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下面是网友“zhaoxia”收集的《秦兵马俑》教学反思7篇,以供借鉴。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篇1
课文4-9自然段介绍了秦兵马俑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教学这一部分资料时,我先让学生自读描述各种兵马俑的句子,感受各种兵马俑的特点,用词语概括。然后组织交流,并把全班同学认可的词语写在黑板上相应的俑的下头。学生学习兴趣高,思维活跃,写了不少词。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环节过后,我让学生为你最喜欢的兵马俑作代言,这时学生的兴趣更高了,从他们的描述中,我清晰地感受到这样的研读是有效的,学生的阅读理解与表达本事得到了训练,同时在理解表达的过程中一些形容人物的词得到了积累与运用。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篇2
课文4-9自然段介绍了秦兵马俑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教学这一部分资料时,我先让学生自读描述各种兵马俑的句子,感受各种兵马俑的特点,用词语概括。然后组织交流,并把全班同学认可的词语写在黑板上相应的俑的下方。学生学习兴趣高,思维活跃,写了不少词。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环节过后,我让学生为你最喜欢的兵马俑作代言,这时学生的兴趣更高了,从他们的描述中,我清晰地感受到这样的研读是有效的,学生的阅读理解与表达潜力得到了训练,同时在理解表达的过程中一些形容人物的词得到了积累与运用。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篇3
【教学片断】
师:这篇课文从拿两个方面介绍了秦兵马俑?
生:课文从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形象鲜明两个方面介绍了秦兵马俑。
师:这两个方面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生:这两个方面是通过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形象鲜明这个句子联系在一起的。
师:这个句子中有什么关联词?
生:不仅而且
师:这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生: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我们把它称为过渡句或过渡段。大家年能不能用不仅而且造个句子?
生:小红不仅长得漂亮,而且学习成绩很优秀。
生:大象不仅外形高大,而且干起活来力量很大。
师:如果我们写一篇描写小红的文章,是不是可以先写她长得漂亮,再写她的学习成绩很优秀?
生:是的,我们可以和课文一样,长得漂亮和学习成绩优秀两方面写小红。
生:我们也可以从外形高大和力量很大两个方面写大象。
师:同学们,我们在平时写作文的时候,要学会恰当地运用过渡句。请大家根据各自的造句内容从两个方面写一样事物,用上你刚才造的句子。
(学生写作,教师行间巡视)
(请写好的学生读自己的习作。)
【教学反思】
在我们的阅读课堂教学中,要适时地进行写的训练。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紧紧扣住过渡句作用这一教学重点,从过渡中的关联词引发训练,进行了写句子,写片段的练习,突出了习作训练。经过我的精心构思,把要求重点理解的过渡句安置在学生自己的习作之中,加强了学生的感受,自然也理解了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学生在理解过渡句作用的同时,也受到造句和写作的训练,产生了由知识到技能的转化,这样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形成大有裨益。因此,在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中,要挤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写的训练,如能坚持不懈地训练,相信学生的写作水平定有很大的提高。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篇4
《秦兵马俑》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教学目标有两个,1、我能正确认读8个生字。2、我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能说出秦兵马俑的特点。通过学习从而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秦兵马俑有什么特点和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介绍清楚特点。
考虑到课文的这一脉络,课前我认真编写了导学案,精心设计了教学程序:让学生分五个板块去展示自己的所学所悟。导入新课时,我以介绍兵马俑的特点导入,意在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出兵马俑的独一无二,这是课文的重点;然后通过组内预展、全班展示,让学生了解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
一堂课下来,我觉得学生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大部分小组都能做到分工合理,展示时链接紧密。展示的学生自信、大方,倾听的学生认真、并学会了做课堂笔记。评价不在是停留在声音、分工等方面进行评价,已经上升到对展示知识点进行深层次的评价。特别是田铭佩小组展示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时,形式多样。他们不仅通过读文,抓重点句子谈感受,通过图片让学生去感受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还教给大家说明方法。
仔细反思一下,也有不足之处。首先,学生在抓兵马俑的特点时,介绍太简单,如准备一些图片展示,更直观形象一些。其次,时间安排前松后紧。第三、学生的语言组织不够精炼,还需老师经常指导。
总之,学生的潜力是不可低估的,今后,要多给学生提供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大胆、自信地去展示自己。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篇5
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感触颇多,收获良多。
1.认真研读教材,感悟文本的魅力。
很多老师不太相信自己,读教材之前习惯先读教学参考书,认为只有这样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才能准确把握。我的观点是:教学参考书不是教师的“圣经”,优秀教师的教案蓝本也不必当作“神祗”来膜拜。每一遍读课文相信自己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新的理解。我常常在引导学生预习的时候抢着读课文,就是出自这种见猎心喜的心态。
《秦兵马俑》这篇课文自己以前也教过,也曾经听许多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教过,但对课文的印象并不是很深刻。只记得这篇文章条理十分清楚,是指导习作的好范文。备课组活动之前,我细细地品读了课文的语言文字,在字里行间流连,在不同的兵马俑之间徜徉,我似乎真的听到了他们细微的呼吸,感受到作者狂热的心。我读到以前未曾读到的很多东西。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读进去,忘掉自己;走出来,揣摩写法。
2.学会引导,顺学而导
以前备课的时候,经常有这样的困惑:我的问题提出去,不知道学生会有怎样的答案。往往不知道下面该如何设计引导的语言,因而感到无比的为难。上本课之前教研组里有很多其他老师已经体验了教学过程,他们毫不吝啬自己的教学感悟,我是最后一个上课的应该算是最心中有底的了。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需要达到怎样的目标,我已经心中有数。再归结到文本上,哪部分内容应该引导学生理解到什么程度,我也了然于胸。这种在不断地教研中,揣摩课堂教学的感受真是妙不可言。课堂上我心中有答案,抛开了原先设计的引导语言,我顺着学生的回答引导,一步一步把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提升,学生从语言文字中获得了感动和激动。
3.让学生用笔思考
教学设计中原本在第十自然段设计了写的练习,但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关系学生没有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用笔去思考。不过在汇报交流五至九自然段的时候,我让学生对文中介绍的文字进行补白,展开自己的想象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兵马俑介绍具体,很多学生已经进行了用笔思考的尝试。值得一提的是:今天学生的学习状况很令人欣喜。我感受到他们的情感已经随着文本的情感在震荡,在共鸣。介绍的时候,有点欲罢不能的感觉,所以在这里耽误了很多之间。这也是我课堂教学中总不能收放自如的原因。
4.在文章的精妙处,给学生品读涵咏的时间
这一点是我今天教学本文的一大遗憾。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又是一课时完成教学内容,我总是担心自己不能在一节课时间之内完成教学任务。每个环节的设计都力求精练紧凑,连自己的教学语言也显得比以往要干脆很多。所以在重点部分,特别是课文的第十自然段,让学生品读涵咏的时间很少,所以举手发言的面还不广,只是一些平时语感很好的同学能够瞬间跟上我的思路。
以后的教学中,还应该更深入的研读教材,发掘教材的教学价值,准确地把握教材的关键,注重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让学生从多角度得到发展。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篇6
课文《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再现了中华民族一段强盛辉煌的历史。本课时的重点就是联系课文内容,体会兵马俑的类型众多,形象鲜明。从而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所以,本课时的教学,我以过渡段为切入,由复习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入手,然后自然过渡到重点段落(4—9),引导学生体会秦兵马俑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
针对这一教学重点,我主要设计了三个大问题: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类型的兵马俑?他们有着怎样的鲜明形象?仔细读读课文,选择你喜欢的一个兵马俑来给给大家表演,让同学们猜猜你表演的是哪一个兵马俑。因为要表演,学生在阅读文本时特别注意揣摩兵马俑的特点,如将军俑的神态自若,武士俑的严峻等等,变被动为主动。表演的同学对人物形象认识透彻了,得到了锻炼,观看的同学也在阅读、观看表演中对兵马俑鲜明的形象获得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深深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篇7
课堂开始,我利用多媒体播放秦兵马俑的图片,配上《闯秦宫》的音乐,给课堂奠定一种雄壮激越的情感基调。当气势恢弘的秦兵马俑映入学生眼帘,浑厚苍凉的音乐回荡在学生耳际的时候,学生的心灵便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这个时候,我问学生看完之后哦的感受,然后引出全文的过渡句:秦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秦兵马俑》着重介绍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条理清楚。作者对兵马俑的外观形象进行了极其生动的描绘,尤其是捕捉了兵马俑的神态,描写得栩栩如生。
有鉴于此,在设计第二课时的教案时,我围绕文章的过渡句设计了两大板块。
第一板块是对第2自然段的学习,即领会文章是怎样来表现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的。我用了这样一个问题总领“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秦兵马俑的宏大规模的?”孩子们从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与内容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罗列出了占地面积广、数量多、气势磅礴、工艺精巧这几方面的特点,还找出了列举数字、举例、比较这几种说明方法。孩子们联系文章内容,说得有理有据。但是这个环节所花的时间偏多,导致后面的教学太过急促。
第二板块是对3—10自然段的学习,主要要引导学生透过兵马俑的神态、动作来领会不同佣的特点。但秦兵马俑所处的时代毕竟离学生已经久远,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并透过课文的语言文字去触摸那段凝重的历史,去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首先就要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所以,在这一环节,我补充了很多相关的资料和图片,带领他们穿越时空的遂道,去亲身感受秦兵马俑的魅力。然后让学生翻开课本,去字里行间自己去朗读,去细细品味,说一说这些兵马俑的特征就水到聚成了。最后引读课文的第10小节。但是原来的设想是总结“有的……好像……”的写法后,配上图片,让学生用“有的……好像……”练习说话,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加以说话训练,这是本堂课最让我觉得最遗憾的。
课文的最后一个小节,比较简单,所以我以读代讲,让学生读后再说说自己的体会,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进一步利用电子教材所提供的资源,着重理解“绝无仅有”这个词,以此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那种举世无双的创造才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