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设计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精品8篇

时间:2023-09-21 09:12:22 教学设计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篇1

1教学目标

  1. 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

  2 。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2学情分析

  我班共有学生45人,其中男生19人,女生26人。本班学生的年龄大部分在16岁左右,也有少数偏大的学生,年龄结构比较正常。本班学生多都来自周边地区,其中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学习态度也不够端正。本人于20xx年9月1日接手该班的班主任工作兼任教该班的语文课程,就二年半的观察和了解,在以下几个方面积累了一点素材,现逐一分析如下:

  一、道德品质方面

  我班学生就总体来说,大部分学生活泼、机灵,待人有礼貌,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同学之间也团结友爱,极少有打架闹事的事件发生,也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老师的教育能虚心接受,且知错就改。

  二、纪律方面

  我班整体纪律较好,课堂上能专心听讲,上课讲话做小动作的学生较少。也有个别学生坐不住,就是趴在桌子上。作为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教育引导,并间隔提醒,让他们慢慢养成专心的习惯。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想方设法创设有效情境,让课堂更生动,更有趣,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对上他们的口味,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把精力放到学习上来。从而创造一个安静、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率。

  三、学业成绩方面

  我班学生学习热情高,但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方法不够得当,勤奋度不够高,且有部分学生比较懒惰,作业不能及时完成。

  四、身体状况方面

  整体来看,本班学生大部分好动,身体素质普遍很好。只有个别学生抵抗力较差,爱生点小毛病,在今后的班主任教育教学工作中,主要是在体育锻炼方面对学生进行耐心开导,坚持正面教育,让学生做到不偏食、不挑食,均衡营养。平时加强锻炼,认真积极的上好体育课,不断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

  五、家庭背景方面

  我班学生家庭背景比较单纯,学生均来自农村,父母在外打工或经商,由爷爷奶奶在家照管。此种类型的学生,由于家长在外忙于挣钱,对于子女的学业过问极少,更谈不上辅导、督促了,导致这部分学生的成绩出现明显滑坡。

  通过掌握的材料再加以分析,以便指导我今后工作有效深入地开展。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重点字词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4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星星变奏曲

  解析 课题

  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

  一 积累有关描写星星的词语

  二 概括这两节诗的大意。

  1 节诗:黑暗笼罩大地,向往光明世界。

  2 节诗:否定现实世界,决心追求光明。

  三 学生再读全诗,找出诗歌中的意象,思考其含义:

  夏夜——柔软得像一片湖

  鸟——像星星一样,落满枝头。

  四 理解这些意象的含义:

  1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馨如梦的美好感觉。

  2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枝头”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在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景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得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和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的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 .苦难的诗;冻僵的夜晚;被风吹落的星星

  理解: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寂寞。星星的颤抖,是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4.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星”也被一颗又一颗的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深沉,猖獗肆虐的冷酷无情。

  5.“寂寞地燃烧”又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孤独,燃烧代表牺牲。

  五:总结:

  诗中的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他对光明的渴望。

  六:作业 :

  1 仿照这首诗:“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期盼。

  2 根据要求写两段话。每段话都要包括下面三个词语,且不少于40个字。

  高山 溪流 大海

(1)描绘一种情景。

(2)表达一种感悟。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2.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3.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重点:

  1、通过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理解诗歌主题思想。

  2、理清诗歌结构特色,赏析诗中精妙的修辞。

  教学难点:

  1、用意象方法,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感悟,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语言美,领悟修辞下蕴含的丰富内涵。

  教学方法:

  说——悟——练,三步一体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以“说”导入:以学生个性化的“说”引入新课。

  1、课前让学生针对《星星变奏曲》自主找一个话题,搜集相关资料并加以整合。

  2、学生上讲台“说”:①简介朦胧诗(特点、产生背景)②什么是变奏曲?③谈谈星星的天文知识。④朗读一首与星星有关的诗歌。

  3、揭题:同学们,读好的文字是一种享受,读美的诗歌更是一种熏陶。诗歌与诗人之间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因为诗能传情。诗人江河作为朦胧诗派代表诗人,在那特殊的年代——*时期。对现实进行了反思,倾诉着自己质朴的愿望。现在,让我们细细品味这首《星星变奏曲》。(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课堂上的“说”不能漫无边际,一定要有的放矢,如诗歌《星星变奏曲》,朦胧诗概念,变奏曲的认识对理解诗歌背景,理清诗歌构思特点是有必要意义的,所以要让学生课前弄明白;同时,星星知识的补充,有关星星的其它诗篇的的阅读对课堂解决重点意象和主题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联系讲课内容之余,提高学生“说”的自主性和“说”的表达能力,由此也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本文自主阅读的状态。

  二、读中悟学

(一)、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理清结构:

  第一节

(前4行):

(后12行):

  第二节

(前4行):

(5至12行):

(后4行):

(二)、领悟角度:析主题,赏语言

【析主题】:老师设计两个层递式的问题,领悟诗中星星的象征意义。

  1、体会诗句中的意象——老师对意象进行解释阐述

(1)诗中出现的下列意象,哪些象征光明美好的世界?哪些象征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

  星星、诗、蜜蜂、柔软的晚上、湖、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冻僵的夜晚、寒冷、僵硬的土地、冰雪、飘动的旗子、瘦小的星、火

  此题难度层面较小,主在让学生先在判断上对认识意象的特征。

(2)指出下列星星的指代意义: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象星星落满天空: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学生联系具体语句发表见解,教师适当点拨)

  明确:“星星”这个意象在诗中出现次数最多,但每一次都不是单独依存的,目的是让学生结合上下文意思了解其具体所指,能更深刻地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及作用。

  领悟

  感悟我读,这句话象征

  表达诗人情感。

  设计意图:领悟部分的设计是让学生明确解读意象之象征意义的方法:“星星”指代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象征光明。

  感悟部分让学生懂得通过诗歌意象作用来感知诗人情感,从而达到了解主题的地步。如:我读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这句活象征着一个安宁平静的世界,表达诗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次环节主要以课堂合作的形式,通过“星星”这个意象特点来领悟象征意义,最后用意象方法,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感悟,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赏语言】:

  1、找出诗歌结构、形式的特点

  这个问题比较简单,主要然让学生比较上下两节诗的形式,绝大多数同学能找出来。

  如果……如果……

  谁不愿意……谁愿意……

  温情、浪漫————寒冷、残酷

  对比

  2、结合构思的特点,说说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此题难度系数稍微增加,主要让学生结合“音乐变奏曲”的特点来认识诗歌结构相称,意境变化的特点,回应题目为什么叫《星星变奏曲》。

  设计意图:这一问题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能从诗中找出“如果……谁不愿意……”与“如果……谁愿意……”这两个句式,欣赏诗歌诗节对称,意境对比的手法。课后再学会仿写。

  修辞特点:

  选出两则例题,进行分析阐述,让学生从中领悟修辞的分析手法。

(1)“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星星为什么会颤抖?

  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心灵的寒冷孤寂,表达诗人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而平静的夜间,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接着,让学生从中领悟解答修辞的分析层次。

  领悟比喻、反复、类比、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描绘了生动的意象,能营造优美的意境,美化文章的语言,也传递了作者的情感。

  设计意图:这个部分的设计主要是在典型例题的示范下,让学生能准确地判断修辞,并对修辞作用能够从象征意义——反映的情感作逐层分析。能够让学生的思维由课内走出课外,从而学到语文的学问而不仅仅是《星星变奏曲》的知识。最后,在方法掌握的基础上进行实战演练。

  三、课堂演练

(1)“柔软得像一片湖”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体会加点字词的表达作用

  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

  这一过程,老师选派2名学生上黑板做题,其余学生座位上完成。完成后,我让下面的同学仔细审视黑板答案,并不急于判断其对与错,而是从答案中获取启发,完善自己的答案,进而对黑板上的答案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在悟的基础上有实战的演练。动脑还要有适当的动手,才能真正将知识落到实处,才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得到实时的反馈。演练过程中,如何理解如何运用都带着学生个性化的感知,不应以教师的思维习惯代替学生的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所以,在练习完成的时候,老师并不急于为学生定夺对与错,而是让学生去审视黑板上的答案,从中得出启发与借鉴,进而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与做题方法。

  四、小结(板书)

  1、意象:“星星”象征光明。

  2、语言:变奏曲式的构思;精妙的修辞。

  作业:

【同步阅读】

  一、课内精彩语段阅读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1、这节诗中描绘了哪些意象?说说这些意象的特点,并想想从这些意象中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

  2、“寂寞地燃烧”意味着什么?

  3、诗的最后四行,用“谁不喜欢……”的句式,着重表现什么?

  4、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篇3

一、导入新课

  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导入。

二、作者简介及朦胧诗的解说

三、学习新课

(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2、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3、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二)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1、“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4、这首诗中有几处出现了“星星”这一形象?它有什么深刻含义?

(三)揣摩运用,体味语言: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四、归纳本诗的主题

五、课堂练习:

  1.写出下面加点字的拼音。

  颤动( )闪烁( )朦胧( )覆盖( )疲倦( ) 2.下面诗句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1)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 (2)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3)谁愿意,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3.诗歌中描写了两种情境,你能够说出来吗?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诵读,体会诗歌的情境、意蕴和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

  2、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3、感知诗歌中的“星星”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4、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掌握诗歌的主旨和诗人的情感。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个人的一生都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也不同程度的会遭受心灵的劫难。尽管如此,人们还是站在现实的苦难中,遥望幸福的彼岸。如果说越是痛苦中的人,越是幻想幸福、向往幸福,这是人的本能,那么,越是痛苦中的人,越是以自己的行动去追求幸福、寻觅幸福就是人性的高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星星变奏曲》就是这样一首高贵的诗。

(二)美美地听。

  播放罗京范读。

(三)美美地读。

  1、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小组展示。

(四)美美地品。

  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诗句进行自主品析、交流。

  教师总结:

  第一节:

  意象: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

  意境:甜蜜、温馨、自由、芬芳的光明世界。

  情感:对光明、美好的理想社会的热烈向往。

  第二节:

  意象:夜、冰雪、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意境:凄苦、寒冷、孤寂、压抑的黑暗现实。

  情感:对冷酷现实的强烈否定。

(五)归纳主旨:

  表达了对黑暗冰冷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追求光明的。决心。

(六)资料补充:

  意象化和象征化是朦胧诗重要的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妙的探索成了朦胧诗的核心。

(七)总结:

  世界是不完美的,正视现实的不完美,是我们成长的必修课,在不完美的世界中怀着希望去生活,学会在自己陷入痛苦时给自己勇气,像顾城在《一代人》中写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八)作业布置。

  每个人心中都有痛苦、祈盼和追求,仿照“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祈盼。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了解朦胧诗的特征和创作背景,领悟诗歌的意象和主题。

  2、过程和方法:

  反复吟诵,在吟诵中整体感知诗歌意象、语言、结构、意境的诗意和深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追求精神生活的信念和深入探讨诗歌主旨的意图。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欣赏是一种心情,一种体验。同学们欣赏过深邃静谧夜空中那一闪一闪的繁星吗?它沟起你怎样的联想和心境呢?今天我们要一起去拜读朦胧派诗人江河带给我们的《星星变奏曲》。

  二、相关知识

  朦胧诗是指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等为代表的一批在“革命”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革命”十年间,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处于动荡状态,诗人们在迷惘和清醒、痛苦和庄严、失落和寻找、追悔和重建的感伤诗情中试图建构一个新的诗学主题。“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句诗正是朦胧诗潮的缩影。

  朦胧诗人们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朦胧诗在艺术上,不直接表现或呈现思想感情,而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的表现经验。

  三、诵读感悟

  1、教师范读全诗《星星变奏曲》,第一小节的朗读处理得轻柔甜美,第二小节的朗读处理得相对沉重悲愤。学生根据老师刚刚的范读提示再自由朗读诗歌,看看这样的处理是否恰当?为什么?

(因为第一小节写的都是美好的事物,有诗、星星、蜜蜂、柔软的晚上、湖、萤火虫、睡莲、春天、白丁香等,而第二小节写的却是冰冷没有生机的事物,比如苦难的诗、冰雪、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瘦小的星星。)

  2、品味词句:

⑴ 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⑵ “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⑶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⑷ 有感情朗读,读出一系列美好的意象,一个富有诗意的世界,一个如夏夜般柔软的世界,一个像春天般温馨迷人的世界。

⑸ 研读第二小节,品味语句,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为何用“颤抖”一词?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⑹ 两个小节中分别有这样两句对夜晚的比喻:“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和“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僵硬得像一片土地”。同时形容夜晚,诗人却用了两个不同的比喻,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主要在于作者选择了两个不用的喻体,前者用“湖”来形容夜晚带给人的是平静、柔和、温馨和安宁的感受,创造了一种恬静如梦的诗意感觉,而后者用“土地”来形容孤寂夜晚那种冰冷、贫瘠,“僵硬”的又何止是土地和夜晚,更是心灵劫难者所面临的内心世界。)

  3、结构分析:

⑴ 朗读处理除了诗歌选择的意象外,同学们还发现这首诗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吗?

(用“如果……谁不愿意……谁不愿意…… 如果……谁愿意……谁愿意……”这样的句式。第一小节用“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开头进行了三次反问,各引出一组比喻以及一系列美好的事物,正表现了诗人所向往的诗意人生和精神自由,朗读时应当轻柔甜美;第二小节用“谁愿意”、“谁愿意”、“谁喜欢”开头也进行了三次反问,各引出一系列阴冷的事物,表现了诗人所面对的阴暗冷酷、压抑苦闷的现实世界,朗读时要沉重悲愤。)

⑵ 诗人选择这样的结构表达还有什么用意呢?

(这和诗歌的题目“变奏曲”正好是相呼应的,上下两节,结构对称、句式、修辞、用语也相近或相似,但两小节的诗歌意境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符合“变奏曲”的基本模式。同时,这种模式所造成的强烈对比,让读者在阅读时也能深深体会到一个经历过心灵劫难的敏感诗人对诗意人生和精神自由的呼唤珍视。可见,诗歌的结构并不是一种形式的责任,更承载着诗歌内容的理解。)

  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齐读全诗。

  四、提升领悟

  1、如何理解《星星变奏曲》中诗人将星星作为自己的抒情意象?

  这势必要联系到朦胧诗产生的背景,这一批经历了革命动荡企图在迷惘和清醒、痛苦和庄严、失落和寻找、追悔和重建中寻求新诗学主题的作家们,它们在艺术上往往不直接呈现思想,而总是借助一些意象来暗示自己的表达。

(“星星”这个意象在这里象征着光明、希望、诗意和精神自由,诗人对星星的反复咏叹正表现了对这种美好的极度渴求,诗歌看似表达了诗人的执着追求和豪迈情怀。但“星星”这个意象的背景是无边无际的夜幕,夜幕所代表的黑暗如此巨大,而星星的光芒却如此弱小,这其间我们又会体会到什么呢?是一种在浓重的失落感中萌发的追求和寻找,是一种不甘泯灭和湮没的悲剧性冲突。)

  2、《星星变奏曲》中追求诗意人生和精神自由的主题其实在很多诗人的作品中都出现了。

  比如拓展阅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在这首诗里,海子所向往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境界,正是对诗意人生和精神自由的终极体现。同时在这首诗里,我们也同样读到了这种追求无法实现的悲剧性,因为诗人不只一次地强调“明天”这个时间概念,这说明诗人的朴素理想在当下的无法实现。

  3、《星星变奏曲》课后研讨与练习中第三题: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篇6

一、教材分析

《星星变奏曲》是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作者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这首诗在诗歌技艺、创作手法和诗歌主题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达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本文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语言清丽流畅,这些都很适合学生学习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二、三维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3、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过程和方法目标:

  1、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象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2、揣摩语言,深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感知“星星”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生活的美好,感受时代脉搏,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三、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认真理解诗意。

  2、品味语言精炼优美的特色,领会词的意境美和音韵美。

  3、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四、教学策略

  1、 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用指导朗读、合作探究、比较阅读等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中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手段加大课堂的容量,促进学生的理解。

  2、 学法: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的制作,朗读材料的准备,学案的制作,学生根据学案预习课文,自主学习。

六、教学环节

(一)课堂导入

  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导入新课

(二)课堂讲授

  1、作者及朦胧诗介绍

  江河是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星星变奏曲》是他的一首重要诗作。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2、 朗诵诗歌,整体感知。

(播放朗诵磁带,自由朗诵,并根据学案进行自主学习)

①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寄托了诗人怎样的理想?

  明确: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抒情写意,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②两小节诗有什么特征?

  诗节基本对称,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

③诗中用哪些东西象征美好的世界?有用那些东西象征象征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这样有什么好处?

  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诗歌不直接表现或呈现思想感情,而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这使得这首诗含蓄胧,意境优美。

  3、问题探究,交流合作。

①如何理解“变奏曲”?这首诗为什么以“星星变奏曲”为题?

  明确: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以教师讲授为主)

《星星变奏曲》一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探究)

②“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句运用了什么什么修辞?颤抖一词在句中有何含义?

  明确:“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总结。)

③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明确:“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④“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⑤为什么说“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提示:美好的生活就像诗一样的美,每一个人都希望每天把自己幸福、快乐的人生谱写下来,这种愿望就像星星一样的明亮,像像蜜蜂一样酿造出来蜜一样的甜。

⑥“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荧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验该句的含义)

  4、拓展延伸

  教师:每个人心中都有痛苦,有痛苦就有祈盼,就有追求……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仿照本诗的句式,模仿诗歌的语言,大声说出你心中的祈盼。

  学生借用诗歌中的主要句式“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模仿诗歌语言,表达心中的各种祈盼。

  示例:如果我的家人能快乐,谁还需要去搞笑,谁还会四处奔忙寻找遥远的妙方,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幅画,孩子像天使般快乐地在花丛中,走来走去。

  5、课堂小结:世界是不完美的,完美的世界从来也没有出现过,正视现实的不完美,是我们成长的必修课。在不完美的世界中怀着希望去生活,学会在自己陷入黑暗的痛苦时,有勇气给自己的星星点灯。

  6、布置作业:

①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②“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③“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七、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江 河

  朦胧

  如果…… 如果…… 谁不愿意…… 谁还需要…… 谁不愿意…… 谁还会…… 谁不喜欢…… 谁愿意…… 谁不喜欢…… 谁愿意……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篇7

1教学目标

  1、 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

  2 。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2学情分析

  我班共有学生45人,其中男生19人,女生26人。本班学生的年龄大部分在16岁左右,也有少数偏大的学生,年龄结构比较正常。本班学生多都来自周边地区,其中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学习态度也不够端正。本人于20xx年9月1日接手该班的班主任工作兼任教该班的语文课程,就二年半的观察和了解,在以下几个方面积累了一点素材,现逐一分析如下:

  一、道德品质方面

  我班学生就总体来说,大部分学生活泼、机灵,待人有礼貌,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同学之间也团结友爱,极少有打架闹事的事件发生,也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老师的教育能虚心接受,且知错就改。

  二、纪律方面

  我班整体纪律较好,课堂上能专心听讲,上课讲话做小动作的学生较少。也有个别学生坐不住,就是趴在桌子上。作为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教育引导,并间隔提醒,让他们慢慢养成专心的习惯。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想方设法创设有效情境,让课堂更生动,更有趣,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对上他们的口味,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把精力放到学习上来。从而创造一个安静、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率。

  三、学业成绩方面

  我班学生学习热情高,但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方法不够得当,勤奋度不够高,且有部分学生比较懒惰,作业不能及时完成。

  四、身体状况方面

  整体来看,本班学生大部分好动,身体素质普遍很好。只有个别学生抵抗力较差,爱生点小毛病,在今后的班主任教育教学工作中,主要是在体育锻炼方面对学生进行耐心开导,坚持正面教育,让学生做到不偏食、不挑食,均衡营养。平时加强锻炼,认真积极的上好体育课,不断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

  五、家庭背景方面

  我班学生家庭背景比较单纯,学生均来自农村,父母在外打工或经商,由爷爷奶奶在家照管。此种类型的学生,由于家长在外忙于挣钱,对于子女的学业过问极少,更谈不上辅导、督促了,导致这部分学生的成绩出现明显滑坡。

  通过掌握的材料再加以分析,以便指导我今后工作有效深入地开展。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重点字词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4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星星变奏曲

  解析 课题

  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

  一 积累有关描写星星的词语

  二 概括这两节诗的大意。

  1 节诗:黑暗笼罩大地,向往光明世界。

  2 节诗:否定现实世界,决心追求光明。

  三 学生再读全诗,找出诗歌中的意象,思考其含义:

  夏夜——柔软得像一片湖

  鸟——像星星一样,落满枝头。

  四 理解这些意象的含义:

  1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馨如梦的美好感觉。

  2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枝头”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在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景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得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和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的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 。苦难的诗;冻僵的夜晚;被风吹落的星星

  理解: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寂寞。星星的颤抖,是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4、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星”也被一颗又一颗的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深沉,猖獗肆虐的冷酷无情。

  5、“寂寞地燃烧”又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孤独,燃烧代表牺牲。

  五:总结:

  诗中的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他对光明的渴望。

  六:作业 :

  1 仿照这首诗:“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期盼。

  2 根据要求写两段话。每段话都要包括下面三个词语,且不少于40个字。

  高山 溪流 大海

(1)描绘一种情景。

(2)表达一种感悟。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了解“变奏曲”在文本中的运用,把握上下两节在主体与变奏上的关系。

  4、感受诗歌语言,初步了解诗歌的语言特征,指导写诗要点并仿写。

  能力目标

  1、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象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2、揣摩语言,把握“星星”“诗”“蜜蜂”“晚上”“萤火虫”“春天”等形象的内涵,借助对这些形象的感悟,深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德育目标

  感受时代脉搏,体会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静谧的星空是一个能引起人们无限遐想,让人放飞心灵的地方。

  诗人介绍,了解时代背景。

二、明确学习目标

  1、深情地朗读

  2、细腻地感受

  3、诗意地仿写

三、深情地朗读

  教师提示注意上下节的语气语调和情感,学生自由读。点名学生简单谈谈朗读的体会;两名学生分节朗读。教师点评并示范朗读。

四、细腻地感受

  1、谈感受:整首诗给同学的感受或说说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请用一两个词来表达。

  2、品读交流:学生从语言运用、修辞手法、写作手法、作者的情感等多角度品味语言。

  小结:

(1)请找出上节诗中象征光明美好的词语,并用“这是一个xx的世界”来说话。

(2)请找出第二节诗中象征黑暗冷酷的词语,并用这是一个xx的世界”来说话。

  3、总结:把握星星的象征意义,诗人的情感

  4、请同学们找出两节诗在内容和句式上的异同。

五、诗意地仿写

  请用“如果……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来写几句诗,表达你内心的期盼。学生写作,展示。教师示范。

六、总结

  一个聪明的民族,是敢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视的民族。朦胧诗潮就是对那场文化浩劫的沉痛反思,作为代表诗人之一的江河的诗作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星星变奏曲》是真正的对于光明的呼唤,温柔的静穆中让人体验了咸涩的沉重和苦难,那虽然迷惘失落却不失坚定的希望,无论是对于身处逆境的个人,乃至整个民族,这种信念永远都是鲜亮的。

七、推荐阅读

  舒婷《致橡树》顾城《一代人》北岛《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