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认识新偏旁“攵”。
2、初步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诵读时能做到正确、有感情。
3、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积极主动地诵读古诗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1、认识10个生字,认识新偏旁“攵”。
2、正确、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型:新授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
问:小朋友,喜欢月亮吗?你知道,在这样安静的夜晚,我国古代的大诗人李白,他在想些什么吗??(课件出示夜晚一轮皎洁的明月)
师:小朋友,我国古代的大诗人李白,他也像你们一样,很喜欢月亮。有一年,他离开了自己的故乡,离开了自己的亲人,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在外漂泊。到了安静的夜晚,他看到了天空一轮明月,就想起了自己的故乡,想起了自己的亲人。然后,他挥笔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篇《静夜思》。
二、板书课题
1.跟着老师一起写诗的题目。(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听课文范读录音。
三、自主识字
1、师:老师知道,有很多小朋友已经会读这首诗了,但是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还要掌握一项新本领,不仅要认识诗歌中的生字,还要把诗歌读得正确,有感情,读出诗歌的韵味!
2、现在,请小朋友圈出生字。然后同桌互相读一读,认一认,看哪个小朋友能最快把所有生字都认出来,读准确!(灯片出示要求)
3、检查识字效果:(灯片显示十个生字)
(1)指名拼读生字。
(2)指名带拼音读生字。
(3)齐读带拼音生字。
(4)去拼音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5)给“光”找朋友。
(6)教学新偏旁“攵”(副板书:故,并用彩色粉笔强调“攵”,认读反文旁)并给“攵”找朋友,随机出示:做、放等带“攵”的字。
(7)游戏巩固:认读气球上的生字。
师:这些美丽的气球说啊,谁能认识我,我就和谁做朋友!
(8)单独指出“霜”字,问:你见过霜吗?霜是什么样子的?
四、感悟诗韵
1、反复练读课文。
(1)自由认读课文。
(2)指名读。
(3)师生齐读。
2、感悟诗韵。
师:(清幽的音乐再次在教室里流淌,灯片出示课文背景图。)
明亮的月光洒落在床前,好像是,好像是……(指名回答)
师: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的床前,好像是铺在地上的白白的霜,这样的美景让诗人忍不住举头凝望。
看到月亮,你想到了……(指名回答)
师:小朋友们浮想联翩,诗人看着挂在空中的明月,会想到什么呢?他想到了故乡的.……(指名回答)
小朋友,现在请你们就把自己想象成李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一个静静的夜晚,站在窗前望着明月……(思乡曲响起,生双手合拢放在背后,深情吟诵)
3、学生表演读
学生当堂背诵,指名上台表演诵读。
五、课堂拓展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六、课堂小结
看着你们读诗的样子,我要悄悄地告诉你们,你们不是小诗人,而是小诗仙了!
七、课后作业
1.出示李白的《古朗月行》范读。
2.写月亮的诗很多,回家问问爸爸妈妈或别的人,看谁在课外还能背上一首写月亮的诗。
静夜思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一)会读本课10个生字。
(二)理解重点词:“疑”、“思故乡”、“举头”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二、情感目标
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
三、能力目标
初步学习运用理解词义——串连句意的方法学习古诗。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意境。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准备:
录音机,《思乡曲》音乐磁带,多媒体课件,书中插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会读本课10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疑”、“思故乡”、“举头”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教学步骤:
一、音乐引入,感受情境美。
(一)生听音乐《思乡曲》,体会乐曲中描述的意境。
1.那个人在干什么?或者想什么?(乐曲中描述的人在思念自己的家乡)
2.学生初步感知诗的意境美。
(乐曲停,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简介《思乡曲》,引入课题。
1.这首曲子,就是著名作曲家马思聪先生的《思乡曲》,思乡的情感可以用音乐来表现,也可以用语言来表达。
2.引入课题,齐读课题。
3.简介李白。
二、学习全诗,体悟诗境美。
(一)初读课文。
1.读通、读顺全诗;
2.检查勾生字情况;
3.指导生读生字,读全诗。重点读好“静”、“床”、“霜”、“思”等字。
4.解题:
(1)“静夜”是怎样的.夜晚?(多媒体创设情境)
(2)请你用“思”扩词,从所扩词中选出词义
(3)串词义。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5.小结学习题目的方法:
(1)读;
(2)说(词义——句意)
(二)读中理解,体悟诗意美。
1.学生运用以上方法学习古诗,读诗、说词义、句意,并用“。”勾出不懂的词。
2.生提出不懂的词,师用“。”点出。
[此处词主要集中在“明月光”、“疑”、“霜”、“举头”、“思故乡]
3.学习第一行
(1)读整行诗。
(2)“明月光”是指怎样的月光?
(3)说第一行诗意。
多媒体创设情景:(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床前)
4.学习第二行
(1)读整行诗。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理解“疑”的意思(怀疑、好像);
“霜”(老师哈气在眼镜片上,并解释这是雾水,如果是冰粒,便是霜。霜在秋冬季节形成在地面附近:如房顶、草叶、地面等,堆起来是白色。)
(3)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用上“什么好像是什么”的句式。(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的床前,好象是铺在地上的白白的霜)
(4)朗读,引导。
诗人这样描写,给了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冷清)
师描述:今晚,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霜一样。环境如此冷清,再加上诗人远离亲人的孤独,就更感到冷清了。
师用冷清的语气范读
生试着用冷清的语气读。
5.学习第三行
(1)读整行诗。
(2)看多媒体理解“举头”(做动作)
(3)想想诗人在干什么?
(诗人抬头望着天上的明亮的月亮)
(4)朗读、引导。
师激情:古时候和我们不一样,没有电话、电影可以看,在晚上,特别是有明亮月光的晚上,朋友们、亲人们会一起坐在月光下,说说话,聊聊天,还会在月光下看风景,游玩。你看,他们玩得多开心哪!可是,今夜,诗人已远离家乡,回家的路是那么长,更没有我们今天的汽车、火车、飞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和亲人们团圆。是啊,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是,诗人的心情已经不是那种心情了。
问:诗人看着挂在天空中的明月,会想到什么呢?
(会想到家乡,想到亲人)反复诵读。
6.学习第四行
(1)读整行诗。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将三、四行连起来说说诗意
(4)指导朗读,重点指导学生读“思故乡”。
7.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三、反复吟诵,表现诗意美。
(一)以《思乡曲》为背景,体会全诗诗意,并朗诵全诗一遍。
(二)生在音乐中自己吟诵,划节奏。
(三)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四)有感情地齐读,背诵。
四、和乐唱诗,感染熏陶美。
(一)听《思乡曲》主旋律一遍,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美。
(二)以《思乡曲》为主旋律,以《静夜思》为词,师先示范唱诗,师生和唱诗两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正确书写生字。
2.正确、流利地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一)背诵古诗,唱读古诗。
(二)认识10个二类字。
(三)用二类字扩词,比比谁组的多。
二、指导写字。
(一)观察范字,指导书写。
“耳”上横短,下横长;
“头”的第五笔是“长点”。
形成写字口诀:
拼“耳”字:ěr ěr
写“耳”字:横 竖 竖 横 横 横
数“耳“字:“耳 耳 一 二 三 四 五 六”生边数边书空。
(二)描红、临写,提醒正确的的写字姿势。
(三)评价学生作业。
三、实践活动。
晚上观察天空,烁烁自己看到了什么,鼓励用图画来展示。
静夜思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静夜思》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学情分析】
这首诗通俗易懂,家喻户晓,有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倒背如流。但是多数学生在朗读古诗的韵味上缺乏锻炼。所以教学本诗,应重在吟诵,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教学目标】
1.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正确、有感情地诵读、背诵这首诗文。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法学法】
创设情境法、游戏法、表演法、吟诵法。
【课前准备】
收集并阅读了解有关李白的事迹、其它诗作等。
【教学流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指名认读昨天学习的生字。
二、感受诗意。
1.(课件出示插图,配上古筝乐曲)谈话:小朋友,现在请你们静静地欣赏这幅图,看看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李白站在窗前难以入睡。他看到月光穿过窗又洒落在窗前,那月光明亮如霜。仰望那天上的明月,又低下头看看地上的月光,一股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在他的心里油然而生,于是他写下了这千百年来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著名诗篇《静夜思》
2.离开家乡,离开亲人,李白的心里一定非常(生说:难过、伤心、悲哀……)
3.教师范读,学生看着画面,想着教师刚才的讲解感受诗中之情。
4.小朋友,此时的你们看到月亮你想到了什么?(播放乐曲)
(预设)生: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在上海赚钱的爸爸。”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在北京赚钱的妈妈、姐姐。”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好朋友。”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爸爸、妈妈,我很想他们回来,每天可以看到他们。”
师:诗人看着挂在空中的明月,会想到什么呢?他想到了故乡的什么呢?”
生:“他想到了故乡的那座小山。”
“他想起了家门口的那条小溪。”
“他想起了故乡的亲人。”
……
师:是啊,在这样的夜晚,我们是多么思念亲人啊。下面我们就带着自己及李白的思念读这首古诗
三、指导朗读古诗
1.模仿练读,想象意境。
2.角色表演:小朋友,现在请你们就把自己想象成李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一个静静的夜晚,站在窗前望着圆月……(生双手合拢放在背后,深情吟诵)
3.指名最佳表演者上台表演,配以乐曲。
4.通过多种方式背诵积累这首古诗。
四、拓展活动
回家和爸爸、妈妈找一找有关写月亮的诗句,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8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教学设计 篇4
《静夜思》微课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采用低年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教材分析:
《静夜思》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正确、有感情地诵读、背诵这首诗文。教学重、难点
1、朗读、背诵古诗
2、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3、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流程:
一、猜谜语导入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谜底:月亮)
小朋友,你们喜欢月亮吗?从古至今,许多诗人、作家和你们一样也很喜欢月亮,望着月亮,诗人、作家会想起许多令他们思念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
二、读中感悟
1、师范读,生跟读
2、同桌互读,并解决不会读的生字
3、师范读,带节奏
4、学生带节奏读
5、分小组带节奏读
三、出示图片,理解诗意
1、分别出示四幅图片,指名说说分别是哪句诗?
师:古代诗歌除了带有鲜明的节奏感以外,朗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同学们,想听听吗?
2、师范读,全体朗诵本诗(ppt随机出示对应图片)
3、配乐朗诵
(1)指名朗诵(2)接诵
(3)全体朗诵
4、试背诵
四、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吟诵了一首关于月亮的诗,回家后不妨再找找还有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带来朗诵给大家听听。
《静夜思》教学设计
静夜思教学设计参考模版
《静夜思》的教学设计
一年级静夜思教学设计
静夜思视频教学设计(共16篇)
静夜思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静、夜、思、床、前、明、举、低、故、乡”10个生字;会写“乡、头、是”三个字。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亲人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朗诵古诗。
课前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
3、释题:思、思念、想念。思考:诗人在什么时候思念什么?激发学生求知欲。
三、初步感知
1、引导学生看图,让学生欣赏,初步感悟古诗。
2、师范读古诗,体会古诗意境。
四、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并画出生字,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识记生字,学生互相交流怎样识记生字。
4、指导认识生字。
5、检查识记字形情况,互相交流,书空“乡、是、头”。
五、理解古诗,朗诵古诗。
1、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了哪些词句。
(1)说说自己见过的“霜”。
(2)用动作表示“举头”、“低头”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
3、学习朗读古诗,主动汇报学习情况表演朗读。
4、多种形式朗读古诗。(1)男、女生读。(2)分小组读。(3)开火车读。
5、指导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6、练习背诵。大胆评议,说说自己的学习方法,读书方法。
7、集体背诵古诗。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静夜思》,懂得了家乡和亲人的可爱,还会认了10个生字,学会写了3个生字。只要我们开动脑筋,主动积极地学习,就能不断地增长知识。
七、作业
1、书写生字。
2、请同学们看看夜晚的天空,把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同学们听。
板书
13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