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4篇(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供大家阅读。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1
第一单元
教学内容:位置和方向
教材分析:
1、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偏向的知识已经累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写物体的相对于位置。
2、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偏向,并了解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目的:
1.通过实际的数学运动,培育学生辨识偏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生学了解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偏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偏向(东、南、西或北)辨识其它的七个偏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写物体地点的偏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写行走的线路。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偏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偏向(东、南、西或北)辨识其它的七个偏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写物体地点的偏向。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用给定的一个偏向辨识其它的七个偏向,并能描写物体地点的偏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写行走的线路。
课时安排:五课时
第二单元
教学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本套教材整数除法的教学内容安排在三个年段进行,具体编排如下:
1、二年级下学期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
2、三年级下学期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四年级上学期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本单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1)它是在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2)它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整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2、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习惯。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整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习惯。
教学难点:
使学生会口算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整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能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习惯。
课时安排:17课时
第三单元
教学内容:统计
教材分析:
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此外,教材在这里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两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寻找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上的意义。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并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平均数。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
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求平均数。
课时安排:
1、简单的数据分析2课时
2、求平均数2课时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2
一、学生分析
三年级共有学生32人。全班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的明确,上课专心听讲,遇到不懂的问题能主动问老师,只有个别同学思想上不够积极。全班大多数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比较牢固,回答问题比较准确,反应快,上课回答问题积极,语言表达能力强,说话有条理,有部分学生基础比较差、行为习惯也较差。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际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引导形成良好的行为、学习习惯。
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旋转和平移,面积,年、月、日,测量和平均数、分数的初步认识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重点教学内容。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旋转和平移和面积两个单元,这是这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旋转和平移,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个单元,专门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探索乐园”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1、会笔算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初步知道分数数的含义,会读、写分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分数的加减法。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措施
1、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2、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结合现实问题教学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加深学生对统计作用的认识,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4、注重40分钟的课堂效率,做到精讲精练。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3
一:学情分析:
三年级五班65人、六班66人。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学生在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特别是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教学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也有个别学生兴趣不高,虽然有了有意注意,但还是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而分心。个别孩子上课听讲不专心,还需进一步提升听讲的习惯。五班2生,六班3生学习产生困难,上课还要多加关注。
本学期我会继续因材施教,学习他人长处。课上交流时,对于自己认为聪明得很,但成绩不突出的学生,可以引导多自学,自己悟出道理,小组展开讨论,对于上课不遵守纪律,作业不能完成的同学,更要认真对待,发现他们思想、学习中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与家长联系沟通,与优生结对子,力争使他们成为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本学期,要继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活动等等。
三、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位置与方向,年月日,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难点:位置的确认,计算的算理,时间的计算。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练习法、实践操作法讨论法等。
六、教学措施
1. 计算教学内容要体现改革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2. 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 结合现实问题教学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加深学生对统计作用的认识,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4. 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6. 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4
一、 班级情况分析:
本年级两个班共有学生85名,在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能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得更多的是已经形成的学习兴趣的`保持,并逐步引导到思维的乐趣、体验收获的乐趣。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安排了7个教学单元,其中穿插安排了3个数学实践活动。以“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为主要内容,这一领域里的内容共安排了3个教学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这是继上一学期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以后又一次集中学习整数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主要安排了整百数和几百几十的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和笔算、发现规律和用除法解决问题等内容。小数的初步认识只安排了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的认识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计算,并且只要求初步掌握。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安排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对称两部分。
三、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四、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其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计算。
2、初步认识小数,会正确地读写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能正确地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计算。
3、正确理解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意义,会进行面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4、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会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5、进一步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学会简单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制作。
6、学会分段统计的方法,了解复式统计表。
7、能运用整数乘除法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等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能对自己的学习及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初步的反思意识。
9、在学习中培养计算仔细、书写工整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教学措施
1、严格执行教学“五认真”备课时注重原有知识对新知识的推动作用,加强学生迁移、类推能力的培养。
2、上课前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做好复备课,并且作好课前准备,把新的教学理念运用与教学之中。
3、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加强估算与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6、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
7、注重活动与练习形式多样。
8、增强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课时安排
(一)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16课时)
(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15课时)
(三)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15课时)
(四)统计初步与不确定现象(8课时)
(五)小数的初步认识(6课时)
(六)对称(5课时)
(七)总复习(5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