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计划

综合实践教学工作计划3篇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

时间:2024-02-25 16:49:50 教学计划

  时间在转瞬中流逝,从来都不等人,我们又将续写新的诗篇,展开新的旅程,写一份计划,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准备吧!拟起计划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综合实践教学工作计划3篇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供大家参阅。

综合实践教学工作计划3篇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

综合实践教学工作计划1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工作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综合实践活动《纲要》的有关要求,结合学校“礼乐”文化特色和学校活动,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组织各种研究性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总体目标

  1.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2.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乐于合作的情感和善于合作的技能。

  4.养成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

  5.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三、具体措施

  (一)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加强理论在实际中的作用。

  1.理论学习。借助学校的相关材料(书籍、光盘等)、网络资源以及老师们的手头上的资料,通过共享的方式,提高本教研组成员的理论素养。

  2.专业引领。聘请专家到校指导教研活动为契机,获取专家对我组教研以及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具体实施的专业引领。

  3.学习取经。努力创建各种交流平台,使教研组成员有更多的机会,到校外考察,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借鉴同行们的先进经验。

  (二)加大组内教研力度,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1.加强教研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全新的学科,要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必须加强教研活动。听课、评课,开展校内教研课活动,共同提高进步。

  2.课教师及时认真地记好教学反思,不断累积教学经验,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共同交流,使全体受益。

  3.发挥网络在线优势,开展高效教研。

  建立高效互助的教研团队。除了坚持开展教研活动外,只要有问题,在QQ群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三)以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开展实践探究活动,初步形成我校研究特色。

  1.以研究性学习为重点,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生存能力的要求。

  2.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使每一名的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能够充分认识自身的价值,在活动中使每一名学生都有收获,体验成功的喜悦,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四、过程开展

  1.明确活动主题: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实际,学期初选定好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2.制定活动计划、方案:根据活动主题,认真制定好计划,制定详实活动方案,明确目的、内容、方法、步骤、注意事项及预期成果等,做到活动前心中有数。

  3.组织活动:教师要根据计划和方案,同学生一起亲历实践并给予学生及时恰当指导以解决实际困难,并注意生成性专题以完善活动内涵。

  4.总结反思:帮助学生及时活动总结,积累经验弥补不足,提出建议,展示成果,发展能力。

  五、实施保障

  1.教师进行专业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和业务水平,为课程的成功实施奠定基础。

  2.及时制定各级各类实施计划和方案,做到有的放矢。

  3.实行弹性课时制,依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

  4.评价创新:从学习态度、学习能力、自身发展、学习成果等多个方面,通过自评、他评、师评、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激励。

  5.强调合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就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因而学

  科之间的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不仅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更是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前提,因而本学期我们对此项工作尤为重视,并将之列之工作的重中之重。

  6.舆论宣传: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争取家长及社会的密切配合,提高活动效率。

  7.资源保障:开放校图书馆、实验室、微机室等作为活动基地,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的科学性。

  8.加强管理:落实课程实施责任制,强化过程管理,确保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做到每一次活动全程万无一失,不出事故

  六、具体安排

  二月份:

  1.制定教研组工作计划。

  2.进行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学习。

  3.学习计划、明确本期工作;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主题。 三月份:

  1.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研究活动。

  2.进行有关综合实践活动的研讨活动。

  四月份:

  1.教研组检查综合实践活动实践情况。

  2.进行有关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学习。

  3.重点讨论综合实践活动的中期反馈与指导。

  五月份:

  1.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成果展示活动。

  2.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论文、案例评比。

  六月份

  1.课程结束,缴交各种材料。

  2.回顾本学期教研活动情况,进行学期工作总结。

  九月份

  1.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2.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

  3.完成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登记表。

  十月份

  1.参加全市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评选。

  2.参加全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优秀论文评选。

  十一月份

  1.校综合实践活动。

  2.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十二月份

  1.教师学科素养提升工程活动。

  2.组内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

  元月份

  1.参加校优秀教研组评比。

  2.整理教学资料并归档 。

综合实践教学工作计划2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种研究性活动,也是让学生通过实践产生情感体验、能力方法和知识体验的活动。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相关学科活动(环保教育、安全教育、创新教育、法制教育、时事教育、心理教育等)的要求。),要注重开发社区资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注重获取学生经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目标要求:

  以学生为主体,贴近学生生活,运用知识,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知识,体验实践活动中的苦乐,激发和培养学生发现、提出、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增强学生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合作学习和共同探索精神,塑造和完善学生人格,形成一对学生。

  三、活动:

  选择和组织学生为核心,主要围绕三条线开展活动:

  学生与自然的关系

  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学生与自我的关系。范围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四、实施要点:

  1、学生的家庭生活和自治活动。

  (1)谈论你在家庭和班级中角色。

  (2)简单描述一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爱好和特长。

  (3)时刻保持个人清洁,保持良好的个人习惯,维护学校的秩序和整洁。

  (4)经常参加洗衣服、做饭、洗碗、打扫房间等家务劳动。

  (5)了解一般的生活礼仪和普通的相关表现。

  (6)了解他们与家庭和社区环境的关系,并能说出他们的角色。

  2、社区服务中心

  (3)熟悉各种社会资源和支持系统,帮助自己和他人。

  (4)了解相关的社会行政机构及其职能,了解社会资源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和重要性。

  3、户外休闲和探险活动。

  (1)观察户外生活中自然现象的变化。

  (2)规划适合学生的户外休闲活动,逐步学习户外生活的生存能力。

  4、人际关系和交流活动。

  (1)讲述你与家人沟通的方式,体验家庭生活的重要性。

  (2)讲述自己与人相处的经历。

  (3)参加各种小组活动,了解自己小组的特点,乐于表达自己,乐于与他人交流,养成互相关心、遵守纪律的习惯。

  5、环境教育活动。

  (1)观察家庭和学校周围的环境,了解环保与自身的关系。

  (2)讨论环境变化和破坏可能带来的危害,讨论如何保护和改善环境。

综合实践教学工作计划3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打破教育与生活的隔离,孩子们在学校当中在与其他场合当中一样,需要享受一种完整的生活;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教改也好,课改也好,第一项任务就是把生活的权利还给孩子,把学习的过程变成生活的过程,加强学校教育与儿童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它改变单一的课程结构,改变教学方式,为学生表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空间。

  三年级小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社会阅历和人生体验还非常有限,所以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应该是“在体验中研究”,即以形成直接体验为主,在研究和解决问题方面,强调养成初步的方向;实施综合实践课程,就是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了解周围的生活环境,关注自己及同伴当中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问题,激发他们对自然和社会问题的好奇心,扩大视野,积累经验。总之,就是要让他们更多地去看,去听,去想,去试。

  二、教材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是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目标和特征而编制的一本学习材料,或者说是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活动方案;在内容编排体例上,以学生与自我、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的内在逻辑联系为线索,在以国家与安全、人口与民族、法制与社会、信息与资讯、经济与生活、环保与资源、学校与家庭、健康与安全、创新与发展、社会参与、劳动技术等为主题系列的课题的带领下,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内容涵盖了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

  三、教学目标

  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1、亲身参与实践,注重亲历、自主学习和实践,在开放的学习情景中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2、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形成亲近自然、关爱自然、关心社会以及自我发展的责任感。

  3、发展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认知、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4、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整理与归纳信息,并恰当地利用信息的能力。

  5、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大胆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并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激发他们探究和创新的欲望,培养创新能力。

  6、养成合作意识、民主意识、科学意识、环境意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善于交往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四、教学重点

  针对三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在编写“活动资料”时,把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作为三年级的重点。

  1、我们要在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发展儿童的观察力,使学生学会进行有目的、系统的观察,全面的观察。要求学生会看、会听、会嗅、会尝和会触摸,并且会把眼耳鼻舌身的感觉,综合起来进行思考。

  2、在三年级深入的观察活动中,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概括、比较),要求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是十分重要的。在深入地观察以后,要他们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无疑对他们素质的提高十分有利。

  五、教学方式及具体实施

  1、课程的实施方式

  (1)组织形式(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全班活动、班级活动),体现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2)活动地点(班内、校内、家里、社区)

  (3)活动时间(集中课时,与分散课时相结合)

  2、课程的具体实施

  (1)全面了解学生,设计有效的教学思路,多进行教学反思,适时调整教学思路。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在独立观察和思考中培养自我分析能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4)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时,要从启发兴趣、激发操作的欲望入手,使学生产生想要亲手实践的欲望,知道怎么去动手操作。

  六、课程编排及进度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