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会员“ancumengliaotang”整理的雷电颂教学设计10篇,欢迎参阅。
《雷电颂》教学设计 篇1
【创意说明】
《雷电颂》是一首诗与剧的融合(即将诗篇融入剧情)的优秀的散文诗,剧中屈原借风、雷、电抒发满腔激愤,借助象征、拟人、呼告等修辞手法表现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以及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本设计的意图是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通过想像、探讨、交流让学生理解屈原的感情和精神感召力。体会诗篇融入剧情增强剧作诗一般的激情。
一、聊屈原,知背景
此前布置预习,学生查阅有关屈原的资料,课堂上交流。
二、读课文,想情景
多媒体播放理查德的钢琴曲《命运》。
学生品味课文意境,想象情景,达到入境这一步,进而调控情绪,活化智力因素,提高认知能力。
1、听读感受。
2、学生自由的放声的富有激情的朗读。
3、感知内容:
一层
呼唤风雷电,表达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二层
借斥神鬼偶像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4、想像情景:狂风怒吼,雷声隆隆,闪电烁烁。
三、说象征,例修辞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要领,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象征能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找出象征体并讨论其象征意义。
如: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
“没有阴谋……的小岛”:象征一方净土。
土偶土梗: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感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文章通篇运用拟人、呼告的修辞方法,直接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还运用了反复、排比、比喻、反问等方法,增强了整个独白的抒情效果,具有诗的形式美,回环往复,荡气回肠,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四、诵课文,察屈原
重放《命运》学生调动最激越的情感,大声朗读并背诵前6段,在朗读中想像剧中情景,洞察屈原丰富的内心世界。
雷电颂教学教案设计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剧本主要靠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⑵了解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2、能力目标:
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⑴指导学生诵读,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⑵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
3、情感目标:
理解并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
1、听──读──赏──读:
让学生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悟、理解。
2、课堂讨论:
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形成朗读、思维、说话多维交流。
3、多媒体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各种器官的感受,理解课文,走进人物。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预习
提供参考书籍及相关网站,让学生走进戏剧,走进郭沫若,走进屈原。
二、导入新课
学生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交流有关感受。
教师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学生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沅水岸边的仰天长问,情境导人新课,教师板书课题。
三、整体感知
多媒体课件展现情境及课文录音,学生欣赏体验,品味文章语言,体悟文章气势,并谈整体感受。
四、研习课文
1、学生诵读,以读带品,体会文章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2、小组交流、讨论品读感受。
3、学生就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谈有所感的句段,并读出其中所包孕的情感。
五、欣赏品味
全体学生配乐朗读课文,从局部理解回到整体感知。理解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六、小结
通过听一读一赏一读,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理解屈原,走近屈原。
七、课后语文实践活动
课代表组织安排《雷电颂》片段朗诵会,由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评委,评出一、二、三等奖。
八、教学流程
《雷电颂》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剧本主要靠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⑵了解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2、能力目标:
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⑴指导学生诵读,体味xx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⑵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
3、情感目标:
理解并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
1、听──读──赏──读:
让学生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悟、理解。
2、课堂讨论:
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形成朗读、思维、说话多维交流。
3、多媒体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各种器官的感受,理解课文,走进人物。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预习
提供参考书籍及相关,让学生走进戏剧,走进郭沫若,走进屈原。
二、导入新课
学生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交流有关感受。
教师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学生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沅水岸边的仰天长问,情境导人新课,教师板书课题。
三、整体感知
多媒体课件展现情境及课文录音,学生欣赏体验,品味xx语言,体悟xx气势,并谈整体感受。
四、研习课文
1、学生诵读,以读带品,体会xx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2、小组交流、讨论品读感受。
3、学生就xx的内容和形式谈有所感的句段,并读出其中所包孕的情感。
五、欣赏品味
全体学生配乐朗读课文,从局部理解回到整体感知。理解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六、小结
通过听一读一赏一读,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味xx气势,感受情感律动,理解屈原,走近屈原。
七、课后语文实践活动
课代表组织安排《雷电颂》片段朗诵会,由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评委,评出一、二、三等奖。
八、教学流程
《雷电颂》教案教学设计 篇4
教学角度:
对话式解读──学生变换角色,自主“对话”,以拓展课文阐释空间,激发创造性思维。
主要教学步骤:
1、导入:
同学们交流有关屈原、郭沫若及《屈原》的信息。
2、诵读:
要求调动最激越的.情感,大声吟诵,读出雄浑磅礴的气势和铿锵有力的节奏。
3、“对话”解读:
⑴与作者对话:
假如郭沫若走进课堂,与我们共同探讨学习《雷电颂》并释疑解难,试拟话题与他对话。
⑵与主人公对话:
吟诵这篇独白,你定会对主人公崇敬万分,感慨无限,请拜访屈原并告白真情。
⑶与课文对话:
你从字里行间读出了屈原怎样的内心世界?文中屈原是何形象?用文中词句说话。
⑷与编者对话:
这篇抒情独白被编人散文诗单元有何意图?请以编者身份作答。
⑸拓展式对话:
假如郑袖之流听完这番独白有何反应?假如婵娟耳闻恩师之言作何感想?请设计与屈原的精彩对白。
4、学生分组活动,或访谈、或问答、或表演。
5、总结。
屈原《雷电颂》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一—剧本主要靠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2.了解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能力目标 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1, 指导学生诵读,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2, 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
情感目标 理解并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1.听一读一赏一读:让学生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悟、理解。
2.课堂讨论: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形成朗读、思维、说话多维交流。
3.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各种器官的感受,理解课文,走进人物。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预习
提供参考书籍及相关网站,让学生走进戏剧,走进郭沫若,走进屈原。
二、导入新课
学生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交流有关感受。
教师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学生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沅水岸边的仰天长问,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
三、整体感知
多媒体课件展现情境及课文录音,学生欣赏体验,品味文章语言,体悟文章气势,并谈整体感受。
四、研习课文
1.学生诵读,以读带品,体会文章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2.小组交流、讨论品读感受。
3.学生就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谈有所感的句段,并读出其中所包孕的情感。
五、欣赏品味
全体学生配乐朗读课文,从局部理解回到整体感知。理解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六、小结
通过听一读一赏一读,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理解屈原,走近屈原。
七、课后语文实践活动
课代表组织安排《雷电颂》片段朗诵会,由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评委,评出一、二、三等奖。
(《试教通讯》)
《雷电颂》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剧情、结合背景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
2、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写作手法及抒情方式。
【预习要求】:
1、流畅地朗读全文,初步感受文章的赞扬及批判对象。
2、仔细阅读课后剧情梗概,了解文章的出处。
【教学过程】:
1、导入:
“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天问》节选,译文:“傍晚时分雷鸣电闪,想要归去有何忧愁?国家庄严不复存在,对着上帝有何祈求?”)两千多年前,一位伟大的诗人向着世界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在这疑问中铭刻着他对于身处危机中的祖国深深的忧虑。1942年,同样感受到祖国的内忧外患,另一位诗人郭沫若以这几个诗句为基础,在话剧《屈原》中书写了一首有关风、雷、电的慷慨激昂的颂歌。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悲壮的诗歌,就是要感受这些先辈的情感,并用我们的声音再现那个时刻的场景。
2、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本的情感。
(学生根据预习内容及补充材料回答)
⑴大家已经阅读过课后的话剧《屈原》的剧情梗概,本课选自五幕话剧的哪一幕?(第五幕)屈原为何被囚?(遭受了以南后郑袖、上官大夫靳尚的诬陷)郑袖为何要与秦相张仪勾结,出卖自己的祖国呢?
补充剧情:当时战国的形势是秦国最强、楚国最大、齐国最富。因此齐楚联盟对秦国威胁最大,秦国自然处心积虑要拆散两国联盟。秦相张仪扬言要送中原的美女给楚王,早已人老珠黄的郑袖担心失宠,张仪乘机提出不送美女的条件就是让郑袖出力拆散齐楚联盟。这一联盟的倡导者屈原自然就是他们最大的障碍,郑袖就设计让楚王相信屈原“调戏”自己,进而诬陷屈原。
由此可见,郑袖陷害屈原完全是出于个人的私利,为此出卖祖国她在所不惜。
⑵郑袖的设计实际上非常荒谬,因为她在上演这出闹剧时舞台上还有许多扮演《九歌》中诸神的演员在场。可楚王没有想过屈原平时的行为,也没有询问其它人,轻易相信屈原已“疯”,这并不符合历史。在郭沫若原本的设计的话剧《屈原》,时间横跨了二十余年,基本上比较符合历史,郭沫若对剧情作出如此巨大的调整,并且将时间压缩至一天,就是为了突出生活的荒谬,也正是生活的荒谬才使屈原内心爆发出如此剧烈的愤怒。
⑶朗读全文,归纳一下文中出现的形象,并根据屈原的对其的不同态度将之分类。
提示:为什么把雷比作车轮滚动的声音?为什么要到洞庭湖、长江、东海以及那个小岛上去?
屈原用什么来称呼那些只会产生黑暗的诸神?
归纳:
风、雷、电:追求光明、打破黑暗的变革力量(歌颂)
洞庭湖、长江、东海、小岛:美好的理想世界(向往)
土偶木梗:黑暗势力的代表(痛斥)
⑷全文何处在歌颂追求光明的风雷电?(1-8)何处在痛斥黑暗?(9-11)在这两部分之间,有明显的过渡句,反复强调了什么?(“烧毁”,毁掉黑暗,赢得光明)在文中的最后两节(12、13),同样也有着过渡句,提到了谁?(“河伯”)这一节中两次提到河伯是同一个人吗?(不是,后一个就是为他辩诬的扮演河伯的演员)实际上,屈原在这里描述了现实的黑暗,而在最后再一次呼唤“毁灭”这个黑暗的世界,也就是全文的总结。
3、指导朗读,品读文本。
⑴刚才我们所归纳的情感如何通过朗读来体现呢?我从两个段落中各选取了一个典型的语句,我们就从此开始,看看如何读出不同的情感:
A、“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B、“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
提示:在朗读这两句时可以通过语气的变化体现出情感的不同,而语气的变化具体来说就是声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大家思考一下,两个语句,一表现热烈地呼唤,一表现愤怒地斥责,声调语速应当如何变化呢?特别是语句中几个重复的词语,应当读出什么样的变化呢?
(A、由低而高,由快而慢,表达迫切的渴望之情。B、由高而低,由慢而快,表达轻蔑和痛恨)
(学生先小声读,由个别学生示范读,再齐读)
⑵我们再来读这两句话所在的小节,也请大家读出语气的变化。
《雷电颂》教案教学设计 篇7
【创意说明】
《雷电颂》是一首诗与剧的融合(即将诗篇融入剧情)的优秀的散文诗,剧中屈原借风、雷、电抒发满腔激愤,借助象征、拟人、呼告等修辞手法表现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以及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本设计的意图是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通过想像、探讨、交流让学生理解屈原的感情和精神感召力。体会诗篇融入剧情增强剧作诗一般的激情。
一、聊屈原,知背景
此前布置预习,学生查阅有关屈原的资料,课堂上交流。
二、读课文,想情景
多媒体播放理查德的钢琴曲《命运》。
学生品味课文意境,想象情景,达到入境这一步,进而调控情绪,活化智力因素,提高认知能力。
1、听读感受。
2、学生自由的放声的富有激情的朗读。
3、感知内容:
一层
呼唤风雷电,表达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二层
借斥神鬼偶像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4、想像情景:狂风怒吼,雷声隆隆,闪电烁烁。
三、说象征,例修辞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要领,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象征能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找出象征体并讨论其象征意义。
如: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
“没有阴谋……的小岛”:象征一方净土。
土偶土梗: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感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文章通篇运用拟人、呼告的修辞方法,直接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还运用了反复、排比、比喻、反问等方法,增强了整个独白的抒情效果,具有诗的形式美,回环往复,荡气回肠,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四、诵课文,察屈原
重放《命运》学生调动最激越的情感,大声朗读并背诵前6段,在朗读中想像剧中情景,洞察屈原丰富的内心世界。
雷电颂教学设计 篇8
教学角度:
对话式解读──学生变换角色,自主“对话”,以拓展课文阐释空间,激发创造性思维。
主要教学步骤:
1、导入:
同学们交流有关屈原、郭沫若及《屈原》的信息。
2、诵读:
要求调动最激越的情感,大声吟诵,读出雄浑磅礴的气势和铿锵有力的节奏。
3、“对话”解读:
⑴与作者对话:
假如郭沫若走进课堂,与我们共同探讨学习《雷电颂》并释疑解难,试拟话题与他对话。
⑵与主人公对话:
吟诵这篇独白,你定会对主人公崇敬万分,感慨无限,请拜访屈原并告白真情。
⑶与课文对话:
你从字里行间读出了屈原怎样的内心世界?文中屈原是何形象?用文中词句说话。
⑷与编者对话:
这篇抒情独白被编人散文诗单元有何意图?请以编者身份作答。
⑸拓展式对话:
假如郑袖之流听完这番独白有何反应?假如婵娟耳闻恩师之言作何感想?请设计与屈原的精彩对白。
4、学生分组活动,或访谈、或问答、或表演。
5、总结。
屈原《雷电颂》教学设计 篇9
《雷电颂》节选自郭沫若五幕历史剧《屈原》,是一篇悲壮、慷慨、激昂的抒情独白,更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撼动人心,是全剧的灵魂和高潮。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重要一笔,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而且使全剧主题异常鲜明地凸现出来,屈原呼唤雷电,怒斥土偶,充分表现了诗人痛恨黑暗、向往光明、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本文想象瑰丽奇特,闪耀着革命浪漫主义的诗学风格,象征及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简短灵动的句式,增加了散文诗的音乐美,更像是屈原在为楚国的命运奔波的交响曲。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剧情、结合背景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
2、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写作手法及抒情方式。
【预习要求】:
1、流畅地朗读全文,初步感受文章的赞扬及批判对象。
2、仔细阅读课后剧情梗概,了解文章的出处。
【教学过程】:
1、导入:
“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天问》节选,译文:“傍晚时分雷鸣电闪,想要归去有何忧愁?国家庄严不复存在,对着上帝有何祈求?”)两千多年前,一位伟大的诗人向着世界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在这疑问中铭刻着他对于身处危机中的祖国深深的忧虑。1942年,同样感受到祖国的内忧外患,另一位诗人郭沫若以这几个诗句为基础,在话剧《屈原》中书写了一首有关风、雷、电的慷慨激昂的颂歌。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悲壮的诗歌,就是要感受这些先辈的情感,并用我们的声音再现那个时刻的场景。
2、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本的情感。
(学生根据预习内容及补充材料回答)
⑴大家已经阅读过课后的话剧《屈原》的剧情梗概,本课选自五幕话剧的哪一幕?(第五幕)屈原为何被囚?(遭受了以南后郑袖、上官大夫靳尚的诬陷)郑袖为何要与秦相张仪勾结,出卖自己的祖国呢?
补充剧情:当时战国的形势是秦国最强、楚国最大、齐国最富。因此齐楚联盟对秦国威胁最大,秦国自然处心积虑要拆散两国联盟。秦相张仪扬言要送中原的美女给楚王,早已人老珠黄的郑袖担心失宠,张仪乘机提出不送美女的条件就是让郑袖出力拆散齐楚联盟。这一联盟的倡导者屈原自然就是他们最大的障碍,郑袖就设计让楚王相信屈原“调戏”自己,进而诬陷屈原。
由此可见,郑袖陷害屈原完全是出于个人的私利,为此出卖祖国她在所不惜。
⑵郑袖的设计实际上非常荒谬,因为她在上演这出闹剧时舞台上还有许多扮演《九歌》中诸神的演员在场。可楚王没有想过屈原平时的行为,也没有询问其它人,轻易相信屈原已“疯”,这并不符合历史。在郭沫若原本的设计的话剧《屈原》,时间横跨了二十余年,基本上比较符合历史,郭沫若对剧情作出如此巨大的调整,并且将时间压缩至一天,就是为了突出生活的荒谬,也正是生活的荒谬才使屈原内心爆发出如此剧烈的愤怒。
⑶朗读全文,归纳一下文中出现的形象,并根据屈原的对其的不同态度将之分类。
提示:为什么把雷比作车轮滚动的声音?为什么要到洞庭湖、长江、东海以及那个小岛上去?
屈原用什么来称呼那些只会产生黑暗的诸神?
归纳:
风、雷、电:追求光明、打破黑暗的变革力量(歌颂)
洞庭湖、长江、东海、小岛:美好的理想世界(向往)
土偶木梗:黑暗势力的代表(痛斥)
⑷全文何处在歌颂追求光明的风雷电?(1-8)何处在痛斥黑暗?(9-11)在这两部分之间,有明显的过渡句,反复强调了什么?(“烧毁”,毁掉黑暗,赢得光明)在文中的最后两节(12、13),同样也有着过渡句,提到了谁?(“河伯”)这一节中两次提到河伯是同一个人吗?(不是,后一个就是为他辩诬的扮演河伯的演员)实际上,屈原在这里描述了现实的黑暗,而在最后再一次呼唤“毁灭”这个黑暗的世界,也就是全文的总结。
3、指导朗读,品读文本。
⑴刚才我们所归纳的情感如何通过朗读来体现呢?我从两个段落中各选取了一个典型的语句,我们就从此开始,看看如何读出不同的情感:
A、“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B、“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
提示:在朗读这两句时可以通过语气的变化体现出情感的不同,而语气的变化具体来说就是声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大家思考一下,两个语句,一表现热烈地呼唤,一表现愤怒地斥责,声调语速应当如何变化呢?特别是语句中几个重复的词语,应当读出什么样的变化呢?
(A、由低而高,由快而慢,表达迫切的渴望之情。
B、由高而低,由慢而快,表达轻蔑和痛恨)
(学生先小声读,由个别学生示范读,再齐读)
⑵我们再来读这两句话所在的小节,也请大家读出语气的变化。
雷电颂教学设计 篇10
《雷电颂》教学设计
丽江市古城区福慧学校 谭艳菊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剧本主要靠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2.了解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能力目标
1.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在对风雷电的歌颂中所传达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 教学方法:
1.听一读一赏一读—说:让学生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悟、理解。
2.课堂讨论: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形成朗读、思维、说话多维交流。
3.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各种器官的感受,理解课文,走进人物。
?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2.指导学生有激情用感情的朗读。教学时数:2课时
?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预习
提供参考书籍及相关网站,了解写作背景,让学生走进戏剧,走进郭沫若,走进屈原。
二、情境导人
以屈原投江的故事及多媒体展示图片(屈原图、雷电声效),让学生感受草木飒飒、雷电交加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沅水岸边的仰天长问,情境导人新课,揭示并板书课题。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
多媒体课件展现情境及课文视频诵读,学生欣赏体验,品味文章语言,体悟文章气势,并谈整体感受。
四、研习课文
1.学生模仿情景及配乐诵读,以读带品,体会文章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2.小组交流、讨论、并谈谈品读感受。
3.学生就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谈有所感的句段,并读出其中所包孕的情感。
五、欣赏品味
全体学生配乐朗读课文,从局部理解回到整体感知。理解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六、小结交流
通过“听一读一赏一读—说”,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理解屈原,走近屈原。
七、课后拓展
1、结合所学课文,举办班级朗诵会。同学们自行选取《雷电颂》中的片段进行朗诵,优胜者给予奖励。
2、结合《屈原》的剧情,进行话剧表演。
3、模仿文中多种修辞手法,写一段400字左右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