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反思

七年级数学的教学反思【合集6篇】

时间:2023-12-09 04:11:52 教学反思

七年级数学的教学反思 篇1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减法的含义及减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掌握5以内的减法计算。

  2.能理解图意,并能根据图意提出数学问题,用自己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

  3.在丰富有趣的童话世界和真实生动的情境中,产生自主学习、共同探究的强烈欲望及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教材分析〗

  主题图以小女孩摘果子创设情境,引出问题,让学生从具体生活中常见的实例来体会减法的含义。“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在摆圆片画掉几个圆后再写算式,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直观地感知减法的含义及计算,力图从习题的设置上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第2题及“练一练”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即充满童趣的卡通图“小刺猬背苹果”“小鸟叼果子”“米老鼠偷蛋糕”等图画,使学生充分体会减法的含义;“练一练”第5题以每次少几个让学生自主探索数与数之间的规律,拓展儿童的思维。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校位于城乡交界处,本班现有学生39名,其中有3名来自城内学区,12名来自城外农村,4名来自区内农村,其余全部来各地的个体户家庭。就学前教育而言,仅有21名学生曾受过不同程度的学前教育;就年龄而言,有6名学生年龄偏小,且5名适龄童患有各种有碍智力发育的疾病。由于学生的来源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和学习方法等差异很大,许多家长忙于自己的生意,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因而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也有一些有利之处可以加以利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农村生活及商品交易过程中,直接获得数字信息的优势,通过孩子之间的交流、合作,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从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共同探究

  1.故事引入:甜甜家有一棵果树,每到秋天,就结满了许多又大又红的苹果(边讲边大屏幕出示第一幅图),这天,甜甜家来了许多客人,她应该怎么做呢?

  生:应该摘果子给客人品尝。

(学生很踊跃地抢着说。)

  师:对!小朋友们真有礼貌,知道对待客人要热情有礼貌(注意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我们来看一看甜甜是怎么做的呢?

  生:提上篮子给客人摘苹果。

  师:对,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再看看树上有几个果子呢?

  生:(齐答)有5个果子!

(展示第二幅图。)

  师:甜甜摘走了几个呢?

  生:甜甜摘走了2个。(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他们个个面带微笑,很自信。)

  2.看图提出问题,引出减法。

  师:根据刚才的观察,你能提个数学问题吗?

  生1:树上有5个苹果,摘走了2个,还剩3个。

  生2:(不满的急切地说)他说得不对,该问还剩下几个。

  师:现在谁能完整地提个数学问题呢?

  生:树上原来有5个苹果,甜甜摘走了2个,树上还剩下几个?

  师:怎么知道剩下几个呢?

  生:从图上看出来的。

  师:从5个果子中摘走了2个,要算还剩几个,就是从5个里面去掉2,在数学上就要用减法来计算(板书:5-2=),用算式来表示就是5-2=3,中间这个符号就是减号,读作:5减2等于3,表示有5个果子,摘走了2个,还剩3个,“3”就是我们要求的问题

  的答案。(领读算式,学生同桌互议算式的意义。)

  3.摆一摆,说一说,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

  师:现在我们用5个圆片来代替树上的5个果子,请小朋友们取出5个圆片摆在桌子上,摘走2个果子该怎么拿呢?

七年级数学的教学反思 篇2

  《计算经过时间》

  因为学生每天都和时间打交道,比如睡眠的时间,飞机飞行的时间,营业的时间等。所以上课多以引导,以生活事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和计算经过的`时间。如:老师上班是7时05分出家门,7时45分到校。问老师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呢?教材中也安排了简单的.求经过的时间的例题,难度并不大,书上呈现的例题是通过在线段图,和钟面上直接数,非常直观的得出结论。但在后面的练习中,就涉及到用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把所有时间转化为24时计时法,用结束的时间减去开始的时间。但在计算过程中,学生容易跟多位数加减的退位搞错。另一类睡觉问题又另很多学生摸不着头脑。因为这里涉及到跨天的计算,比较复杂。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这两个时刻是在两天中出现的,应当分天计算,这样的教学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就容易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中我还发现学生在时刻与时间的概念上比较模糊。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5时指的就是5:00,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5点,这是一个时刻,而平时生活中所说的5小时指的就是经过了5个小时,这是一段时间。

  随着学生认识和理解的深入,加强练习,相信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会更有经验,让时间真正深入学生的生活,也让学生们能真正了解时间。

七年级数学的教学反思 篇3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栽蒜苗》的教学反思

  通过《栽蒜苗》一课的学习,学生再次的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并会用条形统计图反映统计结果,进一步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通过教师提前布置并和学生一起进行栽蒜苗活动并每天测量,学生亲自体验了数据的形成。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了小组和做学习的优势让同学以小组的形式制图,组内能互帮互助,得到启发,教师课对画的不规范的、有困难的小组进行具体指导。学生能用条形统计图反映统计结果,进一步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1.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首先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境,在学生遇到困难后,我并没有引导学生如果去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尝试去解决问题。然后选出学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并由其他同学进行评价,优点在哪,缺点在哪。让学生亲身经历解决矛盾的过程,增强对知识产生和发展的体验及认识。

  2.在矛盾冲突中建构知识网

(1)格子不够用,让学生发现1格可以代表多个格子的知识。

(2)格子够用了,1格代表1厘米还是2厘米,哪种办法更好呢?对比发现,1格最佳的单位量是,一组数中,最大的数据除以纵向格子数。

(3)所设计的统计图中,最大的厘米数不能超出最高的蒜苗的.高度。

  3.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在探究画法时,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画,去思考;在交流画法总结经验时,让学生充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体验条形统计图形成过程,以及画图时注意事项。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了很多的不足:比如对学生的操作方式和评价上有很大缺陷,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磨练自己,不断完善。

七年级数学的教学反思 篇4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

  人教板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第一课时的排列与组合这一课时的创意:是让学生体会到了“排列与组合”这一基础数学思想,以及这一知识对解决我们生活的实际问题的重要性。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能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体会到数学知识的有用价值,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

  在教学之前,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何让学生水到渠成地去解决问题,使学生不仅仅是在模式上会做,而是在理解上会做。如果学生头脑中没有经历建模的过程,没有很好的直观依托,强塞给学生的东西也就形同如空中楼阁了。

  又因为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虽然有了抽象的成分,但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于是,“借助直观图”成了我这堂课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重要策略。那么如何“借助直观图”呢?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突出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感受数学知识。

  虽然,课堂上我开始没有明确告诉学生什么是排列,什么是组合。直到学生对排列与组合有了比较具体的感受,即先动手,用数字卡片摆出能摆的两位数,写出所摆的两位数;然后在多种实践活动(握手游戏、衣服搭配和买练习本有几种付钱的方式)中加深理解排列与组 1

  合的思想后,我才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问题中的排列与组合并且板书,我觉得这样让低年级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

  二、注重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学生思维。

  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板书的顺序比较灵活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方式随时调整板书的顺序,(例如,学生甲是先用数字卡片2和3摆出23和32这两个二位数,我就可以先根据学生所说板书这部分的内容,然后再根据学生所说板书其余内容)这样更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改下的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固定的运算方法,也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三、跳起来摘到的葡萄吃起来会觉得更甜。

  课中的衣服搭配的练习题中要求搭配的衣服和裤子只是个两样,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适当地作了调整,增加了难度,让题目富有挑战性,结果不但没有难倒这些小机灵鬼,反而因为有了那么一点点难度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是因为人,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特别的喜欢争强好胜,而我又恰倒好处地利用他们的这一天性来。

  四、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完成了数字的排列与组合后,又运用了握手、衣服搭配和有几种付钱方式等这些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作为游戏补充和巩固。通过这几个活动,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十足”。我认为课堂教学也没有完美的,这节课教学效果虽然不错,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本课时是以游戏为主,但是游戏氛围却不够,没能把游戏的特气氛完全表现出来。教学中的过度语言不够精妙,有时候甚至没有恰当的过度语言而是直接跳到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我想这也是不是导致课堂气氛不够的直接原因之一。

  针对以上发现的问题,我想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可不能忽视课堂中的点点滴滴,哪怕小到一句短短的过度语也不应该放过,在教学中也应该真正做到“勿也善小而不为,勿也善小而为之”。

七年级数学的教学反思 篇5

?9加几》是小学一年级数学第9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第一课时,20以内进位加法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且它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9加几》作为第一课时,这部分内容学习的好坏,将对今后计算的正确性和速度产生直接的影响。我设计了“9加几”这节课,目的在于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方法,学会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同时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

  从课堂教学效果看,基本达到了预设的要求,完成了教学目标,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

  1.探索新知。其中有一个环节,我在黑板上贴出了左边9个,右边6个的彩色小圆点,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本意是想利用直观的物体,通过移一移或圈一圈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凑十的过程,但是课堂上我竟然把这环节漏了。

  2.巩固新知,寻找规律。我出示了“9+□=1□”,让学生说一说□里可以填哪些数。这里应该可以让学生说的更多一些,说出每种可能性,同时是对9加几的练习,然后将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整理成有序的算式,从而让学生观察、发现规律。而课堂上,我却只让学生随便说了几种可能性,就直接将答案用课件显示了出来。

  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其中一道练习题我设计了套圈游戏,在介绍游戏规则时,我假定了每种动物只能套一次,这其实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很不利。本身套圈游戏就该关注学生的思维的发展,能不能想到同种东西可以套两次,而我却直接将学生的思维定住了。

  记得指导老师说过,一节课的教案至少需要修改三次,第一次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进行备课,第二次和参考资料对比后修改,第三次修改则是在课上完之后,发现课堂中的不足后再次修改教案。如果每节课能做到这样,那新教师一定能进步的非常快。我想我会不断努力,勤思考、勤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七年级数学的教学反思 篇6

  《计算工具的认识》一课的内容,数学课中,从一年级到三年级我们很少看到理论这样居多的内容,但是分析四年级的教材,使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数学课中,并不是一味、简单的学习计算,一些理论上的东西还是有必要了解的。备课时,我也参考了相关的教学设计,总觉得这些设计偏重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环境下,要体现出以学生为本,但是,这样的教学设计面对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能行不通吗?

  通过课前调查,我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对计算工具已有一些相关的知识,并且安排让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希望他们通过网络能收集到更多这方面的信息,来充实我们的课堂学习。毕竟网络的学习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大知识的容量,并且能为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但是,后来在课堂中发现,学生收集到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可以说少之又少。经过了解才发现,有些学生家里有电脑,可对于查取信息的能力和方法上,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而一部分家庭生活水平达不到有电脑配置。显然让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基于这样的.情况,我把教学调整为讲授式学习,介绍我在网上找到的相关知识。显然,教学效果达不到教学预设。

  令人欣慰的是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计算器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文中介绍计算器的功能,然后,以抢答等形式来加以巩固,对于学生了解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像这样类型的课,根据我们现有的条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该如何上才能跟得上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呢?教师的教学如何做好只要“引领”,而不是死板的传授学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