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篇1
不规则的物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发现、验证并运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目的在于通过本节课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想法都应当通过亲身的实践去验证才能够得到结论再加以应用,这是一种很严密的思维过程,也是现在孩子缺少的一种思想。并在理解“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的基础上,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是本节课的难点。本节课的教学,要依托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知识,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思想,探究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培养孩子实践能力和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有很多环节的处理都不是很到位,主要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保证数学思考的时间,提高数学思考的有效性在学生完成实验结果汇报后,思考:“为什么上升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学生一时表述不清,老师由于心急就赶紧插嘴,引导学生思考、表述。其实,只要给点时间让他们思考,他们就能意识到:水面上升的原因是投入了西红柿,水增加的体积就是西红柿的体积。还有一些学生,先是疑惑,停顿几秒后,就都豁然开朗了。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因此学生在思考时,教师要做到耐心等待,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使学生真正经历了整个思考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保证了学生思考的实际效果。
2、注重思维方法的引导,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在教学时,我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必须要转化成规则物体的体积,水可以充当这一转化过程中的中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在水中体现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思考后交流:将不规则物体放入盛有一定量水的长方体容器里,上涨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将不规则物体放入盛满水的长方体容器里,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对于溢出的水,学生也想出了很好的处理方法。在此,我就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每个人有自己的想法后,在交流中造成冲突,又在观察、讨论、思考中相互接纳,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要,尽显了学生的潜在能力,发挥了课堂教学中的多种交互作用,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由此我也深该地认识到,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提升教学水平,增强自信,才能驾驭课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39页例6及相关练习。
二、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能较好地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运用具体方法,来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四、教具准备:
西红柿、土豆、石头、量杯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想听曹称象的故事吗?
2、师:三国时期有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很高兴,带着他的儿子曹冲和其他官员一同前去看大象。人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曹操说:“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呢?”有人说:“这得造一杆巨大的秤。”有人说:“即使有了大秤也不行,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把大秤举起来呢?”这时候,只有七岁的曹冲灵机一动站出来说:“我有个好办法。我们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往下沉多少,再沿着水面在船舷上划一条线,然后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等船下沉到划线的地方,我们称一称石头的重量。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用这个方法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3、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不怕做不道,就怕想不道,只要同学们积极思考,善于动脑,就一定能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师:出示西红柿、土豆、石头。
2、师:这些物体不象长方体和正方体那样比较有规则,同学们想知道不规则的物体怎样求它们的体积吗?
生:想。(生实验、提升感知。)
3、师:我们现在来做一个小实验,请两位同学上来,谁愿意上来?(上来后给学生分工)
生:一位同学看容器现在的水位,并读出来,另一位同学随后把一个土豆放入此容器中,第一位同学再次读出此时的水位。
4、师:要求其余的.同学认真观察,看水位先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5、师: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看到的实验围绕上述问题,自学课本第39页例6,看哪位同学能很快找到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6、学生自学课本第39页例6,师巡堂点拨辅导。
7、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方法。(尝试练习:课本练习二十九第7题。)
(三)再次实验、升华认识。
1、实验一:请同学将放在容器中的西红柿取出,观察水位先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2、实验二:请同学把一个石头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又观察到了什么?
生:讨论上述两个实验现象,并发表不同意见。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板书:
A、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上升部分水的体积
B、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下降部分水的体积
C、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溢出部分水的体积
4、小结。
师:上述的方法我们称它为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四)巩固练习。
1、一个容器的底面积是78平方厘米。容器里装满水,水中沉没一块橡皮泥。取出这个橡皮泥后,容器里水的高度下降了2厘米。这块橡皮泥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长方体鱼缸,长80cm,宽50cm,蓄水深20cm,现将一块小假山完全放入水中,此时水面上升了2cm,求这个小假山的体积?
3、把一个体积为460立方厘米的石块放入一个装满水的容器里,此时溢出一部分水,你知道溢出部分的水的体积是多少吗?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探讨出了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如果我们面对不规则物体是一个庞然大物或是细小的颗粒,又该怎样去计算它们的体积呢?课后我们还可以讨论,把你的设想告诉老师。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九第8、9、11题。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类比、分析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圆柱的体积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预设: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两者共有的体积公式:长方体
(正方体)体积=底面积×高。今天我们再来研究另一个熟悉的几何图形,圆柱的体积公式。从而引出本节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探索新知
1.圆柱体积公式的猜想
在大屏幕出示底面积和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
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
预设:根据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底面积×高,所以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相等。
追问:类比之前学过的体积公式,圆柱的体积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圆柱的体积公式可能是什么?
预设:圆柱的体积和底面积、高有关,圆柱的体积公式=底面积×高。
2.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
回忆圆的面积是通过转化为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提问:圆柱可以转化成已知体积公式的哪个图形呢?
预设:可以把圆柱转换成长方体。
让学生根据提前下发的能自动等份分割的圆柱体学具,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如何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呢?
预设:学生分一分,拼一拼,组合成近似长方体的图形。此时教师应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把圆柱等份分成32份,64份甚至更多份的情境,随着等份分割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观察拼成的长方体和原来的圆柱具有怎样的关系?5分钟后请小组代表进行回答。
预设:长方体的底面积、高和体积分别等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高和体积。
3.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出
提问: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预设: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大写字母V表示圆柱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圆柱的高,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
预设:V=Sh
教师强调字母V、S是大写,h是小写。
追问:回顾探究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有哪些心得体会?
预设1:可以用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体积公式;
预设2: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与探索圆面积的方法类似;
预设3:计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
(三)课堂练习
试一试
一个圆柱形零件,底面半径是5厘米,高是8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小结作业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找找生活当中的圆柱物体,量一量底面积和高,算一算物体体积。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37
教学目标:
1、在立体图形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2、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重点: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从多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测量较大和较小物体的体积
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1、出示一堆物体,其中有规则物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也有不规则物体[乒乓球(凹陷的)、苹果、木块、泡沫塑料;橡皮泥、鸡蛋、石块、铁块、玻璃球;足球(瘪气的)、螺丝帽等],
提问:
(1)这些物体哪些会计算体积?怎样计算?
(2)哪些不会计算体积?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能够直接计算出来吗?怎样计算呢?
师板书课题: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2、分组实验,探索方案
(1)引导学生进行归类(按照物体在水里是沉还是浮),说明:在水里上浮的先不研究,本节课研究在水里是下沉的物体。
(2)组织讨论测量的方法。
怎样利用学过的知识来测量不规则的物体体积?怎样来转化?实际操作时,应注意什么?
3、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1)小组在土豆、橡皮泥、石块、铁块、玻璃球中选择一个,先估计物体的`体积,再讨论测量方案,最后动手实验。
(2)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
(3)每项数据都要测量三次,然后取平均值。
(4)把实验的结果填在表格中。
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
第 组 年 月 日
物体名称
物体的体积
测量
方法
估测值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5)观测数据时要注意科学准确。
(6)要注意保持教室和桌面的卫生。
(7)容器中的水要适量,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以上有关“活动顺序”和“活动要求”的内容,制作成课件展示在屏幕上
4、分小组活动
请每个小组选择1个物体,用转化的方法进行测量
5、学生活动结束后,汇报活动情况
请小组成员汇报交流以下情况
(1)所测量的物体。
(2)具体测量方案。
(3)具体测量结果。
(4)在活动过程中,是否还有无法解决或者带有疑问的问题?
二、解释应用,拓展延伸
活动二:测量2个铁块的体积,并用天平称出它们的质量,再填写下表。
1、教师提出要求:
(1)两个不同的铁块,先用天平称质量,再同同样的方法测量体积。
(2)用计算器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3)比较测量和计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2、分小组合作,测量体积、重量,计算比值。
3、组织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归纳:同一种材料,质量与体积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铁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的比值是7。8克/立方厘米)
4、引导生思考:应用这一知识,你能算出另一块铁块的体积吗?
5、生分组计算,有时间的可以进行测量和验证。
6、联想应用:师出示一些比值,指出,应用每种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可以来解决实际问题,你知道可用来解决哪些问题?
三、总结回顾 评价反思
1、这次数学实践活动我们都测量了哪些物体的体积?
2、你都有哪些收获或体会?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篇5
设计说明
1、引导学生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本课时的主旨是体会转化、等积变形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本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实验后进行反思,让学生认识到求不规则物体的方法,实际上就是把不规则的物体转化为规则的物体,是通过等积变形进行转化的,转化的前提是体积不变。
2、倡导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解决能力这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即探究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是多样的,教学时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实验操作相结合,了解到用“排水法”可以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明确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等于沉入物体后的总体积减去原来没有放入物体时水的体积,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量杯,只有一个长方体的玻璃缸和一些水,你能求出一个梨的体积吗?”让学生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量杯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橡皮泥形状不同的不规则物体PPT课件
学生准备橡皮泥形状不同的不规则物体
教学过程
⊙课件展示“乌鸦喝水”的故事
师提问:
(1)乌鸦为什么开始喝不到瓶中的水?
(2)后来乌鸦为什么又喝到了瓶中的水呢?(同桌间互相讲一讲)
⊙揭示课题
(1)你能把乌鸦放进瓶中的`石头的体积求出来吗?
(2)它们的形状是规则的吗?
(3)生活中还有很多不规则的物体,让学生举例。(板书课题: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数学素材来源于生活,先将学生引进生活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生活化的数学,为数学回归生活做好准备,强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启发诱导,进行探索
1、感知转化思想。
(1)教师出示不规则形状的橡皮泥,同学之间讨论有没有办法算出它的体积。
(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自由汇报)
(2)引导思考:在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3)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并板书。
把橡皮泥改变形状,转化成长方体(正方体),通过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来计算橡皮泥的体积。
2、感知“排水法”。
(1)出示一个梨。
提问:你能求出这个梨的体积吗?(学生讨论得出把它放到水里求体积)
(2)给每个小组一个量杯,一个梨,一桶水,请大家动手实验,把实验的步骤记录下来,让学生分工合作。
(3)汇报实验过程:请一个小组一边汇报过程,一边演示。(幻灯片出示实验步骤)
(4)提问:为什么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梨的体积?(学生根据实验互相交流)
(5)二次实验:请各小组拿出水中的梨。
提问:现在水位有什么变化吗?为什么水位会下降?(学生思考、讨论)
(6)讨论上述两个实验现象,并发表不同的意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板书。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上升部分的水的体积
上升部分的水的体积=容器的底面积×水面上升的高度。
(7)探究不同的测量不规则物体的方法。
①如果没有量杯,只有一个长方体玻璃缸和一些水,你能测量出梨的体积吗?
②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
③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上升部分的水的体积=容器的底面积×水面上升的高度。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37
教学目标:
1、在立体图形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2、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重点: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从多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测量较大和较小物体的体积
设计理念:
本节数学活动重在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发挥、自己动手、自己应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在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发展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自主地提出问题,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1、出示一堆物体,其中有规则物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也有不规则物体[乒乓球(凹陷的)、苹果、木块、泡沫塑料;橡皮泥、鸡蛋、石块、铁块、玻璃球;足球(瘪气的)、螺丝帽等]。
设问:
(1)这些物体哪些会计算体积?怎样计算?
(2)哪些不会计算体积?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能够直接计算出来吗?怎样计算呢?
师板书课题: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学生口答体积的计算方法
独立思考,联想质疑
二、分组实验,探索方案
1.引导学生进行归类(按照物体在水里是沉还是浮),说明:在水里上浮的先不研究,本节课研究在水里是下沉的物体。
2.组织讨论测量的方法。
怎样利用学过的知识来测量不规则的物体体积?怎样来转化?实际操作时,应注意什么?
3.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1)小组在土豆、橡皮泥、石块、铁块、玻璃球中选择一个,先估计物体的体积,再讨论测量方案,最后动手实验。
(2)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
(3)每项数据都要测量三次,然后取平均值。
(4)把实验的结果填在表格中。
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
第组年月日
物体名称物体的体积测量
方法
估测值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值
(5)观测数据时要注意科学准确。
(6)要注意保持教室和桌面的卫生。
(7)容器中的水要适量,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以上有关“活动顺序”和“活动要求”的内容,制作成课件展示在屏幕上
4.分小组活动
请每个小组选择1个物体,用转化的方法进行测量
5.学生活动结束后,汇报活动情况
请小组成员汇报交流以下情况
(1)所测量的物体。
(2)具体测量方案。
(3)具体测量结果。
(4)在活动过程中,是否还有无法解决或者带有疑问的问题?比较、分类
分组讨论
学生按照要求分工协作,进行实验操作
分组汇报、交流
三、解释应用,拓展延伸
活动二:测量2个铁块的体积,并用天平称出它们的质量,再填写下表。
1.教师提出要求:
(1)两个不同的铁块,先用天平称质量,再同同样的方法测量体积
(2)用计算器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3)比较测量和计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2.分小组合作,测量体积、重量,计算比值。
3.组织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归纳:同一种材料,质量与体积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铁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的比值是克/立方厘米)
4.引导生思考:应用这一知识,你能算出另一块铁块的体积吗?
5.生分组计算,有时间的可以进行测量和验证.
6.联想应用:师出示一些比值,指出,应用每种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可以来解决实际问题,你知道可用来解决哪些问题?
学生分工协作,进行第二次实验操作
交流、讨论、比较、找其中的规律
实验、验证
生举例、交流
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1、这次数学实践活动我们都测量了哪些物体的体积?
2、你都有哪些收获或体会?
3、如果你想继续探索,还有那些问题需要帮助解决?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求长方体和正方体容积的计算方法。
2、能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
教学重点:
应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利用已有的经验,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学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转化”的数学,探究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准备:
橡皮泥、梨、量杯、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某邮政运货车,车厢是长方体。从里面量长3米,宽2米,高2米,它的容积是多少?立方米?
学生读题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二、谈话导入
1、师:我们已经学会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像橡皮泥、梨、石头等形状不规则的物体。怎样求得它们的体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2、出示大屏幕
设法求出下面两种物体的体积
橡皮泥 梨
师:我们一题目: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些物体有什么特点?
师:大家想怎么解决呢?同桌两人讨论一下,一会儿我找人说。
生:可以把橡皮泥捏成规则的长方体或正方体,量出它的长、宽、高求出体积。
师:把不规则的、可以变形的`物品捏成规则的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求出体积。很好,思路很清晰。
那梨呢,把梨也能削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吗?显然不可能,那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排水法。
师:说一说你的思路。
生:先在杯子里放一些水,记住它的刻度,再把梨放入杯子里,也记下刻度,两次刻度的就是梨的体积。
师:他说的大家听明白了吗?
师: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需要记录哪些数据?
师:可以利用上面的方法测量乒乓球、冰块的体积吗?为什么?
师: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用排水法只能求出沉入水中的物体。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大屏幕
珊瑚石的体积是多少?没有量杯,只有长方体容器,能求出珊瑚石的体积吗?
分析:题中告诉我们水的体积了吗?能求出来吗?
知道总体积吗?怎样求?你会解答吗?
2、 练习九第8题
读题,分析:这道题怎么做?
3、 把一个苹果浸没在一个枝头为分米的正方体水箱中,此时水箱刚好满了,拿出苹果,水面高度为分米,这个苹果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四、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不管是用排水法还是捏成规则立体图形,本质上都是将不规则的转化成规则的,都是通过等积变形进行转化,转化的前提是体积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