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上册《雨巷》教学设计优秀8篇

时间:2023-10-27 08:26:51 教学设计

  本文是热心网友“goupiaojiutu”整理的高一语文上册《雨巷》教学设计优秀8篇,供大家参考。

高一语文上册《雨巷》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上册《雨巷》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掌握学习现代诗歌的方法,锻炼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喜爱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难点】

  体会文章深邃的寓意。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设置情境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播放《丁香花》,并顺势导入新课《雨巷》。

(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要求学生理解生字词,体会语气。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指导学生如何断句。

  4、感知本文的情感基调以及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学生按语文兴趣小组分组讨论PPT展示的问题串,10分钟时间后,指名学生具体分析问题的答案。

  1、本文描写了哪些意象?创造了怎样的意境?选取这些意象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姑娘象征着什么?

  3、本首诗歌的情感主题是什么?

  4、赏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再一次一起聆听《雨巷》。

(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1、师生共同总结。

  2、举办诗朗诵比赛。

高一语文上册《雨巷》教学设计 篇2

一、学习目标:

  1、吟咏品读,体味诗歌的情感

  2、把握意象,鉴赏诗歌的意境

二、检查预习:

  1、检查学案中自学导引部分,整体感知诗歌

  展示学生的自学成果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读”——反复吟读,体会感情

  2、指导学生朗读诗歌

三、合作交流,深入探究:(品味,感悟)

“品”——分析意象,赏析语言;“悟”——把握形象,加深理解:

  1、本诗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诗中的意象并说说这些意象的作用

(雨巷,丁香,油纸伞,颓圮的篱墙等,这些意象营造了一种低沉,迷濛,凄美的氛围)

  2、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本诗的意境

(本诗通过雨巷,丁香,油纸伞,颓圮的篱墙等意象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暗淡朦胧凄迷的图景,从而表达了作者哀婉,惆怅,凄迷,失落的情感)

  3、品味下列诗句中划线词语或短语的好处

  a、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b、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c、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d、她默默的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e、她静默的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4、诗歌中的姑娘留给你怎样的印象?请结合诗句来赏析

(这是一位清新淡雅,楚楚动人,轻盈空灵,但又幽怨,哀婉,惆怅满腹的江南女子的形象)

  5、诗人为什么希望逢着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而不是其他的姑娘?

(结合丁香花的特点和本诗的感情基调分析;结合本诗的意境来分析;结合诗人内心的情感来分析;深化到本诗的主旨)

四、拓展提高:

  任选《雨巷》中你最喜欢的一两小节改写为散文,要求符合本诗的意境,字数100字左右

(要求:语言优美,意象全面,意境吻合,符合感情基调)

五、小结:

  在这梦一般的叹息中,在那幽幽的眼神里,我们欣赏完了戴望舒的雨巷,在诗歌的王国里我们深刻的体悟到了凄美的哀怨,在缪斯的殿堂里,我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但是在生活中我们要走出迷茫的雨巷,走出迷惘的时代,走出这种迷濛的忧郁,在生活中只要用心,就会寻找到心目中的那个美丽却不忧伤的姑娘

  再次聆听专家的朗读,感受诗歌的魅力

六、布置作业:(二选一)

  1、试比较《雨巷》和《再别康桥》,反复诵读两首诗歌,来体味两首诗的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100字左右)

(一苇之航):

①品读《诗经蒹葭》体味诗歌的节奏美

  蒹葭【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②背诵《再别康桥》第一节和第七节,体味诗歌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2、将下面的一段散文改写成一首现代诗歌,要求符合情境,

  冥色四合,倦鸟投林,归家的牧童横坐在牛背上,信口吹着无韵的短笛我的书滑落在地上,看见他们远去的背影,我想:我也该归去了吧?然而关山重隔,云水茫茫,我将归往何处?

高一语文上册《雨巷》教学设计 篇3

  一、学习目标:

  1、吟咏品读,体味诗歌的情感

  2、把握意象,鉴赏诗歌的意境

  二、检查预习:

  1、检查学案中自学导引部分,整体感知诗歌

  展示学生的自学成果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读”——反复吟读,体会感情

  2、指导学生朗读诗歌

  三、合作交流,深入探究:(品味,感悟)

  “品”——分析意象,赏析语言;“悟”——把握形象,加深理解:

  1、本诗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诗中的意象并说说这些意象的作用

  (雨巷,丁香,油纸伞,颓圮的篱墙等,这些意象营造了一种低沉,迷濛,凄美的氛围)

  2、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本诗的意境

  (本诗通过雨巷,丁香,油纸伞,颓圮的篱墙等意象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暗淡朦胧凄迷的图景,从而表达了作者哀婉,惆怅,凄迷,失落的情感)

  3、品味下列诗句中划线词语或短语的好处

  a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b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c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d她默默的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e她静默的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例句分析a:反复辞格的使用好处是起强调作用,强调雨巷的幽深和深邃,和哀怨的感情基调相吻合;形式上使语调舒缓)

  4、诗歌中的姑娘留给你怎样的印象?请结合诗句来赏析

  (这是一位清新淡雅,楚楚动人,轻盈空灵,但又幽怨,哀婉,惆怅满腹的江南女子的形象)

  5、诗人为什么希望逢着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而不是其他的姑娘?

  (结合丁香花的特点和本诗的感情基调分析;结合本诗的意境来分析;结合诗人内心的情感来分析;深化到本诗的主旨)

  四、拓展提高:

  任选《雨巷》中你最喜欢的一两小节改写为散文,要求符合本诗的意境,字数100字左右

  (要求:语言优美,意象全面,意境吻合,符合感情基调)

  五、小结:

  在这梦一般的叹息中,在那幽幽的眼神里,我们欣赏完了戴望舒的雨巷,在诗歌的王国里我们深刻的体悟到了凄美的哀怨,在缪斯的殿堂里,我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但是在生活中我们要走出迷茫的雨巷,走出迷惘的时代,走出这种迷濛的忧郁,在生活中只要用心,就会寻找到心目中的那个美丽却不忧伤的姑娘

  再次聆听专家的朗读,感受诗歌的魅力

  六、布置作业:(二选一)

  1、试比较《雨巷》和《再别康桥》,反复诵读两首诗歌,来体味两首诗的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100字左右)

  (一苇之航):①品读《诗经蒹葭》体味诗歌的节奏美

  蒹葭【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②背诵《再别康桥》第一节和第七节,体味诗歌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2、将下面的一段散文改写成一首现代诗歌,要求符合情境,

  冥色四合,倦鸟投林,归家的牧童横坐在牛背上,信口吹着无韵的短笛我的书滑落在地上,看见他们远去的背影,我想:我也该归去了吧?然而关山重隔,云水茫茫,我将归往何处?

高一语文上册《雨巷》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掌握学习现代诗歌的方法,锻炼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喜爱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难点

  体会文章深邃的寓意。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设置情境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播放《丁香花》,并顺势导入新课《雨巷》。

  (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要求学生理解生字词,体会语气。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指导学生如何断句。

  4.感知本文的情感基调以及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学生按语文兴趣小组分组讨论PPT展示的问题串,10分钟时间后,指名学生具体分析问题的答案。

  1.本文描写了哪些意象?创造了怎样的意境?选取这些意象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姑娘象征着什么?

  3.本首诗歌的情感主题是什么?

  4.赏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再一次一起聆听《雨巷》。

  (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1.师生共同总结。

  2.举办诗朗诵比赛。

高一语文上册《雨巷》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把握意象,感受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2、掌握“姑娘”的象征意义。

【探究重点】

  1、把握意象,体会诗人感情。

  2、掌握象征意义。

【探究难点】

  把握“丁香”这个意象,体会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体会感情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感情。

  2、思考:整首诗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忧愁、苦闷、惆怅。

  三、局部鉴赏,体会感情

  1、意象:

⑴本诗题目为“雨巷”,全诗为我们展示了一条怎样的“雨巷”?请从诗中进行归纳。

(朗读、思考)

  巷──悠长、寂寥、狭窄、衰败,曲折。封闭,沉闷。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雨──这封闭、沉闷的环境中下着绵绵细雨,这里,没有阳光,没有活力和生机。环境的压抑衬托内心的孤寂、苦闷。

⑵在这条令人窒息的雨巷中,“我”在干什么?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行,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⑶“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又是怎样的姑娘?朗读第二节,回答。

  丁香姑娘──美丽、高洁、忧愁。

⑷“丁香一样地忧愁”,以丁香来表现愁情不是戴望舒的独创,在中国古诗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①写“愁”的名诗名句:

  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璟《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牛峤《感恩多》: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

  丁香结即丁香花蕾。以此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

②以“丁香结”“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来表现忧愁,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

“结着愁怨的姑娘”由丁香之愁过渡到写姑娘之愁。“结”字将抽象的情绪写得具体可感,突出了愁之深(层层紧紧包裹起来)、愁之浓(浓得难以化开)、愁之美(如一个美丽的结,一个忧郁的结)。这是一个愁结,也是一个心结。

③中国古诗中有许多意象,古代文人常常对花伤春,对月伤神,梅、兰、竹、菊是高洁的象征,折一枝柳代表相思离别,诗人为何借丁香来抒发愁怨?

  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但易凋谢,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是写愁的传统意象。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④为什么“我希望逢着”的,是一位“结着愁怨的”、“冷漠、凄清又惆怅”的姑娘,而不是一位美丽、大方、开朗、充满青春活力的姑娘?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继续欣赏。

⑸“我”与“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相逢了吗?结局如何?朗读3~6节。

⑹“我”真的与这样一位姑娘相逢并且又擦肩而过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是假设的情节?为什么连假设的情节都不完美?这又是一个疑问,我们仍然带着这个疑问继续欣赏。

⑺首尾两节都强调了“希望”,首节“希望逢着”,末尾“希望飘过”,由这两个词语可以看出诗人感情有什么变化?朗读体会。

  首节在“悠长寂寥的雨巷”中,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是因为对未来充满希望,渴望着这样一位姑娘与自己相依相伴走完寂寞的旅程;末节在“悠长寂寥的雨巷”中,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地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是“我”在彷徨中思索,迷惘中向往的结果。“我”一方面觉得这样的姑娘不可能出现,另一方面又不愿放弃这种希望,国此是渴求与痛苦的矛盾心情的写照。此时,“我”是继续彷徨,继续渺茫的希望。

  四、象征意义

  为什么“我希望逢着”的,是一位“结着愁怨的”、“冷漠、凄清又惆怅”的姑娘,而不是一位美丽、大方、开朗、充满青春活力的姑娘?为什么连假设的情节都不完美?结合1927年夏天的背景思考,姑娘有无象征意义?

  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曾因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和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象征意义:

  雨巷──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

  我──孤独的彳亍着的彷徨者。

  姑娘──这种美好理想、朦胧的希望。

(幽长寂寥的雨巷中,苦闷忧伤的“我”在痴痴地等待着自己心中的姑娘,她远远地走来,又静静地飘过,将自己从希望的顶峰抛入幻灭的低谷……而这一切竟是“我”幻想的情节!其中又有多少的苦闷、忧伤和无奈!)

  五、再次朗读

  体会诗人的感情

  六、拓展延伸

“丁香”是愁品。李商隐用它来表达愁思,李璟用它来表现愁情,七十七年前,诗人戴望舒用这个传统意象创造了一个美丽忧愁的姑娘,七十七年后的今天,唐磊再一次借用了“丁香”的形象,塑造了一个崇高而感人的形象,请听歌曲《丁香花》:

  丁香花

  唐磊

  口白:暖风吹过的季节,天空飘过丁香雨。山间里,来了一位年轻的女教师。从此,孩子们的生命不再像他们生长的土地一样贫瘠,丁香花开,丁香花落,岁月在她脸上留下痕迹,病魔把无情的双手伸向了她。终于,在那个落寞的秋季,风又吹起,秋风带走了落叶,也带走了她的笑脸。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天空中,却再也唤不回那熟悉的声音。

  唱:你说你最爱丁香花,因为你的名字就是她。多么忧郁的花,多愁善感的人啊,当花儿枯萎的时候,当画面定格的时候,多么娇嫩的花,却躲不过风吹雨打。飘啊摇啊的一生,多少美丽编织的梦啊,这样匆匆你走了,留给我一生牵挂,那坟前开满鲜花是你多么渴望的美啊,你看那满山遍野,你还觉得孤单吗?你听,那有人在唱那首你最爱的歌谣啊,尘世间多少荒芜,从此不必再牵挂。

  七、作业

  运用熟悉的意象,写一首短诗,抒发某种情感。

高一语文上册《雨巷》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感知诗歌的意想及特征。

  2.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

  3.并尝试新诗的写作。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诗的意象及主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设计

  初读诗歌,试着给诗划分节奏,体会其音乐美;

  再读诗歌,初步感受诗人表达的情感;

  自主质疑,提出你在读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过程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检查学生朗读,你觉得在这首诗中弥漫着一种什么样的情绪,请用一个形容词概括。

  学生活动。

  教师引导明确:忧愁、哀怨、惆怅……

(二)品读诗歌,把握意象

  结合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你从诗中哪些地方感受到这种情感?(通过学生的活动引出对意象的把握)

  教师明确:“雨巷”、“油纸伞”、“丁香一样的姑娘”等

(三)赏析意象,把握主旨

  着重品读“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一意象

  诗人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

  学生活动

  教师补充:丁香的花是白色的,也有紫色的,它的花形很特别,一结一结的,人们习惯地称为丁香结。古代文人常以它作为忧愁情绪的代词,它是一种愁怨的代表,是悲伤的情绪(请同学一起看图片)。以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并非戴望舒的独创。李璟的《浣溪沙》中就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的《代赠》诗中也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戴望舒在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再加上丁香开在暮春时节,很容易引发文人的伤春情绪,所以丁香很自然地和感伤连在一起成为孤高、美丽、忧伤的代词。

  你对丁香一样的姑娘有什么不同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活动:讨论、发言

  教师在学生的讨论中适时适当的补充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相关生平,帮助学生理解诗的主旨。

(四)再读诗歌,品味感悟

  在把握诗人情感和诗歌主旨的前提下,再次诵读全诗

(五)教师总结读诗的方法

  1.整体感悟:初读感觉

  2.把握意象:吟读推敲

  3.知人论世(史学价值):拓展阅读。

  4.个性体验。

(六)拓展阅读:

  1.在古典诗词中有很多类似“丁香”这样的意象,如:柳、明月、黄花、杜鹃……,请你选择一两个意象,找出相关诗词,并对诗中意象作简单赏析。

  2.尝试创作一首诗歌,并在诗中用意象来表达情感。

  3.请把《雨巷》与胡适的《两只蝴蝶》作一比较,并作一简单评析。

高一语文上册《雨巷》教学设计 篇7

  一、学生课前预习

  1、阅览相关材料

  收集关于赤壁的历史、关于赋的相关知识。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归纳文章的字词。

  二、作者和解题:

  以苏轼图片导入,由小组学生介绍苏轼的相关经历,教师明确:

  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

  三、第一环节:

  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

  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

  四、第二环节:

  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

  1、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

  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骈句,用心读。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

  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

  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

  五、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师点拨:

  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落实教学目标。

  六、第四环节:

  学生按四组展开讨论:

  1、文章写了怎样的景?

  2、文章写了怎样的情?

  3、文章写了怎样的理?

  七、课堂演练,强化双基(略)

  八、布置作业: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搜集苏轼相关作品(词赋)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赏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体会苏轼对自然的态度。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高一语文上册《雨巷》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及对意象的把握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丁香姑娘这个意象的象征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诵读走近作者,理解主题,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2、教师点拨与学生合作探究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由网络歌曲《丁香花》导入(伴着音乐)

  丁香花,大家并不陌生,我国古诗里就有许多吟咏丁香的名句“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诗人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它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在他们眼中它是美丽、高洁、愁怨的代表。丁香如此那么“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个什么样的女子?让我们一起走进雨巷去看看。

  二、作者介绍。

  (见课件)

  三、赏析全诗。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指导节奏、体会情感),谈谈自己的初始体验。

  师引导:你觉得这是一首什么诗,你认为它美吗,美在何处?

  (二)再读本诗,体会意境

  (课件音配像朗读)

  1、说说你所感受到的《雨巷》的氛围。

  2、同桌交流,找出本诗的意象,体会意境。

  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你能否展开想象勾勒一幅“雨巷”中的图景?

  (三)三读全诗,感悟内涵

  1、根据已领悟的内容,揣测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本诗

  (可提示学生结合诗中的表现内心情感的词语进一步理解)

  2、教师补充介绍必要的创作背景

  指导学生结合背景再读全诗,之后说说自己新的理解和感悟尤其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理解不仅在表层实际意义更应探求其象征义,力求对诗歌内涵多角度思考并鼓励个性化理解。(课件)

  (四)四读全诗,加深感悟

  把情感融入朗读中体会诗歌的“美”,品味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情感。

  四、拓展阅读(课件)。

  戴望舒的早期作品《烦忧》,体会其诗歌创作中的绵长情感及和谐流畅的音节,更全面的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

  烦忧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五、课后作业。

  背诵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