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以下是会员“hehuizhijia”收集的九年级物理《电阻测量》教学设计(精华3篇),欢迎参阅。
九年级物理《电阻测量》教学设计 篇1
2019-2019年九年级第二学期物理教学设计
教学计划决定着教学内容总的方向和总的结构,并对有关学校的教学、教育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活动校外活动等各方面作出全面安排。下文为您准备了九年级第二学期物理教学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其一切现象和规律都源于生活、生产实践之中,所有新颖有趣的实验和新奇美妙的现象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引导学生探索物理规律,学好物理知识的重要方法。物理实验的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有别于直观的理论教学,又必须以理论教学为指导。课堂上实验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优劣,因此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关于演示实验的教学
演示实验一般是指在课堂上配合教学内容由教师操作表演的实验。演示实验是向学生提供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所必备的感性材料,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实验方法的学习起示范作用,有助于学生深化和巩固所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对演示实验的教学要符合下列要求: 演示实验首先必须确保成功性
演示实验的直接目的是把物理现象复制一遍,让学生亲眼目
第1页/共4页 睹或自身感受到物理现象的效果,同时把产生这种现象的方法告诉学生。只有确保演示成功,目的才会达到。决定演示成功与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要的是掌握实验的原理,抓住关键。如在大气压一节中进行纸杯托水的演示,当纸片盖住杯口后,不能让空气进入,这是关键。又如在惯性一节进行纸条从杯底抽出而纸杯不动来说明惯性的存在的演示,在抽纸条时速度要快,这是关键。如果演示不成功,学生就会感到失望,对老师的讲解不信任和失去学习的兴趣。演示现象必须明显、直观,可见度大
演示实验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物理现象有清晰的了解。在进行演示实验时要让全班同学都看见,而且要看清楚。因此演示的现象一定要
清楚、直观,可见度大。所用的仪器要足够大,灵敏度要高。仪器置放的位置要达到一定的高度,使全班同学足以看清。个别实验无法满足上述要求时,应让学生代表靠近观察,然后由代表作实况报告,如在做冰的熔解实验中就可采用这种方法,事实证明效果较好。在教学中可能一节课要做几个演示实验,这就要求突出每个实验的重要性,如暂不用的仪器不要拿出来,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对于不明显的现象可采取背景衬托和演示的方法,想方设法的使学生观察到明显、清晰的现象。例如在观察压强计里水面升高或下降的实验中,可以将水染红,并在U型管后面衬一划有横线的白屏
第2页/共4页 作为背景。又如在演示磁体的磁场时可采用幻灯投影的方法,使学生对磁感应线产生深刻的认识。演示的器材结构要简单,操作要方便,推理要简单
演示实验简便易行,操作方便,得出结论的推理简单易被学生接受。如在讲摩擦起电时可利用学生手中的塑料铅笔与干燥的头发相摩擦来吸引轻小的纸屑;又如在讲压力作用的效果跟那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可利用一端削尖的铅笔,让学生用大拇指和食指夹住铅笔同时用力,由凹陷程度的不同学生很容易的便得出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越明显的结论;再如在做验证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中可让学生把一普通的喝水玻璃杯顶在嘴上,吸气后杯子不下落的现象即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这样利用学生身边的小事来说明物理上的问题,简便易行,同时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感到自己生活在自然科学之中,周围到处存在在着物理知识,增强了亲切感,易使他们接受知识和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分析研究周围的事物。2.关于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
学生分组实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进行观察、操作和思考的实践活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良好素养的重要教学形式。因此为了搞好分组实验教学,首先必须培养好学生良好的实验素养及习惯。初中的学生年龄小,自制力不强,又没有实验基础。有的甚至认为实验只是
第3页/共4页 玩玩而已,学生实验较难组织,效果也不理想。因此一开始就应要求学生做到: 实验前必须完成预习内容
实验预习是保证学生进行正确操作并获得正确结果的前提。通过实验前的预习,学生对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及仪器的使用有了正确的认识,在实验过程中才会做到心中有数,目的明确,从而提高实验的质量。
进入实验室后必须要求学生按分好的实验小组坐到相应的实验桌前,不得乱动器材
由于班内的人数较多,可能实验的器材较少,所以必须合理的分组,一般34人为一组,按优、中、差三类学生平均搭配,做到取长补短,协助分工,一人操作,一人读数,一人计录,并设立实验小组长加以监督,这样就不会出现乱哄哄的场面。
希望为大家提供的九年级第二学期物理教学设计,能够对大家有用,更多相关内容,请及时关注查字典物理网!
第4页/共4页
九年级物理《电阻测量》教学设计 篇2
电磁铁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知道电磁铁的结构并能自制电磁铁
2.了解电磁体磁性强弱跟线圈匝数和电流大小的关系
教学准备:
电磁铁、电池、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大铁钉、漆包线、大头针、导线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设置情景
桌上有一堆大头针,请同学们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能快速地把大头针捡起来放到盒子里而又不被扎到手(旁边有一磁铁)?(请一名学生上来演示: )
然后老师手掌中藏着一个电磁铁同样把大头针吸起来又很轻松的放到盒子里。问:这是怎么回事?
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录象。视频资料:电磁起重机
(放到把废钢铁吸起来时停顿)问:起重机把废钢铁吸起来了,它是利用了什么性质?(生答: )
视频播放完后,问:起
重机吸起废钢铁后又发生了什么情况?(生答: )
这个起重机里用的是永磁体吗?为什么?(生答: )
实际上它应用到的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的内容——电磁铁。(显示课题)
二、新课教学
1.探索电磁铁的工作原理
我们把插有铁心的螺线管称为电磁铁。
板书(屏显):1.电磁铁:带有铁芯的螺线管。
在同学们的桌子上就有一个电磁铁,请同学们先观察它的构造,然后动手做一做:怎样才能利用它把大头针吸起放到另外一处?(可用摄像头记录某一组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先给电磁铁通电,才能把大头针吸起来;然后又断电,才能使得大头针被放下。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电磁铁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生答:)
板书(屏显):2.工作原理:电流的磁效应。
2.自制电磁铁
同学们能不能仿照模型自己做一个电磁铁呢?(把学生手上的电磁铁收回)
问:我们需要哪些器材呢?
(学生能答出——要追问选的器材用来代替电磁铁的哪个部件或有什么用?
学生不能答出——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
铁钉,它用来干什么?为什么要包上纸?
漆包线,用来干什么?)
板书(屏显):3.结构:线圈、铁芯(图片)
问:如何证明同学们自制的电磁铁有用呢?(生答:看能不能把大头针吸起来)
赶快动手,看谁做的电磁铁吸的大头针多。各组学生利用选择的器材自制一个电磁铁去吸引大头针。然后挑选吸起大头针不同的若干组,让他们展示本组的成果。
3.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哪些因素有关
问:刚才有的组吸得多,有的组吸得少,这说明什么问题?(生答: )
问:为什么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不同?电磁铁的磁性强弱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提出猜想并说明理由。
猜想:1、线圈的匝数 2、电流的大小……
请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引导学生分析,注意控制变量
①你选择哪些器材?
②如何判断电磁铁磁性的强弱?
③怎样控制变量?
④怎样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教师巡视,注意解决出现的问题。
步骤1: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通过线圈中的电流,观察大铁钉吸起大头针的多少。请一组说出他们得到的结论,然后问其他的组是否也得到一致的结论,还有没有不同的结论。
步骤2:保持通过线圈中的电流,改变线圈的匝数,观察大铁钉吸起大头针的多少。请一组说出他们得到的结论。(提示学生可以寻求其他组的帮助,电池个数不同的两个组可以相互合作,共同探究)
九年级物理《电阻测量》教学设计 篇3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亲身体验,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物理教学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发展能力,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终身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教材地位作用分析:本节课处于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第四节。本章整体学习能量知识,前面学习了《机械能》、《内能》。这一节是将机械能与内能进行结合,学习两种能量的转化及生活应用。同时本节也是对改变内能的方式的补充,所以学好前三节知识是前提,学好本节知识是对前面知识的提升和应用。
3、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2、通过视频了解热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3、知道四冲程内燃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过程方法目标: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提高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1、了解内能的利用在社会发展的意义
2、通过探索性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培养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本节重点为:认识到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其他形式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难点是:通过观察、分析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例,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不会时,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些问题台阶,帮助学生逐步通过现象分析到本质。在对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情况分析时(外界对物体做功时内能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时内能减小)通过实验归类,进行突破。对热机的工作原理这个重难点突破方法上,我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刺激:有视频、有自主学习课本、有问题引导合作讨论、有模具针对点观察(曲轴的转动情况)。调动学生的各种学习机能来主动学习。
5、教法
实验探究法、视频辅助法、指导读书法、问题引导法。运用实验探究法能更好的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同时还能让学生亲身体验。视频辅助法把不容易展现的汽油机工作过程全方面多角度的展示给学生,弥补了模具小、可视性差的缺陷。指导读书法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阅读课本时教师通过问题引导,使自主学习更具指向性,目标性更强。对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教师通过针对点专门突破讲解。
6、学法实验法、观察法、阅读法、讨论法。这些方法的应用都是为了让学生限度的参与教学,做学习的主人,自己参与,自己解决。
二、教学准备:利用铁丝、铅笔、图钉等随手可得的器材让学生动手体验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演示两个实验空气压缩引火仪、电子式火花发生器、酒精、小瓶,学生体会归纳内能与机械能的转化。利用汽油机模型、观看汽油机工作视频,物体与视频资源结合,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学习。
教 学 过程
教学步骤
教 师 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新课引入
ppt图片导入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什么?
图片情境导入:为什么汽车高速行驶时,轮胎的温度会升得很高?
火箭上天,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
寻找图片中改变内能的方式,复习回顾旧知
复习旧知,引出新课题。
二、新课教学
1、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活动与演示:
(1)把图钉按在铅笔的一端,手握铅笔使图钉在粗糙的硬纸板上来回摩擦,用手触摸一下摩擦的地方,有何感觉?图钉的内能变化了吗?
(2)小组活动:弯折铁丝十余次,用手指触摸一下弯折处,有何感觉?铁丝的内能变化了吗?
(3)学生演示:空气压缩引火仪,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提问:在刚才的活动中,物体增加的内能从何而来的?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在克服摩擦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减少,内能增加,即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板书: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做功
提问:(1)采用哪些办法可以使铁丝温度升高内能增大?这些方法中,哪些是采用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的?哪些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的?
学生举例,如:放在太阳下晒;在石头上摩擦;放在热水中烫;放在火上烧;用锤子敲;用力反复弯折等。
(2)仅凭铁丝温度升高内能增大这一现象,能否断定是通过热传递方式还是做功方式来实现的?(做功与热传递的等效性)
(3)你能再举一些通过做过来改变物体内能的实例吗?(钻木取火;飞船自由下落时温度升高;)
区别:热传递方式是内能的转移过程,能的形式没有变;而做功方式是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能的形式已经发生改变。
2、热机
(1)热机中的能量转化情况
演示:演示点火爆炸实验。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 分析能量转化情况:化学能 内能 机械能
结论:酒精燃烧后的燃气对外做功,燃气的内能减少,转化成机械能。
(2)汽油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热机:是将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燃气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观看视频:汽油机的工作过程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设问:
(1)汽油机的主要结构是哪几部分?名称各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
(2)汽油机完成一个工做循环要经历几个冲程?分别是什么?
(3)每个冲程的特点是什么?(从气门的开闭和活塞的移动角度分析)
(4)这四个冲程都有能量转化吗?如果有分别是怎么转化的?
(5)汽油机完成一个工做循环曲轴旋转 圈,活塞往返 次,四冲程内燃机只有冲程对外做功,其他三个冲程靠完成。
第5个问题教师利用模具进行突破。
用考一考的方式来考察对汽油机的学习效果,用超链接制造出翻翻看的效果.
3、阅读:了解热机的发展历程。向学生补充一些蒸汽机、燃气轮机、涡轮喷气发动机、火箭发动机的初步知识。
4、小结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做一做
看一看
学生思考,内能的增加是通过什么方式?
归纳这三个活动的共性:做功,并且是外界对物体做功
学生举例
指导学生总结热传递与做功改变内能时的区别。
分析能量的转化情况
思考:与前三个试验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看视频
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后经过小组讨论再回答
学生自主学习,互动交流后填写答案
通过多个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并归纳总结。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
三个活动分别对应:克服摩擦做功、压缩做功,让学生总结共性,学会归纳的方法。
让学生明白:新旧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进行归纳,寻找异同
由点火爆炸试验引出热机,同时与前面知识做一对比。让学生分清机械能与内能转化包括两种情况:外界对物体做功与物体对外界做功
先通过视频让学生对汽油机有一个整体认识
再通过问题驱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寻找答案
课堂练习
1、如图所示是热机的四个冲程,其中属于做功冲程的是( )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
2、汽油机工作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冲程是( )
A.吸气冲程 B.排气冲程 C.做功冲程 D .压缩冲程
3、汽油机在压缩冲程中,工作物质被压缩,气缸中气体的( )
A.压强增大,温度降低 B.压强增大,温度升高
C.压强减少,温度降低 D.压强减少,温度升高
作业布置
练习册21页1-----10题
板书设计
第四节 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1)
一、 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克服摩擦做功 外界对物体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 压缩体积做功
二、 演示点火爆炸试验:物体对外界做功,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三、 热机: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