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设计

于《孙权劝学》的教学设计(精彩9篇)

时间:2023-10-29 08:27:33 教学设计

  下面是热心会员“rlp26”整理的于《孙权劝学》的教学设计(精彩9篇),欢迎参阅。

于《孙权劝学》的教学设计

于《孙权劝学》的教学设计 篇1

  内容分析: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人物形象孙权、吕蒙、鲁肃性格鲜明,各具风韵;人物对话富有情趣,虽然短小,但却令人寻味。

  学情分析:

  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翻译课文,并通过朗读了解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2、识记重点字词及其翻译;

  能力目标

  准确朗读课文,正确翻译课文,并通过文章的朗读与分析了解

  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育目标

  教育学生应该学会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文化养料;同时,在自己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应该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 并认真的加以改正。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中国有句古谚:“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见,良药与苦口,忠言与逆耳总是相伴相随的。然而,我认为如果讲究说话的策略,良言却可以被包装上一层甜蜜的外壳,变得易于人们接受,那么将会产生“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的表达效果,这便是语言的艺术与魅力。今天,便让我们一同来学习《孙权劝学》这一堂课,让我们共同步入三国时代,来领略一下古人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采。

  导入新课

  听讲

  二、简介作者生平、创作以及《资治通鉴》的基本情况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借鉴。治平三年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他反对王安石实行变法。元丰八年哲宗即位,召他入京主国政,数月间尽废新法。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集》、《嵇古集》。

  2、《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录30卷。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穿1362年史事。有“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

  组织学生进行材料交流并出示板书

  将课后查阅的资料在班内进行交流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范读课文并对学生进行“如何概括段意”的学法指导

  概括段落大意

  四、准确翻译课文,并识记重点词语

  1、 师生互动进行掌握文章的基础知识:学生设疑,教师答疑;

  2、 教师出示板书,检验讨论结果,并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组织、参与学生讨论,并进行适时指导

  分组讨论:

  1、 设疑;

  2、 翻译文章

  五、揣摩品味课文

  1、 认真朗读课文,试回答如下问题:

  1)孙权劝学的过程与结果分别如何?你查到了那些资料可以说明吕蒙学有所成?

  (过程:指出“学”的必要性: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指出“学”的可能性:“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三国演义》第76回“徐公明大战沔水,关云长败走麦城”等)

  2、 试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完成板书)

  3、 试分析《孙权劝学》与《伤仲永》两篇课文在创作风格以及人物形象吕蒙何方仲永的不同?

  (《孙权劝学》:对话为主,言简意赅;

  《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年幼不学,毫无所成。 )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思考问题

  讨论,回答问题,听讲,记笔记

  六、表演课文

  1、 按原文内容表演课文,尽量使用原文的语言进行对话;

  2、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进行表演,使用现代汉语进行表演;

  3、 将表演的背景设置为现代社会,可进行合理的想象,中心议题应该展示《孙权劝学》一文的现代意义。

  提出表演的要求与规则,并组织学生进行课文剧的表演

  表演课文,评价表演

  七、总结

  同学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我们可以从中获取源源不断的“活水”来充实自己的头脑,武装自己的思想。虽然英雄已去,但他们的豪情与才智却奖被人们永世传诵。还记得《西江月》这首荡气回肠的古词吗?让我们一同来背诵一下,感受历史,激励斗志。

  总结全文,背诵《西江月》

  听讲,背诵《西江月》

  八、布置作业

  学完《孙权劝学》一文,想必你一定有所感触,试结合你对吕蒙的认识写一篇短文,题材、字数不限。

  布置作业

  记录作业

  板书设计

  15、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孙权 → 吕蒙 ← 鲁肃

  (善) ↘ (听) ↓ (证) ↙

  劝

  课后记:本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重点语句,分析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本文语言生动传神的风格。

于《孙权劝学》的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和翻译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旨,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齐读此词,导入新课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二、诵读课文,品评人物

  (一)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学生在自由朗读后,挑战无标点而读)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学生挑战后,明确停顿,再读课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读懂文意,读出感情。

  根据情景,补充对话。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提出不能理解的`句子,揣摩语气。

  权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曰:“ 。”(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曰:“。”(蒙乃始就学)

  鲁肃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齐读课文,根据提示,尝试背诵。

  提示:

  初,权谓曰:“卿今掌事,不可不学!”

  蒙军中多务。

  权曰:“孤卿治经为邪!

  但当,见耳。

  卿言,若孤?

  孤常,自以为。”

  蒙乃。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大惊曰:“卿今者,非复!”

  蒙曰:“,即更刮目相待,大兄!”

  肃遂拜,而别。

  三、大胆想象,深入探究

  “刮目相待”后,请结合文章最后一句,想象鲁肃有何表情、动作、语言?这说明了什么?

  四、课堂小结,畅谈感受

  1、请用“伤仲永,我悟到蒙,我懂得。”的句式,谈

  谈学习了《伤仲永》和《孙权劝学》的感受。

  2、教师明确

于《孙权劝学》的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的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和运用,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希望大家能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地丰富我们的语言宝库,攀登学习的高峰,畅游知识的海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告诉我们学习需“勤奋”的真理。其实“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学习”这个话题的文言文。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

  (1)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听完范读后,全班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2、对着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课文,不明白的地方相互讨论研究,自读理清课文情节。

  ◆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不要求字字句句直译,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来完成,即:翻译出文章的大意就可以了。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以“提问”形式,落实文言实词、虚词和重点语句的大意。(板书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请位同学复述故事大概内容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3、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再一次理清课文。

  4、把本文改编为课本剧,请四位同学上台表演。(课前已做好准备)

  三、课文研析

  ※根据“自学导题”,以讨论方式自学课文。

  (1)孙权为什么要劝说吕蒙学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孙权是怎样对吕蒙进行劝学?

  (3)本文是怎样证明吕蒙学有成就的?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证明?(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侧面描写)

  (4)试分析课文人物形象。(孙权—关心部下、耐心规劝,吕蒙—虚心接受听取别人的意见)

  (5)这则历史故事有什么深刻意义?(通过这则故事可以告诉我们开卷有益,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四扩展训练

  ※在课堂练习本上解释“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五、总结

  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大家谈得非常好。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最终由“吴下阿蒙”变得令人“刮目相待”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学习本文后,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于《孙权劝学》的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朗读课文,理清故事发展脉络,把握主题;准确翻译文言词句

  2、技能目标: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体会对话描写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文中吕蒙刻苦学习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体会对话描写的作用

  2、学习文中吕蒙刻苦学习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

  教学难点 合作探究文中语言,体会人物特点。

  学情分析

  学生掌握文句的基础上,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翻译课文,课件。

  教学过程:

  结合学科特点,体现单元组教学环节,学习内容,时间预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自主学习设计,问题探究,单元组合作,同层竞争,人人参与,精讲足练,联系实际,点拨升华, 集体备课 个人备课

  一、导入新课,同层展评:

  朗读课文,并流畅准确的翻译。(5分钟)

  二、结合学习建议,学生自主学习:(10分钟)

  1、朗读课文,理清故事发展脉络,把握主题;

  2、准确翻译文言词句

  3、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体会对话描写的作用

  三、学生同层交流,小组展示、质疑问难(10分钟)

  四、师生共同探究,构建知识体系。(15分钟)

  (一)关键词句的翻译

  1、关键词语:

  当涂:当道,当权 岂:难道

  邪 :相当于“耶”表反问语气 “吗”

  但:只 见:知道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或谋略

  关键语句

  1)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蒙以军中多务辞

  2)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让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

  3、积累成语:(2分钟)

  吴下阿蒙: 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比喻才识尚浅。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二)理清故事发展的脉络,把握主题

  理清文章发展脉络

  1、a.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b.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c. 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学法指导:再细读课文后完成。

  总结:文章围绕学展开,出现的三个人物分别是:

  孙权 学--吕蒙 学—鲁肃 学

  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文章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进行人物的表达的?

  2、孙权的话表现了对吕蒙的什么态度?从文中找出,仔细分析

  3.吕蒙读书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4.结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猜一猜吕蒙说这话时,是什么语气和心情?

  5.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总结一下人物形象吗?

  (四)拓展延伸:

  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五)、当堂检测(5分钟)

  (六)、作业设置:(1分钟)

  必做:同步一、二、能力迁移一;

  选作:能力迁移:二

  学科知识构建与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劝学 就学 赞学

  孙权 ——→ 吕蒙 ←—— 鲁肃

  (善劝) (肯学) (爱才)

  吴下阿蒙 ————→ 刮目相待

  启示:肯学、勤学

  写法:对话描写

于《孙权劝学》的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

  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清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二。

  板书

  孙权劝学

  《资冶通鉴》

  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于《孙权劝学》的教学设计 篇6

  孙权劝学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熟读全文2掌握词语3、疏通文意

  一、导入:有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它能够概括本文的内容,试问是哪个成语?

  二、了解作者、作品: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了解主要人物: 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孙权的大将。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孙权的谋士。

  查字典,弄清下列字读音。

  朗读要求。朗读文章可分为三步: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第二步读出句意,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第三步结合内容,自由朗读,力争表演 .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注意:断句 读音 语气读 1、权吕蒙曰2、卿当涂掌事3、蒙以军中多务4、自以为大有所益5乃始就学6、大兄见事之晚乎

  齐读课文,在疑难字词上做记号

  关键词语: 当涂:当道,当权 :难道

  :相当于“耶”表反问语气 “吗” :只

  :知道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或谋略

  成语 吴下阿蒙: 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比喻才识尚浅。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关键语句1、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蒙以军中多务辞

  2、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让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

  考考你:1、初,权谓吕蒙曰

  今当涂掌事

  蒙辞以军中多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孰若孤

  自以为大有所益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博士:古义 今义

  b、但当涉猎

  但:古义 今义

  c、见往事耳

  见:古义 今义

  d、既更刮目相待

  更:古义 今义

  3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结合注释,分组讨论把课文译成白话文

于《孙权劝学》的教学设计 篇7

  《孙权劝学》《祖逖北伐》结课即兴拓展(实录)

  执教者:本论坛老师 唐苇

  讲完语文版八上第六单元古文二则:《孙权劝学》《祖逖北伐》,课后练习处理完了,还有不少时间,于是我即兴来了下一段:

  师:“同学们,这两篇文章都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老师说过,他的这本书是想给谁看的呀?”

  生齐:“皇帝。”

  师:“好,今天你们读了其中两篇,也是皇帝了。”

  师做下跪状:“臣向各位‘小皇帝’请安!”

  学生哄笑。

  师:“敢问各位皇帝,读懂了吗?”

  生兴奋地齐声:“懂了。”

  师:“好。先就《孙权劝说》来说吧,你们如果真是皇帝,应该得到什么借鉴呢?”

  学生沉默。

  师:“换句话说,有什么启发什么认识。”

  生:“要关心手下人。”

  师:“怎么关心,把自己的王位让给他?”

  生:“不是,让他们多掌握知识。”

  师:“哦,在学识上关心手下人。对,皇帝手下的人有了知识就能帮助他治国了,孙权真聪明。”

  师:“还有吗?”

  学生沉默。

  师提示:“如果孙权是个不学无术的君主,吕蒙会听他的吗?”

  学生齐声:“不会”

  师:“为什么?”

  生:“只有自己有知识,才能说服别人。”

  师:“哦,这么回事。事事要从自己做起,才能给别人树立榜样。臣懂了,各位皇帝,你们懂么?”

  学生们快活地大声:“懂……了!”

  师:“那从《祖逖北伐》中皇帝们又能得到什么借鉴呢?”

  下课铃响。

  师:“哦,各位皇帝累了,容臣告辞,明日上朝再来聆听。”

  ……

  第二天上课。

  师:“我们接着上堂课的问题来讨论,如果一个皇帝读《资治通鉴》,读到《祖逖北伐》,他会想到什么呢?大家先讨论五分种。”

  学生讨论。

  师:“谁来先说?”

  生:“要重用人才。”

  师:“哦,哪重用唐老师吧,唐老师在唐朝就是人才了。”

  学生哄笑。

  师:“这种认识应该与文章有关系吧,文中有重视人才的内容吗?”

  生:“有,司马睿重用祖逖,派他北伐。”

  师:“是这样吗?大家看书,谁看懂了谁举手。”

  学生看书。

  一生举手:“司马睿并不想北伐,是祖逖自己组织军队北伐的。”

  师:“很好!读得细心。其实,祖逖确也是人才,司马睿没有给他军队,没有重视 他。如果他早点主动派祖逖去北伐,不会‘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了。这也可以从反面来说明重用人才是重要的,所以文中是有这个内容的。”

  师:“皇帝们读了这篇文章还能认识到什么,借鉴些什么呢?”

  学生沉默。

  师读:“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

  师:“大家想一想,皇帝们读到这一段,会想到什么?”

  学生思考,片刻有生举手。  

  生:“要内部团结,才能打败敌人。”

  师:“对,文中说到‘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这也是从反面来说明的团结是重要的。孟子就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同学们,干什么事,都要团结一致啊。”

  师:“还有没有要发言的?不是皇帝的人读了这篇文章,应该也有很多感受。”

  学生们纷纷举手。

  生:“祖逖少有大志,后来率军北伐,说明要从小立志,长大才能做大事。”

  生:“闻鸡起舞的故事告诉我们,为了实现理想,要刻苦努力,不怕吃苦。”

  师:“好,说得非常好。还有吗?”

  学生思考,沉默。

  师:“老师补充一点吧。晋被戎狄侵犯,祖逖挺身而出,主动带兵北伐。我们应该想到,一个人要时刻考虑到国家的安危,在危难之时,敢于身负重任,为国报效。有一句古代名言,同学们知道吗?一起说。”

  生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师:“对,天下兴亡,你我有责。”

  师即板书:天下兴亡,你我有责。

  师:“同学说得很好,说了,还要去思考啊。今天听各位皇帝的一席话,微臣胜读十年书啊。“

  学生大笑。

  师:“还没下课,大家自由读课文,准备背诵。”

  学生读书……

于《孙权劝学》的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的朗读课文,能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课文;

  (2)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二、教学重点

  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三、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确实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说过这样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对于孙权,我们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了解他的其他方面。

  现在,我们学习《孙权劝学》(板书《孙权劝学》)。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涞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集》。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2.范读课文,请听清字音,明确停顿;3.我们大声自由朗读;

  4.提示字音,卿(qing) 涉(she) 孰(shu) 遂(sui) (为wei 更geng)多音字;

  5.找出通假字途、涂,邪-耶,表反问语气,语末助词,译成“吗”;

  6.下面我们齐读;

  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我们了解一下,看注解①。再找人读。

  7.请同学们结合注解疏通文意;

  8.四人一组,找出小组问题,自己的问题在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一组一个代表,说不全的可以补充。

  9.重点句子,找出,画出,对不懂的字句或字义,找开课件,用黑色加粗的条纹加重;

  10.在译句子时重点词不能漏译;

  咱们对号入座,调整顺序的有,蒙辞以军中多务,博士一词是官名,可以留用(国号、年号、官名、人名、书名等可以照录不译);

  11.文言中古今异译,但:只,只是,今是转折性连词;

  12.找一找古今异译的词;

  13.文言文译文五字法,展示课件,并找人读取;

  14.一起朗读课文,出示课件中的四幅图,(一、孙权劝吕蒙学习图,二、孙权现身说法图,三、鲁肃与吕蒙论议图,四、吕蒙与鲁肃结友图)。

  研讨:怎样读出语气?

  因为这篇文章是写人叙事的文章,要读出语气,就要从读言上下功夫,我们看看孙权的语言,我们结合孙权的身份。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郎,孤学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第一句,严励、关心的语气;

  第二句,怒气;

  第三句,语重心长,现身说法。

  这一段,孙权饱含关怀、苦口婆心的劝告吕蒙,我们认为孙权是一个什么性格特点的人?

  孙权,爱惜人才,好学,关爱部下,善劝

  我们再看吕蒙,坦诚、豪爽、知过能改、肯于努力学习、能听取意见;

  鲁肃,论职位、论才能都高于吕蒙,爱才、敬才、有礼;

  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师生之间互动)

  文中出现了两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找同学造句子。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学识尚浅。现在多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四、拓展升华

  关于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也不少,请找出一两则,如:“读书破尤卷,下笔如有神”,“书到用时方恨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知识就是力量”,“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结合我们所学的《孙权劝学》,想想我们该怎样对待学习。

  板书:

  孙权    劝   吕蒙    赞     鲁肃

  爱才        坦诚          爱才

  关爱部下      豪爽          敬才

  善劝        知过能改        文人雅士

  好学                    有礼

于《孙权劝学》的教学设计 篇9

内容分析: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人物形象孙权、吕蒙、鲁肃性格鲜明,各具风韵;人物对话富有情趣,虽然短小,但却令人寻味。

学情分析:

  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翻译课文,并通过朗读了解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2、识记重点字词及其翻译;

能力目标:

  准确朗读课文,正确翻译课文,并通过文章的朗读与分析了解

  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育目标:

  教育学生应该学会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文化养料;同时,在自己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应该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 并认真的加以改正。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中国有句古谚:“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见,良药与苦口,忠言与逆耳总是相伴相随的。然而,我认为如果讲究说话的策略,良言却可以被包装上一层甜蜜的外壳,变得易于人们接受,那么将会产生“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的表达效果,这便是语言的艺术与魅力。今天,便让我们一同来学习《孙权劝学》这一堂课,让我们共同步入三国时代,来领略一下古人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采。

  二、简介作者生平、创作以及《资治通鉴》的基本情况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借鉴。治平三年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他反对王安石实行变法。元丰八年哲宗即位,召他入京主国政,数月间尽废新法。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集》、《嵇古集》。

  2、《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录30卷。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穿1362年史事。有“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范读课文并对学生进行“如何概括段意”的学法指导概括段落大意

  四、准确翻译课文,并识记重点词语

  1、 师生互动进行掌握文章的基础知识:学生设疑,教师答疑;

  2、 教师出示板书,检验讨论结果,并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组织、参与学生讨论,并进行适时指导

  分组讨论:

  1、 设疑;

  2、 翻译文章

  五、揣摩品味课文

  1、 认真朗读课文,试回答如下问题:

  1)孙权劝学的过程与结果分别如何?你查到了那些资料可以说明吕蒙学有所成?(过程:指出“学”的必要性: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指出“学”的可能性:“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2、 试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完成板书)

  3、 试分析《孙权劝学》与《伤仲永》两篇课文在创作风格以及人物形象吕蒙何方仲永的不同?(《孙权劝学》:对话为主,言简意赅;《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方仲永:年幼不学,毫无所成。 )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思考问题。讨论,回答问题,听讲,记笔记

六、表演课文

  1、 按原文内容表演课文,尽量使用原文的语言进行对话;

  2、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进行表演,使用现代汉语进行表演;

  3、 将表演的背景设置为现代社会,可进行合理的想象,中心议题应该展示《孙权劝学》一文的现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