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教学反思 篇1
文章以自述的口吻写出了海伦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字里行间流露着她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在文章中,作者处处用视听健全的人来和自己作比,整篇文章都是用对比的手法来写的。作者在对比中表达了她的生活态度,人对生活要有强烈的紧迫感。缺乏这种态度,我们虽然视听健全,却有可能什么都看不见;具备了这一生活态度,你将会发现一个美丽的新世界在你面前敞开。这样的道理,我们也许不止一次听到过,但现在由作者这样一个五官三残的、用手来感知世界的人道来,不能不给我们以更强烈的震撼和更深的启迪:珍惜生命,珍视健康,珍视你所拥有的一切。
这篇课文用了两课时来讲,讲完第一课时自己觉得不是很好,由于自己准备不充分,开始揭示课题时老师问的问题,学生模棱两可,有些蒙了,不知怎样回答,介绍凯轮的资料处理的也不是很好。虽然注重了学生读的训练,读的时间很充分,但形势过于单调,在检查学生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除了评价读的.好坏外,还要注意读的语气,长句要学会断句来读。指导学生初读课文的方法,处理好生字生词,扫清障碍,让学生明白第课时主要干什么。上完课后我猛然意识到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每一篇课文我都必须认真的去读,去思考,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作为传授语文知识的我,就必须读懂、读透每一篇课文,这样,才能将知识更好的传授给学生。老师是“传道解惑”,而我自己就没能弄懂课文内容,怎样去教学生呢?我感到深深的自责。今后我会纠正自己的教学上的失误,努力上好每节课。
假如教学反思 篇2
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探究的中国和中心点。围绕这个中心点,教师必须提供宽裕的空间,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探究。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要改变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为此,教师可在教学的关键之处,重点之处设计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的环节。这样,可以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探究问题,理解课文内容;又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培养他们团结合作、互相竞争的精神。
《假如》一文的教学,我让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有的用表演形式,有的用分角色朗读,有的边读边演,形式丰富多彩。各小组都在积极地排演,密切的合作。通过交流反馈,同学的评价,他们发现本组的缺点,也学习了别组的优点,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为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假如教学反思 篇3
推荐灰尘,这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东西,但是,要让我们真正认识它,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说明文《灰尘》从科学的角度介绍了灰尘的产生、形状以及作用。尤其是介绍灰尘的作用,看似没有用处,给我们带来危害的灰尘,却又有那么多奇妙的用途,原来,我们的生活又是离不开灰尘。其实,就是在这样科学的态度,客观的叙事中,又蕴涵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教学这篇课文,感觉上得很吃力,学生学的也很吃力,我想,大约是课文的难度决定的吧!
反思课文难在何处?我觉得:
一是文中有许多科学的专业名词,学生很难理解,因为那需要物理知识作为铺垫。
二是课文在介绍灰尘的作用的时候,是层层推进地介绍,一个结论,既是前面原因的推断结果,又是后一个结论引起的原因,学生阅读起来比较困难。
本课是选学课文,课前让孩子们联系《词语手册》和其他工具书去预习,理解重点字词,找出文中自己印象特别深的语句,并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谈谈对“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并说说自己以后对困难挫折应该如何去面对,从中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假如教学反思 篇4
语文课本不是教本,而是读本。读是语文教学最古老的方法,也是语文教学最成功的一个显著标志。语文教学以读为主,诗歌的学习尤其如此。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渐渐进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在读中感悟理解,在读中触发情感,在读中培养学力,提升思维。这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能够主动参与各种学习活动,乐于学习,积累能力、实践能力和想象创新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也能表达对他人、对环境的关爱之情,编出了许多感人的诗句。
课后我让学生以课文那样的形式写在写话本上,在欣赏学生的作品时,我再一次被那句句朴实、单纯的话语而感动。一位学生写到: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为生病的爷爷画一个健康的心脏,这样他就不必整天躺在病床上,可以天天跟我在一起了。还有孩子写到:假如我要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为四川的小朋友画结实的校园,这样地震也不能摧毁它,小朋友就能安心安全的上学了。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乞丐画一个家,他们就不会到处流浪,时时挨饿。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沙漠画一片绿绿的小草……多有心的孩子,多善良的孩子,我感动至极。
假如教学反思 篇5
《假如》这一课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的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纯真无暇的心,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很近,所以最容易引起同学们的共识,异常是课后的省略号更给大家供给了无限遐想的空间,充分发挥自我的想象力:假如我也有这样的一枝神笔,我会……
儿童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他们期望认识社会、改造自然。在儿童的心灵里,有着赤子般的真情,有着火山喷发般的力量。虽然他们往往只能“假如”,可是这些“假如”都是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是他们对完美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在开课之前,我们一齐听了神笔马良的故事,我就问:你如果有这样一支神奇的神笔你会做什么?他们都说了一些自我的需求。在上完课后,我提了同一个问题,并大胆的鼓励学生,结合自我对课文资料的理解、感受写出自我的想法、看法,让学生仿照课文的结构,发挥想象,编写一段诗歌,当了一回小诗人。这时孩子们的答案就不一样了,说明他们有了感触,都想给别人带去帮忙。
长期这样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就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学生的写作本事,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巧用课文的资料,把握好的时机,供给好的方法,学生的写话水平,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假如教学反思 篇6
学习方法对联入团申请:说说职称的建议书竞聘开幕词我章程文案书工作考察具体内容,报道读书安全好段国旗下,说明书辞职信请柬的事迹节日教案具体内容。
假如教学反思 篇7
新课程理念指出: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自己活动,从而发现知识、获取知识,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真正让教师的“讲坛”变成学生的“学坛”。我想,略读课文的教学最应该遵守这一原则。上周的一节组内研究课,让我真正体会到了──略读课文要放手。
我选择的是《假如没有灰尘》这篇略读课文。《假如没有灰尘》共5个自然段,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首段先从人们对灰尘通常的认识写起,指出灰尘的危害,接着笔锋一转,以问句设疑,发人深思,自然导入下文。第2自然段简要介绍了灰尘的大小和主要来源。第3至5自然段从不同的角度详细说明了灰尘的特点和作用,解答了第一自然段所提出的问题。第5自然段是重点段,由“灰尘大多具有吸湿功能”这一特性入手,层层推进,说明了灰尘的重要作用。
此外,这三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先介绍灰尘的特点,然后再具体说明灰尘的作用,结尾都运用“假如没有灰尘”这样的句式,对其重要作用加以强调和总结。
这篇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知识性、趣味性很强。作者运用了假设、列数字、对比等说明方法,清楚明白而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灰尘与人类的重要关系。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说明事物的表达方法。
然而,课堂上我却将有些环节颠倒了,给学生的时间不足,小组交流方法指导不到位,有些问题提出了却没能做答,全班交流时,学生读的还不够,说的还不透。
究其原因,我想我忽略了这几点:
1、放手让学生去“读”:
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创设出一种想读就读、会读就读的场面。正因为我没让学生读透,因此后边的交流就不可能透彻。
2、放手让学生去“问”: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要消除学生头脑中的疑问,还要让学生头脑中产生更多疑问。因此,课堂上教师应该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多问。
3、放手让学生去“讲”: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强调个体的自主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略读课文的教学学生主动表达自己认识、感想的交流更为重要,教师应更多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
4、放手让学生去“评”:
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的评点、争论,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提高他们分辨真假、对错的能力,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5、放手让学生去“练”:
《假如没有灰尘》这一组课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文,课后练笔很有必要。我不妨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相关的资料进行练笔──以第一人称写写灰尘。这样有助于使学生独特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均得以提高,达到思维开放的开放。
教学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学会放手,教师走下“讲坛”,学生走上“学坛”。
假如教学反思 篇8
语文是所有学科学习的工具,同时它兼有的文字美、语言美是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古往今来,那些咏物抒情的文章,那些莺莺燕燕、桃红柳绿的诗词,陶冶着一代代热爱文学的人。我们在语文的教学中除了带领学生体味作者的思想,教育学生做人以外,如何花一些功夫让学生爱上文学,爱上文字表达呢?通过一些实践的体会,我发现,以课文为蓝本,描摹发挥,充分想像,合理表达是使学生发现语言美,并乐于运用语言抒发情感的有效途经。
例如,我在教学小学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假如》一文时,就使用了这种方法。《假如》这篇文章运用的是诗歌的体裁表达了小朋友的几个美好的愿望,他希望能用马良的神笔给被狂风吹得东倒西歪的小树画上温暖的阳光和雨露;给饥恶的小鸟画上谷粒;给残疾的西西画上一双好腿,从课文中可以使学生受到帮助别人、同情弱小的思想教育。下面我将讲述我在本课实施的想像教学的几个步骤:
一、故事激趣,进入想像情境。
“神笔马良”是我们这一代人熟知的神话故事,但对于现代的孩子来说,还有点陌生。为了让学生了解神笔的神奇,我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这个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的故事。孩子都是爱听故事的,特别是这种情节曲折生动,说者表情丰富,能深深抓住心灵的故事。他们都听呆了,闪动的大眼睛完全进入了故事里的人物行为、思想的变化,随着主人公的遭遇不时变换着心情,为我将要进行的想像教学打下了基础。
二、补充故事,培养想像能力。
我并没有说出故事的结尾,当学生听到马良被贪心的皇帝逮捕并实施了威逼利诱等各种手段来让他画出金银财宝的时候,故事嘎然而止,孩子们受到好奇心的趋使想知道善良的马良怎么样了,可恶的皇帝有什么下场,这正是发挥孩子聪明才智的时候,这些跃跃欲试的小家伙们为马良想出了很多好办法:“可以用神笔画一双翅膀飞走吧!”“画一个土行孙帮马良挖地洞,他就可以从地洞里逃走了。”“画一些天兵天将,或者孙悟空就可以打败皇帝的军队了。”……学生们的想象能力如此丰富,我们当老师的就要抓住任何一个训练契机,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语言文字训练,创造机会让他们畅所欲言,充满成就感。
三、结合课文,挖掘诗歌内容。
《假如》是一篇韵味十足的诗歌,短小精悍,要学习这样的诗歌必须根据诗歌内容进行合理想像,编造情节,把诗歌学“厚”来。为此,我特意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情境:清晨,小作者“我”看到了三样有困难需要帮助的人或物,它们分别是小树、小鸟、西西,你们能想像一下它们正在遭受什么痛苦吗?学生们纷纷畅所欲言:
1、柔弱的小树被猛烈的狂风刮得东倒西歪,也没有水喝,快渴死了,它难受地说:“快救救我吧!”“我”会用马良的神笔给小树画上太阳和云朵,这样狂风就不会来了,云朵也会变成雨滴,小树就不会渴了。
2、刚生下来的小鸟正在遭受着饥饿的折磨,鸟妈妈去很远的地方觅食了,大半天了都没回来,小鸟们被饿得喳喳地哭泣,并且还很担心鸟妈妈的安全,如果“我”用马良的神笔给小鸟画上谷粒,鸟妈妈就不用再到遥远的地方觅食了,小鸟们也会吃得饱饱的。
3、坐在教室里的西西,由于腿残疾了,没有办法像同学们一样在课间的时候到操场上跳绳、跑步、踢球、做游戏,她只能静静地呆在教室里,心里却多么渴望能和小朋友们一起健步如飞地玩呀,无数次,她静静地躲在教室的角落里暗暗流泪,无数次,她望着天空中自由自在飞翔的小鸟发呆,她幻想着能有一双好腿,想去哪里就去哪里,那该多好啊!“我”要用马良的神笔为她实现这个愿望。通过情境的扩展,学生更能体会到诗歌的意境,能更好地深入文本,被文中的思想感情所打动。
四、发散思维,拓展文本内涵。
学习要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就不能局限于已知的范围,要学会迁移运用才能内化为更强有力的工具,从而举一反三,才能材思泉涌。在结课阶段,我让学生拿起马良的神笔,画出自己的愿望,凸显他们的善良,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学生纷纷说出:“假如我有一只马良的神笔,我会给山区的贫困孩子画上学习用品,让他们能安心地坐在教室里读书。”“我会给老师画上一个机器人,让他帮助老师批改作业。”“我会给奶奶画上一瓶神奇的药水,只要一喷就能年轻十岁。”“我会给大沙漠画上乌云,让那里痛快地下几场大雨。”“我会画一个时间隧道,这样我们就可以去远古探险啦!”……学生们的想象力是多么丰富啊,只要我们能为学生创造平台,学生是会给我们惊喜的。
五、课后延伸,飞向广阔空间。
上完这一课后,我发现学生对想像充满浓厚的兴趣,“打蛇随棍上”,为何不对此进行一次习作训练的教学呢?以《假如我是……》为题,把自己想像成一种事物,运用优美的语言,叙述自己的故事,体裁可以是诗歌,也可以是散文。虽然学生不明白什么是散文,我也并没有提出这个概念,而是出示了几篇例文,让学生仿写。二年级的学生水平还没有那么高,这种训练也只是维持在写话的范围内,学生可以就写几句话,只要能写出内心的感受就行。有些学生写道:如果我是一只鸟,我要飞遍世界各地,看看各地的美景。
如果我是一片云,我要变成一场雨,让花儿一看我就笑。
如果我是太阳,我要给寒冷的地方送去温暖的阳光。
结束这一课的教学,我感受颇深,我们总是说,孩子们充满好奇心,充满想象力的思维被我们的教育一点点地磨损,最后消失殆尽,那是什么原因使孩子们丧失学习的热情,又是什么原因使学生对这类想像文章的学习情有独钟,归根到底是我们应该把创造留给孩子们,让他们拿起学习的武器,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最终掌握文字的使用方法,让文字随着想像开出灿烂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