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设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及阅读练习6篇

时间:2023-10-26 08:20:02 教学设计

  【简介】以下是网友“chunyoutangdanlu”分享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及阅读练习6篇,以供参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及阅读练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及阅读练习 篇1

  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的一些常识。

  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

  2、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教法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诗中一些字词的运用,学生可能在理解上产生问题,可采用讨论、点拨、联想、想象的方式加以解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应该说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离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王勃在与自己的好友分别时的赠言。前面我要求大家作了预习,改写了这首诗,要求有人物的描写,下面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读他的作品。(一学生读)这位同学仿佛已经把我们带入了那种情景之中,使大家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这首诗了,下面我们就进入对此诗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1、本诗属于哪种体裁?

  五言律诗。

  2、回顾关于律诗的知识。

  律诗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以数字来判断是几言。

  三、正课:

  1、师范读本诗,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2、学生齐读,注意把握诗的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在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揣摩诗歌的感情。

  4、抽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点评,大家在朗读上共同进步。

  5、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感上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感情比较达观。

  6、你从诗中的哪句话理解到作者的这种感情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7、怎样来理解这句话呢?用自己的话来说。

  “只要四海之内知心的朋友时刻关心着自己,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觉得跟近邻一样。”这句话可以说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的共同心声。

  8、分析其他三联

  (1)我们来看一下首联。它是在写景吗?或是写什么?

  看似写景,实则劝慰友人。这里出现了两个地点,“我”在长安城可以看到杜少府上任之地“五津”,此番离别并非远别,何必伤感呢?因此,“三秦”是送别地点,“五津”是上任地点。

  (2)颔联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这句话怎样理解?

  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直接劝勉友人,我们都是外出做官的人,此别为别中之别,不必伤感。

  (3)颈联则推开一层,转述别后思绪,所以1—6句诗意似悲而作者旷达的胸襟可以显见,怎样理解最后两句呢?

  尾联由前三联层层逼出——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比邻,自当与分别之时不要效仿小儿女的情态,哭泣悲伤。

  9、背诵

  要求学生默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味,检查背诵效果。

  四、拓展:

  同学们,结合我们刚才分析诗的方法来看下面几首诗,首先请大家用两分钟时间快速阅读,找出你最喜欢的一首,分析诗人的感情,最后比较诗人之间相同或不同之处。

  五、作业:

  以杜少府的口吻,以你们自己的感情,回赠王勃一首现代诗。

  六、板书:

  三秦(送别地点)

  望并非远别

  五津(上任地点)

  同宦游(身份)

  知己豁达、乐观、坦然

  意心愿

  比邻

  无为共沾巾

  七、附:

  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别董大

  王维王昌龄高适

  渭城朝雨邑轻尘,寒雨连江夜入吴,千里黄云白日曛,

  客舍清清柳色新。平明送客楚山孤。北风吹雁雪纷纷。

  劝君更尽一杯酒,洛阳亲友如相问,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无故人。一片冰心在玉壶。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

  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及阅读练习 篇2

  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的一些常识。

  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

  2、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教法 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诗中一些字词的运用,学生可能在理解上产生问题,可采用讨论、点拨、联想、想象的方式加以解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应该说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离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王勃在与自己的好友分别时的赠言。前面我要求大家作了预习,改写了这首诗,要求有人物的描写,下面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读他的作品。(一学生读)这位同学仿佛已经把我们带入了那种情景之中,使大家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这首诗了,下面我们就进入对此诗的学习。

  二、 整体感知:

  1、 本诗属于哪种体裁?

  五言律诗。

  2、 回顾关于律诗的知识。

  律诗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以数字来判断是几言。

  三、 正课:

  1、 师范读本诗,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2、 学生齐读,注意把握诗的节奏。

  3、 学生自由朗读,在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揣摩诗歌的感情。

  4、 抽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点评,大家在朗读上共同进步。

  5、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感上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感情比较达观。

  6、 你从诗中的哪句话理解到作者的这种感情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7、 怎样来理解这句话呢?用自己的话来说。

  “只要四海之内知心的朋友时刻关心着自己,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觉得跟近邻一样。”这句话可以说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的共同心声。

  8、 分析其他三联

  (1) 我们来看一下首联。它是在写景吗?或是写什么?

  看似写景,实则劝慰友人。这里出现了两个地点,“我”在长安城可以看到杜少府上任之地“五津”,此番离别并非远别,何必伤感呢?因此,“三秦”是送别地点,“五津”是上任地点。

  (2) 颔联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这句话怎样理解?

  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直接劝勉友人,我们都是外出做官的人,此别为别中之别,不必伤感。

  (3) 颈联则推开一层,转述别后思绪,所以1—6句诗意似悲而作者旷达的胸襟可以显见,怎样理解最后两句呢?

  尾联由前三联层层逼出——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比邻,自当与分别之时不要效仿小儿女的情态,哭泣悲伤。

  9、 背诵

  要求学生默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味,检查背诵效果。

  四、 拓展:

  同学们,结合我们刚才分析诗的方法来看下面几首诗,首先请大家用两分钟时间快速阅读,找出你最喜欢的一首,分析诗人的感情,最后比较诗人之间相同或不同之处。

  五、 作业:

  以杜少府的口吻,以你们自己的感情,回赠王勃一首现代诗。

  六、 板书:

  三秦(送别地点)

  望 并非远别

  五津(上任地点)

  同 宦游(身份)

  知己 豁达、乐观、坦然

  意 心愿

  比邻

  无为 共沾巾

  七、 附:

  送元二使安西 芙蓉楼送辛渐 别董大

  王维 王昌龄 高适

  渭城朝雨邑轻尘, 寒雨连江夜入吴, 千里黄云白日曛,

  客舍清清柳色新。 平明送客楚山孤。 北风吹雁雪纷纷。

  劝君更尽一杯酒, 洛阳亲友如相问,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片冰心在玉壶。 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

  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及阅读练习 篇3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朝两首著名的送别诗,是语文版七年级(上)第6单元第25课《诗五首》里面的两首诗歌。第6单元与第7单元都是文言文诗歌单元。本单元入选的五首唐诗的内容或感慨,或识别,或倾诉,或思念,情感极为真挚。《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送别诗,一首融情于景,凄凉哀怨,一首直抒胸臆,壮阔豪爽,放到一起,行成鲜明的对比,在此对比中,王勃豪爽开朗的胸襟凸现明显。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和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我们学习《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唐朝送别诗,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我国古代送别诗文化,吸收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学会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根据以上分析及课程标准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

  1、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送别诗,体会传统送别诗哀怨凄苦的情感、委婉缠绵的诗风,以及王勃开阔的胸襟、豪壮的诗风。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学会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学习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表达的深厚的友情,感受王勃豁达的气质胸襟,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熏陶。

  (三)、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年代久远,初一的学生自身文化积累不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我就确立了本文的教学重点为: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提高古诗的欣赏能力。确立了本文的教学难点为: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2、初步掌握反衬等一些古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二、说教法: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基于以上理念,我尝试在这一节课中,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的生命对话。

  据此,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1、探究法。分析诗歌关键字词,探究作者情感,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反复朗读,吟诵,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3、对比法。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学习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说学法:

  1、了解相关历史文化背景,进入情境。

  2、反复诵读,达到熟读百遍,其意自现的境界,想象体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接受古代优美的文化熏陶。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用以下的教学步骤来表达教学目的。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通过李叔同的《送别》进行情境导入,渲染气氛,引导学生送说曲中蕴涵的情感,为理解古代送别诗的情感作准备。幻灯片展示两首诗中所指的潇湘、秦(三秦)、五津等地点,让学生对路途的险阻、交通不便有感性认识。

  (二)对比参读,品悟诗情:

  1、学习第一首《淮上与友人别》。

  首先朗读《淮上与友人别》,感受一下诗人的情怀。接着用诗中的词组“愁杀”来概括诗人的情感。反复读“杨花愁杀渡江人”,理解忧愁痛苦的情感。那么诗人又是怎样来渲染这种浓浓的忧伤的呢?引导学生体会杨柳、杨花的反衬作用,以及笛曲和离亭这两种送别的象征,对抒发离愁别绪的情感的作用,反复朗读“君向潇湘我向秦”,感受到了郑谷对友人的深情。

  2、对比参读第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从城阙和风烟这两种景物的对比中体会到作者的伤感,再从“同是宦游人”中的“同”字读出安慰之意,再最后反复引导学生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话,体会诗句中的昂扬奋发。体会王勃豪放洒脱的情怀,从而与第一首形成对比,并体会两首诗风哀婉与昂扬的不同。

  (三)联系生活,感悟升华:

  联系生活,学习王勃的乐观的人生态度,理智处理情感。最后欣赏美国民歌《友谊地久天长》,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情感上的感染与熏陶。

  五、说板书

  板书把两首诗歌内容与风格的差异通过对比的形式简要直观形象地反映了出来,体现古诗情与境的密切联系,体现了教学思路。整个板书设计构成统一的一个整体,让学生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中,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及阅读练习 篇4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离别时,不由生出无限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题目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你认为首联中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第二句点出友人“之任”的处所――风烟迷蒙的蜀地。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寓了惜别的情意。“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这一开笔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一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为全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颔联中诗人是怎样劝慰友人的?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此次友人孤身前往蜀地,远走天涯,举目无亲,更觉惆怅,作者在这里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这两句诗好在哪里?请作赏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感情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则全无悲伤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怎样理解尾联?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及阅读练习 篇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优秀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我班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且所有的课文

  都有背诵要求,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成为必要。

  3.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诗人二十一岁游蜀之前供职长安时期的作品。杜少府:名不详。少府:唐人对县尉的尊称。蜀川:犹言蜀地。又作“蜀州”。《新唐书·地理志》载:蜀州,“垂拱二年析益州置”。垂拱二年为公元六八六年,其时王勃

  已去世十年,故当以“蜀川”为是。

  4.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一些常识。

  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教学难点分析:

  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

  2、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6.教学课时:

  1 / 7

  1课时

  7.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应该说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离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王勃在与自己的好友分别时的赠言。前面我要求大家作了预习,改写了这首诗,要求有人物的描写,下面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读他的作品。(一学生读)这位同学仿佛已经把我们带入了那种情景之中,使大家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这首诗了,下面我们就进入对此诗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1、本诗属于哪种体裁?

  五言律诗。

  2、回顾关于律诗的知识。

  律诗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以数字来判断是几言。

  三、正课:

  1、师范读本诗,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2、学生齐读,注意把握诗的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在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揣摩诗歌的感情。

  4、抽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点评,大家在朗读上共同进步。

  5、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感上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感情比较达观。

  6、你从诗中的哪句话理解到作者的这种感情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7、怎样来理解这句话呢?用自己的话来说。

“只要四海之内知心的朋友时刻关心着自己,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觉得跟近邻一样。”这句话可以说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的共同心声。

  8、分析其他三联

(1)我们来看一下首联。它是在写景吗?或是写什么?

  看似写景,实则劝慰友人。这里出现了两个地点,“我”在长安城可以看到杜少府上任之地“五津”,此番离别并非远别,何必伤感呢?因此,“三秦”是送别地点,“五津”是上任地点。

(2)颔联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这句话怎样理解?

  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直接劝勉友人,我们都是外出做官的人,此别为别中之别,不必伤感。

(3)颈联则推开一层,转述别后思绪,所以1—6句诗意似悲而作者旷达的胸襟可以显见,怎样理解最后两句呢?

  尾联由前三联层层逼出——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比邻,自当与分别之时不要效仿小儿女的情态,哭泣悲伤。

  2 / 7

  9、背诵

  要求学生默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味,检查背诵效果。

  8.课堂练习

  同学们,结合我们刚才分析诗的方法来看下面几首诗,首先请大家用两分钟时间快速阅读,找出你最喜欢的一首,分析诗人的感情,最后比较诗人之间相同或不同之处。

  9.作业安排

  以杜少府的口吻,以你们自己的感情,回赠王勃一首现代诗。

  10.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送元二使安西 芙蓉楼送辛渐 别董大

  王维

  王昌龄 高适

  渭城朝雨邑轻尘,寒雨连江夜入吴,千里黄云白日曛,客舍清清柳色新。平明送客楚山孤。北风吹雁雪纷纷。

  劝君更尽一杯酒,洛阳亲友如相问,莫愁前路无知己,西出阳关无故人。一片冰心

  在玉壶。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11. 自我问答

  诗歌教学,侧重于引领学生进行诗歌的赏析,通过朗诵培养学生感悟诗歌的语感。从而在根本上启迪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3 / 7

  4 / 7

  5 / 7

  6 / 7

  7 / 7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及阅读练习 篇6

  教学目标:

  1.提高朗读能力,背诵累积诗歌。

  2.以朗读中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3.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

  二、作者及相关知识介绍

  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一带)人,与当时的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同样著名,被称为“初唐四杰”。他是著名学者王通的孙子,很小的时候就写得一手好文辞,有“神童”之称,可惜不到三十岁就在渡海时落水而死了。他做过几任小官,却两次遭到斥逐和除名,短短的一生是在坎坷中度过的。留传下来的《王子安集》里,文比较多,诗不足百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要算是他的代表作。

  这首诗点明送别的地点是长安。他曾几次到过长安。这首诗有少年进取的精神,没有消极颓唐的情绪,可能是诗人二十岁以前在长安作朝散郎和任沛王府修撰时所作。少府,是当时对县尉的通称。一作“蜀州”,在今四川省崇庆县。“本文题目应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川”,686年才改为“蜀州”,当时王勃已故10年。“蜀川”,指川西岷江流域一带。

  三、朗读诗歌

  1.听范读,仿读。

  2.指读,指导朗读。(从节奏、咬字、感情、重音等方面来评价)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3.全班齐读。

  四、翻译诗歌

  1.解题

  送杜少府到蜀州上任:之:动词,到的.意思。

  2.结合注释,翻译诗句。

  3.交流难点,翻译全诗。

  少府:官名。

  城阙:皇宫门前的望楼,往往被用来代表京都。这里指唐朝都城长安。

  辅:以……为辅,这里是拱卫的意思。

  三秦:这里泛指秦岭以北、函谷关以西的广大地区。本指长安周围的关中地区。

  风烟: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

  宦游:出外做官。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人认为陆地的四周都为大海所包围,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并邻,近邻。

  无为:不要效仿。

  歧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参考:

  长安的城阙高踞三秦中枢,遥望岷江的五津,隔着无尽风烟。

  你我之间有难忘的离愁别绪,因为彼此都是漂泊流离在外做官的人。

  四海之内若有知心存在,再远的天涯也仿佛近邻。

  不要在我们挥手作别的路口,像小儿女那样情难自禁哭湿佩巾。

  五、诗歌赏析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律诗的四联分别称什么?

  明确:五言律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诗歌中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诗人与送别友人,从题目中看出。

  3.诗的首联写了什么内容,能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表明了诗人与友人分别两地,为诗歌的抒情奠定了基调。

  4.点明分别之意的是哪一联,写出了诗人和友人的哪些共同点?

  明确:颔联。同为不得志游宦在外的知识分子。相同的境遇使他们具有相通的感情——怀才不遇的悲凉之情。

  5.如何理解颈联中的知己与比邻?

  明确:这是对友人的劝慰,也是对友人的激励。表现了诗人广阔博大的胸襟。

  6.如何理解诗歌的最后一联?这一联中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是对朋友的叮咛和鼓舞,也表明了自己坚强乐观的情怀。

  六、拓展

  王勃的其他送别诗:

  江亭夜月送别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查找两首你喜欢的送别诗,并积累下来。

  板书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首联——点明地点

  颔联——离别原因

  颈联——与友互勉

  尾联——宽慰勉励

  惜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