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篇1
?南极风光》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不但语言精练、准确、规范,而且生动、形象,将自然美与语言美浑为一体,尤其是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更使文章增色不少,为朗读教学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纵观整堂课,我在课堂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先前要求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语气,结果却不尽人意。后来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 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了南极风光的美丽、奇异、神秘、迷人,有了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范读引悟、自然领悟、美读品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读起来抑扬顿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达到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给人美的享受。
鉴于课文内涵丰富,我重点抓住南极冰雪、动物、南极光三个方面,有重点的让学生感悟,针对不同特点采用朗读、观察、合理想象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对每一方面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媒体的使用,语言的训练,必要的练笔,小组的合作,有序、有法、有度,达到良好效果。但我也发现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呈现异常兴奋的状态、学生的质疑能力较薄弱。我想:今后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有效的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提问技巧的传授与培养。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篇2
(一)《亡羊补牢》
A 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蕴含着讽刺意义的简短故事,寓意是对故事中的具体形象和故事情节作的最高概括,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个跨度的,为了帮助学生迈过这个跨度,必须重视情境创设,因为学生只有在耳闻目睹之后,才会真正深入地理解故事内容,正确地对故事角色进行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才能水到渠成地概括出寓言向我们揭示的道理。情境创设多以美为突破口,先声夺人,寓言中的情境创设比其它课文中的情境创设有绝对优势。寓言中那些会开口说话的植物、动物或人物都形象鲜明,举止或言行十分可笑,以此创设出的情境是多么令学生感兴趣呀!通过课文的教学,要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人如果犯了错,及时改正,还不算晚。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学生的年龄情况,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1、导入设计富于情趣,吸引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采用情景教学, 一上课,学生便会兴志勃勃地投入学习,思维随之会活跃起来,通过质疑创设问题情境,也就应运而生,各个疑问代表了学生学习寓言的求知欲,这些也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开端。如教学《亡羊补牢》一课时,我便引导学生通过积累成语,引出这个故事,使学生能产生学习兴趣,形成探究的动机。
2、注重对词语的理解:
在这篇课文中,我设计了“练习说话”的环节,体现了我对字词教学的重视,而这恰恰又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在讲“应该”这个词时,我还注意指导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了解的进行理解,让学生说句子。但是,处理的时机欠佳。另外,还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这句式说话,让学生在运用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这也是一种积累。
3、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到要优化课堂教学,必须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寓言课的课堂教学要达到最优化,必须抓住寓言文体的特点,选择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读懂故事,明了寓意的教法。在众多教学方法中,情境教学法是既能发挥寓言文体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寓意,调动学生主动性的一种教法。因此,在寓言课的课堂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是十分必要的。这节课我把“下面我们来学习<亡羊补牢>”这种传统的表达方式变成“我们要去往 “成语王国”,只是表达形式的改变,却足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生动的表达使这节课增色不少。
4、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我充分利用插图,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读,抓重点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教学过程中,读好两次丢羊的经过。第一次他是满不在乎,街坊劝说的话,他没当回事;第二次他很后悔,觉得应该按照街坊说的去做,并立即动手将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把寓言中所表达的几个层次的意思读出来。在朗读的形式上,先让学生自读,再分角色读,通过反复地读,达到理解寓言含义的目的。然后,将四幅图放在一起,指导学生看图讲故事。大家的学习兴趣十分浓,有的复述故事,有的绘声绘色地讲故事,还有的登台表演。于是在课上进行了班里的第三次故事比赛。利用动画配音全班表演讲故事,并评选了故事大王。最后十分钟,我又让学生讲一讲自己最喜欢的寓言故事,为同学们展示自我提供了机会,也促使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
综合上述,就我上《亡羊补牢》一课的教学,通过课堂的设计,启发了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学生又明白了寓意。然而课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不免还存在着一些遗憾,从教学设计中,我着意体现了学生合作创新的意识,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教学过程中,总流露出这样的痕迹,没有把学生看成与自己平等的个体的观念,一堂课没有能发挥好学生思维,他们也是随着我的思路进行的。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的做到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创新的意识,为实施素质教育打下良好的坚实的基础。
B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
在教学《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时,我根据课文思考题“养羊人对街坊的劝告,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结果怎样?”设计了表格,让学生自学课文,收到了良好效果。出示表格以后,请学生自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表格。
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填表,克服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归纳学生死记的弊端,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自学获得了知识,学会了学习。
(二)《南辕北辙》教学反思
A 《南辕北辙》教学反思 洪洞县东街小学 王娟
以一颗宽容的心给孩子提供充分的交流时间,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正是新课改的魅力所在,在我教学《南辕北辙》一文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由于这则寓言的人物对话较多,我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分角色朗读:小组读、男女生读、学生个别读。学生积极性很高,但此时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意犹未尽,仍有同学积极举手发言,于是我突生想法:“下节课,咱们让两位同学给大家表演一下这段话,谁想展示,利用下节课的时间准备,好吗?
“好”!我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
上课后,进入教室看到的是学生们期待的目光,兴奋的表情,原本想搪塞一下大家,因为还要学习生字,怕耽误时间,使教学内容完不成,但面对同学们这种激情我又于心不忍,于是狠了狠心让学生上台表演,王雪蓓扮演去楚国的人,杨雅淇扮演朋友,她们的表演着实让我大吃一惊,俩人没有一丝扭捏,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相当到位,她们表演的乐在其中,观看的学生津津有味。她们的表演赢得了大家的热烈的掌声,也许是得到的大家的鼓励,也许是被大家的热情所感染,俩人自告奋勇的又要交换角色再演一次。等到她们演完后,我赶紧扭转话题:“从她们的表演中你们明白了什么呀?”
“这个人永远也到不了楚国”
“方向与目的地不同,根本到不了楚国”
同学们按部就班的按照我期待的方向发展,我暗自庆幸自己的“机智”,谁知意外发生了:
“老师,我觉得这个人最后能到了楚国”平时不爱发言的王俪烨冒出了一名。
随后教室里传来了几声笑声,我不动声色,“为什么呢?说说你的理由。”她理直气壮地说:“地球是圆的,他一直走,绕一圈,就到了楚国。”这时有的同学也随声附和着,同意俪烨的看法,但也不部分同学不同意。
“这个人还没到楚国,他的钱不花光了。”
“他还没到楚国,就老死了。”
大家分成两派,争得不亦乐乎。看到“乱”成一片的课堂,我只能维持秩序了。
“看来古人写的这个故事确实非常有趣,咱们先不讨论这个人是否能到达楚国,先来说说从这个故事你学到了什么?”
“事前先明确自己的目标。”
“无论做什么事要多动脑筋。”……
在同学们的回答声中,一节课又结束了。虽然这节课没有把预定的内容上完,但通过这节课让我真正明白了,要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必须善待学生,以宽容充斥我们的课堂,给他们发言的机会与时间,这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B 寓言《南辕北辙》的教学首先以理解课题中的“辕”和“辙”入文,然后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点出“南辕北辙”的意思的两个句子,读读体会。以为课文基本是对话,所以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通过对读来体会人物的特点。同桌对读,熟悉课文后,师生第一次对读,教师读朋友,学生读坐马车的这个人。教师在读时,把文中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读后让学生比较,通过比较理解朋友的竭力相劝,和反衬这个人的固执,不听劝。师生的第二次对读,角色交换,教师在读时,省去三个“没关系”。学生认为这样不能很好地体现这个人的顽固、傲慢和不虚心,因此补上三个“没关系”,再读课文。经过这两次的对读,学生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了人物的特点,既读熟、学懂了故事,又提高了理解能力,寓意的理解也水到渠成。最后让学生同桌再对读,加深理解。
C 教学《南辕北辙》时,和往年一样,起初依然是顺风顺水,说到那个人能不能到楚国时,大部分的学生纷纷摇头,我也微笑示意正确。
忽然,墙角里举起了一双小手,是邹梓祺,一个平日里学习成绩不怎么出众、但求异思维却很强的孩子,他站起来颤巍巍地说:“老师,他能到楚国。”霎时,学生们的目光全都在他身上聚焦。此时的我先是一怔,转而微笑着说:“说说你的理由。”他细声细气地说:“地球是圆的,背道而驰,花的时间会多一些,但最终是能到楚国的。”我笑了,在他说出这个观点之前,我的脑海中也有了这样一个答案。我问学生:“你们赞同吗?”学生们更是意外得很,一脸的错愕。随后,也有几个孩子附和道:“是啊!是啊!早就知道地球是圆的,不是还有个外国的什么人80几天就环游了地球了吗?”学生们议论纷纷。我暗想:是啊!他说的很对,因为地球是圆的,那个人绕地球一周是很有可能到楚国的!”
正在我踌躇是否要违背教学目的,告诉同学们那个人有可能能到楚国时,我看到了一只高举的小手,他就是咱们三(1)班公认的小博士——李沐阳。“同学们看看那个人坐的车,靠马拉,在几千年前的战国时期,交通特别不发达,光靠马拉车环游世界,那还不得到猴年马月去啊?再加上那时候医疗条件不好,人的寿命都不长,说不定那个人还没到楚国,就已经客死他乡了!所以他南辕北辙,想到楚国,可能性基本是零!”他振振有辞地陈述着他的观点。我顺势承接道:“是啊,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是到不了楚国的!”
……
课堂是孩子们的课堂,在我的课堂上学生们很喜欢提出自己的看法,我喜欢这样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我和学生们每一天都共同收获。
猜你感兴趣:
1.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2.四年级下册语文29寓言两则教学反思
3.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九课寓言两则
4.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第九课寓言两则
5.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九课寓言两则教学建议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篇3
一、成功之处
1、针对综合探究课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获取信息,自主分析史料,培育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突显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2、教学以有机结合的五个环节结合而成,把分散的人物主线,糅合成以人物简介、思想与反思为主线的整体,有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本课时内容。并通过补充典型史料,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把握本课时的重点难点,培育了学生史料分析的能力与史论结合的意识。
3、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高,兴致盎然,能积极思考,积极作答,对问题的思考深入且有自己的看法,这一探究课的特点是符合的。
二、不足之处
1、选择的史料多为文字资料,为尊重史实,基本保持文言风格,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部分字句难以解读,教师在史料解读方面的引导时间过多。
2、教学中学生提出部分颇有启发性的问题,如:“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难道不对吗?为什么同样是面临侵略日本却如此欢迎《海国图志》一书?,限于时间与教师思考深度,只能将这些问题延后解决,总觉得有遗憾。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篇4
《燕子》是一篇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特点、追赶春天的候鸟习性、轻快灵活的飞行姿态、文静优雅的休息场面,都一一跃然纸上,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之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体会状物文章的写作特点。
2.积累好词佳句。
3.通过对课文的赏析,激发学生对美丽的自然景观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在学习第一课之前,我先引导学生如何利用预习本完成预习任务,昨晚布置了《燕子》的预习任务,今早检查孩子的预习本,发现有些学生领会得比较好,但仍有些学生还不知道怎么操作。我结合几本比较好的作业,重新提出要求,希望在第一单元结束后,孩子们能真的做到课前充分预习。
2.学习《燕子》一课,孩子们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味其表情达意的作用。我主要抓住关键的词语,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理解,体会用词的准确传神,在读中想象、品味、欣赏,直至背诵,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和内化。
第一段是关于燕子外形的描写,我引导学生勾画出“羽毛”、“翅膀”、“尾巴”,出示去掉修饰语的句子,引导学生比较两句话的异同,让学生在品读中体会将句子写生动的方法,达到学习语言文字的目的。
第二段,抓住春天的七种景物写出了春天的美好。我让学生逐句找出,勾画,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描述春天的方法,为观察春天,描写春天的练笔做准备。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我主要要抓住重点词语,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品味、欣赏,直至背诵,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和内化。本来以为学生很容易进入角色,可是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积极性不高,文章只有几个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显得没有生气。有可能是开学初,学生还没有进入学习的氛围中。就如体会小燕子飞行这一段内容时,我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能抓住“斜着身子”、“掠过”、“一转眼“横掠”……等体会到燕子飞行的轻快,有的也能从中体会到燕子喜欢春天,高兴了,还会变着花样飞行。
三、不足之处
课堂中,总有几个学生是课堂的主导,大部分孩子没有参与性,如何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是我要反思的。通过光彩夺目的春天气息,表达的情爱情节,没有体会出来。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由谜语导入新课。然后思考并勾画理解: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接着思考并勾画理解: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最后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现你心中的燕子吗?可以画一画、写一写、捏一捏、刻一刻、拍一拍(拍摄)……下周我们举行一次“燕子”展览会。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篇5
?尊严》讲述了年轻落迫的哈默坚持用劳动换取食物,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赢得了别人的尊重,最终也获得了成功。对学生来说,“尊严”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如何引导学生了解“尊严”的含义,成为本课教学中的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解读,在第二课时开始,我就借复习词语而引入了“尊严”这个词,让学生先从字典中了解它的大概意思,之所以坚持让学生先查字典,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学生可以对“尊严”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化的认识。
二、让学生了解到理解一个词语有不同的方法,而结合文章来理解会更加具体,更加深刻。为了使整节课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即:“文章从有哪些词句最能够体现尊严,请用横线划出,并谈谈你的感受。”根据这个主问题,学生先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窃以为,这个问题既能将整个教学过程串联起来,也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学生汇报时,老师根据学生汇报的内容灵活教学,而不拘泥于讲解段落的顺序。
在学生理解“尊严”含义的过程中,渗透写作的方法的指导也是至关重要。故此在教学中我也引导学生从神态、动作和语言这几方面来理解哈默的尊严,特别是对“仰”字的理解,几乎所有同学都没有注意这个动作的意义。
于是,我出示了两张行乞人的图片,让他们进行比较,使他们发现哈默的不卑不亢。为了拉进课文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能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课文,在教学的最后,我准备了一个小故事,并让学生交流了关于“尊严”的名言。总的来看,这节课还是比较有条理,比较完整的。但是,在老师们的提醒下,我开始反思:是不是学生说到哪教师就讲到哪,这个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对于不同的文章,或许应该有不同的解读。对学生来说,理解“尊严”是有难度的,所以当他们根据个别段落来谈感想时,老师总是要做过多的引导。
在整个教学中,我始终没有把哈默的言行进行整合和比较,从而使学生对“尊严”的理解是来自片断而非整体。其实哈默的“尊严”就是体现在他一次次的坚持,如果能将三次对话呈现出现,学生的理解可能会更到位,也会更节省教学的时间。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篇6
从学生方面来讲,学生表现得特别好,发言积极,认真思考。学生的认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开校级公开课。除了这个原因,我就很难找出其他原因了。但是从教师个人方面来说,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
第一,课件播放时,发现每一张ppt右侧都少一排字,而且每段话前面空两格,都变成了空四格。所以上课时,老是调整ppt,造成学生和听课教师眼花。回到家,我在自己家里播放了这份课件,奇怪的是又是全好的,不会出现缺字和段落空四格这个问题。这份课件是早在两个星期前做好的,播放一直没有问题,只是超级链接在教室里的机子上,做了重新链接。这个缺字的问题,我根本没有考虑过。在家里的电脑和办公室的电脑里,全都是正常显示的,完全不会出现右侧缺字。我想可能教室里的机子屏幕尺寸或者分辨率不同吧,所以以后不管到哪里上课,一定要课前检查课件哦!以往我只是检查播放情况,真的没有想到会出现这个问题。不过说真的,前几节课打开学校里提供的课件也有碰到过几次,但是我掉以轻心。没想到这次校级开课也出现这种情况。这样的情况出现,肯定影响课堂质量。
第二,教师语言不够流畅,停顿较多。这是因为我在两个星期前就准备好的一节课,所以只是在上课前看了一下教案,并没有认真去思考那些连接语。说得好听点,原生态的课,常态课。因为平时我都是这样进课堂的。说得难听点,就是准备不够充分,连连接语都没有准备好,更不用说对学生的预设了。语言流畅除了说明准备不充分外,还有教师的及时应对能力有待提高。预设不够到位,所以在课堂上有时显得束手无策,应对不出来。
第三,教学环节在上课时突然增加了很多,结果时间不够只能把正常的环节删掉。觉得把教案写得太具体又不行,教学语言过分具体,让教案牵着走。不具体,你看又不行,课堂上乱说,该说的不说,不该说的说了一大堆,绕啊绕啊,绕得好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