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6篇)

时间:2023-10-11 22:59:42 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了解背景(导入)

  1、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1岁高中进士:“奋励有当世志”、“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38岁任密州太守:抵抗蝗灾;常山求雨;整肃流贼 。

  40岁任徐州太守:抗洪救灾,力挽狂澜。

  43岁任湖州太守。

  44岁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49岁任登州太守:教习水军,加强海防建设。

  53岁任杭州太守:筑苏堤。

  55岁被贬颍州太守:赈济淮浙流民,治理颍州西湖。

  56岁任扬州太守:改革税务,识破道士巫术。

  58岁被贬惠州:建议捐资修建铁索桥。

  61岁被贬儋州:打凿东坡井,解决当地百姓饮水问题。

(引导学生了解苏轼的政治生涯,人生坎坷,积极向上,政绩裴然)

  2、了解背景: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有人故意扭曲苏轼的诗句,网罗其罪名,苏轼因此被投入监狱,坐牢103天,几次濒临砍头之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但不得签署公事,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形同流放。在黄州,他写了四篇精品文章,前后《赤壁赋》,《赤壁怀古》以及《记承天寺夜游》。

二、走进作品,共赏月色

(一) 朗读正音

  1、读准字音

  2、读对节奏

  3、读出情感

(二)自主探究

  1、是什么引起苏轼夜游的兴致?(理解“户”“欣然”、“念”意思)

  2、苏轼与谁一起夜游呢?(了解张怀民、理解“遂”“相与”的意思)

  3、夜游中,苏轼与朋友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原句回答,说说大意)?(翻译、赏析)

  4、看到苏轼笔下的夜景,你还能想到哪些写“月”的诗句?

三、放飞想象,感悟苏轼

  1、夜游中,苏轼与朋友会谈些什么呢?说说你的根据。

  2、理解“闲人”的含义,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四、飞跃升华,与苏轼同行

  看到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苏轼,你有什么感悟呢?

五、背诵全文,小结课堂

  1、根据提示背诵全文

  2、小结课堂,推荐作品

(1)苏轼作品推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

(2)林语堂《苏东坡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品味文中写景的优美语句,了解借景抒情的方法。

  方法与过程

  1、诵读,培养古文阅读的语感。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体会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学习他面对逆境豁达乐观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月色之美。理解的意境。

  难点:领悟“闲人”之意,体会并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1、品读法,多形式,高频率的品读课文。

  2、合作探究法

  3、创设情境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简介作者及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营造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指定学生朗读课文并进行指导。

  3、全班齐读。

  4、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同桌合作,分类积累文言词汇并翻译课文。局部

  疑难问题全班共同解决。

  5、多媒体出示重点字词句,当堂检测,学生可抢答。

  (设计意图:采用抢答方式掌握重点字词释义,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学

  生对字词的理解。)

  三、再读,析“夜游”

  学生分组合作,分析交流以下问题

  1、作者何以夜游?

  2、何以至承天寺?

  3、他为何不去找别的朋友?

  4、用原句回答寺亭赏月,见到何种景色?

  5、可见其怎样的心情?

  教师鼓励并引导明确,其中穿插背景介绍。

  预设:喜悦、郁闷、悲凉、寂寞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的学习,再紧扣文本让学生品读从而培养学生探究文本的能力。)

  四、细读、品“月色”

  1、细读写景的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一幅月夜图。

  2、选一名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对照图画结合想象描绘一下景色,组织全班同学评论。

  3、比照文本,体会文中景色描写的精练、生动,教师引导分析该比喻句的妙用。

  4、再读这个句子,把自己融入到这个月的境界中,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

  预设:心胸开阔、宁静、轻松、摆脱被贬的烦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想象及语言表达的能力,让他们在领略月色之美和写景

  的妙处,体会作者内心世界的同时突破重点。

  五、深读,悟“闲”情

  1、过渡:让我们再次走进幽雅、寂静的承天寺,在美丽的月色下,苏轼、

  张怀民或许正以一种宁静、喜悦的心境交谈取乐……那么,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

  呢? 学生自由回答

  2、讨论: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你如何理

  解这句话的含义?

  3、提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应怎样理解?请默读课文,

  看能不能再课文中找到一点“闲人”的身影?

  教师鼓励学生所答,然后引导集体归纳。

  明确:闲情雅致之人 乐观豁达之人

  (设计意图:讨论交流中让学生理解“闲人”一词的深刻含义,进而领悟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突破学习难点。)

  六、拓展延伸

  你赞同苏轼的人生态度,处世之道吗?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感受。

  (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畅谈感悟中学会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加深对的理解,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七、课堂总结及作业

  1、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

  2、为苏轼和张怀民“步与中庭”时设计一段对话。

  板书

  月:空明澄澈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闲人:清闲之人 悠闲之人

  闲情雅致之人

  乐观豁达之人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品味文中写景的优美语句,了解借景抒情的方法。

  方法与过程

  1、诵读,培养古文阅读的语感。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体会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学习他面对逆境豁达乐观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月色之美。理解的意境。

  难点:领悟“闲人”之意,体会并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1、品读法,多形式,高频率的品读课文。

  2、合作探究法

  3、创设情境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简介作者及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营造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指定学生朗读课文并进行指导。

  3、全班齐读。

  4、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同桌合作,分类积累文言词汇并翻译课文。局部

  疑难问题全班共同解决。

  5、多媒体出示重点字词句,当堂检测,学生可抢答。

(设计意图:采用抢答方式掌握重点字词释义,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学

  生对字词的理解。)

  三、再读,析“夜游”

  学生分组合作,分析交流以下问题

  1、作者何以夜游?

  2、何以至承天寺?

  3、他为何不去找别的朋友?

  4、用原句回答寺亭赏月,见到何种景色?

  5、可见其怎样的心情?

  教师鼓励并引导明确,其中穿插背景介绍。

  预设:喜悦、郁闷、悲凉、寂寞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的学习,再紧扣文本让学生品读从而培养学生探究文本的能力。)

  四、细读、品“月色”

  1、细读写景的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一幅月夜图。

  2、选一名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对照图画结合想象描绘一下景色,组织全班同学评论。

  3、比照文本,体会文中景色描写的精练、生动,教师引导分析该比喻句的妙用。

  4、再读这个句子,把自己融入到这个月的境界中,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

  预设:心胸开阔、宁静、轻松、摆脱被贬的烦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想象及语言表达的能力,让他们在领略月色之美和写景

  的妙处,体会作者内心世界的同时突破重点。

  五、深读,悟“闲”情

  1、过渡:让我们再次走进幽雅、寂静的承天寺,在美丽的月色下,苏轼、

  张怀民或许正以一种宁静、喜悦的心境交谈取乐……那么,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

  呢? 学生自由回答

  2、讨论: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你如何理

  解这句话的含义?

  3、提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应怎样理解?请默读课文,

  看能不能再课文中找到一点“闲人”的身影?

  教师鼓励学生所答,然后引导集体归纳。

  明确:闲情雅致之人 乐观豁达之人

(设计意图:讨论交流中让学生理解“闲人”一词的深刻含义,进而领悟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突破学习难点。)

  六、拓展延伸

  你赞同苏轼的人生态度,处世之道吗?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感受。

(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畅谈感悟中学会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加深对的理解,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七、课堂总结及作业

  1、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

  2、为苏轼和张怀民“步与中庭”时设计一段对话。

  板书

  月:空明澄澈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闲人:清闲之人 悠闲之人

  闲情雅致之人

  乐观豁达之人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4

—、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去过三峡的同学,可能会因那两岸倒江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会因江面上飘浮着的白色垃圾而忧虑人类环境的污染,还可能会因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你也许会让思绪倒流,追溯三峡的过去,想—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之后,我们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初读课文:

  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句。

  正音:阙(quē)叠嶂(zhàng)曦(xī)月 襄(xiāng)陵 沿溯sù))

  素湍(tuān)绝巘(yǎn)长啸(xiào)属(zhǔ)引 哀转(zhuǎn)

  三、研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间停顿。老师于疑难处点拨,或让学生探讨。

  朗读停顿训练重点:

  第1自然段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讨论: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第2自然段

  至于/夏水矿襄陵 [襄陵:动补短语,漫上丘陵]

  沿//溯/阻绝 [沿溯:并列短语,上行和下行)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讨论:“沿溯阻绝”,朗读的时候怎样停顿,才能把意思传达得更准确?

  第3自然段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素湍:偏正短语,雪白的浪花)

[回清:动宾短语,回旋着清波]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茂。]

  讨论:“清荣峻茂”,朗读时该怎样停顿才能准确传达文意?

  第4自然段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畅读全篇。

  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妙处。

  讨论:文中描绘的三峡,与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峡相比,有什么特点?

  五、品读课文,体会文章“片言万语”的精炼,音韵的和谐,思路的清晰。

  讨论:1.全篇只几百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柏:请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文章语言的精炼:

  2.本文读起来具有音韵美,琅琅上口。你能发现作者是怎样营造这种效果的吗?找出文章中的对偶句和韵脚。

  3。第2自然段有一句话:“或王命急宣”,看似可有可无,实则不可缺少。如果缺少了会怎么样?

  六,熟读成诵: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教内容和步骤

—、解题激趣:

  苏轼是我国古代的大文豪,唐宋散文八大家之—,诗文都有很高的成就。《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被贬官意味着在政治生活上遭到很大的挫折。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时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的推测是否相符。

  二、读以入文,先对照注释默读,然后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中停顿。

  正音:藻()荇()

  划分朗读停顿:

  念/无与为乐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文横

  盖/竹柏影也

  提示: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三、翻译理解。

  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注意下列文句的翻译:

  欣然:高兴地 逐:于是 盖:原来是 但:只是 相与:一起

  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四、分析鉴赏。

  全文廖廖84字,记叙的是一个细小的生活片断。但仔细品味,并不平淡,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月色皎洁,空灵。)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月色人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这句话的理解要考虑到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五、熟读成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语言,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3、激发豁达乐观的情感。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背诵《三峡》,古人妙笔生花,留下千古美篇。今天再来认识这样一位古人,他生活在北宋时期,才华横溢,名震寰宇,在文学艺术方面自成大家;但是此人命运多舛,频遭贬谪,坎坷一生,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一、读苏轼

教师展示苏轼的伟大成就和坎坷的人生路途。

学生可以补充发言,把自己所知道的关于苏轼的相关资料讲给大家听。

教师小结:如此优秀的苏轼,满腹才华,忧思国事,但时常深感英雄无用武之地,于是他用文字来宽慰自己,在文学里寻找心灵的栖息之地,更用文字来记录自己的思想情感。

二、读故事

1、初读文章:解决生字,感知文意。

交横( ) 竹柏( ) 寝( )

2、揭示标题:理解文章先从标题入手,因为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从标题中你获得了关于文章的哪些信息?除此之外,你还有哪些想知道的问题?

3、反复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走进文章,身临其境,勾划节奏,用自己的方式来诵读。

教师多媒体展示文章的节奏划分,学生对照纠正,并且有节奏的朗读。

4、指名来展示自己精彩的朗读,其他学生给予点评。

5、读的目的是了解文意,了解文意要从典型字词入手,掌握一些字词的含义

多媒体展示:

欣然( )起行、

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盖( )竹柏影也、

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水中藻荇交横( )

指名回答,并且顺势翻译一下所在的句子。

6、穿越时空,回到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那个夜晚,结合注释,同桌之间翻译,真正了解文章内容。

7、指名讲述故事,其他同学提出疏漏需要补充的地方。

8、文章言简意赅,词约义丰,如果要改写成记叙文的话,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再进一步丰富和具体,使内容更为生动?

三、读奇景

1、寂静的夜,灵犀的心,漫步山寺,苏张二人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美景?勾画出文中两人所见之景。

2、请一位同学说说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仔仔细细地读课文,两个人看到的今晚的月色有什么特点?苏轼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的?

4、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眼中的奇景透露出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呢?

四、读心境

1、优雅,寂静的承天寺,苏轼和张怀民雅兴从容赏月,此时他们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找出典型句子,说说句子的意思。

2、结合文意,揣摩句子,你认为要读出怎样的语气?为什么?

一轮寺月,在常人眼中再普通不过,而在苏轼的眼中却充满了种种情趣。一个闲置的人,身处逆境,还能拥有如此闲情逸致,拥有积极追求美好事物的乐观豁达情怀,将带给我们更多的感悟,让“苏轼”与我们同行。

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游记。文章情思如水,汩汩而流,语句清新,描写月色如诗如画,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言简意赅,比喻精当,情景交融,内涵丰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需要学生好好体会其中的美丽之处。

  教学设想:

  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在课堂上要通过朗读的多种方式,理清文章内容,把握重难点。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让学生翻写成优美的散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文段

  1.给学生放范读,根据范读,纠正自己的读音,确定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之间互听,交流。

  3.请学生给大家读一遍,师生一起点评,全班齐读课文。

  4.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遂:于是;盖:大概;但:只是;耳:语气词

  5.放音乐《二泉映月》,请同学朗读描写月色的文段,其他同学品味月色描写,试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三、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四、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五、能力扩展:

  一切景语皆情语,看图写景抒情。

  六、板书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