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设计

中国龙教学反思11篇 中国龙教学设计

时间:2024-01-27 20:29:57 教学设计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中国龙教学反思11篇 中国龙教学设计,以供参阅。

中国龙教学反思11篇 中国龙教学设计

中国龙教学反思1

  在设计活动《我们的祖国真大》时,我根据诗歌内容,设计了活动教学目标,就是让孩子通过看看美丽的祖国风光,让孩子了解我们祖国的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产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最重要,其次是让孩子知道我们的祖国有南方和北方之分,了解南北方不同的气候差异。这两点的`落脚点也是为孩子理解儿歌的内容作准备,让孩子再通过朗诵儿歌的诗句,感受祖国真大、真美,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通过观察中国地图了解祖国的地大物博,资源辽阔,孩子们都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感受到了“祖国真美”“祖国真漂亮”从而引导幼儿说我们的祖国真大……以通过看南北方的四季特征,了解了南北方的气候差异。从观察图片的基础上,理解了儿歌的内容。并以“冬爷爷”“春姑娘”找家的游戏激发幼儿学习诗歌的兴趣,从直观上学习诗歌。

中国龙教学反思2

  本课是小学三年级人教版教材中的内容,美术表现是本课的主要任务。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想象、创造出来的独特艺术形象。它曾经是原始人崇拜的图腾,象征着幸福、吉祥、威武,现在它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教材中收取部分龙的图案,通过学生认龙、画龙、做龙、玩龙,让学生去了解龙的造型和特点,体会龙的精神和文化。

  龙是我们非常喜爱的一种形象,但它复杂的外形特征让小学三年级的孩子用绘画形式表现有一定难度的。本课应定位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认识和感知龙的形象,了解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从关于龙的起源故事,到有与龙相关的一些表现方式,逐步提高孩子们对龙的感性认识。并采用问答的方式来增强一定的理性认识,感知龙的一些形态,尽量保持孩子们的兴奋点,维持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后动手表现出自己对龙的综合感知。使学生逐步感受到龙的文化和龙对于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所具有的深远意义,并使孩子们的对祖国更加的热爱。

  龙是中国民俗传统的`吉祥动物,赋予神气的力量,学生们都十分感兴趣。在教学中,利用龙的特别形象教会学生用夸张的手法表现龙的形象,如:“头大、爪大、尾大、鳞片”花纹众多等。在制作中,利用不同的废旧材料和彩纸,采取剪、贴等方式做一只有趣的小纸龙。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合作探究的能力,为创新教育和实践教育拓展了空间。

中国龙教学反思3

  一、开课导题,引趣精妙

  良好的开端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我在导入部分创设了一个布迷设障的情景:猜手、看手、画手、夸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这样导入新课,既能激发兴趣,又能创设悬念,使学生自然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从而带着良好的状态进入学习。

  二、创设活动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只有调动起学生的感情参与,语文教学才能达到高层次和理想化的境界。在教学中,我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通过有感情朗读把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淋漓尽致地展露出来。爸爸、妈妈、姥姥对兰兰说的话,使学生回忆起自己的生活经验(想想平时爸爸、妈妈、姥姥是怎样和自己说话的),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起了学生与小主人的情

  感共鸣,学生很自觉地就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小主人公,从而受到启发和教育。

  三、以读为本,自读自悟

  以读代讲,读中领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新《课标》中也曾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一个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不断地变化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教学中采用了自由读、个别指名读、摹仿读、表演读、互评互读的方式,让学生学而不厌,练而不腻,力图将每一个学生带进课文所表述的情境中,勾起学生的经验体验,从而代替了学生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爸爸、妈妈、姥姥和兰兰的话该怎样读?“这双胖乎乎的小手替我拿过拖鞋啊!”“这双胖乎乎的小手给我洗过手绢啊!”“这双胖乎乎的小手给我挠过痒痒啊!”学生以大人的口吻,说得那么自然、贴切,这是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最好的诠释,是学生个人生活体验最好的回忆。总之,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受到扎扎实实的训练,教学的三维目标得到有效的落实。

中国龙教学反思4

  《中国龙》属于设计应用领域,在第一课时我定为以造型表现领域为主,让学生利用线条将龙的基本型概括出来。我通过三次演示解决本课重难点——了解龙的特点,并进行设计和创作。第一次演示:考眼力,画出动物的两个部位。让学生猜测是哪个动物的部位。第二次演示:画出龙头图案。回忆复习龙的面部特征,为绘制出龙的形象做好铺垫。第三次演示:与学生讨论问题的回报相结合,绘制出完整的龙的形象,给学生示范,解决重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根据研究的课题和我组三段式教学模式,我首先通过学生对动物的两个局部,让学生了解龙、感悟龙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龙是由很多个动物的优点汇聚在一起的。然后再了解龙,认为龙就在我们身边,例如:三中、电大的屋檐上都有龙的图案。接着研究如何画龙,引导学生通过龙的特征和动态,绘制出一个完整的龙。在结尾处,进行拓展和总结为下一节课做铺垫。 我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了不同时期龙的图片,龙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动态特点,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打开了学生的创作思路,为学生的'创作起了铺垫作用。除了欣赏外还让学生自己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去联想一只龙的形象,体会到自己动手绘制的乐趣。 为符合我组研究在本学科中有效演示我设计了递进式的有层次的演示,逐步递进演示,直观地解决学生动手绘制龙的外形的困难,三年级学生头脑中的素材匮乏,需要一定的积累,所以有效演示起到的示范和引导的作用。虽然这节课取得了一定的良好效果,但是仍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改进。整个教学时间有些紧张,内容应再简洁些。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应针对本堂课的教学,更加明确。在突出教学重难点时应更有利于学生对造型的理解及掌握。在提问时注意语言的运用,更有针对性的提问才能让本堂教学更加有效。

  作为一名老教师更要在自己专业技能方面坚持懈怠,要抓住生活中的点滴积累。只有这样不断修饰完善自己才能使自己成为新时代的合格教育者。

中国龙教学反思5

  本课内容第一次让学生开始接触到西方殖民者侵略的相关史实,其中重点是对中国的处理,利用学生在地理课上对中国台湾的各方面了解,实现学科之间的综合,能很好的激活学生已储备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我及时的把郑成功收复台湾与当前我国统一大业相联系,是学生很好的意识到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应该肩负起那些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思想教育,达到了健康情感的提升。同时关于中国和西方国家签定的第一个条约《尼不楚条约》要加以重点提出来,它是我国与西方国家签定的.最早的也是一个平等的条约,避免学生误解。

  但是整个设计感觉还是学生活动过少,教师有点放不开手脚,应多给学生一些自由讨论与分析的时间,防止一言堂的出现,坚持师生共享历史课堂;另外多媒体、影像资源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过少,应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以提高课堂效果。

中国龙教学反思6

  之前总很少找寻得到最贴近于学生的有关于爱的素材。直至前不久喜得梁晓声的《慈母情深》才得偿我愿。

  我们的社会充满了爱,如大灾大难突如其来时,有洛杉矶那边一个满身血迹、困顿不堪几近疯狂的救子英雄,在废墟瓦砾中徒手连续挖掘6小时、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有在“5.12”这个冰冷的数字背后,一个母亲以给自己的孩子喂奶的姿势保住了孩子的生命,致死如此;有感动中国的、母爱齐天的陈玉蓉,为给儿子移植自己的肝脏,7个月忍饥斗饿,不惜自己的血肉。这些感天动地的`真人轶事真的不胜枚举。然,却离我们学生身边相较甚远,可怕的是这些“伟大”无形当中把孩子们身边近在咫尺的爱给掩饰的“渺小”了。

  这个世上并不缺少爱,缺少的是用心去领悟。教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是一次诠释“平淡”“质实”的最好讲义机会。把这个寻常故事中看似平淡无奇的几个侧面所折射出来的爱的光芒给挖掘出来,让孩子们好好零距离的去触觉爱其实正从前方扑鼻而来呢!环顾左右,兴许我们里只不过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僻壤山村,兴许在地图上也找不到个点儿,又兴许这里扎实普通得只剩下平凡。兴许吧!但今天我要说,如果还有春天,我们的脚跟后面,爱一定如影随形的。

  梁晓声先生笔下的母亲就是个鲜活丰满的例子,母亲那直白无饰的话,因辛苦而掬偻的辈,拳拳爱子之心让爱昭然若揭。是时如果鼓励孩子们留心生活。我们会想起当我们生病的时候,是谁立马放下手中的活陪我们看医生。当自己过生日时,是谁第一个记起并为之庆贺。当我们因失败而伤心哭泣时,又是谁在一旁不厌其烦的劝导、安慰、鼓励。

  当……每天每天,我们都被爱环绕着,在舒适的房间、暖烘烘的被子里,我们还在酣然入睡。殊不知母亲在厨房已经忙开了。还不等我们睁开朦胧的睡眼,就经常性的听到母亲的呼唤。父亲也早早的“晨曦理荒废”去了。爱在喷香的饭里,爱弥漫在屋子里,爱温暖在我们心里。零零总总的这些,无一处不寻常,无一处不令人寻味,无一处不暖人心房。生活确实需要发觉,细品。爱,也许只在瞬间,需要用心捕捉。所以我们不该无视我们生活半径内的每一尺寸爱。

中国龙教学反思7

  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1、《中国龙》是一节以“欣赏、评述”为主,融“设计、应用”“造型、表现”于一体的美术课。

  2、这节课是用一些综合材料绘画或完成一件舞龙道具,复习运用了前几节课的学习内容。本节课后面安排了《吉祥图案》,让学生再次感受我国民间艺术的魅力。所以本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让学生在观察欣赏中感受、体验;在实践操作中表现、创造。

  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情况的把握,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1、认知领域: 初步了解中国龙的文化历史。通过观察感受龙奇特的造型、千变的动态,以及在中华民族传统中龙的特殊地位,知道龙的各部位的动物原形与象征意义,体会龙的精神。

  2、操作领域:能抓住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合作完成一件舞龙的道具,在舞龙的过程中塑造龙变化的造型,感受舞龙的乐趣。

  3、情感领域:体会人们对龙的尊重、崇拜之情,感受作为龙的故乡、自己是龙的传人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方法:

  1、观察探究:引导学生观察龙形象,探究龙的组成。观察课本中龙的形象,体会龙形象的演变过程, 加深对不同时代龙的理解。

  2、欣赏感悟:欣赏身边的龙文化,感悟龙在人们心中的独特地位与象征。

  3、合作体验:引导学生合作完成舞龙道具,共同体验做与玩的乐趣。

  板书设计:

  中 国 龙

  奇 特 的 造 型

  千 变 的 动 态

  教学过程:

  一、动画导入 探究龙形象

  播放《小鲤鱼跳龙门》片段,提问:小鲤鱼通过努力变成了自己向往的龙形象,在你心中龙是什么样的形象?

  1、探究龙奇特的造型——首先学生观察,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通过探究鹿角、虎眼、鹰爪、鲤鱼鳞、蛇身这些部位,感受体会龙的身上集中了多种动物最美或最精华的部位。

  2、龙千变的动态——龙身汲取了蛇身灵动的特征,塑造了姿态万千的龙形象,但这些形象背后又寄托着人们美好的'寓意:

  升龙:升腾、奋进 勇往直前

  降龙:降福、降雨 造福人类

  坐龙:尊贵、权威 团结凝聚

  双龙戏珠:吉祥、好运

  二、欣赏、交流、感知龙文化(以课本为主)

  龙的出现距今已有八千年,在不同的时期都有着奇特的造型和人们寄予它美好的愿望,找一找,哪一个是最早的龙形象,它是哪些动物的组合而成的。

  从玉猪龙到清代九龙壁上的龙,让学生边排序,边体会龙的形象是一步步演变而来的。富足、聪明――勇敢――灵动――腾云驾雾――身体各部位更加和谐――喷火――尊贵――权威――神灵、吉祥物

  龙见证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发展,龙的精神鼓舞者人们不断创新,进取,探索,古人遥不可及的梦想在我们这几代中国人身上实现,(神七飞天、太空漫步;海底隧道……)

  引导学生感受龙文化源远流长,感受龙不同时期的造型变化的美和象征意义。体会龙的形象一直在激励着人们,所以龙是中国的象征,我们是龙的传人。

  三、感受龙文化

  1、生活中,你在那儿见到过龙形象?

  2、欣赏龙形象的图片

  大同九龙壁――瓷器――工艺品――雕塑――中国乒乓球运动员身着印有龙图案的运动服

  体会龙代表着中国,代表着中国运动健儿顽强拼搏的精神,再次升华龙的精神,感受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四、欣赏舞龙场面,合作完成舞龙道具

  1、欣赏民俗活动中的赛龙舟和舞龙场面,激发创作欲望。

  2、龙由哪几部分组成?〈龙头、龙身、龙尾〉

  提出制作要求、步骤(示范龙头、龙身画法):

  (1)、龙头和龙尾分别由两位同学来画,龙头非常关键,你喜欢画什么样的龙就画什么样的,绘画时要让龙昂首、张口、露齿、睁眼,这样才有精神。龙身自由设计,但画时要构思好,线条流畅。画完后粘在纸盒的两侧即可。

  (2)、其他同学两人一个小组做龙身,一个同学在卡纸上用勾线笔画龙身,主要表现龙鳞,用点、线、面来装饰,排列有序,文饰新颖。另一个同学用皱纹制作龙背鳍(演示)

  (3)、做完以后把每段连接起来,舞龙道具就做好了。

  3、学生合作完成舞龙道具。(播放《龙的传人》)

  五、舞龙,感受.再次体会龙的精神,象征意义.

  通过合作,我们每个小组做了舞龙道具的一部分,组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件完整的舞龙道具,它是我们在坐的每一位同学精诚合作,团结一心的创作。它看起来威武不威武呀。让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一起舞龙好吗?(剩余的学生手搭在前一位学生的肩上,全班同学组成一条“巨龙”。

  同学们,我们现在就是一条龙,有组织,有纪律、有气势,由向心力。又凝聚力,出发!(有条件可走出教室,融入校园,尽情舞动,感受体验)摆不同的造型,体会造型的寓意。

  行龙 (绕、有起伏)

  卧龙 :蹲、起

  蟠龙:团结凝聚,和谐美满。

中国龙教学反思8

  本文的教学应该说没有什么新意。课上完之后,我总觉得这一课太平淡,就这么结束太草率。也许是新课改的思想在激励着我吧,我想还是应该对这一课进行探究。于是我利用晚自习的一节课对本文又进行了拓展。

  拓展之一:比较阅读《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个问题一提出,同学们立即将《同步作业》第14面上的《后赤壁赋》找出来,再与课文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解读,学生都很投入,大约十多分钟就有学生站起来回答了。经过梳理,得出如下结论:

  前后赤壁赋在内容和写法上都有不同之处:

  1、描写的季节不同,景物特征也不同:

  前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是一派新秋之景。

  后赋“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是初冬景象。

  2、夜游的起兴和游程不同。

  3、思想内容不尽相同:

  前赋表达的'是一种旷达的情怀。

  后赋有因苦闷而超脱尘世的思想。

  4、写法也有所不同:

  《前赤壁赋》作者以自己出面,发表一通议论,写的是舟中发生的实事。

  《后赤壁赋》则用道士化鹤这一俨然是印证前赋“羽化而登仙”的虚幻故事,作为高潮也作为余韵,以抒发超脱的情怀。

  这样一拓展,同学们不仅对教材内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对作者被贬黄州团练副使的境遇有了更充分的了解。

中国龙教学反思9

  我课前浏览了课文。本课阅读的重点是小庆龄拒绝父母的建议,坚持留在家里,难点是透过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学完本课我反思了:

  一、阅读课文的教学重在“放”。还课堂给学生,还时间给学生。本课语言朴实,人物的内心和性格是从人物的对话和动作中体现出来的。因为在学习本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灰雀》时,对本组的四大名人之一的宋庆龄作过一些解释。所以这环节,让学生去搜集有关宋庆龄的故事。通过自己所搜集的故事去感受名人,伟人独特的人格魅力!我巧妙地出示了两个词“失信”与“守信”。并串句形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守信胜过有名气,一次不经意的失信,可能毁了你一生的名誉。”“一个可爱的人不仅要有漂亮的外表,更要有美丽的心灵。

  这个环节,我并没有出示与课文有关的阅读要求。而讲述的是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诚实守信是心灵最圣洁的鲜花。它是人与人之间友谊的桥梁。我讲述自己生活中的故事,因为我的讲述学生颇感兴趣。教室里争着讲故事的场面活跃了课堂。有个男孩讲到:星期天,他和小伙伴约好一起回家,结果小伙伴先放学走了。可自己又不知道,就在校园里等呀,找呀,更生气的是那小伙伴回到家状告自己在学校里玩,妈妈拿着条子来接他回家,回到家还着打了。因为这他和小伙伴不一起玩了。我追问了学生,听了这个故事想明白什么?(一个女孩说:“诚实守信是友谊的桥梁,它需要耐心呵护。)说的真好。板书课题《我不能失信》。孩子们非常愿意去读,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圈、点、画、批、写”等阅读方法。我出示小黑板,有关课文中的词语串联:高风亮节、心明眼亮、飞蛾扑火、扑朔迷离、信口开河、信誓旦旦、通风报信(拓宽学生阅读面。)

  班上大部分学生能通过“朗读,默读、选读、跳读”等方式,在读后写体会。(有个小个子女孩,她写到:读完本课,我知道了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宋奶奶小时候“吕行”(履行)自己诺言的故事。这个故事赞扬了宋奶奶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读完这课,我想到了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因为不讲信用而伤感情,伤友谊。那是……)还有孩子这么写到:难怪宋庆龄之所以能成为……是因为她小时候就懂得怎样做一个让人尊重的人,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得讲信用,尊重自己。比如文中讲到……(这孩子用中心直面开头,真的很不错的。)

  二、阅读课文的教学不能忽视“读”“悟”“写”。每个单元都安排了阅读课文。也正是老师在前几篇课文阅读感悟中有了方法怎样去体会文字与故事的快乐。本单元都是通过动作描写体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在阅读与写作的引导中,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文本模式达到妙笔生花。为此,人物之间细节的动作神态往往是文章的亮点,也正是作者文笔妙用的技巧。

  比如,本文人物的动作描写不是很深,却能让读者透过这仅有的几个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还是有难度的`。在这里我出示了文本内容,“当父亲拉起庆龄的手就要走、时庆龄、把手抽回来。”这个动作弥补了人物语言所未能达到的效果,更直截了当地表明了庆龄的态度。还有文章结尾处对人物的动作描写“庆龄点点头,甜甜地笑了,”这是对自己选择留下来的肯定,同时也突出了人物的品质。出示文本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写作中,怎样通过动作描写体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呢?

  下面安排了学生口述“自己最熟悉的人”。为了学生不受概念所压,我出示了说话题目“我的班主任老师”“我喜欢的人”“我的同桌”“妈妈失言了”“老师笑了”等。(这个环节学生表现不错的。班上有个成绩差的孩子,他说的文题是“老师笑了”他说到:那是读一年级时,我是一个连降两级的学生,没有哪个老师喜欢我,更没有哪个老师对我笑。自从来到了王老师的班上,王老师常常把笑容送给我。那是放学了,老师把没写好字的同学留下来重写,我也是其中的一个。这时,老师来到我身边,伸手握住我的手写字,这时老师像被什么东西吓坏了,说:“孩子,你的手……?”我的手,听外婆讲,我的右手,是有5个拇指,但是我的大拇指长在十指的骨节上,医生说,必须剪掉,就这样被剪掉了。从此我就只有四个手指写字,总是握不住笔,所以写的字很丑。我望着老师,连忙来擦掉这些字,老师一手抓住了我的小手说:“孩子,别擦掉这些字,你的这些字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字!”然后,老师摸着我的头,甜甜地笑了。(这孩子说的是千真万确,我在不了解时,没少让他重写,还撕过他的本子,现在,这孩子的字是班上较为漂亮的字了。)

  让孩子们相互交换习作,画出小习作中表动作的句子,并学着旁批。(这是体现阅读与写作的意义。)

  揭示简单的写作技巧,要把握好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所要表现的主题。在写作的过程中,要选择能表现主题的动作进行描写,与表现是题关系不大的动作可以少写,甚至不写。在具体的动作描写时,还要注意用词准确,而且要符合实际。比如,体现一个同学在发本子的过程中的自私心理时,引导学生可以对人物展开适当的动作描写:小红发现自己的本子有一页很脏时,她瞥了一眼同桌,眼珠一转,故意把同桌的橡皮碰到地上。当同桌弯下腰去捡橡皮时,她连忙把自己的脏本子换给了同桌。同桌捡完橡皮,她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冲同桌微微一笑。(例文中人物的心理与性格特点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了更进一步的训练学生能这样的表达人物动作描写的技巧。

  安排学生写一写“我的同桌”(学生表现好,有的学生边写边笑,小孩儿之间的事有趣又可爱,他们怎么想就会怎么做,只要鼓励学生怎么做就怎么写一定会生动的。)

  三、阅读课文的教学抓关键词与“习作模式”。本文最生动的是人物对话,这给学生习作引领的是一种模式。怎样理解人物的对话?本文的问话和答语较多,充分体现了宋庆龄和父母当时的所思所想,引导学生在理解人物的对话时,要抓关键性的词语及提示语来理解。如,出示例句“父亲见庆龄停住了脚步,奇怪地问:‘庆龄,你怎么不走啦?’”“奇怪”和“怎么”可以看出父亲的疑惑和慈爱。又如,“‘不行!不行!小珍来了会扑空的,那多不好啊!’”两个“不行”说明宋庆龄已经认识到尽管明天教小珍叠花篮不是不可以,但是让她来了扑空会使自己对不住小珍。学生还可以进行互相交流,来理解人物的对话,从而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在这过程中,结合学生习作片断说明,读书更不放一难,要懂得关键词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总之,阅读课文的教学,首先的教学思想得“放”“围”“总”“评”“写”等让阅读课真正落到实处。

中国龙教学反思10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触很深。初一的学生,刚从小学生变成一个中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大多还停留在小学生的水平上,他们善于思考,但是却把握不好思考的方向,而我们新教师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对于知识的深浅拿捏不好,一不小心就又把知识讲深了,但是我一直又在不断重复的一个错误就是明知有些知识讲的`时候不够十分的科学,十分的确切却又迫于无法让学生完全的掌握,而只好“舍卒保”了,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初一数学老师的一点悲哀。另外,我对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一点贯彻的有些不到位。一节课的时间,只有45分钟,除去课前准备,上课的板演时间,上课的时候提问学生,提问成绩好的学生,起不到什么作用。

  提问成绩不好的学生,等半天还是回答不上来,有时等不及学生说出答案就自己把答案说出来了,有时一节课学生动手动口的机会真的不多。唉,我也不断反思,想办法,希望以后这样的事件在我的课堂上能越来越少!

中国龙教学反思11

  在教学中感觉最开心的是同学们不像前几周上课那样不自然,开始有一点自由了,这可能对于教学秩序方面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同学们在课堂上心情放松,对于今后的教学来说是一件好事。

  同学们表现最好的是多数同学能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课堂上给同学们十分钟的时间自由理解课文大意,大家基本上能做到与同学一道去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只有极少部分同学坐在课堂上自己做自己的'事。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主要还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可能与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学习的激情有关,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加强学习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和学生目标的培训教育,只有从根本上才能解决部分学生厌学的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