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下册《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通用5篇)

时间:2023-07-09 02:05:32 教学反思

  【前言】在六年级数学下册《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中,我深入思考了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概念和应用,以及如何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升他们的数学能力。本文是热心会员“guchaodu”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下册《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共5篇),以供借鉴。

六年级数学下册《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 篇1

  通过这次讲课比赛,我不仅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学到了很多东西。通过集体备课、说课、评课。让我觉得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也从其他老教师身上学到了有效的教学经验,找到了自己的不足。比如各个环节时间的安排上和对学生的启发上的不合理之处等等,尤其是实验环节上。

  这节课主要是实验内容,我在比赛前精心制作了课件,在这节课中我也尝试着运用了它,结果很好!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增加了知识的趣味性!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展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化难点、抽象点为形象生动的动画,勿庸置疑,这种教育技术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它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没有的趣味性、直观性,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从而能更容易地达到了教学目的,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培养了技能。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逐渐成为目前教学技术手段的主流之一。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尝试,使我感受到了改变教学方法的重要性以及得到良好效果的快乐,也看到了学生的那种渴望创新、探索、渴求表现的要求,也使我看到了学生们的巨大的潜能,更大的发展性、可塑性,对于我在今后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提供了基础。我会不断实践、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和朋友,达到一种“亦师亦友”的境界。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发挥自己的优势,多利用多媒体教学,也会多向其他教师学习,取长补短。

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篇2

  这是一篇抒情的写景物的文章,作者通过对荷花细致的描写,体现了荷花的美丽。在教学中我闻荷花、看荷花、赞荷花、变荷花又回到看荷花这样的思路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文章的脉络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1、抓住重点词来体味——重点词“冒”

  《荷花》这篇文章非常适合阅读,并且学生可以利用这篇文章进行仿写,其中有许多好词佳句,适合学生积累,运用到作文中去。

  例如描写荷叶的句子: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单单一句话就写出了荷叶的三个特点——多、绿、圆。描写荷花姿态的句子更多了。如何让学生有感情地体会,就是要抓住这些重点词句进行分析,体会,对其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品读,研讨。在这段话中,虽然有许多好词佳句,但是毕竟一堂课的时间有限,我们也不能眉毛、鼻子一把抓,必须有详有略,所以,在这段话中,我重点抓住了“冒”字,让学生来体会这个字用得真好!一开始,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这段话中,那个词语或那个字你觉得用得特别好?学生一下子找到了“冒”这个字。接着我问:怎么样的长出来才叫冒呢?在我的预设之中,学生应该会非常活跃,答案也会丰富多彩,例如:高兴地长出来,迫不及待地长出来……但是另我没想到的是,学生眼睛瞪得大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学生都没什么反应,一看这个情形,我也傻了,我再怎么预设,也没想到学生会是这样的反应。因此,我只能换一个问题:荷花冒出来是想干什么呢?这下,学生好像一下子找到了方向,有的说因为她想看看外面的世界,迫不及待地长出来了,有的说她想要呼吸一下外面的新鲜空气,快速地长出来了,还有的说她想要和青蛙,小燕子来打招呼,很高兴地长了出来……没想到,问题一更改,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了,而且感受到了“冒”字用的好处!由此可见,教师的提问至关重要,好的提问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更好的体会句子中重点词把握。

  2、学习第二自然段,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形式,来仿写其他的花。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并且归纳出荷花的三种姿态,学生很快就总结出来了,一种是才开,一种是全开了,还有一种是花骨朵儿,接着,我让学生看着板书,把荷花的三种姿态进行复述,学生因为有了刚才熟读的基础,现在又有板书的提醒,让他们复述下来轻而易举,这样既体会到了荷花的三种姿态,而且学生在课堂上就积累了好词佳句,课后背诵课文时就比较轻松了。最后,我让学生进行想象,除了这三种姿态,还会有哪些姿态?有的说昂首挺胸,像士兵,有的说低头不语,像害羞的小姑娘……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于写其他的花都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在课后布置作业时,我把学生分为三类,如果自己有能力,可以自己选择其中的一种花,用自己的话来介绍;如果有一点困难,可以采用大家刚才讨论过的,如果还是不会写,可以利用荷花这一课中的第三自然段。这样的方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了。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运用比例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能够运用比例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4、能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原理,并能把简单的图形进行放大与缩小。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两个量的变化情况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2、能从比例知识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2、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3、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关键:理解正、反比例意义,认真分析两个量的变化情况

  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教学重难点

  比例的意义

  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正确计算比的比值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1、什么是比?

  (1)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300千米,写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并化简

  300:5=60:1

  (2)小明身高米,小红身高米,写出小明与小红身高的比

  :=12:14=6:7

  2、求下列各比的比值

  12:16 3/4:1/8

  二、探索新知

  教学(例1)

  (1)看课文的情境图

  (2)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吗?

  (3)测量教室国旗长和宽各多少?

  (4)教室这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

  (5)操场上的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不和?与这面国旗有什么关系?

  (6)什么是比例?

  (7)找比例: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可以组成比例?

  三、练习

  1、练习六的1~3题

  2、全班交流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的教学,总体感觉自己整节课的教学流程清晰,对本节课的两个重点突破较好,学生基本理解了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比例,并且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地写出比例。大部分学生学会了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练习设计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的教学任务起到了巩固作用。

  但本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1)整节课一味担心自己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对学生放手不够,有牵着学生走的嫌疑。(2)教师讲解太过仔细,以至拓展练习无法完成。在今后的教学中将加大“放手”力度,多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语言力争言简意赅,把更过的时间还给学生探究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

  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难点

  比例的基本性质

  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引导观察比列中内、外项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什么叫比例?

  2、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和:

  1/5:1/2和5:2

  3/4:5/8和5/8:3/4

  二、探索新知

  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

  (1)学生认一认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

  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独立探索其中规律

  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汇报你的发现,班上交流

  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练习

  1、完成练习六的4~6题

  2、班上交流

  教学反思

  上了本课,自以为准备比较充分,于是把本应分为两课时的内容在一节课内完成了。最直接的后果是没有充分地进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运用练习。

  一方面,由于课堂是时间比较紧迫,另一方面,我选择了教材练习6中的一些习题让学生做,大部分学生都能比较顺利地完成。因此我也没有发觉有多大的问题。

  但是,批改作业本的时候,我却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习题2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列各比例改写成乘法等式。”有不少学生把“:4=4:5”改写成“×11=4×”,显然是把除法转换成了乘法,而不是根据题目要求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45

  外项之积等于内项之积。其余几小题也如法炮制。这样做的学生还不在少数,没有看清题目要求是原因之一,更为主要的是对比例的基本性质不熟悉。最后责任还是在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供学生通过练习来理解、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由于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没有过关,自然也影响到了后面的解比例。本来学生对解含有分数的方程就比较容易混淆,什么时候该乘,什么时候该除,一部分学生也没有十足的把握。现在再加上很多学生将比例与从比例转化得到的乘法算式混淆,以及内项、外项如何相乘的问题也容易混淆,所以更加增加了解比例的难度。

  解比例

  教 学目 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能综合运用比例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解比例

  2、解比例的方法

  3、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

  2填空:3:8=15:( )。你是怎么填出后项的

  二导入:

  如果把3:8=15:( )写成3:8=15:X你能解出这个比例吗?

  教师板书课题:解比例

  三、探索新知

  1、什么叫解比例?

  (1)比例中只有几个项?有什么关系?

  (2)说明什么叫做解比例

  2、教学(例2)

  (1)出示例题和情境图

  (2)根据题意,描述两个相等的比

  (3)指出其中的未知项,说一说你想怎样解答

  (4)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5)汇报解答情况

  3、教学(例3)

  (1)独立解出未知项

  (2)同桌相互交流

  (3)请学生板演

  4、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

  5、小结: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教学反思

  这节课实际上是一节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课。在解比例中,要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再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比例。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时,要注意外项(或内项)乘积等于内项(外项)乘积的运用,不能用错。所以,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一课时,一定要让学生熟练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成正比例的量

  教 学目 的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正比例意义

  2、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3、认真分析两个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能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吗?

  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学习成正比例的量。

  3、: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情境图问:

  你看到了什么?

  2出示表格问:

  你有什么发现?

  3、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4、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5、用字母表示:y/x=k(一定)

  6、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二)、教学(例2)

  1、出示表格

  2、依据表中的数据描点

  3、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练习

  1、练习七的1~5题

  2、班上交流思考过程

  成反比例的量

  教 学目 的

  1、经历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的过程,发现规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重难点

  1、反比例的意义

  2、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3、认真分析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及规律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反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篇4

  比的意义和性质及比例尺

  比的意义

  教学时间:3月19日

  教学内容: P47 – 4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理解比值的概念,能正确求比值。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准备:

  1、 列式计算。

  ⑴、 甲数是50,乙数是35,甲数比乙数多几?乙数比甲数少几?

  ⑵、 计算机小组有男生5人,女生有4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几倍?女生人数是男生的

  几分之几?

  ⑶、 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180千米,这辆汽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 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进行数量间的比较,这种比较有时采用减法计算,如(1),有时采用除法计算,如(2)、(3)。采用除法进行两数比较时,我们还用“比”来表示两数间的关系。(揭题)

  二、教学新课:

  1、 比的意义。

  刚才说用除法计算两数量间的关系,还可以用“比”来表示,那么什么叫做比呢?怎样用比来表两数量之间的关系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讲座这个问题:

  ⑴、 看书自学:课本第48 – 49页,思考:什么叫做“比”?

  ⑵、 自学反馈:

  ①、 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几倍,也可以说成是谁和谁比,是几比几?

  ②、 女生人数是男生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是谁和谁比,是几比几?

  ③、 汽车每小时的速度,也可以说成是谁和谁比,是几比几?

  ⑶、 归纳意义;

  通过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比的意义)

  ⑷、 巩固练习:

  ①、某四间有男工32人。女工18人;

  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倍?怎么算?也可以怎么说?

  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分之几?怎么算?也可以怎么说?

  女工人数是车间总人数的几分之几?怎么算?也可以怎么说?

  ②、练一练 第1题

  2、 比的各部分名称是怎样规定的?比的读法、写法又是怎样的?请继续自学。

  5: 4读作 5比4

  前项 比号 后项

  问:什么叫比值?怎样求比值。

  1 5 : = 1比值 4

  3、 试一试

  根据题意写出比,并求出比值。

  ⑴、 李强植树6棵,张明植树5棵;

  A.写出李强和张明植树棵数的比,比值是多少?

  B.写出张明和李强植树棵数的比,比值是多少?

  ⑵、 3支圆珠笔的总价是6元,写出圆珠笔总价和支数的比,比值是多少?这里的比值

  表示什么?

  反馈小结:

  1 前两个比的结果所表示的都是倍数关系:李强植树棵数是张明的1 倍,张明植5 5 树棵数是李强的 ;而一个比的结果是一个新的量,即圆珠笔的单价,想一想,你也6

  能举出这样的例子来吗?

  三、练习

  读出下面各个比,并求出比值:

  1 2 120 :71 :: 55

  四、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比和比值有什么区别?

  一、 作业:

  P493~5

  教学反思:

  “比”的这部分知识虽说是学生第一次遇到,但对其认识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是很困难,所以我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学,老师只是从中提出几个问题,作为反馈调查,或起到加深理解的“画龙点睛”之笔。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自己学明白这部分内容,但个别学生没有弄懂。

  上课之前我对这几个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是有所关注的,把最容易回答的问题留给他们,甚至让他们在课堂上“拾人牙慧”,但还是有两名学生连别人刚说

  过的话也复述不出,对她们的学习得采用低难度、多重复的方法。

  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时间:3月20日

  教学内容:P50 –5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 使学生初步理解、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能应用这一性质化简比。

  教学过程:

  一、 准备练习:

  1、 求下列各比的比值。

  1 5 2 12 :201 :1 : : 2123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3 = ( )÷( ) = ( ) :( ) 4 ( ) 3×4 15÷( ) 3 6 ==== 412( )4×( )20÷5

  第1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第2题:

  2、 引入:

  除法有商不变性质,分数有基本性质,那么比有没有类似的性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新课:

  1、 用比较的方法讨论比和除法的关系。

  除法

  分数

  比 被除数 除 号(÷) 除数 商 分 子 前 项 分数线(—) 比 号(:) 分母 后项 分数值 比 值

  ⑴、 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启发学生填写表中“分数”一栏中各空格,观察此表,

  得到比和分数的关系;

  ⑵、 比、分数、除法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种数;比是

  两个数相除,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三者之间不是同一种概念,所以讲三者

  的关系时,只能用“相当于”,不能用“等于”。)

  ⑶、 板演:把下面各比化成分数形式,并读出来。

  ( ) ( ) 15 :4 = ( )( ) ( ) ( ) 16 :125 = 7 :1 =( )( )

  ⑷、 除法的除数、分数的分母都不能为“0”,为什么? 6 :5 =

  比的后项能不能为“0”,为什么?

  2、 比的基本性质。

  ⑴、 回答:求比值:

  36 12 :4 =3 =3 6 :2=3 12

  ⑵、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①、 这三道题什么地方相同?

  ②、 第2个比的前项和后项与第1个比的前项和后项比有什么变化?

  ③、 第3 个比的前项和后项与第1个比的前项和后项比有什么变化?

  ⑶、 比值有没有变化?后前项又是怎样变化的?

  ⑷、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比的基本性质”(揭题),请同学们阅读P52红框中字,读

  后问:

  ①、 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在比的基本性质里面哪几个词最重要?为什么?(都、

  相同、比值、不变)

  ②、 “零除外”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都乘以或除以0?(都乘以或除以0后比

  的后项就为0了。)

  3、 化简比。

  ⑴、 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整数比。

  ①、 什么叫整数比?

  ②、 下面哪些是整数比?哪些整数比最简单?为什么?

  6 :10 12 : : :1

  1 1 3 :54 :7 3 :4 : 45

  教师小结:

  像3 :5 、4 :7 、3 :4等这些整数比,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而且这两个数是互质数,我们称这样的比为“最简整数比”,化成最简整数比简称“化简比”。

  ⑵、 怎样化简比呢?(自学课本P52例1、例2)

  小结:

  整数比化简的方法是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都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分数比化简的方法是先把前、后项同时都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三、 巩固练习:

  化简下面各个比:

  3 3 5 9 :: :

  四、 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 作业:

  P511P522--- 4

  教学反思:

  教学从复习除法商不变性质和分数基本性质开始,再让学生明确比、除法和分数的联系与区别之后,自然过度到比的性质的推断上来。有的学生很快说出了比的基本性质,并且思维缜密,连限制条件都考虑全面,多数同学都很快理解并记住了比的基本性质,顺利完成了知识迁移。个别同学能理解定义,但语言叙述不完整。

  教学采用的猜想、验证的教学方法费时较多,原因是部分同学对自己的猜想缺少验证方法而束手无策,在少数同学用数字来验证时,他们才若有所悟。这种单一的验证方式,与我所设想的用除法商不变性质或分数基本性质来验证相去甚远。这一环节的展开也使后面的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显得仓促,可见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得经过实际操作,在实践中得到。

  练习七

  教学时间:3月21日

  教学内容: P52 – 53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的意义和性质,能正确求出比值和化简比。

  教学过程:

  一、 基本练习:

  1、 小明3天看书100页,写出小明看书页数和天数的比;

  机床上有一个齿轮,21秒转了50转,写出这个齿轮的转数和时间比。

  2、 求出下面各个比的比值。

  40 :28 36 :54 3

  (并说出求比值的方法)

  3、 化简下面各比。

  3 9 1 1 : : 2 :5 1 : 2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 篇5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正比例的意义以及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由于学生凭借正比例的学习,因此这节课可以做一个“放手”的老师了。

  课上先回忆如何去判断两种相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然后出示信息窗的表格,问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吗?学生马上得出不成,因为两种量的比值是不一定的。从而引导学生观察表中数据,小组讨论:(1)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2)这两种量的变化规律与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有什么不同?(3)这种变化有没有规律?是怎样的规律?课上重点研究(2)和(3)两个问题,得出这两种量的变化规律是一种量在变大,另一种量在变小,一种量变小,另一种量变大,是相反的,突出反比例的一个“反”字。不管这两种量怎样变化,但是万变中有不变,这两个量的积是不变的(一定的)。揭示这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让学生说说成反比例的三个条件,受正比例的影响,学生一下就说出来了!然后我直接给出,“糖果厂包装一批糖果,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是否成反比例,为什么?”学生也很流利地把问题解决了

  最后出示三个填空:填成正比例、反比例或不成比例

  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 )。

  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底和高( )。

  圆锥的底一定,圆锥的体积和高( )。

  第一小题没有问题,第二小题问题比较多,都说不成比例,第三题有的同学不动脑筋,受反比例影响也说是成反比例了。

  整节课我很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在知识的迁移性的应用上我感觉挺不错,而这也让我明白打牢知识的基础才能很好的发挥知识的迁移性,它能让自己的教学轻松自如,让孩子们对学习更加充满自信,更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