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篇1
6、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第3题)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资源】
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预习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透彻地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3、搜集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直入文本中心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用一个词语说说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留给你的感受吗?(无私、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爱与责任、高尚……)
2、学习第12自然段
过渡:面对死亡,谭千秋老师来不及做出更多的选择,当学生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最后的姿势》。
默读第12自然段,思考文中用了哪些词语评价谭老师。(适时板书:普通、爱与责任、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过渡: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用自己的生命书写着“人生的价值”,诠释着对学生的“爱与责任”。本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他的生命、解读他的师魂。
二、学习第一段,初步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现在请大家将视线转移到课文第1自然段,自由朗读,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爱家人、爱工作)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
2、导读:读出对家人的关爱,对工作的负责。
三、学习第二段,深入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过渡:谭老师和千千万万的老师一样,爱家人也爱工作,从教26年来,他对工作始终热忱负责,直至2008年5月12日——他人生的最后一堂课。自由读课文第2—7节,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2、默读课文,圈画描写谭老师语言和动作语句并在旁边作出简要批注。要求:
交流:
【语言】“大家快跑,什么都不要拿!快……”
①在危急时刻,谭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学生的安危,他拼命呼喊自己的学生快速离开,具有先人后己的精神。
②说说你读懂了一位怎样的谭老师?(临危不惧、以学生为重等)
③导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谭老师的精神。
过渡:千钧一发之际,如何保住来不及逃生的四个孩子?
【动作】“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画词:拉、撑、护并板书)
①
这段细节描写连续用了三个动词写出了在危难时刻,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场景,
谭老师那种在危机时刻以自己的生命换取学生的生命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们。
②重点知道三个动词的理解:
拉:在楼房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没有选择躲避,对学生的爱与责任让他从死神面前把四条活生生的生命拉回了。
撑:为课桌底下的四个孩子撑住从屋顶掉下来的瓦砾和楼板,撑起生命的天空,撑起一个老师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积累文中的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能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与同学一起探究解决。
4.学习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感受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重点难点】
抓住细节描写,感受嘎羧的高尚情怀
【教学准备】
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揭题,了解“战象”
在古代战争史上,曾有过特种部队——象军,它在战争中发挥着类似现代武器坦克的作用。经过训练的战象,作战时冲锋陷阵,勇猛无敌,它能破城门、毁营垒、折武器、踏敌军、陷敌阵,常给敌方造成极大的伤害。
二、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文中的生字新词,并将理解不了的词语圈画出来。
交流,认读、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
读准下列词语的字音:嘎羧 亢奋 摩挲 象冢 威风凛凛 势不可当 优哉游哉焦躁不安 横遭不幸 暴毙荒野 泣不成声 久久凝望 炯炯有神 浴血搏杀 长途跋涉 体力不济 英武豪迈
说说以上词语中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初步理解。
三、默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
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完成《作业本》2、4题:
第2题: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我产生的主要疑问是:
按事情发展顺序补充完成下面的提纲:(英雄垂暮)——( )——(依依泣别)——( )——( )——(庄严辞世)
交流,反馈。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说印象
通过上节课的初读,说说最后一头战象嘎羧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下面的句式来说:嘎羧是一头( )的战象。(预设:可能有“善良”“怀旧”“坚强”“忠诚”“英勇”等,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可以做简单的整理,以便明确下一步的研读目标)
再说说课文所描写、刻画的哪几个场景令你印象特别深刻?交流,板书:
重披战甲 惜别村寨 凭吊战场 自掘冢坑
二、抓住重点,细感悟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走进战象嘎羧的内心世界,感受战象嘎羧崇高的品质。课文比较长,我们可以采用怎样的方法来阅读呢?(提示学生采用快速浏览与潜心品读相结合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5-23自然段,抓住那些细致描写战象嘎羧的句子潜心品读,想想你受到了怎样的感动,在句子旁边简要地写一写批注。
学生自主读书,教师巡视,随机指导学生在品读的时候要抓住描写刻画嘎羧的那些感人的细节来体会嘎羧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心理活动。
组织交流,预设以下交流的重点,交流的顺序可以随机。
★感受嘎羧重披战甲的情景——
我以为它精神好转想吃东西了,就把两串玉米扔下去。嗄羧用鼻尖钩住,像丢垃圾似地甩出象房去,继续焦躁不安地仰头吼叫。破篾席里面有一件类似马鞍的东西,我漫不经心地一脚把它踢下楼去。没想到,嗄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了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点拨引导:当我把玉米扔下去的时候,嘎羧的情绪反应是怎样的?(焦躁不安)从哪些细节中可以体会出来?(像丢垃圾似的甩出去)当我漫不经心地把类似马鞍的东西踢下楼去之后,嘎羧的情绪反应又是怎样的?(激动不已)从哪些细节中可以体会出来?(呼呼吹、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嘎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反应?再联系下文说说你的感动。(下文:唉,整整二十六年了,它还记得那么牢。)
引读体会。师:我以为它精神好转想吃东西了,就把两串玉米扔下去。生:嗄羧用鼻尖钩住,像丢垃圾似地甩出象房去,继续焦躁不安地仰头吼叫。师:破篾席里面有一件类似马鞍的东西,我漫不经心地一脚把它踢下楼去。生:没想到,嗄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了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感受嘎羧惜别村寨的情景——
嗄羧要走的消息长了翅膀似地传遍全寨,男女老少都来为嗄羧送行。许多人都泣不成声。村长在嗄羧脖子上系了一条洁白的纱巾,四条象腿上绑了四块黑布。老人和孩子捧着香蕉、甘蔗和糯米粑粑,送到嗄羧嘴边。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
点拨引导:最令你感动的细节是什么?嘎羧为什么要绕着寨子走三圈?如果它会说话,此时此刻会说些什么?请拿起笔在书上这句话旁边写一写。写后交流。
多么有情有义的嘎羧啊!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感受嘎羧凭吊战场的情景——
嗄羧走了整整一夜,天亮时,来到打洛江畔。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那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这时,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点拨引导:嘎羧为什么要走到打洛江畔?哪些细节特别令你感动?
让我们体会一下此时此刻嘎羧的内心世界吧。想象性补充说话:
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它仿佛看见了( );
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那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因为这里( );
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仿佛在大声地说:“( )”
多么令人感动的情景!多么令人敬佩的战象!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感受嘎羧庄严死去的情景——
嗄羧来到石碑前,选了一块平坦的草地,一对象牙就像两支铁镐,在地上挖掘起来。它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又经过长途跋涉,体力不济,挖一阵就喘息一阵,嗄羧从早晨一直挖到下午,终于挖出了一个椭圆形的浅坑来;它滑下坑去,在坑里继续挖,用鼻子卷着土块抛出坑。我们躲在远处,看着它的身体一寸一寸地往下沉。
点拨引导:这段话详细地描写了嘎羧什么情景?作者在这段话描写中重复最多的是那个词语?(挖)作者是怎样描写刻画这个“挖”的,找出来,读一读。(挖一阵就喘息一阵、从早晨一直挖到下午、终于挖出了、继续挖……)嘎羧为什么要这么费力地给自己挖象冢?它为什么不走到祖先留下的象冢去?
带着我们的感动和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土坑约有3米深,嗄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
点拨引导:嘎羧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临终的时刻,嘎羧还在看什么?它仿佛看见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
小结:战象嘎羧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给人们留下了太多的感动。那一幕幕情景怎不令人肃然起敬?让我们以有感情的朗读甚至背诵,来铭记这头令人肃然起敬的战象嘎羧吧!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篇3
教材简析:
《最后的姿势》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它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时发生的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所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真实事件所写的。谭千秋老师在灾难来临之际张开双臂,将四个孩子守护在身下,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对人生的追求。为了更为立体地表现人物品质,作者还引用了最具说服性的三位人物的话语,侧面烘托谭千秋老师的英雄壮举,这样的描写使得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形象定格在我们心中,成为了一个永恒的瞬间。
教学目标:
1.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的人物形象的方法,并能模仿运用。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通过搜集、整理与阅读资料,小组探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除了理解“最后的姿势”所蕴含的“爱与责任”的人生意义外,还能学会课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借助自主阅读的内容,也能写上一小段。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能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资料的查询,并认真阅读。
教师:制作教学PPT。
教法学法:
在“读、思、悟”的过程中,采用“课前了解——小组探究——交流感悟——教师点拨”与“品读感悟——掌握学法”相结合引领学生真正认识谭千秋老师。
教学过程:
一、视听结合,唤回真情。
1.课伊始,老师播放一张张感人至深的画面,并配以声情并茂的解说,将孩子一下子拉回到那个令人痛彻心扉的时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所有的轰然倒塌中,历史就在这一刻定格,突如其来的灾难将所有的欢声笑语掩埋。裹满污泥的手拽不住生的希望,张大的双眼,是在寻求生的权利。生命在此刻脆弱无比。但他,却用世间最美的姿势延续了生命。他就是——谭千秋。
2.板书课题:最后的姿势,请学生带着真挚的情感朗读。
【设计意图:虽然2008年的这场大地震学生经历过,也曾感动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情感会慢慢淡下来。为了重新唤起学生对那场地震的真实感受,因此,我以此作为了课的开始。】
二、示范阅读,初解人物。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一小节,其余的同学边听,边思考“这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高中老师,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展开讨论:学生可能会从“给女儿洗漱、穿戴”“带女儿散步”感受到他是个关爱家人的人;还可能从“早早地赶到”体会到他是个热爱工作的人。
【设计意图:学生的感悟往往是分散的,更缺少自己总结归纳的能力。因此,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发现总结,如果要想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就要学会观察人物的动作、言行,从细微处入手,那样才能真正读透一个人。
虽然这一小节不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但我却愿意花上一点时间带着孩子来学,目的是通过这段内容的学习,教给学生一个方法,让他们知道如何借助语言文字去深入解读人物。】
三、伙伴合作,细品人物。
1.在你眼里谭千秋老师还是个怎样的人呢,你是从哪里读到的?你是怎样理解课题“最后的姿势”的?请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读读第二到第七小节的课文,也试着从人物的动作言行和环境描写等细节中去思考、解答。
2.小组合作,相互补充,得出较为全面的看法。
比如说,当学生从“谭老师立即将它们拉到桌子地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四个孩子”的“拉”“撑”“护”中体会到谭老师是个不顾自己安慰,一心想着学生的老师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文谭老师讲课的内容,去体会他是个言行一致的人。还有引导学生从四次的环境描写品味谭老师的精神。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是一个积极的引导者,在学生探究发生偏差时,在相互之间达不到共识时,在不能打开思路时,研究不够深入时……总之,教师的引领应该是在学生出现问题,需要教师帮助的时候。
这样的小组合作,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只图形式与表面的热闹的学习方式,它强调每个学生都要在相互交流与倾听中让思维开动起来。教师在期间的要务就是点燃每个小组思维的火花,让课堂中激荡着生命的活力。因为,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学生有着无限的潜能,作为教师尊重儿童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就是顺应了儿童的自然发展。】
3.小组推派代表,汇报学习成果。汇报分朗读与研读结果两部分,以学生评价为主,教师评价点拨为辅。
四、借助文本,迁移写法。
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那画面,让多少人垂泪低泣,让多少人为之震撼!教师出示救援人员、获救学生、一位老师的话,指名学生朗读,并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2.在学生交流后,教师作一个总结与提升,教给学生一个写作方法。
读着这三段文字,老师仿佛看到了三幅最感动,最美丽的画面:展开双臂,护住孩子的画面;紧急时刻飞扑向孩子的画面;指挥学生们逃离现场的画面。三个不同的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再一次烘托出了谭老师那高大的形象。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做“侧面烘托”
3.在明白了什么是侧面烘托与侧面烘托的作用后,请学生回忆自己认真阅读过的地震中发生的感人的事情,学习这一写作方法,也来写上一小段。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是建立在学生认真完成“前置性作业”的基础上的。所谓“前置性作业”就是在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认真阅读。阅读时,要求学生关注人们对这些人物的赞美和评价。这种将第二天学习的内容提前学习、准备,顺应了“先学后教”的理念,转移了教学着力点,改变以前步步为营的教学状态,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这样的教学起于文本,但不止于文本,它顺应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五、总结提升,点明题目。
1.针对学生练笔内容,将诸如:
辉兵,用交警放行的姿势,舍生忘死地指出了逃生的方向。
汤鸿,两个胳膊下各抓了一个孩子,身子下还护着几个孩子。
袁文婷,压在水泥板下,身体下面藏着她的学生。
……
结合小组学习成果,归纳总结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最美丽的姿势,这姿势是他们在用爱和责任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2.最后,用人们赞颂谭千秋的话“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来赞颂所有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们。记住英雄不死的是精神,他们是用生命去捍卫爱与责任。这也是我们所要从这些英雄身上汲取与捍卫的东西。
【设计意图:由文本走向深入,是对主题的适度挖掘。这对于高段的学生来说并不是难事,何况它们皆出于学生的笔头。提升需要教师的点拨与引导,哪怕只是简单的几句总结语。】
板书
最后的姿势侧面烘托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爱与责任
【设计意图:最后的姿势有两层含义,一个是谭老师生命最后的姿势,另一个是透过这姿势我们所品味到的“爱与责任”的人生意义。这两点,在板书里都能清晰地表达出来,学生能一目了然。】
设计意图:
整堂课的设计没有琐碎的问题,主要围绕三个值得探究的大问题展开的:谭千秋是个怎样的人?环境描写对于人物精神的体现有什么作用?侧面烘托的作用是什么?所有细节的指导与品味都蕴于小组讨论与教师点拨中。这样的设计从整体入手,教师是站在宏观的角度把握教材的。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教师坚信学生本身就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仅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在引领中启发学生自主感悟。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
1、通过上一节的学习,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这是一位多么可敬的老师,就让我们为他深深地鞠一个躬。(全体师生鞠躬)那么,谭老师究竟有什么可敬之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文本,与谭老师来个零距离接触。
二、共同学习,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出示自读要求:自读课文,透过字里行间,感受谭老师的可贵品质,把你认为重要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做上批注。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⑴谭老师告诉学生们“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呢?(出示,生读)
师:这是谭老师的言传,是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为下文危难之时他坚定的抉择埋下伏笔,他这样做,不是偶然的,与他的人生追求,平时对学生的殷切希望息息相关。
⑵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透过这三个叹号,你明白了什么?(读出情况危急)
⑶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⑷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在文中找出与这一句想照应的句子。
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如何理解这一句话?(这是谭老师逝世时的自然姿势,但正是这一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体现了在危难之际他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以学生安危为重,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正是这一姿势,让人们深深感动,永生难忘,并对谭老师产生崇高的敬意。)
⑸出示: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一位老师对谭老师的评价。
体会侧面烘托的作用,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深敬意。
随机指导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3、补充资料:
从教26年来,谭千秋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三、教师总结,升华情感
汶川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难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谭千秋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全体师生面对可亲可敬的谭老师,庄严地行队礼。
四、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行为。请你搜集抗震救灾中的动人事迹,办一期手抄报。
2、通过查找资料,认识地震,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办一期手抄报,增强抗震救灾及自救的能力。
板书
最后的姿势
爱与责任
英精
可敬的谭老师雄神
不千
死秋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篇5
范文网后面为你推荐更多《最后的时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2个生字,正确书写10个生字。
能力: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对革命者的敬仰,学习作者以饱满的激情,用悲壮的色调,突出主人公对革命无比坚贞的描写的方法。
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对革命者敬仰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从具体事件中体会革命者的精神,学习描写人物心里、表情的句子。
教具准备:
搜集有关革命者为革命视死如归的名言警句。
教学方法:
朗读法。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汇报有关“革命者为革命视死如归的”的名言警句,请学生谈自己对革命者的敬仰,再板书“最后的时刻”。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围绕三个问题进行阅读思考
1.在江姐就义前本文介绍了她那些事情?
2.在这“最后时刻”江姐心里会想些什么 3.描写江姐的神情、动作和语言的句子画一画,并体会江姐的所表现的情感?引导学生思考以上问题,并讨论和交流,汇报时结合文中的重要语句,教师相机训练朗读。
启发学生思考;
(1)你从江姐身上看到了她的那些品质?
(2)在“最后时刻”江姐和狱友的心里又是怎样的?
(3)江姐是怎样巧妙处理文件的?
(4)在与战友话别时,江姐的那些举动令你感动?
4.领悟写法:此故事,先写了什么,接下来又是怎样写的?怎样巧妙表达人物的品质的? 读文,带着崇敬的心情及平缓的语气读。
5.思考总结:读了这篇课文,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获得的启发是什么?
三、积累内化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下自己阅读课文后的感受。
四、课堂迁移
1.识字写字:注意字“黎”,注意强调书写习惯的培养。
2.自选词句。
3.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加点部分的含义。
(1)她又在镜子前照了照,在室内试着走了几步,像是要参加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
(2)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着最后考验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
4.实践活动:让学生复述江姐的故事和自己所了解的《红岩》的其他故事。
5.课下阅读《红岩》这本书。
【《最后的时刻》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
《最后的时刻》教学设计(共3篇)如果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请在范文网搜索更多其他《最后的时刻》教学设计范文。
篆刻教学设计
《最后一头战象》的教学设计
刻苦学习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选择令自己感动的场景,练习复述课文,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以聆听的方式,抓住关键语句,感受战象的情怀,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情;领悟作者真实,细致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嘎羧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嘎羧的行为变化的原因。
【教学流程】
一、回忆
1、字幕导入,奠定基调:
师:故事发生在1969年,到云南西双版纳插队的动物小说家沈石溪,亲眼目睹了一件令他终生难忘的事情,于是他在文章中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课件出示,4个曾经。)
2、学生读句,述说心情:
师:读者这样的文字,我们的眼前又浮现出了嘎羧在生命历程中的那段最后时光,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跟随着嘎羧再次踏上这段情感历程。
3、择段读书,讲述故事。
二、聆听
1、轻声读文,圈划语句:
师:感人的故事代代相传,即使若干年后,也会记忆犹新,虽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却也感人肺腑,相信大家也有同感,下面就请大家轻声读文,用心去体会,看看那打动了自己,拨动了你的心弦,在这样的文字下面划出你真挚的情感线,可在旁边加感受。
2、学生读文: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读得非常投入,非常专注,读书,就是与文字交流,同书中的人物对话,想象这篇课文,我们就是同谁交谈呢?是啊,文字后面是战象嘎羧的心跳,是它的呼吸,我们默默地读,静静地听,就能听见战象嘎羧再跟我们诉说呢?再次默读你所画的语句,听,嘎羧在和你说什么呢?
3、默读语句。
4、感悟情感,体会表达:
一下预设的几个生成点,随课堂具体情况变化。
预设一:披挂象鞍:
⑴比较词语呼呼,久久,眼睛里泪光闪闪
⑵想象画面,感受老朋友,述说心声。
⑶语言训练,此时你想对嘎羧说些什么?
⑷情感朗读。
预设二:告别村寨:
⑴理解长了翅膀似的。
⑵体会全村人的心情。
⑶聆听嘎羧的心里话,抓住三圈引读。
⑷配乐朗读,体会人与动物的情感。
预设三:重临战场:
⑴体会嘎羧的行为久久凝望,亲了又亲,吼叫。
⑵体会心理,情感朗读。
预设四:自掘坟墓:
⑴抓住动词,体会嘎羧的内心。
⑵引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倾诉
1、字幕结语,拓展写话:
以乡亲们的身份,为嘎羧写一段碑文。
2、音乐响起,学生读文。
3、起立读文,满怀真情。
【板书设计】
最后一头战象
回忆怀念往事
聆听嘎羧英雄无悔
倾诉有情有义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篇7
1 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 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3 小说要素: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