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以下是网友“w53”分享的三年级下册数学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汇总8篇】,供大家参阅。
三年级下册数学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先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
2、能在实际情境中,认识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初步体会图形旋转的中心、方向、和角度这三个基本要素。
3、能通过实物操作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逐步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0,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的旋转
难点:
用平移和旋转方法设计简单图案
预习过程
一、平移
1、我们以前学习过平移和旋转,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运动时属于平移,哪些属于旋转?
2、认真读信息窗2的6幅图片,你能提了出什么问题?
你认为这6幅图中,哪些是用平移的方法得到的?
3、认真读课本例题图:(5个小正方形的图案)
怎样用平移的方法得到这个图案呢?你能把中间的正方形平移到左上方吗?
温馨提示:先向哪儿移、再向哪儿移。
集中交流:怎样才能把中间的正方形平移到左上方?
先向左平移 格,再向上平移 格,或者先向上平移 格,再向左平移 格。
温馨提示:(1)平移时要选取一个点或一条边,以此为基准数格平移。
(2)为了清楚地表示平移的结果,我们可以把平移过程中画出的图形用虚线画,平移的最终结果用实线画。
4、刚才你学习了关于平移的方法,你都学会了吗?
做课本自主练习P23页1、2、3、4题。
二、旋转
1、生活中有很多旋转的现象,你能举例说说吗?
2、汽车经过收费站时,交费后,收费站道口的转杆就会打开,汽车通过后,转杆关闭。
转杆的打开和关闭就是生活中的 现象
3、转杆在打开和关闭的过程,你发现有什么异同点?
相同点:一是在转杆打开和关闭的过程,转杆下端的点是固定不动的,这是旋转的中心;二是转杆打开和关闭的角度相同,都是90°。不同点是转杆打开和关闭,旋转的方向不同,正好相反。
4、温馨提示: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旋转,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反的是逆时针旋转。
(1)、钟面上,时针从12转到3,你能说说时针是怎样转的吗?
时针(顺、逆)时针转了90°。从6到3,时针(顺、逆)时针转了90°
(2)、你能区别出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的方向吗?
顺时针逆时针
5、进行旋转要注意什么?
要明确旋转的 、 和
6、仔细观察课本信息窗2上的风车图,你发现了什么?
我发现:三角形的 、形状不变,只是 发生了变化。
四、做课本25页 5、6、7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什么是平移以及图形平移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数学活动,增强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图形的平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积累成功的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难点】
能对图形平移过程中的距离进行准确判断。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老师做关窗、拉黑板的动作。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现象吗?引导学生说出:这是平移现象。
追问:你还能说出生活中有哪些关于平移的现象?学生答:升旗,缆车,火车在笔直的铁轨上开等。
2.生成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例题1图。
先让学生说出虚线部分和实线部分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提出问题:下面的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是怎样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动画演示小船图和金鱼图运动的过程,让学生观察,感受平移,并强调平移的方向。
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进行了平移,它们是朝哪个方向平移的呢?学生观察得出: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
(3)认识平移的距离。
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它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吗?引导学生发现:小船图平移的距离比金鱼图远一些,并数一数。(引导:数一数,小船图向右平移了几格?)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进行纠错。之后组织全班交流。师质疑:有位同学数出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是4格,他认为平移的距离就是4格,你觉得对吗?引导学生得出:4格只是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而不是小船平移的距离。追问:刚才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了怎样数平移了几格的方法,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么数的?
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数法,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和判断,必要时让学生上台演示自己数的方法。
四、数法预设:
方法一:看船帆上的一条线段,这条线段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
方法二:看船头的一个点,这个点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
(4)数一数:金鱼图向右平移了几格?再与同学交流。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教师巡视。
(5)小结确定平移的距离的方法。
先让学生说说,教师再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我们在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时,可以先找出参照点,看它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这个图形就向那个方向平移了几格。
3.应用新知
完成教材中的“试一试”。
(1)学生独立画图。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辅导。
(2)组织汇报。
学生一边用投影展示画出的图形,一边汇报是怎么画的。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画法:一种方法是先确定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找出每个顶点平移后的对应点,再将这四个对应点依次连接起来;另一种方法是找每条边平移后的对应边。
4.小结作业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作业: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是平移的现象?
三年级下册数学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4~2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现实生活中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能正确判断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建立图形的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表象。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谈话引入。
谈话:(出示苏州乐园的图片)这是什么地方?里面有好多好玩的游乐项目,想看吗?
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注意观察其中的一些物体是怎样运动变化的。
播放录像:苏州乐园中小火车、缆车、观缆车、青蛙跳等游乐项目的动态画面。
谈话:(同时出示4个静态的画面)这几种游乐项目的运动方式相同吗?它们分别是怎么运动的,请大家用手势比画比画。
学生用手势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式。
谈话:你能根据运动方式的不同把它们分分类吗?先在小组里商量商量吧。
反馈:你是怎么分的?你为什么要这样分?(学生交流分类方法及分类的理由)
2.揭示课题。
讲解:像缆车、小火车和青蛙跳等三个游乐项目,都是沿着直线运动的,我们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平移(板书:平移);像观缆车这一游乐项目,运动方式称为旋转(板书:旋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移和旋转”(板书:和)。
3.练一练。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我们先来看看这几幅图,你能说出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吗?
再问: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哪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旋转?
学生交流。(略)
二、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认识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创设情境,感知平移的距离。
谈话: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去美丽的草地上看看吧。(边叙述边出示小兔搬家图)看,来了三只——小兔子。原来它们正忙着搬家呢。(出示简化的格子图)瞧,小房子的运动方式是什么?(平移)是向哪边平移的?(右边)
小兔子们觉得有些累了,就停下来休息。(分别播放3段录音)
第一只小兔子说:“你们看,我们的房子向右平移了3格。”
第二只小兔子说:“不对,向右平移了5格。”
第三只小兔子说:“你们说的都不对,我们的房子是向右平移了7格。”
谈话:同学们,你们同意哪种说法呢?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
学生的意见可能三种情况都有。
(2)动手实践,理解平移的距离。
这里的房子图到底向右平移了几格呢?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同上图),在左边的房子图上任意找一个点,再到右边的房子图上指出它平移后的位置,并数一数,看你找的这个点向右平移了几格。
反馈:你找的是哪个点?它平移后的位置在哪里?向右平移了几格?
再问:还有谁和他找的点不一样?(指定三四名学生汇报,注意抓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
追问:你们找的点向右平移了几格?都是7格吗?
谈话:我们再来看看,小房子到底是向右平移了几格呢?
电脑演示:小房子图向右平移的动态画面。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不管哪个点,都是向右平移了7格,正好和小房子平移的距离是一样的。我们以后数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在这个图形上找到一个点,看这个点平移了几格,它所在的图形就平移了几格。(边说边完成下面的板书)
板书:点
平移几格
图形
(3)练一练。
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幅图分别向哪边平移了几格?先在书上填一填,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完成后,组织交流,并用电脑进行动态演示。
2.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1)画平移后的线段。
提问:你们能不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呢?画出下面线段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
谈话:这是一条线段,你能按要求画出这条线段平移后的图形吗?先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怎样画,再画一画。
学生先尝试画,然后汇报画法和想法。
(2)画平移后的三角形。
出示:画出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
学生完成后,汇报是怎么画的。
(3)比较。
提问:刚才画三角形平移时,与前面画线段的平移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归纳:画平移后的线段和画平移后的三角形,都是先找到图形的端点或顶点平移后的位置,再根据平移后的点画出图形。
(4)练一练。
出示: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学生作业。
3.游戏:走迷宫。
谈话:老师想跟大家一起来玩一个猫抓老鼠的游戏,有兴趣吗?(出示图)我们来看,图上有猫和老鼠,老鼠很狡猾,在途中设置了很多的障碍物,猫只能横着走或竖着走。你能帮猫设计一条合理的路线吗?先试着画一画。
教师和学生一起活动。
反馈:谁来向大家介绍你设计的路线?(提示学生说清楚猫先向哪个方向平移几格,再向哪个方向平移几格)
再问:有不同的走法吗?
提问:你认为哪条路线能使猫最先抓到老鼠?为什么?
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再汇报。
三、课堂总结
谈话: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研究什么?
设计说明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平移和旋转的含义,难点是平移的方向和距离。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平移和旋转的现象,但对平移和旋转的含义及其特征尚未清晰了解。
教材在编排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选取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研究平移和旋转现象的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了教材的编排意图,我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教学材料做了适当重构。以苏州地区学生十分喜欢的苏州乐园的游乐项目为背景展开教学活动,能够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情绪,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观察运动方式、比画运动轨迹、讨论运动特征、比较两者异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数学活动中感知平移和旋转的含义,初步建立两种运动方式的数学模型。
本课的学习难点是理解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教学设计时,我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依托教材的编排思想,在教材方格图的基础上重构学习情境。通过小兔搬家的故事情节,特别是三只小兔的争论,引出认知难点——小房子到底平移了几格?这样的预设,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思维碰撞,引起不同思维水平学生的热烈讨论。在学生争论不休时,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选取图上小房子的某个点进行描画、数数、验证,使学生在具体操作中理解平移的距离。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生对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有了丰富的表象积累,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体现了教学的有效与快乐。
通过这个课例,笔者体会到,在教学中深入钻研教材是十分重要的。准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在理解编排意图之后,根据班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所教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重新组织教学材料,重新建构教学过程,以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三年级下册数学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六册第242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图片,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简单图形平移。 2、在探索物体或图形的运动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世界,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能将一个图形沿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进行平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课件,演示火车、电梯、缆车、风扇、旋转木马、钟摆摆动的动画。
师:这几种物体的运动方式相同吗?它们分别是怎样运动的?请大家用手势比划。你能根据它们的运动方式分类吗?先在小组里商量商量吧,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要这么分?
学生说分类的方法
师:像上面这三种(火车、电梯、缆车)都是沿着直线运动的,我们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平移;而像(风扇、旋转木马、钟摆)都是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的,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就称为旋转。
平移和旋转是物体的两种不同运动方式,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是很多的,你还见到过那些物体的平移和旋转?学生举例说明。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移和旋转。
二、新知探索
1、观察讨论,感知平移的距离。
师:出示小兔搬家图,看这三只小兔正忙着搬家呢,出示简化的格子图,瞧,小房子的运动方式是什么?(平移)向哪个方向平移的?(右边)
小兔子们觉得累了就停下来休息。(出示3段录音)
第一只小兔说:你们看,我们的房子向右平移了3格。
第二只小兔说:不对,向右平移了5格。
第三只小兔说;你们说的都不对,我们的房子向右平移了7格。
师:你们同意哪种说法?在小组里说说。
学生汇报各自的想法。(结合画面指一指,动态演示平移的过程。)
2、动手实践,理解平移的距离。
师: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例图),在左边的图上找到一个你最喜欢的点,再到右边的图上指出它平移后的位置,并数一数,说说它向右平移了几个。
师:你选的是哪个点?它平移后的位置在哪里?平移了几格?
指名学生回答
师:还有谁和他选的不一样?你们找的点向右平移了几格?都是7格吗?
我们再来看看,小房子到底向右平移了几格?(小房子整体动态演示)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并板书。
3、师:把书翻到第24页,看看金鱼图和火箭图分别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请仔细观察后完成书上的填空然后相互交流。
4、师:观察三组图形,在平移前和平移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学生发表意见。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物体或图形在平移前后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大小和形状都是不变的。
5、看图填一填,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三、巩固练习
1、做书上25页的试一试。
你能画出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吗?
(1)先在小组里交流你打算怎样画,再画一画。
(2)相互交流方法。可能是:
a)先把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右平移6格,再根据三角形中另外两点与这点的关系,画出三角形。
b)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都向右平移6格,然后把三个点连起来。
(3)小结: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实际他们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先吧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向右平移6格,然后再把三个点连起来。
为了表示平移的方向,还应该画上箭头。
(4)那么大家画的对不对呢,你认为可以怎样检验?
a)看看方向对不对。
b)找两个对应点,数数它们中间的格子数对不对。
c)看看图形的大小、形状有没有改变。
d)同桌互相检验,对的握手祝贺对方。
2、谈话:请大家独立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组织反馈。
3、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然后同桌检验。
四、拓展延伸
教你一招:在音乐声中多媒体演示将一个简单的图形通过平移或旋转变成一组美丽的图案。
三年级下册数学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P24~26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初步认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能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格数,并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按指定方向和格数平移。
2、通过对物体运动现象的感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世界,提高应用数学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谈话:在生活中,很多物体都在运动着,而它们的运动方式却各不相同。今天这堂课我们将一起来研究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
1、提高典型的感知对象,引出平移现象。
观看一段介绍“上海音乐厅平移工程”的新闻。
观看结束后问:新闻中提到把音乐厅向东南方向直线平移米是什么意思?
教师用小房子纸片代替上海音乐厅,在方格纸上做歪歪斜斜的运动。
问:上海音乐厅是这样平移的吗?
2、提供更多更贴进学生生活的实例来丰富学生的感知,并引出旋转现象。
多媒体依次出示动态的风车、小火车、升国旗、方向盘、钟摆等的`运动状态。
请学生观察并从中找出哪些物体的运动和上海音乐厅一样也是平移,说明理由。
观察剩下物体的运动方式有什么特点,让学生给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起一个合适的名字。
引导讨论钟摆的运动是不是旋转。
3、在活动中加强对平移和旋转的体验。
⑴想想做做1
多媒体依次出示各种物体的运动状态,请学生判断哪些是,哪些是旋转。说明理由。
⑵想想做做2
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平移或旋转现象。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⑶想想做做3
请学生用一个动作来表示平移和旋转,比一比谁的动作最形象、准确。
4、小结:平移和旋转是常见的物体运动,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变化,就可以看做是平移现象。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看做是旋转现象。
二、将图形进行平移
谈话:今天我们也来做一回工程师,将我们的“音乐厅”进行平移。
1、移一移。
每人准备一张方格纸和一张小房子纸片,按要求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进行平移。
2、教学例题。
出示下图:
问:在方格纸上的“音乐厅”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
学生独立研究,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交流时重点解决以下问题:“音乐厅”向右平移了几格?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要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只要去数某个点或某条边移动的格数。
学生独立分析例题中金鱼图和火箭图的平移情况,完成填空后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4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组内交流,互相评价。
4、教学“试一试”
问:如果在方格纸上把“音乐厅”向上平移3格,平移后的图形将在什么位置?你能将平移后的图形在方格纸上画出来吗?怎样画比较好?
组织学生讨论后得出一种比较好的方法是:先确定几个关键的点,再将这些点平移,最后画出平移后的图形,请一个学生当场在投影仪上做示范。
再让学生选择“试一试”中的图形进行平移,也可以由自己设计一个简单图形来进行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的平移。操作后展示学生作品,并组织评价。如果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只要正确、合理,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5、想想做做5
学生独立画一画。
三、拓展延伸
教你一招:在音乐声中多媒体演示一个简单图案通过平移或旋转变成一组美丽的图案。
三年级下册数学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 篇6
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对称图形之后学习与研究的内容,是从运动变化角去探究和认识空间与图形。教材注重挖掘和利用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充分感知平移、旋转两种运动的不同特征及其普遍存在性。通过本节课,我有了以下两点思考:
一是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的最佳途径则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去获取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和实践中去体验、思考、讨论,在数学活动中经历、感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二是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教师要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创设一切条件,设计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素材,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通过与生活的联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年级下册数学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 篇7
平移和旋转是常见的物体运动现象,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能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学会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的格数,并在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直观区别平移、旋转这两种现象,培养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其中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距离及画出平移的图形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本节课中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学生也愿意表达,但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否得到最大的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中少问了几个为什么,为什么会需要表格呢?(因为没有先找出基准点)移动后,那个点在哪里,即点对点。在活动之前应该先说明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在这点上还有所缺乏。
三年级下册数学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再现和在教学中的活动和分类,让学生感受平移和旋转,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能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
2。能力目标: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体验平移和旋转的价值,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
教学难点:
平移具体方法的指导。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昨天老师在电脑上发现了一幅海底世界图,那里还有许多漂亮的小鱼,今天老师把它带到了课堂上,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不过一会大家在看小鱼的时候,要用你们的手指和小鱼一起动起来好吗?(出示课件)
师:请用你的手势告诉老师刚才小鱼是怎样动的?
生:(用手指做直线运动)
师:对,像刚才小鱼沿直线的运动,我们把这种运动方式叫做平移。(板书:平移)
师:请大家再来看看这些可爱的小鱼,它们要为我们跳舞啦!请你用手指继续和小鱼动起来吧!(课件演示)
师:谁能再用手势做出刚才小鱼运动的方式?
生:(用手指做画圆周运动)
师:对,像刚才小鱼做的圆周运动,我们把这种运动方式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师:这节课老师就要和同学们共同来研究有关《平移和旋转》的知识。
二、讲授新知
1、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
师:在我们生活中,许多事物都处在运动之中。所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随处可见。你能根据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进行判断吗?看大屏,在你认为是平移的图形下面用“—”表示,认为是旋转的用“○”表示。大家先思考一下。(课件演示)。
师:(指名汇报)请你要说清楚:××的运动是平移(或旋转)。
师:大家不仅判断的正确,而且回答问题声音洪亮,不错。
2、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
除了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平移和旋转的例子,你还能从生活中找到平移或旋转现象吗?(先和同桌说一说,看谁找到的多)
师:你们真是了不起,一下找了这么多,看老师这里(出示图片)还有哪个你们没有想到。
3、做一做平移和旋转的动作
师:同学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和旋转吗?请大家起立,先向左平移一步,向右平移一步,原地慢慢地转一圈。
三、观察操作,研究平移距离
师:看到大家一会儿平移一会儿旋转,这有一条小鱼也忍不住动起来了,你知道它们做的什么运动?(平移)
看它给我们还提出了问题?你知道该怎么回答吗?
师:虚线表示什么?实线表示什么?
生:虚线表示原来小鱼的位置,实线表示现在小鱼的位置。
师:你们是怎么确定小鱼移动了几个格子呢?说说你的好办法?
生:我是确定一个点,我是确定一条边。
师:谁能具体说说你是如何确定点和边的?
师:你们真有办法,都是聪明的孩子,像大家刚才说的点和边,我们把它们叫做对应点和对应边。(板书:对应点、对应边)从这里我们就发现: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不是数两个图形中间的格数。关键是找对应点,对应边。
全班交流画法,比一比谁的画法最简便。
四、欣赏拓展
平移和旋转现象不仅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人们还运用平移和旋转创造了美丽的图案,看一看,这些图案用到了我们学习的哪种方式,看谁第一个发现。
同学们,你能开动脑筋运用今天学过的平移和旋转的知识设计出更漂亮的图案吗?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设计美丽的图案。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本节课本着“让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按照“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将图形进行平移——拓展延伸”的教学进行设计,体现以下特点:
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中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课始,拍摄了一些学生熟悉的电梯、风扇、风车、旋转门、伸缩门等,让学生观察画面上的运动现象,并根据学生的感知规律,让学生按不同的运动方式进行分类,让学生经历观察对比的思维过程,再通过交流对平移和旋转运动的特点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了。这是认识运动现象的前提,由于前面的观察、模仿做动作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较为深刻的表象,所以让学生到生活中找一找物体平移和旋转的现象时,学生视角较为广阔。但是在表述现象时还是不清楚。
二、活动化的数学教学,自主化的学习方式,巧妙突破平移距离的难点。数学教学是活动教学,课中我创设机会让学生“做数学”,在活动中进行观察、操作、探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倡导同桌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开展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创新。平移的距离是这节课的难点,但是学生很难想出要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只要数某个点或某条边移动的格数。在这个环节上,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与交流的空间引导学生猜测、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判断图形在方格纸上开始位置至终止位置间的平移格数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常常为认为两个图形中间空了几格,就是平移了几格。新课程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对于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学生是很难想到只要去数某个部分移动的格数就可以了。因此,教学中,我将问题简单化、具体化、层次化,设计了点的平移、线的平移再到简单图形的平移,很自然的把学生的注意引向了点的移动。发现:看一个图形移动多少格,只需看某个点移动了多少格。当然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课堂练习巩固较少,练习设计的层次性不够强等。为平移距离的方法打下基础,所以当学生数火箭又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时,学生就越来越清楚感悟到要知道这个物体平移了几格,就只要数其中的一个部分平移了几格就可以了。
三、最后让学生欣赏图案,逐步发现数学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鼓舞。不足之处,在于对学生准确表述物体的运动现象方面怎样引导,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的及时捕捉方面以及准确地运用数学语言表达都有待提高。
总之,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综合运用了所学知识,充分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课堂的综合性,实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