要最后记下来,还是自己弄吧。并且也是因为我没有准备好的缘故。
总之,这节课备的不充分。看来,要想使自己上的成功,必须下一番功夫。任何机会都只会给有所准备的人。
《爱莲说》教学反思 篇7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该始终以学生的学情为出发点。然而,我在自己的设计中过于关注自己想要教给学生的东西,代替了学生的思维,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速度,也没有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来消化。因此,学生们无法在课堂上完全吸收知识的关联性。相反,我们应该将这个过程放在第一课时之后,让学生阅读并思考,然后在早读课上帮助他们解答疑问,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不应该追求华丽,而应该简明扼要地点评和引导,启发学生思维,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见解。
在板书的设计上,正如张老师所说,过于凌乱会让学生看不懂你的意图。虽然他们最终可能明白板书的内容,但之前的板书指向性不够明确,也没有系统、科学、美观地呈现出来。因此,我们应该按照张老师的建议重新设计板书,用表格等形式来体现内容的组织和关联:
努力在尝试和挑战中逐步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