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反思 篇1
本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故事中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针对教材的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 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学时,我的思路是,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饿内在联系;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再引导血色河南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
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人物作出评价之后,我知道学生给三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我都给于了肯定,关键是要求学生讲出概括的理由。
在让学生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时,我根据学生的知识实际,只要他们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没有过高的要求,目的要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时,我结合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先分小组讨论交流,再由代表参加全班的交流讨论。血色回归年积极性高,学习兴趣很浓。对于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梳理,主要是理出那些围绕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对于那些跟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启发学生课外去研究。这样真正达到了课堂效果。
本课不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结合“思考·练习”第一题让学生说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他,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见解说具体,说清楚。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训练他们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爱国思想和各自的美好品质。
回顾本节教学,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了学生。
但细想过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上缺乏频率,当时有些忽略;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师包办代替的话语有些多,应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
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重难点指拨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将相和》教学反思 篇2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第18课《将相和》是一篇历史故事,改写自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文章以赵秦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几个小故事,包括《渑池之会》《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写出了将相(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由“和”变成“不和”,最后又“和好”的过程。本节课主要学习第三个小故事《负荆请罪》。下面是我完成《将相和》的教学后的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语文课程具有的丰富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有深远的影响,小学生往往对语文材料有多元的反映,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要重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身为小学语文老师,在这方面不应该受社会上的流行元素所影响。
词语是构建言语大厦的基础。积累词语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默写词语,可惜这一传统训练已经逐渐被淘汰出课堂,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对传统训练的挖掘和创新。
《将相和》是篇长篇课文,根据这个特征,我在教学中设计了默写词语的环节:“请同学们翻开练习本,根据意思默写词语。同桌之间一个说一个写配合进行。”
1、“攻城夺池,没有拿不下来的\,每次战斗,没有不胜利的。”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我们可用一个什么词概括”。“战功赫赫”。
2、“理由充分正确,很有气势。”是“理直气壮”,“请找出这个词的反义词。”“理屈词穷。”
3、“用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宝物。”是“无价之宝”。“谁能根据完璧归赵这个故事造一个句子?”“和氏璧是无价之宝,秦王千方百计想得到它。”……
这一来,小学生们都来兴趣了,听得非常专注。词语默好,1分钟。看来譬如形式与目标都单一的传统型默词语,也不好。
训练学生听力以及注意力分配;积累词语以及整体感知课文;对“大大方方、理直气壮、同心协力”这些重点词语有了初步理解,也为下一环节作好铺垫。
在教学“负荆请罪”时,我又给学生们布置了说的训练: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两人可能说些什么,课文没有写,请学生想一想他们各会说些什么并写出来,准备交流。学生兴趣盎然,写出了不少生动的“对话”,如:廉颇:蔺大人,您真是宽宏大量,肚中能撑船,我廉颇是粗鲁之人,以前的言行有辱大人,我竟不顾国家生死存亡和您闹不和,真是罪过。蔺相如:将军能知错改正,不是很好吗?有何罪过?
新大纲指出: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将相和》教学打破了“教师讲问-学生听答”的常规教法,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调动了学生参与语文实活动的积极性。
《将相和》教学反思 篇3
《将相和》一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个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为此,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去读、悟、演,写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蔺相如和廉颇在文中同是熠熠生辉的人物。蔺相如因“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实质上缘于廉颇的错误认识“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言辞无礼,充满不满情绪。理解廉颇这段话,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在这课的教学中,用这句话统领教学,全课教学的思路清晰:“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先让学生理解这句话,之后练读这句话,注意让学生读出不服气的语气来。学生体会到了廉颇的想法后,问学生: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当上了上卿,你们觉得他说的对么?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蔺相如的这张嘴说出了哪些话,请同学们在文中画出蔺相如的语言来。于是学生们动手在文中找出蔺相如的语言,自由汇报,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最后回归到廉颇也认识到自己错了,从而负荆请罪。这么设计,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
《将相和》教学反思 篇4
本课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教学中:
首先,我从整体入手,在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将、相原来是和睦的,后来失和了,最后又和睦了这条线,为正确理解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打下了初步基础。
其次,引导学生认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
最后,又从部分升华到整体,三个故事间的相互因果关系。
教学中,我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通过组织,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读书,质疑、讨论、交流、表演等形式,体会全文。使学生民主,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学习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在小组学习中获得更多知识,学会与人合作。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阅读提倡独立思考,鼓励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这节课虽然教学目标完成的很好,但对学生的评价我感觉有不到位的地方,原因是对历史了解还太少。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使我的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
《将相和》教学反思 篇5
《将相和》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转变。根据课文的特点。本堂课我指导学生学习第三个小故事。《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得好: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这方面应该不受社会上的一些流行元素所影响。一开始,我安排了听写的内容,共听写了6个成语。
词语是构建言语大厦的基础。默词语是积累词语的重要手段,可惜这一传统训练已渐被淘汰出课堂,纠其原因不外乎缺乏对传统训练项目的开掘和创新。《将相和》是篇长课文,根据这个特征,我这样默词语──
“请大家打开本子,咱们根据意思说写词语。同桌一个说一个写配合进行。”
1、“理由充分正确,很有气势。”是“理直气壮”,“请找出这个词的反义词。”“理屈词穷。”
2、“攻城夺池,没有拿不下来的,每次战斗,没有不胜利的。”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我们可用一个什么词概括”。“战功赫赫”。
3、“用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宝物。”是“无价之宝”。“谁能根据完璧归赵这个故事造一个句子?”“和氏璧是无价之宝,秦王千方百计想得到它。”……
学生来劲了,听得非常专注。词语默好,1分钟。看来譬如形式与目标都单一的传统型默词语,也不好。
训练学生听力以及注意力分配;积累词语以及整体感知课文;对“大大方方、理直气壮、同心协力”这些重点词语有了初步理解,也为下一环节作好铺垫。
在教学“负荆请罪”时,我又给学生们布置了说的训练: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两人可能说些什么,课文没有写,请学生想一想他们各会说些什么并写出来,准备交流。学生兴趣盎然,写出了不少生动的“对话”,如:廉颇:蔺大人,您真是宽宏大量,肚中能撑船,我廉颇是粗鲁之人,以前的言行有辱大人,我竟不顾国家生死存亡和您闹不和,真是罪过。蔺相如:将军能知错改正,不是很好吗?有何罪过?
新大纲指出: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将相和》教学打破了“教师讲问-学生听答”的常规教法,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调动了学生参与语文实活动的积极性。
《将相和》教学反思 篇6
《将相和》是一个历史小故事,对于历史小故事的教学,我认为重点在于学生对背景的认知意识的跟进,通过阅读、感悟,从而挖掘历史故事中的现代意义的,是对文本进行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教学《将相和》这篇课文时,我不想把时间放在对故事情节的纠缠教学中,想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提炼来挖掘文本中的人文价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热爱祖国的情感熏陶,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无论做了什么,只要是对祖国有益的事情就都是英雄的价值体验,或者说一个人要取得成功必须有效的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
本单元除古诗外都是我国古代优秀作品的节选或改写。我认为教学本单元课文,就是要引导学生从每一课的内容中吸取有益的启示,鼓励学生读原著中同课文有关的部分,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名家名篇进入课本,本就是要起范例作用,学习作者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如何表情达意。
以读为本,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如何引导小学生读《将相和》?如果只要求一般的读懂故事情节并不难,但要真正读懂蔺相如,读懂廉颇,读懂秦王、赵王,还需要下番工夫。
因此我采用对比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中的人物。首先从读切入感悟几个人,这可算是整体感悟,但这种感悟还是初步的、表层的;再就是感悟重点人物蔺相如;最后以重点人物为主轴,引发对比,从对比中加深对人物的感悟。体现了“读”是内化的吸收,学生读懂了人物的品质:蔺相如大智大慧,有勇有谋,临危不惧;廉颇骁勇豪爽,知错就改,开了“负荆请罪”的先河。
《将相和》教学反思 篇7
《将相和》讲述了蔺相如和廉颇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介绍了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而这三个故事之间又有着内在的联系。在进行本课的教学前,把握长文短教的方法,我鼓励学生用归纳和概括的方式自主批读,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梳理好行文的脉络,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整体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简简单单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学生在交流中发现,文章抓住了蔺相如的语言与行动进行了细致的刻画,进而在一遍遍的品读中探索发现。其间,勾画了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圈点关键的词语,进行揣摩,将学生的思考引向了深处。
批读、圈点、揣摩、品读,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自己对话,蔺相如那机智勇敢的形象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老师简简单单地教,学生实实在在地读,扎扎实实地学,潜心会文,走进了蔺相如这个人;在读与思中发现了写作方法,知道了怎样刻画一个人。得言得意又得法!
如果说第一个故事的学习是在老师的帮扶下,那么第二个故事“渑池相会”则是完全放手自学。有了方法的引领,在自主学习中,和同学合作,碰撞智慧的火花。同学们各抒己见,畅谈感受。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则在交流内容基础上,围绕廉颇“请罪”安排了一个写话的练习,旨在将文中学到的抓住“言行”刻画人物的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实现读写结合,能力转化。学完课文,回顾总结。在把握人物特点的基础上,再次关注布局谋篇的方法,为写作奠定基础。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随着新课标学习的深入,我教学的目标越来越明确,也越来越感受到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还他们一个实实在在的课堂,一个简简单单的课堂,一个展现自我的课堂,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一个不断成长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