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网友“songcai”分享的初中生物课教学反思(汇总14篇),以供参考。
初中生物教学总结与反思 篇1
这一学期,我任教初一年级四个班生物,现就将这一年以来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新的理念
1、坚持每月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认真学习洋思中学的教学理念“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并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以全新的方式将课堂还给学生。
2、通过学习洋思中学的经验,使自己逐步领会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树立了学生主体观,贯彻了民主教学的思想,构建了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条件的理念落到实处。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重视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新型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也是检验一个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一年来,我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加大新型教学方法使用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具体表现在:
(一)发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1、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重难点。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中年级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
3、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听公开课多次,使我明确了今后讲课的方向和以后生物课该怎么教和怎么讲。
4、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不强求一律。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各种游戏、比赛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让学生在视、听、触觉中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相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作为教师,应该明白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后进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尤其是在学习上后进的学生,往往得不到老师的肯定,而后进生转化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全班学生的整体成绩。所以,一年来,我一直注重从以下几方面抓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1、用发展的观点看学生。应当纵向地看到:后进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即使不然,也应相信他的明天会比今天好。
2、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首先,帮助后进生找到优、缺点,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其次,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后进生也是孩子,厌恶、责骂只能适得其反,他们应该享有同其它学生同样的平等和民主,也应该在稍有一点进步时得到老师的肯定。
3、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首先做到“真诚”二字,即教师不应有丝毫虚伪与欺哄,一旦学生发现“有假”,那么教师所做的一切都会被看作是在“演戏”。其次做到“接受”,即能感受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和看法,如对学习的畏惧、犹豫、满足、冷漠,错误的想法和指责等,信任他们,鼓励他们自由讨论。最后做到“理解”二字,即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
因为做到了以上几点,所以我在后进生转化工作上,效果还是明显的。
三、认真教学,使学生学有所得
现在的学生不怎么爱上生物课。这的确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但是,我们生物老师也并不是完全束手无策无所作为的。我觉得,“变通”不失为吸引学生的一个好办法。我们生物老师不要受中考功利的影响,课该怎么上就怎么上我在想,要是能到野外上生物课才好呢。至少,适当用点实物,把大自然的美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不喜欢生物课才怪呢!只要把学生吸引进去了,就那么几条知识点何愁解决不了啊!讲述《花的结构》时,我让学生去摘了些迎春花自己动手解剖花的结构,这样学生对雌蕊和雄蕊的结构一目了然。讲述《苔藓植物》植物时我让学生自己先去采集,学生兴趣盎然。在讲《藻类植物》时,学生到池塘里捞点水绵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藻类植物的结构也就一目了然了。
初中生物教学心得 篇2
自申报以来,学校领导给予大力支持,自己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使课题的准备顺利进行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为了把课题研究工作更有成效地开展下去,现将准备阶段的工作总结如下: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为主体,而要想让学生思维活跃,积极主动地在课堂上合作、探究,需要教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只有高效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而一堂高效课的评价标准有多个方面的标尺。其中“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更是重中之重。因为课堂导入设计得好,它能优化知识结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调动课堂气氛,消除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畏难情绪,使学生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感悟,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所以我课题组以《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导入方法的研究》为研究课题。想通过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深入研究,使自己掌握一些好的导入方法,能针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适当的课堂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成绩,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经过反复论证和研究,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课题研究中的实施方案,并做一些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分析思考,了解了课题的研究背景,理解课题内涵,明确研究目标和方法,熟悉研究内容,制定研究计划,为下阶段的顺利实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自课题研究开展以来,我以课程理论和先进的研究经验为指导,学习先进的、前沿的课改理论,以教育教学类专著为主要理论学习内容,还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其解读、《生物课程标准》及其解读等有关课改的材料。另外查阅了与课题内容相关的理论专著和一些学术期刊。在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目的性地阅读一些书籍、论文和案例,进一步拓展了自身的认知视野、拓深了研究视角、拓宽了研究范围。坚持“借鉴、有效、改进”的研究思想,认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做到了加强学习、认真思考、积极行动、自觉反思、主动改进、初见成效;坚持学习理论知识,课题研究知识;坚持每学期学习一本有关教育理论书籍,以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 篇3
我们每一位生物教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适应新课标的要求。生物新课标要求我们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三个维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知识性目标的反思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制定知识目标。扎扎实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要搞清生物要领的形成过程,讲清生物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知识的学习笔者大多是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的互动学习。例如第五章植物的呼吸作用及其利用,围绕三个问题导入:1.什么是呼吸,请说出你身边的呼吸现象?2.人或动物在呼吸时,吸进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在成分上有什么不同?3.植物有没呼吸?等问题展开互动交流讨论。有位学生提出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氧气或二氧化碳的存在?教学内容就这样自然的延续。
二、技能性目标的反思
生物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既是生
物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列举身边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要求的分组实验有具备条件,一个个都要开展,实验过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七年级开展的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实验,发现学生动手能力很强,出乎意料,对实验也非常感兴趣,当场给以表扬。当然对学生的肯定对帮助学生确立自信也是很有帮助。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反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必须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在学习七年级植物标本的采集过程中,“同学们植物标本可帮助我们认识多种多样的植物,在科学研究中也占有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该为植物做些什么呢?”“请我们大家一起来爱护花草树木,以后不会再出现有的同学践踏学校的草坪这现象。”学生也意识要爱护一草一木。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 篇4
教师抛弃了传统的决定者的角色,成为学生思想情感的反应者、学习活动的咨询者和合作者,认为学习活动需要整个人(包括躯体、情绪和心智等方面)的参与,而不仅仅是心智的投入。因此教师要真诚地接受学生,对学生表现出来的情感,不做评判或训导;学习是自我发起的,教师不能单方面地施加压力或强制。教师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要做的事是帮助学生澄清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帮助学生安排适合的学习活动与材料;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材料的个人意义;维持着某种学习过程的心理氛围。可见,非指导性教学观倡导的课堂氛围非常适合学生的自主探究,也就是说,教师只有具有了这样的非指导性教学观,才可能开展较好的探究教学,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教师要理解学生,改革传统的学生观。学生不再是“无心、无我、无情”的学习机器,而是富有天性和个性色彩的主体。因此,素质教育强调让学生整体发展、全面发展和生动活泼的发展,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能力,培养具有个人特色的探究精神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一种独特的学习方式,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根据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生物教学要养成一种良好的学风:严谨、和谐、拼搏、创新。还要形成一种基本的学法:强化自学意识,养成浓厚兴趣,敢为他人之先,勇于知识创新,树立远大理想,磨炼意志品质。生物学教师也要有一个基本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创设激励情境,着意培养能力;重视创新思维训练,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教师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建立民主的生物课堂,实施合作教学。创造和谐、活跃、热烈、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这就是倡导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明确是“互动”,那就不是“被动”;因此“互动”必然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学会学习。摈弃那种“我讲你听”的被动式灌输,互动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为他们创造一个与教学相符的民主氛围,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师生交流中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实践中发展能力。
生物课上教师要充分利用实物、标本、模型、图表、演示等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或通过提示观察的具体要求(顺序、颜色、结构层次、排列、反应特点等),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观察比较。宏观上面向全体,微观上因材施教;树立知识学习和智能发展相统一的教学观,倡导教学民主,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师生建立了民主的生物课堂,还要拓宽教学活动的时空观,建立教学过程的开放观。随着社会信息化、数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生物课程的设置已从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扩展到发展课、综合课、社会课;学习空间也从课堂延伸到家庭、社会直至大自然;学习时间已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校外,直到一切可能接受社会、自然信息的时机。形成教学开放观的“教学规范”,从“灌输中心的教学”转型为“对话中心的教学”。真正的学习不能停留于单纯的知识的记忆,而应当是学生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建构,这是一种交互作用的能力观。学习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也是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不是孤立的,总是处于一定的情境之中的。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空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生物学教师必须开发、开放教学过程,根据生物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寓教于乐,有效地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拓宽生物教学的方法和渠道。
教师要拓宽教学的时空观,还要确立学生主体活动在教学中的地位,生物学教学与学生活动可以有机的结合起来,只要加强生物课特点的分析,其主体活动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其实是非常丰富的。生物教学强调探究,强调学生的活动,借助活动来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这在客观上保证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塑造和建构了学习主体。只有在各种各样的生物实验活动中,学生才自始至终是自觉主动的行为者,而不是教师的追随者,才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自在地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操作、体验活动,学习才具有了主动探索大自然的意义。通过学生自身的自主的思考活动,可以了解知识获得过程、经历知识价值生成过程,从而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而不是机械接受和背记知识结论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 篇5
6月19号,教研室徐主任带领城关中学、铜井中学、代庄中学三处学校的部分老师,来我们学校进行听评课交流学习,徐主任做了重要讲话,首先肯定了我们学校的变化:
1、教师理念的转变,课堂教学深入落实126策略,积极套用四段六部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已见成效。
2、学生的转变,学生从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由原来听老师讲转变为自主探究、互助、交流、展示。教师退到幕后,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浓厚的课改氛围, 在曹校长的带领下,积极课改的领导和老师们,每天都忙碌着听课、评课、反思、总结、实践。所以课改已有了小小的成功。
课改以来短短的.四个月,徐主任是第五次来孙祖中学听评课,作报告,可见,他对我们学校的课改是多么重视,有了徐主任的引领和大力支持,更加坚定了我们课改的决心。短短的四个月,已有十几个学校的领导和部分老师,来我们学校进行交流学习。可见,孙祖中学的课改已走在同行的前列, 同时他们的到来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压力,也是巨大的动力,更坚定了我们课改的信心,我们继续努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定会取得课改的成功。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反思 篇6
初中生物科学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它的目的并要培养生物学家、培养生物人材,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为一今后要从事生物事业的人打下最的基础.从我接触学生的那一刻开始,我一直以培养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为主要目的`的.我的每课堂设计、每活动
安排以学生为中心,并且以培养学生素质为中心的.
老师,教材是要的,教材老师来说只是承载知识的工具,而教学的依赖.一名教师,要所教年级的教材,还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些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那些能力需要培养和等等.在我的教学中,通常我把教材中的知识的安排糅合成专题,然后再学生的学情安排教学进度.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的活动,例如课堂小游戏、调查、竞赛等等,让学生在松的学习中知识.
生物学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生命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很强的实践性和严谨的科学性.生物学以技术应用、知识创新快的特点,的应用性和的创新性.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位生物老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灵活多变的思维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应牢牢把握"求实、求活、求新"的教学三原则,新的教学成 果.
在教学中,要搞清生物要领的过程,讲清生物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有时需要举例、作图等手段让学生对抽象生物要领的理解.对生物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学生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要讲清生物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生物规律中各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必要时对其的概念规律要区别,消除学生对生物概念规律的模糊感.在习题讲析中,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的学习习惯.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 篇7
教师抛弃了传统的决定者的角色,成为学生思想情感的反应者、学习活动的咨询者和合作者,认为学习活动需要整个人(包括躯体、情绪和心智等方面)的参与,而不仅仅是心智的投入。因此教师要真诚地接受学生,对学生表现出来的情感,不做评判或训导;学习是自我发起的,教师不能单方面地施加压力或强制。教师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要做的事是帮助学生澄清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帮助学生安排适合的学习活动与材料;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材料的个人意义;维持着某种学习过程的心理氛围。可见,非指导性教学观倡导的课堂氛围非常适合学生的自主探究,也就是说,教师只有具有了这样的非指导性教学观,才可能开展较好的探究教学,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教师要理解学生,改革传统的学生观。学生不再是“无心、无我、无情”的学习机器,而是富有天性和个性色彩的主体。因此,素质教育强调让学生整体发展、全面发展和生动活泼的发展,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能力,培养具有个人特色的探究精神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一种独特的学习方式,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根据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生物教学要养成一种良好的学风:严谨、和谐、拼搏、创新。还要形成一种基本的学法:强化自学意识,养成浓厚兴趣,敢为他人之先,勇于知识创新,树立远大理想,磨炼意志品质。生物学教师也要有一个基本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创设激励情境,着意培养能力;重视创新思维训练,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教师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建立民主的生物课堂,实施合作教学。创造和谐、活跃、热烈、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这就是倡导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明确是“互动”,那就不是“被动”;因此“互动”必然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学会学习。摈弃那种“我讲你听”的被动式灌输,互动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为他们创造一个与教学相符的民主氛围,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师生交流中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实践中发展能力。
生物课上教师要充分利用实物、标本、模型、图表、演示等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或通过提示观察的具体要求(顺序、颜色、结构层次、排列、反应特点等),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观察比较。宏观上面向全体,微观上因材施教;树立知识学习和智能发展相统一的教学观,倡导教学民主,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师生建立了民主的生物课堂,还要拓宽教学活动的时空观,建立教学过程的开放观。随着社会信息化、数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生物课程的设置已从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扩展到发展课、综合课、社会课;学习空间也从课堂延伸到家庭、社会直至大自然;学习时间已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校外,直到一切可能接受社会、自然信息的时机。形成教学开放观的“教学规范”,从“灌输中心的教学”转型为“对话中心的教学”。真正的学习不能停留于单纯的知识的记忆,而应当是学生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建构,这是一种交互作用的能力观。学习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也是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不是孤立的,总是处于一定的情境之中的。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空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生物学教师必须开发、开放教学过程,根据生物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寓教于乐,有效地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拓宽生物教学的方法和渠道。
教师要拓宽教学的时空观,还要确立学生主体活动在教学中的地位,生物学教学与学生活动可以有机的结合起来,只要加强生物课特点的分析,其主体活动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其实是非常丰富的。生物教学强调探究,强调学生的活动,借助活动来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这在客观上保证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塑造和建构了学习主体。只有在各种各样的生物实验活动中,学生才自始至终是自觉主动的行为者,而不是教师的追随者,才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自在地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操作、体验活动,学习才具有了主动探索大自然的意义。通过学生自身的自主的思考活动,可以了解知识获得过程、经历知识价值生成过程,从而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而不是机械接受和背记知识结论。
初中生物课教学反思 篇8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让学生“做中学”“学中用”“用中思”的新课程理念,教学内容包括“2个分析活动”和“1人方案设计”3部分。第1部分是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分组活动,亲身实践,合作探究,分析出农田中6种动植物之间“谁被谁吃”的关系,自然建立食物链的概念,归纳出各种食物链的特点,达到“做中学”的目的。第2部分指导学生分析食谱中的生物。使学生理解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员。第3部分是指导学生设计一个生物防治的方案,是对食物链知识的运用。这样设计符合七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他们形象思维发达但抽象思维有所欠缺,因此利用卡片做游戏的.活动,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做中学”,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可主动构建知识。引导学生分析食谱中的食物,连出包括人在内的食物链。另外,本节精选了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科技发展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可使学生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教学设计合理,引入时播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录象由学生说出这句谚语,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卡片游戏活动,并选代表用展台展示作品说明意图,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知识,而不是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探讨问题时教师适时创设情景,循循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师生双向交流顺畅,课堂环境宽松,在学生的活动中,师生的交流中突破了难点,突出了重点。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对学生的鼓励性评价做得不够,有些吝啬,且鼓励性语言单调,课件中打出的个别问题有点过于细致,有些简单的问题应一提而过,这样能使教师更好的摆脱课件的约束,上得更加得心应手,对课堂出现的意外情况教师应该如何应对,即我们常说的教育机智,教师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还有待与提高。
一点认识:本节课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学校吴宏玉,梁西西老师提了许多很好的建议,也和掌政中学陆军老师进行了交流,确实感觉获益匪浅,在此也可看出同学科老师集体备课的必要和好处,但同时也有一点感受是每个人的性格不同,上课的风格不同,对教材的理解不同,你可以听取别人的意见为我所用但决不可以照单全收,要根据自己的风格来设计教学,上自己的课,绝不可在课堂上丢了自己。<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 篇9
中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是注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一般来说就是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中考试题表现出突出能力考查、紧密联系实际、注重知识综合,鼓励创新探索等特点。
在深刻领会考试特点、内容、范围的情况下,重点内容强化训练和应试训练:抓住考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举一反三、考前调整。方式是回扣课本,检查以前的错题,让学生查漏补缺,并做好学生考前的心理辅导。
我认为,复习的起点要依据生物课程标准,研究学习内容的具体目标,立足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培养,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合理安排讲练时间,使学生通过复习既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又要会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去解决问题。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抓好基本内容的复习。在第一轮复习时要把课本内容吃透,把课本上最基本的概念、原理弄明白。学生一定不能死记硬背,现在考试内容都很灵活,如果死记硬背的话,考试形式稍有变化,就会应对不了,而出现错误。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将知识多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这样既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我们对所学知识经思明辨,促进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 篇10
以往的生物教学主要让学生背诵课本知识,因此学生只是机械性地死记课本资料,一碰到理论联系实际地问题就无从下手。为此我们应从传统的教学方法、观念中解脱出来,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注重运用多种方法和形式,强化对学生各种潜力的培养。以下是我个人对教学的几点反思:
一、在教学中融入一点生活味,把“死知识”变为“兴趣生活”
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透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过:“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好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既有经验及社会实践为基础展开,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做”和“动脑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体验、感悟,乃至发现和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到“光对鼠妇的影响”时,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平常在有阳光或是大白天时见不到鼠妇由此提出问题:光对鼠妇有影响。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自己动手抓鼠妇,设计对照实验:除了光照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经过反复实验,查阅资料,验证了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这样的教学既抓到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缀入一点文学味,让“课本剧”化为“教育诗”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闪耀着作者的思想和人格的光辉,而且蕴涵必须的科学道理。如在讲到“动物的发育”时可引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若根据所学的生物知识,可将其改为“春蚕化蛹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此外还可引用成语、谚语来说明生物学道理。同时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潜在的情感,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心理需求,能使他们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教学中“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自主式学习
要使学生掌握生物学习基本功,并在学习中不断地实践和应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务必改变传统教学的重教不重学、重记不重做等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应做到洋思中学的“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会的不教,学生教学生”。洋思中学一向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而且制定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短短的八个字,却体现了该校的教学理念。为此我们学校也结合本校的实际状况,制定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六步教学法”,而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渗透素质教育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同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新课程、新教材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而不仅仅仅是少数尖子生。
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同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个体差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造能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潜力使他们透过学习,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从教案的设计到课堂教学的实施,都力求满足每一个学生,承认他们理解潜力以及最终发展程度上的差别,在讨论中保护他们的好奇心,从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去看待学生,用赏识教育的观点评价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使每个学生都充满学好生物课程的信心。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地备学生,而且要从学生地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分层备课,精简讲授时间,为学生创造更多地自学、观察、操作、思考、表达、交流、表现地机会。在作业的设计上,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依照不同学生的需求,尽量留一些发散和开放性的题目,为不同的学生留有余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这样能够给教师创造性地教和学生创造性学留有充分的空间。总之,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及探究性很强的学科,应充分倡导
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样学生不仅仅主动地获取了知识,领悟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 篇11
以往的生物教学主要让学生背诵课本知识,因此学生只是机械性地死记课本内容,一碰到理论联系实际地问题就无从下手。为此我从传统的教学方法、观念中解脱出来,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注重运用多种方法和形式,强化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以下是我个人对教学的几点反思:
一、在教学中融入一点生活味,把“死知识”变为“兴趣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好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既有经验及社会实践为基础展开,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即学生在“动手做”和“动脑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体验、感悟乃至发现和解决问题。
二、教学中“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自主式学习。
要使学生掌握生物学习基本功,并在学习中不断地实践和应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必须改变传统教学的重教不重学,重记不重做等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方式、教学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应做到“学生自主学习,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 篇12
初中生物新教材学生课堂实验共37个,这充分体现了生物教学大纲指出的“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努力创造条件,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克服困难,完成大纲、教材规定的课堂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素质,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是我们生物教师的责任。自己经过三年的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但是初一、二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对实验陌生。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如上显微镜使用一课时,提出医生对贫血、癌症等疾病的诊断,除看、问、查以外,还要通过化验,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对病人患病部位的细胞组织等进行病理诊断,才能得出结论。没有科学手段会使病人误诊,严重时会危及生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同时介绍显微镜在工、农、医学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树立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克服组织教学难的问题。
2、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的方法,规范操作。
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因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三个一”:一、安放距桌边一掌(5-7cm);二、对光要目(目镜)物(物镜)通光(通光孔、光源)一直线,光强用平面镜,光弱用凹面镜;三、观察时标本对孔正中距离物镜一厘米,视野中出现标本颜色或杂质时观察目标即将到位,微调粗旋镜升降,细旋校象清晰,找不到目标时缓缓移动玻片标本即可找到。教师规范操作一步,边讲该步的注意事项,边让学生模仿操作一步,教师巡视,及时表扬规范操作快而且准确的学生。纠正错误操作,如用左眼观察时,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转动转换器时,纠正扳物镜的`错误操作。这样学生很快对好光,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的图象。用完显微镜擦干净外表。
转动转换器,把物镜偏两旁,放回镜箱原处。制作临时装片的实验,先将擦→滴→取→展→盖→染的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看书了解每一步的涵义,圈上关键的词语,教师再讲每一步的涵义及注意的问题,边操作边叫学生模仿操作。然后强调注意事项。滴一滴清水,太多易外溢,太少易出现气泡。取材薄而透明透光易观察,展平防重叠,轻盖防气泡。气泡与细胞的区别,气泡圆边厚黑,中间亮白,轻压变形。这样学生很快掌握步骤、要领,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自己制作临时装片中的细胞,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紧贴细胞壁,在光镜下看不见),然后绘出细胞结构图。这样学生就达到了实验的目的要求,兴奋不已,终生难忘。
3、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的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但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如在解剖鲫鱼的实验过程中,学生认为解剖完了,实验就做完了。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实验前编好实验指导,要求学生预习实验时准备好硬纸板,在一定的位置写上鲫鱼各器官、系统的名称。做解剖鲫鱼实验时,先让学生观察鱼的各种鳍在游泳中所起的作用。
然后,按步骤规范操作解剖,将观察后的器官,系统解剖放在硬纸板写好的相应位置上,并在实验指导的空白处填上相应的结构及功能,教师检查评分。我在下一节课前5分钟小测验,结果181名学生有160名均在90分以上,其余在80分以上。这样通过学生动手、动眼、动脑、观察、分析思维,培养了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4、对教材要求掌握、难度大的实验进行考查。
我在班上进行了实验考查,如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探究种子成分,鲫鱼的解剖等。在上完植物的基本结构后,对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实验进行考查,这个实验既考查了显微镜的使用,又考查了临时装片的制作,也考查了对细胞结构的认识,为后面的生物实验打下基础。我参照了高中毕业生物实验考查《显微镜使用和临时装片制作》的方式及评分标准,三分之一的学生在5分钟内完成,评90分以上;多数在8分钟内完成,评80分以上;极个别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评60分。这样通过实验考查,促使学生认真预习、复习、动手操作。
对实验操作差的学生及时发现,加强个别辅导,做到人人过关。这样克服实验仪器少、学生多、难于动手的矛盾,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生物课的兴趣。综上所述,通过实验教学,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认真的科学态度,发展智力,提高了学习生物的兴趣,从而提高了生物教学的质量。
通过几年的生物实验课教学实践,我体会到生物实验课对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自己决心将实验课的改革,继续深入进行下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初中生物教学心得 篇13
我们每一位生物教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适应新课标的要求。生物新课标要求我们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三个维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知识性目标的反思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制定知识目标。扎扎实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要搞清生物要领的形成过程,讲清生物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知识的学习笔者大多是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的互动学习。
例如第五章植物的呼吸作用及其利用,围绕三个问题导入:
1.什么是呼吸,请说出你身边的呼吸现象?
2.人或动物在呼吸时,吸进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在成分上有什么不同?
3.植物有没呼吸?等问题展开互动交流讨论。有位学生提出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氧气或二氧化碳的存在?教学内容就这样自然的延续。
二、技能性目标的反思
生物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既是生物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列举身边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要求的分组实验有具备条件,一个个都要开展,实验过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七年级开展的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实验,发现学生动手能力很强,出乎意料,对实验也非常感兴趣,当场给以表扬。当然对学生的肯定对帮助学生确立自信也是很有帮助。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反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必须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在学习七年级植物标本的采集过程中,“同学们植物标本可帮助我们认识多种多样的植物,在科学研究中也占有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该为植物做些什么呢?”“请我们大家一起来爱护花草树木,以后不会再出现有的同学践踏学校的草坪这现象。”学生也意识要爱护一草一木。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 篇14
我从事初中生物教学已经有二十个年头了,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得进行教学反思,然后在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经过这几年的磨练,我对初中的生物教学有一些心得,现表述如下。
一、知识性目标的反思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制定知识目标。扎扎实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要搞清生物要领的形成过程,讲清生物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知识的学习笔者大多是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的互动学习。例如第五章植物的呼吸作用及其利用,围绕三个问题导入:1、什么是呼吸,请说出你身边的呼吸现象?2、人或动物在呼吸时,吸进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在成分上有什么不同?3、植物有没呼吸?等问题展开互动交流讨论。有位学生提出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氧气或二氧化碳的存在?教学内容就这样自然的延续。
二、技能性目标的反思
生物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既是生物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列举身边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要求的分组实验有具备条件,一个个都要开展,实验过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七年级开展的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实验,发现学生动手能力很强,出乎意料,对实验也非常感兴趣,当场给以表扬。当然对学生的肯定对帮助学生确立自信也是很有帮助。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反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必须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在学习七年级植物标本的采集过程中,“同学们植物标本可帮助我们认识多种多样的植物,在科学研究中也占有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该为植物做些什么呢?”“请我们大家一起来爱护花草树木,以后不会再出现有的同学践踏学校的草坪这现象。”学生也意识要爱护一草一木。
四、求活——方法科学、灵活多变
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应根据课程结构设置内容特点、课型特征以及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知识方法教育要灵活,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思维方法训练要灵活。在解决生物问题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做到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教师应当有目的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