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鸟的天堂》教学反思8篇,供大家阅读。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
《鸟的天堂》一直是我印象最深也是最喜欢的一篇课文,巴金先生以优美的语言,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也为我们展示了一棵百年大树独木成林的景象,教学中如何能让学生感受到这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观呢?
我首先抓住“不可计数”这个重点词,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它的含义,再用课件帮助学生认识榕树,通过课前自学,让学生交流关于榕树的自然知识,认识气根 从主观上感受榕树枝干的“不可计数”。又抓住“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的“卧”,“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的“堆”等,进行换词练习,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自己保存了一段视频,展现的就是这棵500年大树的全貌,还有各种鸟儿嬉闹、栖息的镜头,直观地体现了“鸟的天堂”这一壮观景象。为下文体会“这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提供感性认识,也为本课难点的突破提供了帮助。
通过影视图文对照,学生无不感叹这伟大的自然奇观,带着真实感受朗读课文,润物无声,水到渠成。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2
相同的文本,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学内容的取舍有变化。这是我在执教了《鸟的天堂》之后的感悟。
因为接手新班,集体中的成员来自五年级各个班级,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不会读书,有的不善思考,有的根本没有接触过批注式阅读法。面对这样复杂的现实情况,我必须放慢脚步,带着孩子欣赏沿途的风景,在进行略读课文《鸟的天堂》的学习时,关注学情,有的放矢展开教学。
我首先检查了学生对《鸟的天堂》的预习情况,有了欣喜的发现。学生在引领下,已经有了文本写作的意识,他们开始关注表达,关注作者如何有序地书写。在预习时,他们找到了表现时间顺序的词句,对文本的'段落进行划分。知道了读书要从整体入手,关注内容,有了对文本脉络梳理的小尝试。在品词析句时,学会关注修辞的精妙与叠词的运用,写下读书发现。但是对于文本细微处的发掘,问题意识仍有待培养。
有了对学生学情的把握,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一步发现语言美。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将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一同甄别。大家在讨论中发现了有些问题本身很浅显。如“为什么起初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为什么我们要继续拍掌?”这样的问题一读就懂,没有探究的价值。“为什么第一天经过鸟的天堂没有看到一只鸟,而第二天看到了很多鸟?为什么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为什么说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相比之下,这些问题更有利于对文本的深入学习。提问题要提像这样值得探讨、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
怎样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呢?我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首先要沉下心读书,找到自己的疑惑处。不能流于表面,为提问题而提问题。其次要学会确立的重点句段,从中寻找问题点。最后,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发现文中有价值的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敏锐的捕捉能力,发现文中的精妙处。在学习“大榕树”时,我鼓励孩子们学会从看似平常的字眼中寻找精彩。围绕“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中“卧”字欣赏,抓住“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中“堆”字品味,对“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中“叫、飞、扑”展开想象。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而我努力依据学情,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在问题意识的浸润中,伴随着思考前行,在读、悟、思中掌握学习语文的金钥匙。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3
我在本校东三楼多媒体教室进行了《鸟的天堂》第二课的创新实践献优课教学。教学过后,感触颇深,现在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次难忘的实践课做一总结。
1.态度——精心备课
经过与同课头的老师共同商议,我确实以1933年巴金先生写的《鸟的天堂》一文作为这次实践课的窗口,因为这篇文章不仅语言优美、生动,在表达上很有特点,再加之能唤起人们与自然友好相处,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我精心地研读课本,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难点重点,心中有了大概的思路,然后下笔写第一次初步的教案,一次成形的教案,各个环节已呈现出来。然后又进行二次修订与充实,对于各环节之间的过渡句及内容上的取舍进行分析请教。而后又进行了第三次与第四次的再修改,直到每一句话都烂熟于心,直到每一个词义都融会贯通,每一条思路都符合该课的教学,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利于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如在教学这句话: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上。我初备课时,只设计出让学生体会“卧”一字的含义,经过思考,进行横向联系,又从教学老师处得到启示,最后觉得为了表现榕树大应以教学为参照,与操场的实际面积对比,因为学生没有去过这个地方,对于南园生的榕树只是通过媒介了解,而不知其到底有多大,所以与他们非常熟悉的操场进行对比,就能使这一概念更具体化。课下通过与学生及听课老师的交流,果然如备课所思,听课者都感知了榕树占地面积大的程度。
2.风格——学法指导
本次实践是在让各位老师上出自己的风格,自己的特点。我认为教知识重要,但教给学生方法更重要。所以,平时我就非常重视良好学习方法的渗透,比如低年级时认字的方法,中年级时写话的方法等。本次教学,我重点想教给学生赏析句子、段落的方法,朗读句子——体会句意——理解词义——赏读句子。使学生从初步的感知,到进一步的掌握,再到更深一步的分析词语,在此基础上的赏析朗读,一步一步,深入浅出,循序渐进,达到学会知识,掌握方法的目的,既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
3.创新——大胆取舍
本次我所展示出来的是《鸟的天堂》的第二课时,所以在进行两大部分(榕树大、鸟儿多)的教学时,我大胆取舍,对于文章的7、8自然段以及12、13自然段出示在大屏幕上悉心分析,突出重点,巧破难点,使得内容颇多,密度颇大的这节课给人以思路清晰,印象深刻的难忘。而其它部分由于简单并在第一课时了解过,故舍之。
4.虽然在本次备课
,谨循新课标精神,但是老教法留下的影响使我在教学“鸟多”这一知识点是时,没有运用总结出的学习方法进行实践,而是采用了保守的方法,这样既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没有节省下来时间,故影响了后来课时的进度。我应该大胆要求学生运用上面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这一部分,发散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灵动起来,自主地学习,并合作学习,自然地进行知识的迁移。
5.“点睛”——音与像的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开课时的音乐“百鸟朝凤”把学生带入文中的情境之中,紧紧地抓住了学习者的心。结尾的实景录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使学生在感叹景美的同时,又一次体会了文章之美。但由于技术水平有限,录像没有进行有机的切换,出现了一些稍晚一步的情况。
6.收获——多实践再创新
通过这次活动,我觉得自己应更多地实践,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及课改能力,以及操纵多媒体的能力。更应以一个全新的思路对待教学,不能止步不前,更不能固循守旧。这次活动,我有了沉甸甸的收获,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更严肃地给自己提出了努力的方向。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4
告别了“鸟的天堂”,巴金的心情是留恋,而我心里更多的却是遗憾。“遗憾是残缺的美吧!”我想。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在遗憾中辨析得失,将遗憾减到最少。的确,当我一次次反思着这堂课,回味着这份遗憾时,却觉得,不只是遗憾了!
这次遗憾,让我看到了自己作为教师,在教学机智上的缺憾。《鸟的天堂》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理解课文内容,并不是什么难事,对于搞清楚课文对于事物的表达方式,学生也能够比较容易的掌握。但是,如何在朗读中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何在阅读中升华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这节课里我都没有实现。
由于自己的经验不足,能力的制约,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尤为突出的是的教师指导表面化。
一是表现在指导朗读方面,首先是我的语感比较平缓,也不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不起学生的朗读情愫跟兴趣;其次是没有明确朗读的要求,没有深刻地指导学生朗读,从而在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时,感觉不是学生的切身体会,而是老师硬套给他们的。
二是在展示多媒体课件时,也没有任何的指导跟激发性的语言,没有灵活、恰当地把课件与教材所设置的情境相结合,效果不佳。
正如张老师所说的,网络已走近我们的课堂,网络究竟能给目前的教学带来什么?在教学中该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而尽可能地避其弊?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建构更有效的教与学的模型?网络教学环境中的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分别该怎样定位……在进行语文的教学设计构思和实践中,值得我们深思。
还有我在课堂上对待学生的态度,并不那样民主平等。在学生的生成和预设的教案之间,我选择了后者。看来,我还是没有从课堂的主宰者这个高高的阶梯上走下来,还没有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而我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这正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教学才能和素养,在以后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真的需要指导老师的帮助,向各位学员学习,谢谢大家!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5
课文《鸟的天堂》描写的是一棵栖息着无数鸟的大榕树,巴金写自己两次去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和经历,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画面,体会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难点是体会描写大榕树特点的句子。
在体会作者两次去大榕树的不同感受时,我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鸟的天堂加了引号,有的却没有加?在学生充分朗读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并让他们进行小组的讨论,引导学生通过结合上下文来分析两个鸟的天堂所带给作者的不同感受,接着找出文中的相关句子进行对比教学,前后对比作者到达大榕树的感受,也了解到鸟的'天堂有双引号与否的区别。而在体会作者看见鸟儿后的欢乐心情,我则结合对鸟儿的描写的分析来取得突破。文中两个“到处”写出了鸟儿不可计数,后面一句“大的,小的……”则写出鸟的数量多,种类多。13自然段中则写出了鸟儿的活泼,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动作描写来突出鸟儿可爱活跃的形象,而衬托作者的心情。
《鸟的天堂》向学生展现的是大自然的美,没得语言需要反复的品读,美的情感需要用心地体会。朗读是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有效途径,因此,我让学生多读文本,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6
今天上了《鸟的天堂》第二课时,从准备到试教再到正式上课花了五天时间,教案也几易其稿,回顾这几天的点滴,收获颇多。
《鸟的天堂》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巴金先生为我们描绘了人与自然的美好与和谐。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不难,难的是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作者笔下的这种树与鸟、人与鸟、人与树的和谐之美。一开始我在教案中这样设计:在学习榕树这部分的时候,先让学生找到作者发自内心的赞美的话——“这美丽的南国的树!”然后围绕这句话去找能够表现榕树美的句子,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到榕树的美,鸟儿能够在这样美的“天堂”里学习是多么快乐;学习鸟的部分时,先抓“热闹”一词,围绕这个词展开。还安排了一个句式训练和拓展训练——写一写小画眉的感受。
第一次试教,效果不好。特别是学习到描写鸟的'部分时,由于之前我点了“热闹”,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在写小画眉的感受时,只能写到感谢人们,而没能想到树。作为引领者,没能引导好,学生的感受只能停留在浅层次上。第二次试教,学习鸟的部分时,改变了方法,还是采用围绕作者发的感叹——“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展开。这样学生的思维没有受到限制,在谈自己的体会时有一个学生一下子就说到了树与鸟、人与树以及人与鸟之间的关系。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7
从整个的课堂效果来看,这样的教学设计比较的死板,这也是造成学生不能积极参与的最主要的原因。首先,在感受榕树之大的'时候,用的时间稍微多了一些,在课堂上,我对时间的感应能力也降低了,这是几年前从没有遇到过的问题。这导致最后一个环节,理解双引号的用法没有处理而留做了课后思考。感受榕树之大,“从课文中找一找,哪些地方写出了榕树之大?”我想应该给学生留两三分钟的时间,让他们在书上找一找,并做简单地批注,然后再做交流,可能更会节省时间,也能使学生真正进入文本。
另外一个反思,就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的技巧。无论是什么样的文章,让孩子们眼前有物,把孩子带到现场都是理解文本的重要方法,这节课首先在我眼中就没有大榕树,没有众鸟的欢腾,没有美,没有情,当然也没有引导学生真正地进入情境,真实的课堂出现一些问题很正常,这堂课很不错,可是没找到感觉的课,怎能算是成功呢?学生没有真正用心地参与,没有碰撞的火化怎能算是不错呢?
课堂上无痕的引导,教师深厚的基本功……我努力,我追寻。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8
巴金笔下的《鸟的天堂》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文中采用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鸟的天堂,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表达感情充沛细腻,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文。
这篇课文的教学上,我改变了以往“牵着走”的方式,尝试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因为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自己的。从课后提问和课后习题的反馈情况来看,这种方法是十分有用的,学生真正学到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不是被硬塞进去的
在教学中,我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带起整篇课文的学习:作者和他朋友几次去了“鸟的天堂”?每次看到什么景象?为什么两次所见所闻不一样?学生通过默读,通过思考,通过讨论和交流,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以上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带领学生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章脉络层次,初步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整体感知过程中,我还穿插对意义段的教学。
“点面结合”是写景文章的常用方法。本文也采用了这种方法:作者在描写群鸟活动的场景时,运用了两个“到处”和三个“有的”对群鸟活动的情景进行了总体的描述,让读者有一个整体感受,这就是对“面”的描写。在此基础上,作者重点描写了一只画眉鸟,把它的姿态与叫声刻画得生动逼真,这就是对“点”的描写。我带领学生一起概括出怎样才能在写景时做到点面结合?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对景物的总体进行描写,然后抓住代表性的景物进行细致刻画。语文教学要做到一课一得。我为学生准备了一幅花园照片,要求学生运用这种方法描写春天的花园。班上的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方法。
语文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的课堂。这篇课文的教学,学生的读显得有点欠缺,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进行不同形式的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