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设计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必备14篇)

时间:2023-07-28 08:56:51 教学设计

  本文是网友“ag8460”收集的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必备14篇),供大家阅读。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宛转”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准备《夜莺的歌声》音乐,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阅读战争中小英雄题材的文学作品。

  2、学生准备:查找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了解战争中的小英雄故事。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情景引入,激发兴趣

  1、播放“夜莺的歌声”音乐。

  2、谁在唱歌?(板书课题)

  3、《夜莺的歌声》是一篇外国作品,主要讲的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一个故事。同学们,对于苏联卫国战争,你了解多少呢?请大家汇报自己在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

  4、齐读课题,然后围绕课题质疑,你最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将兴趣、习惯的培养贯穿始终,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因而,刚开课就用清脆、宛转的夜莺歌声导入,让学生感到美妙的歌声是多么富有感染力,大家产生无限丰富的想象,令人亲切陶醉而心驰神往。学生的阅读兴趣盅然,这样开课,培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等于打下了学习语文的根基。

  二、初读课文,自学交流

  1、轻声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要求读准生字字音,掌握字形。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检查自学情况。

【设计意图】小学语文教学是学习语文的启蒙阶段,要为学生打好识字、阅读和作文的基础。初读课文要求不添字、不漏字,做到读正确,然后是读得流利,才为精读教学的“读得有感情”打下基础。只有加强对初读课文的自学情况检查,才能掌握字音、字形、词义,并能正确运用,积累词句,力求循序渐进,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三、细读课文,感知内容

  1、默读全文,思考: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快速读全文,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记叙的?

(按事情发展顺序,或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进行记叙。)

  每一段分别写了什么?

  3、浏览全文,给各个部分内容分别加上小标题。

  诱敌 带路 歼敌 再诱

  4、再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讨论: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设计意图】重视自读自悟,整体感知,培养学生自能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首先要读懂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学会抓住主线,理清文章思路。同时,用小标题来概括每段内容,这种方法会让学生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他们的思维概括能力和语言综合能力。

  四、凭借文本,多元对话

  1、一个战争中的小英雄,年龄与我们相仿的小孩子,却如此沉着机智地投入战斗,在课文的字里行间里,你能从哪些地方捕捉到他的机智、勇敢呢?

  学生静心阅读,勾画出相关的句子,分组交流谈感受。

  2、文中描写了小夜莺和德国军官共有几次对话?(5次对话)

  你觉得哪一句最精彩?请你勾画出来,读一读。

(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3、刚才小夜莺的心思让同学们想象得十分精彩,小夜莺多么机智、多么勇敢,是一个真正的战争中的小英雄!

  接下来,我们分角色朗读他与敌人的五次对话。

(朗读时分配好角色:小夜莺、敌军官、画外音。读军官的话要读出恐吓、诱骗、企盼、狡诈、阴冷。读小夜莺的话要童声稚气、天真活泼、沉着机智。)

【设计意图】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因为学生只有真正的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才能读出感情;而读的过程正是学生正确理解文本,领会作者表达的过程,这种体验是心灵深处的,也是最长久、最深刻的。

  五、学习表达,感悟人物品质

  1、夜莺的歌声是本文的一条红线,默读全文,找出并勾画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边读边体会,小男孩是怎样用夜莺的歌声巧妙地和敌人周旋,为游击队传递情报,帮游击队歼敌的?

  2、汇报交流。

  3、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想一想:这两个自然段和开头三个自然之间有什么关系?(首尾呼应)

  4、本文用了浓重的笔墨大量描写了小夜莺用歌声引诱敌人,进入游击队的埋伏圈,而对游击队的描写则着墨极小。

  5、接下来,请大家思考:小夜莺面对凶残的德国法西斯,难道他不害怕吗?那为什么他能如此沉着、机智、勇敢呢?(板书:机智勇敢)

  6、小结:

  是啊!在苏联卫国战争中,苏联人民无论男女老少都投入到保卫家园的战争中,大家怀着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进行坚强不屈的斗争。

  我们的小夜莺,也是千千万万个英雄中的一个,他的机智勇敢来自什么?(对祖国妈妈深深的热爱。)(板书:爱国精神)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要创设由内化向外化的转换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地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语文教学走向科学、高效的途径之一。

  因而,教学时,不仅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还要抓表达。引导学生发现表达的特点,鼓励他们在口头和书面中迁移、运用。

  六、总结全文,升华思想

  1、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战争中的小英雄,给大家讲一讲?

  2、孩子们,尽管我们离战争比较遥远,炮火纷飞的镜头只在电视或电影中见过,但是我们要了解战争中孩子的生活,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呼吁和平,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其实,这也是我们大家本单元学习的主旨。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小夜莺,记住他的歌声吧!

  3、作业:

(1)开展语文活动课:课本剧表演《夜莺的歌声》

(2)继续阅读课外书:《鸡毛信》、《王二小》、《小兵张嘎》、《红岩》和《倔强的小红军》等少年英雄的故事。

【设计意图】教学,不但要针对不同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式,活动方式,而且要在同一学习任务中考虑到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尝试机会,特别是在统一活动设计中,要给学生一点选择余地。

【板书设计】

  13 夜莺的歌声

  诱敌

  带路 机智勇敢

  歼敌

  再诱 爱国精神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篇2

《夜莺的歌声》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称为“夜莺”的小男孩把德国官兵引入游击队的伏击圈,使德国法西斯强盗被歼灭的故事。文章以夜莺的歌声为主线,构思巧妙,段落分明,语言含蓄、幽默,是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好故事。课文的重点一是要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的品质,受到热爱祖国,仇恨法西斯的教育。二是学习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很勇敢,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针对课文特点,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引向品读、研读和美读上,让学生透过人物言行,在朗读感悟中凸显和活化人物形象。但是不是所有的地方学生都能“读”出“感悟”来,这就需要教师的点拨。因此,我设计了听故事,再读课文,然后说说人物,接着演演故事情节,最后通过讨论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来体会人物的品质。

  一、先听故事,再读课文,抓住主线,理清文章写作顺序。

  在学生读完课题后,我不急着让学生读课文,而是让学生听课文录音,把课文当故事一样去听并要求听完后告诉老师故事的主人翁是谁?叫什么名字?与课题有联系吗?这样学生听起来会认真些。学生听完后,就让学生回答听前提的几个问题,这样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接着我让学生通读全文,提醒学生观察课文与以往的课文在排版上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通过读书后很快发现文章中每隔一部分内容都自行空行,于是我就让学生按照课文已经分好的段落去理清顺序,这样好把故事连贯起来了解。

  二、以说促读,深究感悟。

  本文的主人是小夜莺,课文中很处描写体现了夜莺勇敢机智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句子展开教学,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引导学生说说小夜莺的机智勇敢,这就要学生充分的去读书,这样就可以以说促读,以读促悟,重点了解学生是从哪里体会到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的。学习中,我从以下三个环节引导学生深究。

  1、找句子,先让学生找体现小夜莺勇敢机智的句子,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和伙伴议一议。

  2、说句子,让学生把自己找到的句子说一说,说说你从是怎样感受到他的勇敢机智的,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都表达出来。

  3、演一演。学生找到这些句子后,再他们熟读和理解后,再让他们通过表演体会小夜莺当时的内心,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感悟人物的品质。

  4、议一议。学生表演后,再让他们来谈自己的感受和对人物的品质的评价,这样他们又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对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起来就较容易了。

  三、回归整理,升华情感。

  通过扎实有效的朗读、品味精读这两部分,使语言训练落到了实处。在学生学完全文后,我再让学生把每个部分的内容当作我们平时看电视剧的剧情一样,一部分代表一集,让他们合作表演整个故事,这样学生学习兴趣高,从他们的表演可以看出他们已经把故事的情节了解的很熟了。然后我布置他们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者周围的人听一听,以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学习故事情节很强的课文,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与特长,使课堂尽可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四年级语文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 篇3

  抓住主线 以读促悟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

《夜莺的歌声》(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册)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称为“夜莺”的小男孩把德国官兵引入游击队的伏击圈,使德国法西斯强盗被歼灭的故事。文章以夜莺的歌声为主线,构思巧妙,段落分明。语言含蓄、幽默。针对课文特点,教师可设计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抓住主线,理清脉络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初读全文,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在此基础上再默读全文,抓住主线,要求学生划出课文中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并以文章自然空行为标志划分段落,四人小组讨论段意,从而理清课文脉络。

  二、以读促悟,重点深究

  夜莺的歌声是课文的一条红线,抓住夜莺歌声的句子展开教学,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引导学生以读为主,以读促悟,重点深究夜莺歌声的含义成为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可从以下四个环节引导学生深究。

  1.联系上下文,初闻歌声。学习课文第一段,让学生找出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教师出示:“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鼓励学生质疑,学生问:“‘沉寂’是什么意思?”教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读读,体会体会。学生从读中体会到战斗刚刚结束,树木、房屋被破坏,空旷的花园里空无一人,死一般的静寂。学生又问:“这歌声有什么作用?”教师不急于解答学生的疑惑,而是让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三到第十九自然段,两生上台演一演军官和小夜莺,从对话中去体会、去品味。“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小夜莺把问话故意岔开,避免了正面回答,看似一副糊涂的样子,却有着格外清醒的头脑。“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小夜莺巧妙的回答,既保护了群众,又痛骂了敌人。从字里行间流露出小夜莺的乖巧、机智。学生进入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做到了“口而诵,心而维”,边朗读边揣摩,从中体会到这是有意吸引敌人的歌声。

  2.自问自答,理解歌声。学习课文第二段,让学生继续找出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教师出示:“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的,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教师大胆地放,引导学生自问自答,同桌练习一个问一个答,扩大了训练面,人人都得到了训练的机会,学生各有所得。在此基础上,教师充当“向导”的角色,引领学生比较:“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他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这两句话意思有什么不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3.比较异同,破译歌声。学习课文第三段,学生继续找出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四人小组讨论歌声的作用有何不同,破译歌声的含义。结合语境,让学生探究既然那歌声已经没有什么新鲜的意思了,为什么夜莺还是兴致勃勃地唱着?通过朗读,学生感悟出小夜莺为了不引起敌人怀疑,发出信号后仍继续唱歌,同时也表达了他临战前的兴奋。

  4.探究寻根,深挖歌声。齐读课文第五段中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教师出示:“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那歌声即使是听惯了鸟叫的人也觉察不出跟真夜莺的叫有什么两样。”问学生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探究寻根,表面赞扬宛转的歌声,实则颂扬小夜莺勇敢、机智和热爱祖国的品质,悟出语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深意,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三、以读引说,迁移运用

  文章以浓重的笔墨谱写小夜莺引诱敌人进入游击队的伏击圈,而对游击队员的描写则着墨极少,这给学生提供了想像的空间,教师可设计这样的训练题练说:“战斗胜利了,几个游击队员围着小夜莺,。”

  教师抓住这一语言“空白”,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所描绘的语言情境之中,去朗读,去感受,去想像,贴近书中的人物,与他们一同分享胜利的喜悦,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水到渠成地称赞了小夜莺,在语感训练中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挑战权威,自创结尾

  故事以小男孩坐在河岸边吹着口哨执行新任务作结,给人一曲终了而意犹未尽之感,实为神来之笔。教师在此可设计这样一个练笔。把课文的第五段删掉,请学生续一个豹尾,要求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是本单元读写训练的重点),从小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敢于向权威挑战,写出自己的特色,锻炼学生的写话能力。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 篇4

  整体而言,这篇课文的教学还是挺不错的。

成功之处:

  1、课题导入新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为抓住同学们的目光,使他们对我的课堂充满兴趣以致整节课都精神饱满地投入到课堂之中。我想到了一个创意,在课前加入歌曲《明天会更好》的清唱环节,使同学们一开始就对我的课堂感兴趣。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这节课至少有一半是成功的。

  2、图片展示战争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战争的残酷,让学生懂得战争是无情的、是冷漠的、是罪恶的,让学生受到坚决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教育。

  3、生字的读音和书写讲得细致、到位。把学生可能会读错的音、会写错的笔画做了很好的强调和说明,相信这样精细的讲解之后,学生在生字的读写方面将大大减少错误。

  4、提问方式新颖,促进了学生参与课堂并积极回答问题。如:在读生字和辨字形的环节,我采用了小组轮流一个一个起来回答的方式,保证大多数学生参与教学互动。

  5、基本能够做到随机应变,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堂突发事件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进程。

  6、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环节效果不错,出彩。

  7、在激励学生方面也做得不错,基本做到了赏识教育的要求。并在课程快结束时加入齐声朗读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广为流传的部分,激励同学们好好学习,掌握更多的本领,将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个创意不错。

尚有不足:

  1、背景资料的介绍没有结合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显得突兀、不连贯,没有做好上下的承接工作。

  2、在词语理解方面,没有做到联系上下文,只顾着说词语的意思,却没有让学生去理解、感悟它们在文中的意思,并依此去体会这些词语所在语句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时间分配不当。本课篇幅太长,初读时让学生出声朗读是一个失误,浪费了大量时间。应该由学生采用浏览、默读的方式代替出声朗读课文。也是因为这一点失误,导致第一课时的时间紧张,部分内容没有讲精讲透就草草收尾,还使课堂拖延了五分钟。

  4、在过渡的处理上仍显稚嫩。机械地一部分一部分进行教学,过渡不自然,没有做到承上启下。

  5、在讲解“首尾照应”这个点时,讲的不够深入,没有具体到句子与句子的一一对应,只是粗略地指出整个段落。

夜莺歌声教学设计 篇5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

  车家庄学区

  冯博平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2、体会课文首尾照应的写法;

3、学习生字新词,会用“宛如”、“兴致勃勃”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相互照应的关系。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练习用“宛如”“兴致勃勃”造句。 【教学重点难点】

1、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联系实际,练习用“宛如”、“兴致勃勃”造句。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2、体会课文首尾照应的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理清思路

  课文以空行为标志,分为五大段。

  二、学习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从哪些地方你读懂了什么?

  通过学生自己读文,悟出字里行间的意思,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学生会回答:第1自然段从“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烧焦的树”可以看出战斗紧张激烈,刚刚结束。没有人会在这里停留。

  从军官阴沉的脸上闪出一种冷笑的光,“谁教你这样吹哨子的?”可以看出这么好听的夜莺的叫声,引起敌人的怀疑。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

  是只有我一个!”从这个感叹号中看出孩子机智巧妙地戏弄敌人。

  这一段讲了德国兵发现了学夜莺叫的孩子,并叫他带路。

2、这一段中你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他们研究语言文字的潜力,提高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有人会问:“为什么这个孩子在离敌人很近很近的地方?他不害怕吗?”有人会问:“德国人是侵略者,小男孩干吗还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呢?”有人会问:“?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这句话什么意思?

3、大家讨论这些问题。

  发散大家思维,活跃课堂气氛。

  小结:孩子是主动和敌人接近的,此时已做好诱敌入埋伏圈的准备啦!孩子在敌人面前装着什么都不懂也不怕的样子,来掩护自己,麻痹敌人。孩子对敌人的憎恨,把德国鬼子称之为野兽。

4、默读这一段思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机智、勇敢、沉着、自然。

5、他凭着机智勇敢,引着德国鬼子一步步地朝伏击圈走去,敌人还认为他是“蠢东西”呢?其实呢?

  三、学习第二段

1、第二段应该读出什么语气呢?

  孩子故意麻痹敌人,使他们觉得这只不过是个顽皮的小孩。什么也不放在心上,挺听话的一副没什么心眼无忧无虑的样子。要读出轻松、幽默的语气。

2、指名读第二段,大家评议,老师指导。

3、其中“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要读得轻松,语调上扬些,显得欢快。

“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是敌人故意问的,说明敌人心存戒心,语气要低沉一些。

“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孩子不正面回答,用话岔开,说明他机智,语气应似疑惑不解的。

  四、学习第三大段

1、让学生小声自读第三大段。找出小男孩是如何配合游击队员歼灭敌人的句子来。然后指名回答。

2、抓重点语句、深入理解。

  投影出示重点句,指名朗读后,大家分成四人学习小组讨论。

⑴ “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这句话中的“夜莺的歌声”指什么?这时教师可以出示两种解释,让学生判断。

① “真的夜莺鸟的叫声”。

② 小男孩的口哨声。

  让学生在选择答案后,说明理由。使学生从中体会出游击队员埋伏在树林深处。他们是通过小男孩学夜莺的口哨得知情报的。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语句中蕴含着人物间的活动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两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换词。把“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换成:“夜莺的歌声由远及近了。”行不行?为什么?讨论,认识到换成“由远及近”不行。因为“越

  来越响”有提醒和暗示的作用,让游击队员快点准备好。这说明孩子和游击队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第二步在这一段中去掉这句话行不行,为什么呢?不行。因为这句话说明小男孩发送情报十分及时,镇静、自然,能麻痹敌人。同时体现出配合十分默契。游击队员同小男孩之间巧妙地织成天罗地网,只等德国鬼子来钻啦!而此时德国鬼子还全然不知是怎么回事呢?

⑵ 体会下一个重点句,投影打出:“32个鬼子……”那个人说。“两挺机关枪。”

  体会出原来夜莺和杜鹃已不是鸟叫声了,而是暗号。一声夜莺叫代表一个敌人,一声杜鹃叫代表一挺机枪。可以想到,孩子同游击队用这种方式联系已经不止一次了,他曾多次协助游击队消灭敌人。

  五、学习第五段

  读读倒数第1、2自然段。想一想这两个自然段和开头三个自然段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你知道了什么?

  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关系,是首尾照应。这样的写法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从而更有力地表达了小男孩发出夜莺的叫声,是为了配合游击队歼灭敌人的主题。

  六、小结

  小男孩用夜莺的歌声在村口引诱来德国鬼子;又用夜莺的歌声向游击队传递情报。他巧妙地帮助游击队消灭敌人。让我们永远记住他这位小夜莺,永远记住他的歌声吧!

  七、作业

1、搜集有关卫国战争的故事。

2、看小说《卓娅与舒拉的故事》一书。 【板书设计】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 篇6

  教材简析:

  课文主要讲述了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鸣,为游击队传递信息,协助游击队歼灭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课文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前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思考课题,提问质疑

  1、思考课题质疑:

  你读了课题后,知道了些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夜莺是一种什么样的鸟?它的歌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用夜莺的歌声做题目?)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扫清字词障碍:

  放声读课文,找出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通过读重难点语句把课文读流畅。

  2、感知主体故事:

  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聚集细节,体会形象

  1、聚焦“巧妙周旋”(细节一):

  从小男孩与德国军官巧妙周旋的过程中,你感受到了小男孩的什么形象?还有德国军官呢?

(小男孩的镇定、从容与勇敢。)

(小男孩的聪明、机灵与智慧。)

(小男孩的天真、调皮与可爱。)

  德国军官的凶恶、霸道与愚蠢,从侧面体现出小男孩的从容镇定。

  2、呈现“过招”情形:

  分角色朗读。仔细揣摩:小男孩应该怎样读?德国军官应该怎样读?

  读出小男孩的从容、镇定、机灵、聪明、天真。

  读出德国军官的凶恶、霸道、愚蠢。

  3、聚焦“筹备战斗”(细节二):

  从游击队员准备战斗的过程中,你感受到了游击队员们的什么面貌?

(游击队员非常勇敢。他们之间非常团结。小男孩原来也是游击队员,他通过学夜莺、杜鹃的叫声来传递情报。小男孩与游击队员之间配合非常默契。)

  4、推测路途情形:

  想一想:在游击队员接到情报、积极备战的同时,小男孩可能在路上与德国军官怎样周旋?

(可能继续与德国军官故意答非所问,来麻痹敌人。

  可能继续一直不断地学夜莺、杜鹃叫,让游击队员掌握准确的情报。

  可能用石头打路旁的树枝,有时弯腰去拾球果……好让游击队员有充足的准备。)

  四、想象结局,抒发感受

  1、了解战斗结果;

  这个故事的结果怎样?

  2、想象战斗情形;

  想一想战斗的情景,用句式“有的……有的……有的……”进行描述。

  3、抒发真实感受;

  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对游击队员或小男孩说些什么?

  五、联系前后,感悟中心

  1、感知呼应写法:

  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再读课文最前面三个自然段。你有什么发现?

(“小男孩坐在河岸边上,穿着绿上衣,削着什么,学着夜莺叫”这个情形在文章的前面与结尾都出现了。

  文章首尾呼应,让故事显得非常完整。)、迁移联想前后:

  读了课文的前后几个自然段,想一想:这个故事仅仅发生过一次吗?

(从小男孩非常镇定地坐着河岸边,从他“又穿着那件绿上衣,坐在原来那河岸边削什么东西,并且不时回过头去,望望那通向村子的几条道路,好像在等谁似的。”这些语句可以感受到这样的故事发生过许多次,并且后面还可能发生。)

  3、感悟男孩境界:

  小男孩为什么要这样做?

(保卫自己的村子,为保卫自己的祖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热爱自己的祖国。)

  六、回读课题,领悟深义

  1、理解课题含义:

  课文里的的“夜莺”指的是什么?你认为他是一只怎样的小夜莺?

(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2、领悟全文深义:

  学了课文、想了这个故事前后可能发生的其它的故事,再读课题,夜莺的歌声究竟代表着怎样的含义?

(对小男孩机智、勇敢的赞颂,对小男孩爱国之情的赞颂。对游击队员们的英勇精神的的赞颂。)

  附:板书设计

  13、夜莺的歌声

  小男孩————德国官军————游击队员

  机智勇敢、凶恶霸道、勇敢团结

  保卫家乡、热爱祖国

13夜莺歌声教学设计 篇7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注重学生的言语习得过程。这篇课文层次清楚,段落分明,语言生动,对话较多。教学时,应让学生与文体进行充分的交流,引领学生潜心会文。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文中小男孩的机智与勇敢,在读中习得前后呼应的写作方法,在读中体悟小男孩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祖国热爱的情感,在读中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熏陶。本课教学,以读为本,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自悟。

【教学目标】

1、认识“屑、拧”等8个生字;会写“削、喂”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凝神、鬼子、汉子、烧毁、木屑、蘑菇、呻吟、宛转”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体会夜莺的勇敢和机智。【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大家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了解历史背景。 2、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夜莺的叫声。

2、你们听到了什么?(是鸟在叫,声音很动听,像唱歌一样)3、这就是夜莺的歌声。(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课文就是《夜莺的歌声》,你们想知道课文写了一些什么吗?

  播放夜莺的叫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步感知,自学字词 1、自学本课生字词:

⑴ 划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⑵ 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

2、默读课文,看看这篇课文与以前所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之处,想想课文写了什么?

  对课文进行整体感受知,运用所学过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

  三、自学情况反馈 1、检查生字:

  音:翘舌音 甩

  后鼻音 挺

  形:“挺”不要写成“扌延” “喂”不要多加一撇

2、默读课文,看看这篇课文与以前所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之处:

⑴ 自然段很多。

⑵ 对话很多。

⑶ 课文中出现了空行。

3、作者已经给课文分好了段,我们来看看每个段落分别写了什么?

⑴ 诱敌上钩。

⑵ 巧妙传信。

⑶ 歼灭敌人。

⑷ 接受任务。

4、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把段意连起来试试看。(小男孩子用夜莺的歌声诱敌上钩,巧妙传信,帮助游击队歼灭德国鬼子)

  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本学期语文学习的一个训练重点,此处先让学生概括段意,然后串起来,这也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之一。

  四、品读课文,深入理解

1、夜莺的歌声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找出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⑴ 自读课文,思考上述问题。⑵ 交流,打出字幕:

① 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唱起来。

② 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叫,有时候??拾球果。

③ 他伸直了腰,好像有什么鸟叫声??传来。

④ 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

⑤ 夜莺还是兴致勃勃??意思了。

⑥ 从孩子的嘴里飞出??歌声。⑶ 读一读上述句子。

  每篇课文都有一条主线,教学时紧扣课题,抓住主线展开教学,使教学条理清晰。

2、联系上下文看看夜莺的歌声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响起的?从每一次的歌声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⑴ 默读课文,写出自己的感受。⑵ 小组交流、讨论。⑶ 全班交流: 第一次:

① 战斗刚结束,一小队德国兵进了村庄??弯着腰。

  板书:诱敌上钩(战斗刚打完,会有少量德国兵跟部队失去了联系,所以小男孩在此等候,用歌声引诱敌人上前,以达到给他们带路,消灭他们的目的)② 战斗给人们带来的是什么?(灾难:房屋被烧,花园被毁??)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③ 你从哪个词知道的?(从“新的劲头”可以看出唱的人十分有劲,他这么带劲地唱,就是要诱敌上钩)理解:沉寂。④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 第二次:

① 在带路的路上,麻痹敌人。

② 你是从哪些词语知道的?(有时候??有时候??有时候??)③ 从小男孩一路上的动作,你看出了什么?(小男孩很天真烂漫)(他很聪明,故意装出天真的样子让敌人以前他是只是一个小孩子什么也不懂,就放松警惕)(他很勇敢,在敌人面前表现自如)

  板书:机智 勇敢 ④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话。

  引导学生潜心会文,通过自读自悟,抓住重点的词语和句子体会小男的机智和勇敢,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训练。在第一段中,有很多地方表现了小男孩的机智和勇敢,你们也可以采用分角色的形式朗读这一段,体会小男孩的机智和勇敢。

3、同座位分角色朗读。

4、评议:分角色朗读应注意文中的提示语,注意人物的表情、动作以及当时的感情,相机理解:盘问、轻蔑等词语。 5、交流:

⑴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 倒是只有我一个!”(故意把人和动物混淆)⑵ “刚刚一开火??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骂德国兵是野兽)

⑶ “你说的是一种洋蘑菇吗?”

  故意把游机队说成蘑菇,装成什么也不懂的样子,以打消敌人的戒备心理。6、分角色练读,你喜欢读哪个角色,就练习哪个角色。7、指名分角色朗读。

  利用分角色朗读这一形式,引导学再次深入仔细地品读课文,体会小男孩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及小男孩的机智、勇敢。

  小结:小男孩机智地和敌人周旋,利用夜莺的歌声诱敌上钩,他是怎样巧妙利用夜莺的歌声来报告敌情,帮助游击队员消灭敌人的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二、交流

  第三次、四、五、六次夜莺的歌声是在什么情况下响起的?从每一次歌声中你知道了什么? 第三次:

1、从远处传来。2、引起游击队员的注意。3、有感情地朗读。第四次:1、越来越响。2、报告敌情之后。3、有感情地朗读。4、质疑:

  为什么游击队员能听明白歌声的意思?(小男孩经常用这种方法帮助游击队消灭敌人,他们之间已经形成了默契)

  第五次:报告完敌情之后,为了不引起敌人怀疑,因为已经完成了任务很高兴。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第六次:1、第二天,接受新任务。2、诱敌上钩。3、这一段和文章开头两个自然段有什么联系?(首尾呼应)

  三、总结全文

  小男孩机智勇敢地和敌人作斗争,巧妙地利用夜莺的歌声一次又一次地帮助游击队消灭敌人,保卫了自己的祖国。

  四、写生字(略)

【板书设计】

13 夜莺的歌声

  诱敌上钩

  小男孩

  巧妙传信

  法西斯

(机智、勇敢)歼灭敌人

(凶狠、残暴)

  接受任务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 篇8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课文首尾呼应的写法。

  3、学习生字新词。会用“宛转”、“兴致勃勃”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课文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相互照应的关系。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步了解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学习课文第一段。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学生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段落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读了课文第一段你了解了什么?(聪明、机智的小夜莺骗取德国兵的信任。)

  2、引导学生理解第一段中的几句话。

(1)“有个孩子坐在河岸边上,搭拉着两条腿。他光着头,穿着一件颜色和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手里拿着一块木头,不知在削什么。”(这个孩子是夜莺,他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有意吸引敌人。)

(2)“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在敌人不易察觉中戏弄敌人,体现出他的聪明。)

(3)“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人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表现出小夜莺的机智勇敢、镇静。让敌人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因而相信他,让他带路。)

  3、“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有什么感受?(他勇敢、机智、聪明、活泼、能干、自信。)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继续学习课文,学习小夜莺的爱国精神。2、学习课文的写作特点。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学课文第二段,弄清被称为“夜莺”的那个小孩用什么方法把德国兵引进游击队的埋伏圈,又用什么方法把敌人的人数和装备通知游击队。重点思考以下问题:

(1)一路上小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

(2)为什么夜莺“有时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3)从夜莺回答德国军官的突然问话中,你感悟到什么?(夜莺机智、灵活。

  2、交流,朗读。

  二、学习第三段。

  1、“从松树林里发出一声口哨响”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2、游击队是怎样消灭德国兵的?请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想一想游击队为什么能全歼敌人。

  3、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夜莺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河岸边?他在望什么?

  4、课文为什么写孩子穿的衣服是跟树叶差不多的绿颜色呢?

  三、总结全文。

  1、请画出文中首尾照应的句子。

  2、理解“夜莺的歌声”的含义:

  一是小孩叫夜莺,他把敌人带进游击队的埋伏圈,让游击队消灭敌人,夜莺的歌声是胜利的歌声;二是小孩用夜莺的叫声报告有关敌人的情况,夜莺的歌声是传递情报的声音;三是小孩是个爱祖国、恨敌人,机智勇敢的小孩,夜莺的歌声是热爱祖国、勇敢地和敌人斗争的颂歌。

  3、这篇课文通过一件什么事反映什么?(通过记叙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小男孩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侵略者的经过,反映了苏联少年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4、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夜莺的歌声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2.体会课文首尾呼应饿写法。

3.学习生字新词。会用“宛转”、“兴致勃勃”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教学难点:

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相互照应的关系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类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

尝试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文。

1.学生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的每个段落概括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要求:

1.在这一段中你了解了什么?

2.怎样理解课文中的几句话:

(1)“有个孩子坐在河岸边上,搭拉着两条腿。他光着头,穿着一件颜色和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手里拿着一块木头,不知在削什么。”(这个孩子是夜莺,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有意地吸引敌人)

(2)“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在敌人不易察觉中戏弄敌人,体现出他的聪明。)

(3)“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体现出他的机智勇敢,镇静。让敌人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他,让他带路。

3.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有什么感受?(勇敢机智聪明活泼能干自信)

4.小结。

五、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学习小夜莺的品质及爱国的精神

2.学习课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学课文,思考:

(1)一路上小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为了麻痹德国兵,以便后来他用鸟叫同游击队联络时不引起敌人的怀疑。)

(2)为什么夜莺“有时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为了麻痹德国兵,让他们觉得夜莺还是个孩子,顽皮又贪玩)

(3)夜莺回答德国军官的突然问话,表现了他的什么?(机智,灵活)

2.交流,朗读。

3.小结。

二、学习第三段。

1.学习这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从中能了解到夜莺的什么?(主要讲了游击队是怎样从夜莺那里了解到德国军情况的。从中了解到夜莺与游击队配合的默契,游击队与夜莺之间的关系十分亲密。)

2.读一读表现夜莺机智的句子和游击队的对话,加深理解。

3.小结。

三、学习第四段

1.“从松树林里发出一声口哨响”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游击队发给夜莺的暗号,让他迅速隐蔽)

2.游击队是怎样消灭德国兵的?请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想一想游击队为什么会全歼敌人。

3.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夜莺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河岸边?他在望什么?

4.课文为什么写孩子穿的衣服是跟树叶差不多的绿颜色呢?(当孩子把敌人带进伏击圈,接到游击队发出的暗号时便于迅速隐蔽。)

5.小结。

四、总结全文。

1.课文紧扣题目,请把出现“夜莺”的地方划出来。

2.“夜莺的歌声”的含义: 一是小孩叫夜莺,他把敌人带进游击队的埋伏圈,让游击队消灭敌人,夜莺的歌声是胜利的歌声; 二是小孩用夜莺的叫声报告敌人的情况,夜莺的歌声是传递情报的声音; 三是小孩是个爱祖国、恨敌人,机智勇敢的小孩,夜莺的歌声是热爱祖国,勇敢地和敌人斗争的颂歌。

3.通过一件什么事反映什么?(通过对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小男孩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侵略者经过的记叙,反映了苏联少年的机智勇敢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4.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互相呼应)

夜莺的歌声教案 篇10

  一、以夜莺的歌声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段很好听的音乐,大家仔细听一听,谁在唱歌?

  是的,在寂静的田野上,在茂密的树林里,这歌声是那样的清脆悦耳,是那样的宛转悠扬。如小溪流水,似鼓乐丁冬,给人以美的享受。但夜莺宛转的啼鸣,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却有着深刻的含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夜莺的歌声”。(板书课题)

  二、学生自学

  1、交流自学方法:(我们学习一篇课文需要有四个步骤)读生字;理结构;明中心;表情感。(下面我们就根据这个方法自学课文)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找出描写夜莺叫的句子,读一读。被游击队员称为夜莺的孩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读后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课文主要讲了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夜莺的孩子,巧妙地和敌人周旋,用夜莺与杜鹃的歌声,为游击队员传递信息,打击敌人的故事。

  你认为小夜莺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板:机智勇敢)

  四、再读课文

  (出示图)小夜莺在敌人面前表现非常镇定,一点也不害怕,甚至还很快活,请你们再细读课文,想想文章中哪些地方表现他的机智勇敢?找到最能体现小夜莺机智勇敢的段落,画出有关语句,反复读一读,体会人物精神。

  如:“他们发现就在很近很近的地方,有个孩子坐在河岸边上,搭拉着两条腿。”

  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艺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

  “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五、学后质疑

  大家对课文的了解还真多,那么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吗?

  如:课题为什么要叫“夜莺的歌声”?

  它包含了两个意思:

  一、是孩子用夜莺的歌声向游击队报告情况。

  二、是孩子被游击队员亲切地称为“小夜莺”。夜莺的歌声是动听、美好的,是游击队员对孩子的赞美。

  又如:课文最后的两个自然段和开头的三个自然段有什么联系?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自己读读这部分内容)首尾呼应前后照应这样的照应显得文章结构严谨,表现了孩子多次执行任务,更加突出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六、想一想:

  小夜莺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一名小英雄,你还知道哪些小英雄的机智勇敢的事迹?说出来,比一比,看谁知道得最多。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他?

  七、拓展学习:

  课外查阅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了解各国人民反法西斯斗争。

  1、编一份抗战小英雄的小报。

  2、以“我崇尚小英雄”为题写日记。(二选一)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 篇11

  整体而言,这篇课文的教学还是挺不错的。

  成功之处:

  1、课题导入新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为抓住同学们的目光,使他们对我的课堂充满兴趣以致整节课都精神饱满地投入到课堂之中。我想到了一个创意,在课前加入歌曲《明天会更好》的清唱环节,使同学们一开始就对我的课堂感兴趣。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这节课至少有一半是成功的。

  2、图片展示战争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战争的残酷,让学生懂得战争是无情的、是冷漠的、是罪恶的,让学生受到坚决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教育。

  3、生字的读音和书写讲得细致、到位。把学生可能会读错的音、会写错的笔画做了很好的强调和说明,相信这样精细的讲解之后,学生在生字的读写方面将大大减少错误。

  4、提问方式新颖,促进了学生参与课堂并积极回答问题。如:在读生字和辨字形的环节,我采用了小组轮流一个一个起来回答的方式,保证大多数学生参与教学互动。

  5、基本能够做到随机应变,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堂突发事件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进程。

  6、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环节效果不错,出彩。

  7、在激励学生方面也做得不错,基本做到了赏识教育的要求。并在课程快结束时加入齐声朗读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广为流传的部分,激励同学们好好学习,掌握更多的本领,将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个创意不错。

  尚有不足:

  1、背景资料的介绍没有结合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显得突兀、不连贯,没有做好上下的承接工作。

  2、在词语理解方面,没有做到联系上下文,只顾着说词语的意思,却没有让学生去理解、感悟它们在文中的意思,并依此去体会这些词语所在语句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时间分配不当。本课篇幅太长,初读时让学生出声朗读是一个失误,浪费了大量时间。应该由学生采用浏览、默读的方式代替出声朗读课文。也是因为这一点失误,导致第一课时的时间紧张,部分内容没有讲精讲透就草草收尾,还使课堂拖延了五分钟。

  4、在过渡的处理上仍显稚嫩。机械地一部分一部分进行教学,过渡不自然,没有做到承上启下。

  5、在讲解“首尾照应”这个点时,讲的不够深入,没有具体到句子与句子的一一对应,只是粗略地指出整个段落。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 篇12

  《夜莺的歌声》一文叙述了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男孩子协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我在教学这一课时,通过外貌、语言、神态、动作让学生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敌的品质。

  一、抓住重点,做到长课短教。

  考虑课文第一自然段为环境描写,我利用当时的军侵略苏联的一张图片引入,让学生在视觉上产生对德军侵略行为的痛恨之情,为学习全文铺下感情基调。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位在理解“小夜莺”的言行。通过“读——画——思——议——谈”体会人物的品质与思想感情。当学生抓住:“孩子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路旁的树枝,或者弯下腰去拾球果,或者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他好像把跟在身边的敌人完全忘了。”我设计“孩子有时候学夜莺唱,是为了;有时候学杜鹃叫,是为了;打树枝,拾球果,踢球果,是为了。”既帮助学生深入体会小夜莺言行,又理解了第二部分的内容,达到长文短讲的目的。

  二、教学设计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上给学生充分地独立学习、思考的时间,在学生默读、划批的基础上,开展同桌合作学习,然后全班交流,鼓励他们谈理解说体会。课件的`设计配合学生的学习进程。

  三、注重朗读的指导。

  本节课,注重朗读的指导,特别是人物对话的指导。采用了去掉旁白,直接对话的形式,更好的再现了当时的情景。这种朗读对话的方式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借鉴。从听课老师对我的评课中,我发现一堂课的效果,除了从整体上驾御文本之外,教师语言的组织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虽然不能做到字字珠玑,但绝对不能废话连篇。一堂课,如果注入了太多的教师语言,反而破坏了整堂课的效果,抑制了学生的主体表达与创造。关键是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去积极的思考,这涉及到课堂上问题的设计。这是一门学问,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锻炼和提高。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能读准多音字,认识8个生字,正确读写轻蔑、沉寂、呻吟等词语。

  2、抓住“隔行分段”,了解四部分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3、能联系上下文,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导入课题

  师:看到过夜莺鸟吗?它的歌喉清脆甜美,是鸟类中有名的歌唱家之一。今天,我们要走进课文,去聆听夜莺神奇的歌声。

  课文说的是一只夜莺鸟吗?

  师:这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一个故事,你对苏联卫国战争了解多少?(读读词语手册50页的内容)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字词

  师:课文读了几遍,(预习得很充分,有勇气接受许老师的挑战吗?)

  剥削钉子空旷瓶塞

  削皮钉钉子空隙边塞(多音字)

  耷拉蘑菇(轻声)

  轻蔑呻吟宛转毁灭(指出毁字中左上部分的笔顺)

  2、隔行分段

  师:再考个难点的。这篇课文的段落格式跟别的课文有点不一样。谁发现了,什么不一样?(隔一行,再开始下一段。这叫“隔行分段”。你们打开书看一看,有几个隔行,分了几段?三个隔行,分成了四段。)

  3、内容概括

  师:第一部分在写什么内容呢?快速浏览第一部分。诱敌。

  再浏览第二段,这回好说了,小孩子在做什么?带路,歼敌,再诱。

  师:谁能加上时间,适当的连接词,把四部分内容连起来,说说主要内容。

三、浅谈印象,切入重点

  1、读了这个故事,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师:一个和我们年纪相仿的孩子机智地与敌人斗志斗勇,真是了不起啊!请你自由读引诱敌人这一部分,一边读一边想,把感受到机智勇敢的词句用横线画起来。

四、品词析句,感悟品质

  学生汇报,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1、语言描写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1、抓住麻雀,乌鸦、猫头鹰、野兽,表面上是说一些动物,实际上暗骂敌人;

  2、东拉西扯,说东道西,为了什么?小男孩是在装傻;东拉西扯的避开敌人的盘问。

★“人呢?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1、师:小夜莺那时心里想着些什么?

  2、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听出了你们内心的愤恨,小夜莺啊,你为什么不直接斥责德军呢?

(要这样说呢?他目的是让敌人觉得他是个不懂事的孩子,麻痹敌人,让敌人消除戒心,相信小男孩的话。)

  3、朗读指导

  4、分角色来读读。

  师:从人物的语言中读出一个聪明的小夜莺。(板书:语言)

  师:在与军官的对话中,还有一些精彩的句子能体现夜莺聪明勇敢的,你能找出来吗?

★“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蘑菇。这里只有……”

  小夜莺是在答非所问(装糊涂),把两个完全不沾边的东西扯到了一起。使敌人完全相信了小夜莺。这时,敌人只认为小夜莺是个什么都不懂的顽皮孩子。

  1:军官认为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什么都不懂的、顽皮的孩子。)你们认为呢?

  师:你认为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小男孩说的话呢?

  2、指导朗读

  2、神态描写

  过渡:从人物语言可以看出人物的品质,我们还可以通过神态、动作、甚至外貌的描写去体会。

★“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快活是什么含义?真的很快活吗?)

  小夜莺在敌人面前一点也不害怕,他的神情很自然,可见小孩的胆量非常大。

(德国军难道一点儿也不可怕吗?)从文中找出依据。

  3、动作描写

★“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的……”

  1句中那些动作词能反映出孩子的贪玩和天真?请在书上用三角符号画出来。(“唱、叫、甩、打、弯、拾、踢”)

  2小男孩仅仅是在玩吗?字字入目,句句入心地读读这句话。

  他真的把身边的军官忘了吗?

  3小男孩的镇定和从容能用朗读的语气体现出来吗?

  4小结:欢快的鸟鸣,无所顾忌的游戏,多顽皮的小孩!其实,小夜莺是在麻痹敌人,也在向游击队传递着敌情。

五、小结深化,诉说感受

  小结:我们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抓住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感受到了机智勇敢的小夜莺。此时此刻,你肯定有很多话想对这位小英雄说?写一写。

  交流

  一袭“冲击”,几掀波澜——执教《夜莺的歌声》之反思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

  2.理解重点句。

  3.通过了解这个小故事,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祖国,当祖国需要时,随时都可以为祖国献出一切。

  教学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的相互照应。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基础知识:

  1.正音字

  dī qū yín

  堤岸 曲折 呻吟

  2.多音字

  削 xiāo (削苹果) xuē(剥削)

  拧 nìng (拧脾气)

  nínɡ(拧毛巾)

  nǐng (拧螺丝)

  钻 zuān (钻 研) zuàn(钻头)

  3.区别字

  屑(不屑) 埃(埃及) 宛(宛转)莺(夜莺)

  霄(九霄) 挨(挨打) 碗(饭碗)鹰(老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朗读训练。

  二、整体感知

  1.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2.快速读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战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叙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2.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按照“诱敌——入林——传信——摆脱”的顺序分段或以歌声为线索也可。

  第一段(从开头到“听懂了吗?”)小孩学夜莺叫,用歌声引诱德国兵。

  第二段(从“队伍出发了”到“就不再问了”)写小孩给敌人带路。

  第三段(从“树林深处”到“新鲜的意思了”)写小孩发出情报做好消灭敌人的准备。

  第四段(从“德国兵”——全文结束)写小孩把敌人带进埋伏圈,机智摆脱了敌人。

  3.教师总结,学生质疑,解答问题。

  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以歌声为线索,掌握这种分段方法并理解所学字词。

  第二课时

  一、阅读第一段,讨论问题

  1.文首为什么要写“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烧焦的树木”?

(说明战争破坏严重,昔日美丽的村庄,如今已破烂不堪,作者利用这一段环境描写来揭露德国法西斯的侵略行为。)

  2.德国军官和士兵是怎样发现小孩的?

(无声—如今已破烂不堪,作者利用这一段环境描写来

  露德国法西斯的侵略行为。)

  3.德国军

  和士兵是怎样发现小孩的? (无声——夜莺叫——小孩叫——注意听——发现)

  4.相互讨论,体会句子含义,幻灯出示。

(1)“怎么会就剩

  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

(孩子故意打岔,避

  正面回答,反映了孩子的冷静、沉着、机智。)

(2)“人哪?战争。)

  5.小结本段内容,指导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路上小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为何要做出天真贪玩的样子?

(孩子机智灵活,既向游击队传递了情报,又进一步取得了敌人的信任。)

  2.当问孩子有无游击队时,孩子怎样回答的?画在书上。

  3.讨论: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难道他不怕吗?为什么还能应变自如,毫无惧色呢?

(卫国战争中,全国人民都投入到保卫家园的斗争中,全国人民怀着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进行不屈的斗争,小孩就是由于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才能临危不惧,坦然自若。)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游击队潜伏在哪里?他们怎么知道德国兵来了?

(通过小夜莺的歌声传送的情报得知德国兵 来了。)

  2.由此可见,小夜莺是第一次传递情报吗?

(不是,小夜莺显得老练,看来在战争期间,他已是一位出色的游击队员了。)

  四、学习课文第四段

  默读第四段,思考

  1.游击队是怎样把敌人消灭的?

  2.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

(小孩子完成这次任务后,又坐在原来的地方,执行新的任务,小孩有高度的负责精神和警惕性。)

  3.最后一节起什么作用?(照应了开头并点了题,这歌声……有什么区别,这句赞扬了小夜莺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小情报员

  五、学习表达

  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浏览课文,找一找有几处环境描写?

  2.以歌声的地方有几处?(可见这篇文章思路清楚,以歌声为线索,另外准确的环境描写也起到了烘托中心的作用。)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这篇文章读后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2.你觉得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热爱自己的祖国。)

  七、作业

  1.造句 即便……也……

  2.学习写人物动态的句子,画在书上。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