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反思

小松树和大松树》的教学反思7篇

时间:2023-10-20 08:41:31 教学反思

  【导语】下面是网友“s8”分享的小松树和大松树》的教学反思7篇,供大家参考。

小松树和大松树》的教学反思

小松树和大松树》的教学反思 篇1

  本堂课在扎实语言训练上有了充分的体现。注重让学生去体会去感悟,如一开始的比较句子,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去阅读,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当和简练。注重了联系实际去体会感悟,如课文中的有一句“你看我长得多高呀”我让学生实际去体会你爬上高山后的感觉,并且把我自己的感受和学生一起分享,这样学生得到的体验是真实的,饱满的。

  教学中,我能照顾到学生的差异,从词、句入手,简化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难度;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引领他们深刻体会课文的主题,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所想、所说,不断用激励性的话语加以鼓励,努力为学生营造平等、和谐、安全的学习氛围。

小松树和大松树》的教学反思 篇2

  一、设计反思。

  小学语文低段教学,识字写字是重点。这次公开课,我特意选择了《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第一课时进行教学。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二是学会本课生字词,并能正确、规范书写。看上去简简单单的两个任务,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课堂容量已相当大。只要有一个环节卡壳,就会造成本节课完不成任务。但这不正是我们进行高效课堂实验要解决的问题吗?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选择了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这样做是因为经过一个多学期的训练,学生已逐步了解了读课文、学生字的任务与方法。为了让教学环节更紧凑,我在平时实验的基础上做了新的尝试,即:将自主学习任务的检查工作放在了小组里面进行。

  二、成绩反思。

  由于老师充分的备课,以及平时对学生扎扎实实的训练,一节课虽然紧紧张张,也算完成了应完的教学任务。通过观课议课,总结出本节课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导学案的设计侧重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学生训练有素,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探究”,都能够有序地按照导学案进行学习。

  3、组长组织到位,并能及时地发现小组内遇到的问题与错误。

  三、问题反思。

  课堂上,当把导学案发给学生时就出现了预料中的问题,学生识字量小,自主阅读导学案有困难。只好老师读,让学生明白学习任务与方法。部分学生能够边看边听边记要求,但只是部分。再加上设计时又将将自主学习任务的检查工作放在了小组里面进行。这就影响到有的学生不知所措,造成了学习时的内耗,导致“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时间过长,影响了教学节奏。当进行写字教学时,时间已经不多,只好蜻蜓点水似的挑选了两个难字进行了指导,造成了课堂上“重识字,轻写字”的现象。

  人们都说,教学时一种有缺憾的艺术。正因为有缺憾,所以我们不断追求,不断探索,锤炼自己的教学技艺。

小松树和大松树》的教学反思 篇3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拟人的寓言故事。课文讲的是长在山上的小松树非常的骄傲自大得意忘形,就瞧不起嘲笑山下的大松树,而和蔼的风伯伯告诉了小松树不能过分的骄傲,要学会谦虚的做人道理。本文主要通过语言的描写,来突出每个人物的特点。这篇课文我已经讲过几遍,但是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对课文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想法。

  为了能够更好的把握教材,理解文本。我精心的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认真听取同事们的意见,与教研组长多次讨论本课教学中对各个人物语言以及性格特点深度挖掘,并积极贯彻学校以生命化的人文教学为主的理念,认真的修改教案,制作课件。通过了这次的上课,我进行了总结,要发扬优势,并重视自己的不足。

  一、解读文本

  一样的文字在不同的环境里和不同的学生面前有着它独特的意义。通过对语言及动作的描写,更能理解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次通过对小松树语言的描写,我更透彻了解了一开始这是一个骄傲自大得意忘形,且没有礼貌的小松树。一个“喂”字,在平时我们的生活中打电话的时候,不能说明是没有礼貌,但对于一个年纪稍大于自己的人来讲,确实显得不够礼貌。“你呢?”更能说明小松树不把大松树放到眼里,有嘲笑讥讽的意思。这些孩子们说的非常的好,课堂上生成的部分越来越多,以后在课堂上更应该注意每个小细节,加深对文字的解读。

  二、问题设计

  同样的问题,语言设计要贴近孩子们的内心。“谁愿意来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你从哪看出来的?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小松树?谁试着读一读?谁再来读读?”引导孩子的时候要亲切温和。把问题真正的抛给孩子,让孩子以自己的想法去理解课文,充分的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上课时,精心的设计每一个问题,换多种方法耐心的去引导,相信孩子们更回答的更好。

  三、教学设计

  一年级的低段孩子以生字词的教学为主,上课初,我带领孩子们读生字卡片,去拼音读词语,由易到难的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并通过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的方式开展。在一些问题的教学设计上,采用设问,追问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目标。对于大松树的默默无闻,不予争锋。我深入的挖掘大松树身上的品质,引申到社会上那些默默付出平凡普通,却为祖国的建设发展及我们的幸福生活贡献力量的这些可爱的人们。告诉学生要学会尊重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生命。

  四、教学改进

  通过课下的评课,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优势,也看到了不足。生字词的复习巩固,要更加的的重视,做到真正的扎实牢固。课上一些重点的生字词的理解不够透彻,一年级以说一到几句通顺完成话为主,多创设环境让学生充分的进行说话练习的同时,也充分的理解课文内容。课文最后的引申升华部分,出示的图片不具鲜明色彩,不能更加直观的使学生明白理解,以后在制作课件时要更加的留心图片的应用。课尾的练习背诵课文,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梯度稍高,应降低难度,使更多的孩子们想要去展示,多给予一些自信。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童话,全文只有四个自然段,语言非常简单,讲的是一棵山上的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风伯伯批评小松树自以为是,骄傲自满的行为。课文还配有2幅插图,形象地描绘出课文中的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的样子。本堂课,我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在朗读的基础上,通过体验人物心理来走进文本,领会课文蕴涵的深刻的道理。

  通过对课文的把握,我抓住了课文中关键的三句话来进行教学:(1)小松树说:“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2)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3)小松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通过对这三句话的朗读体验,架起走进课文的桥梁,以达到理解的课文的目的。

  处理句子(1)小松树说:“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朗读,然后我问:说这话的时候,小松树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同学说他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还有的说觉得自己很高兴,显然,第一种答案是正确的,而第二种则有点偏离了问题本身。于是,我利用朗读这一手段,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理解(了不起也好,骄傲也好,高兴也好)通过朗读的方式表现出来,配上动作进行表演朗读更好。同学们一下子就在自己的座位上练开了,此时,我观察学生的朗读表情,尤其是认为小松树高兴的学生。接下来请表演好的同学上台朗读表演,然后请认为小松树高兴的同学说一说,在他的朗读和表情中,你看出了什么?学生很清楚地分辨出,只有觉得自己了不起,才会有那种骄傲的眼神和表情。通过表演朗读的形式,体验小松树的心理想法,走进小松树的内心世界,使得教学轻松又简单。

  处理句子(2)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在刚才成功体验了小松树的内心世界是那么骄傲的基础上,乘胜追击, 抛出问题:该用怎样的表情来读风伯伯的话呢?提醒学生,一个简单的动作就能帮助你演好风伯伯。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摸着”一词。什么时候谁会摸着你的头?回答肯定是妈妈等爱我们的家人,告诉我们一些道理的时候等等,学生很容易就联想到了自己的平时生活,用以有的经验来获得对课文的理解,更好地帮助学生体会风伯伯的慈祥与教导。也为接下来小松树内心世界又起波澜做好铺垫。

  处理句子(3)小松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

  这句话是本课的重点句子,要充分理解课文内涵,关键就在是否能理解小松树为什么会低下了头?而又为什么会惭愧?它到底惭愧什么?我通过寻找近意词来理解“惭愧”一词,因为课文6《蘑菇该奖给谁》中,小黑兔因为没有和高手比赛而得第一名感到难为情,学生在这里很快就联系上了小黑兔,就是小松树难为情了,那它为什么会难为情呢?教师相机点拨课文一开始小松树的话语和心理,学生就知道了是小松树知道自己原来一点也不高,他在为自己刚刚的骄傲自大感到难为情呢,所以此时的小松树正低着头。

  虽然对这三个问题的处理和把握上,能够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能充分朗读,不断体验,但对于学生的说话训练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训练没有能达到预期的训练目标。整堂课注重学生是否能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句子,是否能体会到文本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忽略了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尤其是在体验小松树的内心世界的时候,更可以利用这良好的说话训练时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朗读与说话能力同时训练的课,才是学生语文能力真正获得训练的课堂。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生动、浅显的寓言故事。让学生明白做人不要盲目自大的道理,课文融情于理,充满童真童趣。

  在导入阶段,我先让他们玩摘苹果的游戏,这个游戏既能复习巩固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又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让每个学生各个情绪高涨。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先让学生回忆小松树和大松树住在哪儿,再指名读、齐读,并且把小松树和大松树的贴画送回家,让他们形象地记住小松树和大松树的位置。

  本课的第二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好小松树的话,充分理解它的骄傲自大,才能为下文揭示道理打开缺口。在教学时,我通过抓重点词语和特殊标点的方法,让学生在感悟词语的过程中,反复朗读小松树的话,模仿小松树说话的口吻,还让学生配上动作来演一演,充分体会小松树的骄傲,理解“多高哇!”一词,我让学生读好感叹号,想象小松树说这句话时的动作和表情,指导朗读“很远很远”一词时,我出示了两个句式加以比较,让学生说说哪个表达得更好,使他们加深体会从而读好句子。但是在指导这一环节时也出现了让我意想不到的情况,在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大松树不回答小松树的问题时,有的学生想象有些天马行空,脱离主题,而我由于教学经验的不足,没有在这个环节上引导好。

  第三段中让学生理解风伯伯的话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是通过同桌互相演一演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学习这一段,理解风伯伯的话的意思。让他们明白风伯伯说这一段话,他想告诉小松树什么?在这段的教学设计中还可以安排学生表演一下托起来的这个动作,

  最后一段的教学,我抓住了“惭愧”一词,让学生理解小松树为什么要惭愧,它是怎样想的?使学生在揣摩小松树想法的同时进一步体会做人要谦虚这样一个道理,可是在这一环节中有些美中不足的是我没有趁热打铁让学生在了解了寓言中的道理后再来用:如果你是小松树,你会对大松树说些什么?又会对风伯伯说些什么?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不足的地方:对学生的回答容易担心其他孩子没注意听,进而重复学生的答案,浪费了时间。有些教学语言还需规范,在范写时需注意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力求把每个字写得更为美观。问题提得不够精炼准确,同样的答案不同的问法,学生往往不会给你相同的答案,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重视问题提法,不能随心所欲。

小松树和大松树》的教学反思 篇4

  在教苏教版第二册《小松树和大松树》这篇童话故事时,我以小松树想和大家做朋友为教学情境,结合新课改教学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和心灵交汇为主要教学形式,以学会阅读、享受阅读、学会思维、体会小松树的盲目自大、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为教学目标。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单纯、理性思维还不够完善,对事物的分辨能力还不是很强等特点,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课堂中孩子天真、可爱,让我感受到了久违的童趣、享受到了孩子们口中散发的缕缕芳香。

  片段一:愿不愿意和他做朋友

  师:我是小松树,今年7岁了,今天我来到你们班,想和大家交个朋友,你们愿意吗?

  (设计意图:抓住孩子都喜欢和别人交朋友,单纯而又善良的心理,激发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快速的进入情境)

  生齐声:愿意!

  师:交朋友啊首先要认识这个人,了解这个人,才知道他是不是能做你的朋友。我们先来读读第一小节,看看对小松树有哪些了解?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告诉孩子怎样去交朋友,给孩子在生活中交朋友有个正确的引导,同时又为下面孩子思考后的回答埋下了伏笔,又很自然的过渡到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中,可谓一箭三雕。)

  生: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

  生:山上的是小松树。

  生:小松树在山上。

  师:小松树站在山顶上,看到了太阳从东方生起,白云在空中自由自在的散步,还看见了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如果你是小松树,看到这些,你心里会有什么感受呢?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孩子充分的展开想象,引领孩子在文字之旅中徜徉,在精神之旅中陶冶。)

  生:我会感觉很舒服,很高兴。

  生:假如我是小松树我就感觉自己好高好高啊,太开心了!

  生:我会感到很骄傲。

  师:大家都说了自己的感受,下面看看我们文中的小松树它说了些什么呢?

  指名读

  师:老师觉得“喂”这个字还不是很有味道!老师用“喂”说一句话,“喂,,把你的铅笔借给我!”听了老师的话,你愿意借给老师吗?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喂”这种不礼貌的语气。把教学情境还原于生活情境,学生才能沉浸在真心真意中,如鱼得水,浑然不觉。)

  可是善良的孩子们却——

  生1:愿意!(大声的)

  我一听,急了,是我语气的不够强烈吗?我又用“喂”不礼貌的说了一遍,对着全班说,如果是老师向这样借东西,你们愿意借给老师吗?

  生齐声:愿意!

  我尴尬极了,后面坐着那么多老师听我的公开课,都问两遍了,语气也到位了,为什么学生还说愿意呢?突然灵机一动,师:同学们对老师都非常的热爱呀!如果是你的同学以这种口气向你借东西,你愿意吗?

  生摇着头说:不愿意!

  感想: [ 这时我感觉到孩子们真是天真、可爱。老师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是神圣的,即使老师不礼貌,他们仍然爱戴老师。这是我备课时完全没有预设到的,却让我深深感动着,还让我懂得课堂需要灵活的变通、教师需具备课堂生成机智。]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太不礼貌了。

  生:朋友是应该相互友爱的,借别人东西应该要有礼貌,别人才会借给你。借完还要说谢谢。

  师:看来我们班都是懂礼貌的好孩子,我们再来读读下面一句话,想想小松树说这段话时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表情呢?

  生:很得意,很骄傲。

  师:请你来扮演一下小松树读读这段话。

  (设计意图:表演是对课文进行再创造。让学生表演课文中的角色,是一种更为深入的体验。会使学生更有积极性,也会更加的投入,体现了新课标中朗读教学中的采用多种形式的读。)

  生带着骄傲得意的神情,眉飞色舞的表演着,接着全班都沉浸在小松树那得意的神情和话语中。

  师:听了小松树的话,你还愿意和他交朋友吗?

  (设计意图:自读自悟,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生:我感觉到小松树这个朋友太骄傲了,我不愿意和他交朋友了!

  生:我也不愿意,他自己感觉自己很了不起。

  生:我也不愿意和这样不礼貌的人交朋友。

  感想: [学生从刚开始不假思索的说愿意和小松树做朋友,到愿意把铅笔借给不礼貌的老师却不愿意借给同样不礼貌的同学,以及在深入课文,深入了解小松树之后,又坚决的不愿意和小松树交朋友,体现了孩子的童真、纯真。同时也给了孩子自己思考和体验,有了自己真实的感悟,使学生的思维在恰当的等待和引导中,得到了深刻的发展。]

  片段二:你会用 比 说一句话吗?

  师:听了小松树的话,你还愿意和它交朋友吗?

  大松树生气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设计意图:采用比较法,让学生回归文本,体会大松树的心眼大)

  生:没有,课文中说大松树没有回答。

  师:大松树心眼真大,不和小松树计较,可是小松树的话被风伯伯听到了,它是怎么说的?生自读第三节。

  师:风伯伯的话你们听懂了吗?(多媒体演示)

  ( 设计意图:采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更容易体会风伯伯的话。)

  “摸着头”说明了什么?

  自读,指名读,范读,练读,齐读。

  师:出示句子,“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

  练习用“比”说一句话。

  (设计意图: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练习说话,积累语言,体现新课标中的理念。)

  生1:小草比虫子高。

  生2:西瓜比草莓肥。

  生3:黑板比门长。

  生4:大象比蚂蚁高。

  感想:[孩子的回答五花八门,没有语法和规则可言,也不符合平时的表述,但从中可以感受到孩子对生活的热爱,充满了童真、童趣,甚至是诗情画意。给人无穷的想象空间,甚至有种童话般的感觉。和孩子们比起来,我们老师历经岁月磨练所形成的“优点”,例如考虑成熟、理解深刻、以及深谙世俗等等,有时真是自寻烦恼的根源,让我们不再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可我们教师不正是拿这些所谓的“优点 ”来教育塑造孩子的吗?我们可曾想过,孩子们的生活态度,是人类的至诚本性和天赋灵机啊!]

  教学反思:

  “教育不是有知者带动无知者,而是人对人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雅斯贝尔斯)。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的相契合,是“我”与“你”的对话与敞亮。这堂课的精彩之处正是这两个片段中洋溢的童真、童趣,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环境为学生搭建一个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的平台,使思想教育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孩子们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的过程和对生活的体验。如创设了孩子与小松树交朋友的情景,孩子与大山爷爷对话的场景。

  建构主义认为,孩子总是带着一定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参与阅读。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对文本的解读。因此,阅读教学中,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对“喂”字的解读——小松树说的话中有这么一句“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一个“喂”传神的刻画了小松树骄傲自大的嘴脸。紧扣“喂”字,激活了学生经验,加深体验,进而提高感情朗读的指导效率。并能够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积累语言,练习说话,展开想象。

  整堂课很好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点拨者和引导者这一新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能以人为本,能注重情趣的激发,充分以教材为例子,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进行思想价值观的教育。成功地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

  同时也让我明白了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变通,善于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善于利用课堂生成机制。在这堂课中我享受到了童趣、体验到了快乐,让我想起了泰戈尔的一首小诗——《玩具》:

  无论找到什么,你总能创造出使你快乐的游戏,而我却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消磨在我永远无法得到的东西上。

  在我单薄的独木舟里,我挣扎着要驶过欲望之海,竟忘却了原来自己也在其中游戏。

  我们做老师的在与学生学习和游戏时,也应和孩子具有一样的心境,不要以为我们是在纯粹的引导他们,我们也可从孩子身上感受童真,汲取营养,从而拥有快乐的人生。

小松树和大松树》的教学反思 篇5

  这篇课文是一篇拟人的寓言故事。课文讲的是长在山上的小松树非常的骄傲自大得意忘形,就瞧不起嘲笑山下的大松树,而和蔼的风伯伯告诉了小松树不能过分的骄傲,要学会谦虚的做人道理。本文主要通过语言的描写,来突出每个人物的特点。这篇课文我已经讲过几遍,但是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对课文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想法。

  为了能够更好的把握教材,理解文本。我精心的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认真听取同事们的意见,与教研组长多次讨论本课教学中对各个人物语言以及性格特点深度挖掘,并积极贯彻学校以生命化的人文教学为主的理念,认真的修改教案,制作课件。通过了这次的上课,我进行了总结,要发扬优势,并重视自己的不足。

  一、解读文本

  一样的文字在不同的环境里和不同的学生面前有着它独特的意义。通过对语言及动作的描写,更能理解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次通过对小松树语言的描写,我更透彻了解了一开始这是一个骄傲自大得意忘形,且没有礼貌的小松树。一个“喂”字,在平时我们的生活中打电话的时候,不能说明是没有礼貌,但对于一个年纪稍大于自己的人来讲,确实显得不够礼貌。“你呢?”更能说明小松树不把大松树放到眼里,有嘲笑讥讽的意思。这些孩子们说的非常的好,课堂上生成的部分越来越多,以后在课堂上更应该注意每个小细节,加深对文字的解读。

  二、问题设计

  同样的问题,语言设计要贴近孩子们的内心。“谁愿意来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你从哪看出来的?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小松树?谁试着读一读?谁再来读读?”引导孩子的时候要亲切温和。把问题真正的抛给孩子,让孩子以自己的想法去理解课文,充分的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上课时,精心的设计每一个问题,换多种方法耐心的去引导,相信孩子们更回答的更好。

  三、教学设计

  一年级的低段孩子以生字词的教学为主,上课初,我带领孩子们读生字卡片,去拼音读词语,由易到难的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并通过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的方式开展。在一些问题的教学设计上,采用设问,追问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目标。对于大松树的默默无闻,不予争锋。我深入的挖掘大松树身上的品质,引申到社会上那些默默付出平凡普通,却为祖国的建设发展及我们的幸福生活贡献力量的这些可爱的人们。告诉学生要学会尊重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生命。

  四、教学改进

  通过课下的评课,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优势,也看到了不足。生字词的复习巩固,要更加的的重视,做到真正的扎实牢固。课上一些重点的生字词的理解不够透彻,一年级以说一到几句通顺完成话为主,多创设环境让学生充分的进行说话练习的同时,也充分的理解课文内容。课文最后的引申升华部分,出示的图片不具鲜明色彩,不能更加直观的使学生明白理解,以后在制作课件时要更加的留心图片的应用。课尾的练习背诵课文,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梯度稍高,应降低难度,使更多的孩子们想要去展示,多给予一些自信。

小松树和大松树》的教学反思 篇6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

  为了让学生们分清楚小松树与大松树与大山的位置,我课前在黑板上画好大山、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简笔画,上课时让学生先“读”后“说”再“演”。“读”就是在文中找出它们的方位,“说”就是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课文内容,“演”就是到角色表演读。这样,这节课既调动学习兴趣,让孩子迅速掌握大小松树的位置,又为课文的理解作出了铺垫。

  总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是比较轻松的。

小松树和大松树》的教学反思 篇7

  本课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山上的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指导学生朗读和表演时,让学生想象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语气,尽可能地想象当时的情境。

  小松树说的话中有这么一句“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一个“喂”传神的刻画了小松树骄傲自大的嘴脸。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简单易行且有效的情境:指着一个孩子说:“喂,把你的语文书借给我用一下!”再让学生体会一下,老师这样的语气借东西,愿不愿意借,为什么?然后让孩子说一说你觉得小松树是怎样一棵松树?完成填空“ 的小松树”,再读小松树的话,体会小松树对大松树的傲慢无理。学生体会就自然了很多。

  小松树骄傲自大,而大松树没有回答。大松树为什么没有回答呢?他在想什么呢?我首先在黑板上简笔画板画三个人物表情图:第一幅图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嘴巴张大了,很生气!第二幅图咧开嘴笑了,一定很高兴。第三幅图嘴巴往下耷拉,表示很难受。这三幅图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提供了想像的空间。从中可以体会大松树的大度,谦虚,和小松树进行比较。

  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摸着头”一词表现了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心爱护。教学中,引导孩子联系孩子的生活说说生活中谁摸过你自己的头,你感觉怎样,感受长辈对自己的关爱。然后再让学生体验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爱。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