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报歌教学反思 篇1
1、在以往的课堂中我有一个毛病,总喜欢喋喋不休地讲,尤其是在介绍人物背景时。其实有很多与课文相关的人物离孩子们都已经久远了,孩子们本来就不熟悉这些人物或事件,光靠老师的讲述可能不会激发他们的兴趣。这篇课文里的聂耳是一个需要学生了解的人物。我把对他背景的介绍当作了预习作业让学生去搜集资料,这使他们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了解人物。在第二天上课前,我惊喜地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找到了聂耳的资料,还有些学生甚至找到更多安娥的资料。我想他们在认真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已经把人物背景深深印在脑海里了。在上课时,我没有自己介绍,而是把机会留给了学生,他们都争先恐后地想展示自己搜集到的信息。一旦别人找到自己没找到的信息,他们就赶快牢牢地记下来。这样的结果显然比我在课堂上喋喋不休要好得多。
2、在对此课的操作中,我的思路不够清晰。在聂耳为小毛头写歌的过程中,我划分的.板块太细,聂耳如何认识小毛头的这个环节有点多余。因为在后面让学生自己找最感动的地方时,很多学生又回过头提到了聂耳认识小毛头这一情节。我应该把前面的环节去掉,就在后面一起讲解,这样课文的线索更为清晰,也节约了时间,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谈谈他们从课文中所受到的感动。
3、在这堂课中我最遗憾的是没有充分利用辅助工具进行教学。开课时,我应该放一放《卖报歌》,学生的情绪在歌声中更容易调动起来。由歌曲引出卖报的话题,我觉得效果可能会比直接询问学生卖报的经历要好。在结尾的拓展延伸中,我采取的是以讲述的方式介绍旧社会儿童的悲惨生活。毕竟那个年代离我和我的学生都已经久远了,我对那样的生活没有体会,可能讲出来的效果不够感人,不足以震撼学生。课后,我想到了我还是应运用多媒体展示当时的一些图片,再放上比较哀伤的音乐,这样就可以营造出悲伤的氛围。这样我一定会更投入,学生也一定会受到更大的震撼。那么这堂课最后的情感升华肯定会达到一个很好的效果。
卖报歌教学反思 篇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轻快而有弹性的歌声演唱,帮助学生了解解放前报童的苦难生活,教育学生热爱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通过学生学习和教师指导学习等方式,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
3.通过歌曲学习,使学生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及作曲家聂耳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用轻快而有弹性的歌声演唱。
2. 通过歌曲学习,使学生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及作曲家聂耳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4 1234|5 -|ⅰ5 ⅰ5|5432 | 1- ‖
二、导课
同学们,有这样一首歌它表达了处在民族危机中的中华民族不屈的心声,我们现在也经常能够听到,(播放国歌)它的名字叫什么?它的词曲作者是谁?
三、介绍聂耳
(出示课件图片)介绍聂耳,他是一位著名的民族音乐家,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享有显赫的声誉,他短暂的一生创作了41部作品,其中有一首歌曲是专门为旧社会受苦受难的报童创作的,它就是《卖报歌》(出示课题)
四、歌曲学习
1、这首卖报歌脍炙人口,我们的爷爷奶奶会唱,爸爸妈妈会唱,而且老师发现一说歌名很多同学也会唱。我想同学们都想马上欣赏和学习这首歌曲,是不是?下面我们就来听赏《卖报歌》(提出要求,出示歌曲范唱视频)
2、用“啦”模唱歌曲旋律。(要求声音)
3、歌词演唱。(速度慢一些,旋律)
4、完成节奏练习
2/4 хх ххх |хх х| ххххх | хх х‖
5、带歌词读节奏
6、整体演唱歌曲。(要求学生注意歌曲的情绪,用有弹性、颗粒状的声音演唱歌曲。原速)
7、同学们歌曲唱得不错,下面我们一起来唱一唱歌谱。
8、整体完整演唱歌曲。(拍强弱节奏。每组同学用的形式不同,第一组第二组拍桌子和腿;第三组和第四组拍手和肩膀。)
9、师:下面我们从四个组里各推荐一名同学进行一个卖报的表演。(教师提出要求,两名报童,一位富人,一位阔太太)
表演,其余学生作为背景音乐,为表演伴唱。(评议)
五、拓展积累
聂耳先生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享有显赫的声誉,他短暂的一生创作了41部作品,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其中的两首。
1、欣赏聂耳作品《毕业歌》。(出示视频)
田汉词、聂耳曲,齐唱,是电影《桃李劫》插曲,同时也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 此歌作于1934年。该片描写“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青年学生坎坷的生活道路。
六、随伴奏演唱歌曲,总结下课。
卖报歌教学反思 篇3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姐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本课正体现了这一点。
本课从《卖报歌》出发,引导学生收集和欣赏聂耳的有关作品,使他们感受不同年代作品所表达的不同情感。同学们通过欣赏中国民族音乐,能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这节是探究学习为主的。首先,老师和同学共同收集关于聂耳的资料,他的代表作及当时的历史情景,这是一个探究学习活动,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更好地理解本课所选择的音乐作品。其次,在如何演唱才能表达歌曲的感情中,教师根据三段歌词的含义所描绘的三幅画,要求学生用恰当的唱法表达三段歌词所包含的不同情感,也是探究学习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通过听、讲、看、想能用强弱,描述性的词语等分析歌曲,并用自己的声音表达出不同的情感。
卖报歌教学反思 篇4
1、在以往的课堂中我有一个毛病,总喜欢喋喋不休地讲,尤其是在介绍人物背景时。其实有很多与课文相关的人物离孩子们都已经久远了,孩子们本来就不熟悉这些人物或事件,光靠老师的讲述可能不会激发他们的兴趣。这篇课文里的聂耳是一个需要学生了解的人物。我把对他背景的介绍当作了预习作业让学生去搜集资料,这使他们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了解人物。在第二天上课前,我惊喜地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找到了聂耳的资料,还有些学生甚至找到更多安娥的资料。我想他们在认真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已经把人物背景深深印在脑海里了。在上课时,我没有自己介绍,而是把机会留给了学生,他们都争先恐后地想展示自己搜集到的信息。一旦别人找到自己没找到的信息,他们就赶快牢牢地记下来。这样的结果显然比我在课堂上喋喋不休要好得多。
2、在对此课的操作中,我的思路不够清晰。在聂耳为小毛头写歌的过程中,我划分的板块太细,聂耳如何认识小毛头的这个环节有点多余。因为在后面让学生自己找最感动的地方时,很多学生又回过头提到了聂耳认识小毛头这一情节。我应该把前面的环节去掉,就在后面一起讲解,这样课文的线索更为清晰,也节约了时间,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谈谈他们从课文中所受到的感动。
3、在这堂课中我最遗憾的是没有充分利用辅助工具进行教学。开课时,我应该放一放《卖报歌》,学生的情绪在歌声中更容易调动起来。由歌曲引出卖报的话题,我觉得效果可能会比直接询问学生卖报的经历要好。在结尾的拓展延伸中,我采取的是以讲述的方式介绍旧社会儿童的悲惨生活。毕竟那个年代离我和我的学生都已经久远了,我对那样的生活没有体会,可能讲出来的效果不够感人,不足以震撼学生。课后,我想到了我还是应运用多媒体展示当时的一些图片,再放上比较哀伤的音乐,这样就可以营造出悲伤的氛围。这样我一定会更投入,学生也一定会受到更大的震撼。那么这堂课最后的情感升华肯定会达到一个很好的效果。
卖报歌教学反思 篇5
《卖报歌》曲调明快、流畅,并以朴实生动的语言,辛辣诙谐的笔调,深刻地描述了旧社会报童的苦难生活以及对光明的渴望。其实,大多数的学生在没教唱之前就会唱这首歌了,而且学此歌的热情持续时间比其他的歌短。当我拿到新教材中的这首歌时,我心里有一种冲动:我何不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首歌曲,来了解更多的音乐及音乐以外的相关知识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是这样设计这一课的。
我设定的学习目标是:根据学生能分辨速度、力度等原有认识水平,在学生会唱歌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音乐的语言来表达歌曲的真实情感。帮助学生了解解放前报童的苦难生活,教育学生热爱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而努力学习。通过学生们自学、小组学习和教师指导学习等方式,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同时收集聂耳的有关作品,并欣赏他的有关作品,使学生从中感受不同年代作品的风格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我安排学生聆听歌曲《卖报歌》。由于这首歌曲非常熟悉,学生普遍会唱一点,我为了达到课堂效果的高潮,就设计了律动这一环节。我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些废报纸作为道具,让学生拿在手里,然后随着音乐跳起来。“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学生仿佛就是扮演剧中报童的小毛头,兴趣盎然,充分达到了教学效果。
卖报歌教学反思 篇6
1、保护学生本能的创作兴趣是进行创新教学的基础。
本案例中,该同学表面上是随意“瞎唱”,其实是他内心真情的自然流露,表现了他本能的创作兴趣。我们不能随意地将本能的创作兴趣扼杀在摇篮之中。
2、保持与发展创作兴趣是保持创作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的关键。
本案例中,采用学生展示、教师及时进行鼓励等方法,让学生体验创作的乐趣,体验成功的愉悦,并将创作教学融于审美体验之中,较好地保持与发展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参与、愉悦的状态。
3、创作教学应从学生音乐创造天性和实际经验出发,循序渐进,注重实效。
某些人的头脑里存在着一种十分固定的概念:音乐创作就是写谱。谁都明白,对于“谱”而言,“乐”才是本体。音乐可以不依赖乐谱而存在,音乐才能是人类的天性,人人生来就有。对于他们来说,哼唱比写谱容易得多。如果要求缺乏感性经验的学生用写谱进行创作,势必会扼杀他们的创作兴趣,影响创作教学的实效性。本案例中,从学生的音乐创造天性出发,根据学生实际的识谱经验,从感性到理性,先让学生哼唱,再引向对读谱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较好地落实了“双基”教学。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从一个学生到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和成功的创作,我们不难看出孩子们的音乐创作能力、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表现力获得了很大的提高。
4、开放教学过程,实施生成教学。
课堂教室永远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位教师在课前都不可预测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是怎样的。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迅速捕捉到学生输出的各种信息,随时反思,随机应变。传统教学以“教案为本位”,导致教学过程的“程序化”。课改倡导“开放教学”,倡导实施“生成教学”。本案例中,教师把“以教案为本位”转变为“以生成为本位”,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前所制定的计划,而是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实际需要,随时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策略进行调整,使教学过程显示出动态生成的过程。
5、教师要学会宽容、学会欣赏学生。
成长中的学生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是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老师完全可以宽容、谅解,用巧妙的方法加以化解与引导,用鼓励的方式激励学生发现错误并自己改正错误。本案例中委婉地指出了他的错误,因此,他能非常乐意地接受。同时,教师还学会了欣赏学生,把他的闪光点放大,引导其他的学生像他一样来进行编唱,从而使他获得了自信。如果我们把宽容和欣赏换成指责、批评,我想我们都将会看到另一种情景:他肯定会有逆反情绪,恐怕从此对音乐课都会失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