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3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语文)

时间:2024-02-25 13:45:55 教学反思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3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语文),欢迎参阅。

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3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语文)

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1

  《最后的姿势》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在汶川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护卫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当我看到这篇文章是以《最后的姿势》为题时更是觉得非常感人,题目就有很深的含义。我对这篇文章进行了细细的研读,认真的备课。在教学这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觉得自己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收集资料,激发情感

  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资料:

  1、了解5.12大地震的概况,收集地震的.相关的资料、图片和感人故事,以便课堂中交流。

  2、收集谭千秋老师的资料及纪念谭老师的有关文章、诗歌。5.12大地震轰动世界,学生们亲身经历了那些日子,收集资料的任务触动了学生的记忆和情感,许多感人的画面,故事涌上他们心头。这项任务很快就完成了,为课文的学习埋下情感伏笔,在第一课时的交流中,学生情绪激动,为之感动。

  二、紧扣题目,抓住细节,研读文本

  “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课文。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的最后姿势。

  叙事性文章中最有价值的是细节,研读这些细节描写有助于学生体会谭老师舍己为人的伟大人格。课文中对地震发生时的场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这些场景描写渲染了人物出场的情景,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我通过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这些句子,体会谭老师在地震来临之时,在生死攸关之际,谭老师做出生命最后的抉择,用身体守护学生。他张开的双臂,是坚定的责任,是无声的大爱。

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2

  最近几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被各级专家和一线的老师穷追猛打,大家都在这“有效性”上苦苦的追寻着。其实语文教学真是像一些专家说的那样“语文教学是个筐,什么东西往里装。”咱们语文老师难啊,难就难在我们的学生考试成绩要优秀,我们的学生要会考试,否则你的课讲的再好都是空话。

  于是很多语文老师的课堂就要“面面俱到”,从字词句到文章的写作方法、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思路,都必须对学生有个交代,否则放心不下。

  在备《最后的姿势》时,我也曾有过很多思想的火花,包括文章的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还有地震来临时的环境描写,这些都是学生比较陌生的,都是容易懂却很难理解的“知识点”,不得不讲。但给学生讲课的次数越多,就越觉得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在读书中慢慢“消化”掉这些所谓的'“知识点”,可以在学生预习时就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些所谓的“描写”是怎么回事。

  在刚开始试讲是我甚至把第三自然段的“人生的意义”作为很大的一个篇幅去“大做文章”,我发现,如果在第三自然段花了大量的时间,那么在后面的理解“最后的姿势”重点内容时就很被动了,甚至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满以为这种大胆的教学设计可以对上课的学生来一次“脱胎换骨”的人生世界观的教育,但令我哭笑不得的是在课后调查时,我问学生“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时,大多学生说就是以后发生地震时也要像谭千秋老师那样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我并没有生气,可能是我高估了学生的能力了。鉴于此,我觉得这些内容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朦朦胧胧知道就行了,可能很多孩子对“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并不十分理解。

  除了抓个“人生的意义”,我地抓那5个“!”,因为这可是描写“来去如风,快如闪电”的地震来临那一刻的危急,“必须让学生读出那‘迫在眉睫’的味道”、“必须让学生体会到谭老师在那千钧一发的时刻所表现出来的勇敢”尤其需要通过学生的朗读去再现“5?12”地震时的惊险,于是我设计了“如果谭老师来得及想,他会想什么?”的问题,设计了“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当时情况的危急。”第一个问题一抛出去,学生真是聪明极了:

  “谭老师会想到他的女儿,因为他很疼爱自己的小女儿,课文开头不是写到了谭老师六点多钟就起床,给小女儿洗漱穿戴好,带她出去散步吗?”

  “谭老师如果来得及想,他会想到他的妻子,想到他的爸爸妈妈,因为他担心地震会失去自己的爱人,同时他是一个儿子,肯定也担心他年迈的老人家。”

  “谭老师会想到他的同事,他的亲戚……”

  这样的回答正好符合我原先的教学设计思路,说实在的,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认真听课,用心思考,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那我们作为老师不知道有多高兴,特别是可以绞尽脑汁回答出老师“需要”的“标准答案,那真说明我们老师的备课深度还算可以了。

  紧接着的描写“情况危急“的词语,我说“词语”,而不是“成语”,意在降低难度,让学生乐于思考,况且难度降低了,学生思考的范围也大得多,肯定地说这些“词语”里说不定还有很多“成语”呢!事实上也刚还是这样:“迫在眉睫、火烧眉毛、千钧一发、燃眉之急、十万火急……”

  这两个环节收到了我想要的“课堂效果”。这样一来,学生费尽心思去想老师的问题,占去了大量的课堂时间,课堂上品读句段的时间就没有多少了,所以第一次指教这《最后的姿势》是草草收场了。

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3

  《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是根据2008年四川发生的汶川地震而改编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伸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赞扬了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大爱无私的思想感情。

  在进行这课的教学时候我主要抓住了四处教学描写,感受其预示着什么。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要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十分的危机,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千秋老师将要遇难,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抓住这四处环境描写,分析谭老师是如何做的呢?让环境描写衬托人物,这就是对谭千秋老师的正面描写,重点抓住谭老师在地震到来和楼房即将倒塌的时候说的话和所做的事,组织学生通过朗读和表演反复体会,真正体会谭老师是怎样诠释爱和责任的,感受谭老师对学生大爱无私的情感。学生也能真正明白了诠释的意思了,不是简简单单能用解释来说明的。

  那到底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住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句中的`动词 “撑”组织教学,让学生表演,让学生说说从“撑”中能感受到什么?“撑”看出了谭老师用出了所有的力气,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水泥板,自己却被砸的血肉模糊,这时,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爱。这样的爱是一种大爱,无私的爱。当讲到这儿时,大家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在教学时,我还抓住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让学生理解体会,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千秋老师逝世时候的自然姿势,也正是这个姿势护住了四个学生,充分看出谭老师这种恪尽职守、舍己为人、大爱无私的情感。我让学生联系上文当地震来临时,谭老师正在给学生们上课的内容进行探究,谭老师给学生讲人生的价值,那谭老师人生的价值是什么?那就是为孩子,为他人。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他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姿势,是诠释爱与责任师德灵魂的姿势。这时,再让学生说说课文为什么以“最后的姿势”为题时,学生都能滔滔不绝说上半天。

  但在钻研教材的时候没有太深,凭自己理解上课,在这课中忽略了侧面描写的学习。还有就是我上课时候太过注重形式了,没有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以后的教学中引以为戒的内容,要特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