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六年级教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优秀6篇 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套教案

时间:2023-08-10 08:08:55 六年级教案

  【导语】以下是热心网友“zenkanzen”收集的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优秀6篇,供大家参阅。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工整地书写11个生字,理解“晶莹、恩赐、节制、枯竭、滥用、威胁、指望、破碎、和蔼可亲”等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说出课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课文中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联系实际思考,“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句话的含义,认识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是迫在眉睫的事。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体会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让学生从心灵深处认识“只有一个地球”,从而树立起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意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读懂课文介绍了地球哪些方面内容,学习文中说明方法、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1.宇航员拍摄的地球图片

  学生仔细观察图片,然后结合自己对地球的了解,同桌间相互交流。

  2.引入新课,板书课题,(板书:只有一个地球)齐读课题。

  3.释题,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只有一个地球”?是一个怎样的地球?

  4.明确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些方面内容?有哪些让你感触最深?是什么感触?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触?

  (2)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初读课文、读后交流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就自己感触深的词语、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课文写了地球哪些方面的内容?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与修辞手法?

  3.全班交流(围绕课文写地球哪些方面内容,交流感受、说明方法、修辞手法),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重点内容。板书:美丽壮观、和蔼可亲,渺小资源有限,生态灾难无处可去,精心保护

  4.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看出这篇文章是关于环保主题的,文章先讲了地球的美丽与可爱,接下来又讲了地球上资源有限,人类的一些行为会造成生态灾难。如果地球被破坏,人类将别无去处。最后提醒人们要保护地球。

  三、再读课文,把握内容

  1.根据板书的内容,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生概括内容后,老师引导学生说出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四、朗读课文,互相评价

  1.想一想,应该怎样来读这篇课文?

  2.读给同桌听,然后相互评价。

  3.指名一位同学读给大家听,师生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书写生字词语。

  2.抓重点词句,深入研读课文。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诗歌,导入新课

  1.学生齐读诗歌《地球累了》(节选),读后谈自己的感受。

  2.教师总结,导入新课:那是一种心理的纠结,那是对人类愚昧无知的感叹,那是一种对环境的忧虑。宇航员遨游太空,也发出感叹。读出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二、围绕感叹,研读课文

  1.地球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1)学生齐读宇航员遨游太空所见的地球。

  学生齐读:“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2)联系实际,认识“地球太容易破碎了”这一观点。

  补充资料: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的破坏,以及带来的后果。(臭氧层对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有极强的吸收作用,能吸收高强度紫外线的99%,从而挡住了太阳紫外线对地球上人类和生物的伤害。一旦臭氧层遭到破坏,紫外线便会增强,则全球气候会变暖,人类生命健康堪忧。)

  2.地球的“渺小”

  (1)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就像一叶扁舟。

  (“宇宙”与“扁舟”对比,想象出地球的渺小。)

  (2)结合地球的一些实际数据,认识“地球太容易破碎了”这一观点。

  半径:约六千四百千米

  表面积:大约亿平方公里

  世界人口:截止到20xx年1月4日,全世界有亿人

  陆地面积:亿平方千米

  可供人类居住:约亿平方公里

  3.地球“自然资源有限”

  (1)矿物资源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无私地、慷慨地向我们提供矿产资源。体会地球太可爱了。

  (2)联系实际,人类不加节制地开采矿产,必将加速矿产资源的枯竭。那时人们将没有煤、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人类需要的工业原料就没有了,进而认识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4.地球的“生态灾难”

  (1)人类生活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服务的。何为“本来”?去掉“本来”,读出地球的可爱;加上“本来”,读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2)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主要有哪些?联系实际展开会议与想象,体会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污水排放,乱砍滥伐,捕杀野生动物,废气排放,滥用化学品等。并由此展开联想,想到不堪的后果。

  三、层层深入,得出结论

  1.科学家证明什么?是何意?科学家设想什么?是何意?

  (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四十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说明人类要保护地球;科学家设想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这是为了让读者想象,假如有移民基地,人们都去居住也是不可能的事情,进一步突出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2.展开想象,说说人类别无去处的结果?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列出保护地球切实可行的办法。

  四、书写字词,拓展练习

  1.正确工整地抄写课后11个生字,15个词语。

  晶莹、遥望、恩赐、慷慨、毁坏、目睹、交错、贡献、节制、枯竭、滥用、威胁、指望、破碎、和蔼可亲

  2.谈谈对“如何去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的想法。

  板书内容

  只有一个地球

  美丽壮观、和蔼可亲,渺小

  资源有限,生态灾难

  无处可去,精心保护

小学语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回忆课文主题,读懂故事。

  2、感悟哲理,真正做到启心灵之智,示行为之范。

  设计理念:

  1、体现“以链接内容为起点,拓展学生视野,使课堂向课外延伸,阅读与表达相结合”的教学思想。依据“感知——理解——积累——运用”的教学程序,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2、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体现小学语文“阅读引路——链接拓展”式阅读教学,彰显教材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梳理本单元所学课文。

  1、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2、每篇课文中主要告诉我们哪些人生的道理?

  学生思考并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展示课件

  (1)做人也须像梅花那样,品性高洁,不媚俗,不唯上,永葆自己内心的清静纯洁。——《卜算子·咏梅》

  (2)陷入绝境时要沉着冷静、机智果断。——《跳水》

  (3)以“清贫”生活为乐,无论革命事业处于何等困境,始终坚持信念,不彷徨、不动摇、不退缩的崇高气节。——《清贫》

  (4)“吃得下饭,睡得着觉,笑得出来。”看似简单的愿望,但要想真正达成,也需要长时间的心性修养。——《儿子的采访》

  (5)“人生的担子不管有多重,咬紧牙,挺住!”——《挑柴》

  二、阅读本次链接的三篇文章,用“感言”的形式表达对三篇文章的理解和得到的启示。

  展示课件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课件展示):

  1、《听的艺术》:做每一件事都有一个路径。

  2、《方法》:听话不要听一半,

  更不要把自己的意思强加到说话人的头上去。

  3、《爱的诠释》:爱的智慧的诠释就是应“需”而为。

  在该环节教学中,教师既要指导学生读懂古诗,也要注意每篇文章最后的起“点睛”作用的话,并由此进行思考,谈感受,写“感言”。

  三、拓展延伸,链接生活。

  生活中有很多细微的事件给人启迪、耐人寻味。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观察,细心体会,真心感悟,随时记录。

  展示课件

  学生可以自己谈一谈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小学语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通过写研究报告,培养学生反思总结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运用资料的能力。表达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掌握研究报告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引发话题。 同学们,这一单元的课文引导我们感受花的风姿,体会花的风情,品味花的风情花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享受,也激发了我们观察,研究花的兴趣。今天我们来谈谈你们是怎么研究这个主题的。

  二、分组交流,谈谈自己的感受。 以小组为单位,先小组内交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想研究这个问题?小组是怎样研究的?有什么研究结果?要求学生说清楚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三、全班交流,相互借鉴。 引导学生关注,是否说清楚了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研究的结论是否合情合理。

  四、复习研究报告写的方法

  1、帮助学生明确写研究报告的意义。 写研究报告可以提高自己分析生活现象的能力。记录自己参与实践的过程和体验。

  2、出示范文,复习研究报告的结构。

  五、鼓励学生动笔成文。

  第三课时

  一、学生动笔成文

  二、整体评文,总结闪光之处

  三、展评习作,赏读优秀作品

  1、选取几篇优秀习作,师生共评议: 哪些同学的研究过程写得表楚,结论科学合理,结构完整等。

  2、选取更多的学生的精彩部分组织点评,进一步瓴悟如何突出研究报告的主体。

  四、精心修改 学生通过自评自改,互读互评互改。

  五、抄写。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4

《那个星期天》是史铁生的长篇小说《笔记》第四章《童年之门》中的一部分。课文写了一个小男孩在一个星期天里等待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一开始他既兴奋又满怀期待后来因为母亲一拖再拖而焦急万分,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而失望、委屈乃至“绝望”。课文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细腻而生动地表现了小男孩的心理变化过程。

  在导入阶段,我从《盼》这一课入手,回顾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在学生发言之后引出:这是一个小女孩的盼望,也有一个男孩,那是他平生第一次盼望,具体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星期天》。

  接下来,从课题中的“星期天”入手,询问同学们星期天会做什么,学生发言很积极。紧接着我询问,课文中的男孩盼望星期天去做什么——去动物园玩。进而,我们认识作者史铁生,走进文本之中。

  首先,我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事情三要素的帮助下,加上引导学生能够发言说出主要内容。紧接着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借助表格,按时间顺序梳理文中“我”和母亲的具体行为以及“我”不同的心情。

  知道文章各个段落写什么内容之后,学生能够较准确地找到相应段落寻找答案,提取关键句,摘录关键词。对于“我”心情的变化也有同学能够较准确地说去。

  但对于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我在引导学生具体学习“我”的心情变化时自己讲的仍旧过多,反而学生没有很多机会和时间思考文章是如何表达情感的,之后我对此的总结也不到位。为了联系生活实际我在讲到“我”和母亲的形象时,有意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和家长们的情况,给了他们发言或者说“吐槽”的机会,同时也委婉地告诉他们如果有委屈可以及时沟通,也简单交流了遇到负面情绪会怎么排解。

  对于最后的环节我绕得稍微远了点,下一次可设计将作者“史铁生”的介绍放到最后展示,以此加深学生们的印象,同时激发学生们深入了解作家作品的兴趣。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5

  一、教学要求

㈠知识要求:

⒈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学习作者的抒情方法。

⒉用心理解文中的重点句段,体会各地民居的特点。

㈡能力要求:

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独具特色的民居。

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见解的能力,激发民族自豪感。

㈢情感态度: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独具特色的民居,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⒈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独具特色的民居。

⒉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理解重点词句,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

⒊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并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具准备

  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课文配乐朗诵的录音。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㈠.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我们五十六个民族都生活在祖国这个大家庭中,不但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一说,而且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请同学们看图片,猜猜这些都是那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去参观领略一番。

  2.(板书课题:各具特色的民居)民居指的是什么?

  生:就是人们居住的房子。

㈡.学习《客家民居》

⒈播放《客家民居》配乐朗诵的录音。学生小声跟读,要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⒉自读课文,了解并找出体现客家民居特点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⒊合作交流,感知表达特点

⑴思考:这部分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

  生: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板书:客家民居民居奇葩)

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

  生:用料奇特,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做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生:造型奇特,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生:异常坚固,大部分土楼有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历史,经受无数次地震撼动风雨侵蚀以及炮火攻击而安然无恙。

⑶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有什么好处?

  生: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

  生: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生:举例子,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使文章真实可信。

⑷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

  生:体现了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中华传统文化。

  3.教师小结:圆形土楼真不愧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客家人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独特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勤奋耐劳的民风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㈢拓展延伸

  你想了解自己家乡民居的特点吗?那就赶快用你的慧眼去寻找吧!

  第二课时

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看看这些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傣家竹楼)这节课我们再去傣家竹楼参观领略一番。

㈡学习《傣家竹楼》

⒈播放《傣家竹楼》配乐朗诵的录音。学生更读,要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⒉默读课文,了解并找出体现傣家竹楼特点的中的词语和句子。

⒊合作交流,感知表达特点。

⑴思考:傣家竹楼给你的是什么感受?

  生:傣家竹楼是緑色之家

(板书:傣家竹楼緑色之家)

⑵想一想,为什么称傣家竹楼是緑色之家?

  生:傣家村寨由一幢幢别致的竹楼组成,村边有防护林带,每家质量四周,都用竹篱围着。篱内种植着各种花木果树,可谓“树满寨,花满园”,是緑色家园,

  生:去傣家做客,进门是一间宽大的堂屋,中间铺着一大块竹席,是招待客人的地方。

⑶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有什么好处?

  生:列数字,通过“村寨多则二、三百户,少则一二十家”,“竹楼由20至24根柱子支撑”等,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傣家村寨的基本特点。

  生:引用资料,“按照传统习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使文章充实具体。

⑷傣家竹楼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习俗?

  生:体现了美观、吉祥、平安,家道兴旺,平等互助等中华传统习俗。

⒋教师总结: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算得上是最幸福的人。

㈢布置作业

  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想法,写下来。

  六、板书设计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民居奇葩

  傣家竹楼緑色之家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优秀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积累词语,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有感情地朗读,学习本文选材典型,主题深刻的写作特点。

  3、学习本文倒叙的叙事方法,采用总分总结构,前后照应。

  4、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倒叙的方法和选取典型材料。

  教学用具:

  投影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理解“启蒙”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文,思考:这是一篇回忆启蒙老师的文章,看看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2、同学交流

  3、指名汇报

  课文记叙三件事:

  〈1〉老师组织学生举行抗日讲演比赛。

  〈2〉作文写字课受到老师申斥。

  〈3〉翻译官上的日语课特别宽容。

  4、全文共分成三段。

  三、再读课文,划出生字词,不理解的查工具书

  1、生字lún féng rěn nüè jǔ

  沦陷冯老师残忍虐杀规矩

  jiè chì kuì mǒu xiá gǎng

  惩戒申斥羞愧某些遐想岗位

  2、理解:沦陷:(领土)被敌人占领。

  虐杀:人而致死

  惩戒:通过处罚来警戒。

  申斥:斥责

  遐想:悠远地思考或想象。

  3、分段读文,体会文中流露出的对老师的感情。

  四、作业:

  ⑴熟练朗读课文

  ⑵思考书后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语句

  2、改写文章最后一句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理解关键语句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二、学习课文

  第一段:

  1、齐读

  2、圈出课文表达“我”对老师感情的词语。

  (板书:感激、思念)

  3、倒叙开头

  第二段是课文的重点内容。

  1、作者共回忆了几件事?试用小标题概括

  板书:讲演比赛(3-5)

  受到申斥(6-7)

  2、指三人分读(3-8)

  〈1〉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每件事中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

  〈2〉谈谈自己的理解

  ①“那时我还小”——“从心里感到敬佩”

  ②“我感到羞愧”——“编造出来的”

  ③“我心里还是服气的”——“很不用心”

  ④“从这种宽严之问”——“某些道理”。

  重点理解句中:A“宽严”之问指什么?

  (从学习祖国语言文字和学习日语两个角度谈)

  B小学声会领悟到哪些道理?

  (热爱祖国,仇恨敌人)

  〈3〉学生质疑

  3、指名读第三段,谈谈讲了什么?

  (学堂的名字,位置,环境)

  4、总结:这部分是课文重点,作者围绕对老师感激思念之情,选取三件典型的事例,有说服力。

  第三段:

  1、指名读

  2、出示最后一句

  既然我的老师们播下的种子在他们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了,为什么我们播下的种子不会在自己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呢?

  ⑴理解句子意思

  ⑵改写为不用问号的句子,句子意思不能变。

  三、总结全文,学生质疑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并选取典型事例表达主题值得我们学习。

  四、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五、课外练习

  读了课文,你可能会想到自己一些经历,试写下来。《我的老师》

  板书设计

  难忘的启蒙

  感思讲演比赛

  激念热爱祖国

  受到申斥(严)

  仇恨敌人

  翻译官宽容(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