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六年级教案

六年级长春版语文教案4(汇编5篇)

时间:2023-10-23 09:17:04 六年级教案

  【前言】下面是会员“nzj1091”整理的六年级长春版语文教案4(汇编5篇),欢迎参阅。

六年级长春版语文教案4

六年级长春版语文教案4 篇1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一课时就能解决的阅读课文,内容浅显。通过对此文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并能自主地选择一些优秀的书籍来充实自己,培养质疑的习惯,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教学目标

  正确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自主阅读过程中,能运用批注式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感悟,并在自主读书过程中随时记下自己的收获,能与同桌交流、汇报。同过对此文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并能自主地选择一些优秀的书籍来充实自己,培养质疑的习惯,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并能自主地选择一些优秀的书籍来充实自己,培养质疑的习惯,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学会选择合适读物的方法。

  教学构想:

  先请学生说说关于读书方法的一些名言警句,然后自主阅读感悟,开展“阅读反思”,再读课文质疑,培养“阅读批判”能力,最后读感知写作特色,进行迁移练习。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读书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唤起生活积累,激发“阅读期待”(请学生说说关于读书方法的一些名言警句)

  在生活中,同学们一定都学过或读过一些“关于读书方法”的一些名言警句和课文吧,想一想,都有哪些?

  你觉得在我们已掌握的这些好的读书方法中,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你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小结,揭题板书:读书要有选择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说的?最想了解什么?

  归纳:为什么读书要有选择?可以选择哪些?怎样选择?

  二、自主阅读感悟,开展“阅读反思”

  1、初读: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走进课文,相信你们自己能解决的。在读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把课文读正确,你行吗?老师非常相信你们的能力,到时候,让我们大家欣赏你的读书情况。

  2、指读:安排学汇报自己读书的情况,并随机正音和理解重点词语,如“无可厚非”“日新月异”等。

  3、了解: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4、品读:开展阅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运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自主读文,并在书上随时记下你的收获。可以是关键词,重点词等等。也可与同桌小声地进行交流,分享彼此的收获。

  5、评读:交流自己在读书时的感受,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6、小结。

  三、再读课文质疑,培养“阅读批判”能力

  1、同学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产生了哪些疑惑?请你们再快速地浏览一下,记下你的疑惑,可先与同桌进行交流。

  2、交流:我觉得书中对“小学生可以选择哪些读物说的不够全面,我认为我们小学生可选择的读物还可以再拓宽些。如一些儿童漫画、反映生活的漫画我们也可以作为我们的读物;除此之外,还可引导学生对“为什么要选择?”“怎样选择展开补充和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再读感知写作特色,进行迁移练习

  同学们在读2~5小节的时候,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交流(条理清楚,分类说明等)

  依据这样的写作特色,开展迁移性练习。

  如:抓住“读书为什么要有选择”这个话题展开叙述,可分类进行;如抓住“我们在读书过程中应该怎样选择?”等话题展开,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在以前选书的时候,有什么好的方法,要注意什么等,通过这课的学习,你还知道了应该怎样选择等。

  作业

  做《同步》,写一写自己最喜欢的书,并写明原因。

  板书

  读书要有选择

  名人传记

  文学名著

  工具书

  自己感兴趣的书

六年级长春版语文教案4 篇2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讲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作者的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为了表达喜爱的情感,作者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景、物、人。按照参观大兴安岭的顺序,可将课文分为三段。在这三段结束处都讲到“亲切、舒服”反映了作者随着对大兴安岭的深入了解,这种“亲切、舒服”的体会也逐步加深。

  教学目标: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试着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互助解决,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积累在自己的摘抄本上。

  教学重点: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生试着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互助解决。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

  教学构想:

  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弄清课文围绕大兴安岭的“亲切、舒服”联系具体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逐步深化,学生试着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互助解决。最后指导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教学准备:

  投影仪、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条理,学习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逐步深化。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咱们就让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作向导,把他的文章当作导游词,一起去领略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齐读课题。

3、“林海”指什么地方?“林海”说明了什么?(大兴安岭,森林茂密,树木很多。)

  二、通过预习,你了解了哪些内容?你还想知道什么?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预习情况。

3、让学生充分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或者不懂的问题。

4、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还真不少,相信学习了课文,这些问题一定能得到解决。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思考:作者看到林海以后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读后回答,评价。

2、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有几次直接写到这种感受?

3、然后讨论、交流。

  课文三次讲到“亲切、舒服”。第一次是在刚进原始森林的时候,作者走进原始森林,看到的和想到的不一样,脚踩厚厚的松针,手摸古木,感到亲切、舒服。第二次是在看了兴安岭的“岭”“林”“花”之后产生的联想时,作者看到那么多的岭,那么温柔;那么多的数,呈现那么多种的绿色;那么多的野花开在多处,特别是由此联想到兴安岭不仅美丽,而且为祖国建设不断作贡献,因此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是在参观林场有所感的时候。作者参观林场,看到人们愉快地劳动,幸福地生活,看到兴安岭与人们的关系日益密切,更加感到亲切、舒服。这种感觉触景而生,且越来越强烈。)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想想从这一段中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这一段应该怎样读?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大兴安岭的岭美在哪儿?(抓住岭多、温柔的特点进行理解)

  分小组讨论学习

(1)温柔:岭的山势平缓,线条柔和。指读有关语句.理解“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2)哪些语句说明了岭多?(“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3)引导学生提问:“看不完”,“看不厌”分别指什么?(“看不完”是因为沿途都是岭,连绵不断,仿佛没有尽头;“看不厌”是因为这么多的岭并不单调,它有各种各样的形态)

(4)指名说说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明原因

(5)比较秦岭与这里的不同,可画画

(6)指名练习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3、自学3——5自然段。

(1)提出学习要求: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3——5自然段。

(2)可以把你认为写得优美的句子画下来。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自学成果。

(5)指名说说林的特点,并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

  a、“林”有什么特点?(多、绿)

  b、读有关词句体会。

  c、作者看到“林”后,想到了什么?(海洋、浪花、银裙)

  d、出示句子.看,海边上不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这句话中的“海”和“白色的浪花”分别指什么?)(“海”就是上一名中所说的落叶松的海洋,“白色的浪花”指的是下一句所说的俏丽的白桦。)

  小结:作者叙述大兴安岭的“林”,把群岭比作海边的浪花,我们读了对大兴安岭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会由衷佩服作者想象的'丰富,请带着感情朗读。

(6)指名说说花的特点,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多,为大兴安岭增添了色彩)

  a、出示句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个句子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画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描写非常准确、形象,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

  b、有感情地朗读

(7)找出比喻句,加以想象。

  4、默读第6自然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抓住重点句子理解。指导朗读。

(1)思考:为什么说“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2)学生谈体会(因为大兴安岭林木资源十分丰富,这种“美”是国家建设所需的良材的主要来源,是建设无数“广厦”的基地,所以说“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休”两者密不可分)

(3)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因此会再一次感到“亲切、舒服”。

  5、指名读第7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练读。

  思考: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因为在林场看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山林中已经有了不少市镇,人们在愉快地劳动,一是伐木、栽树,一是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得到综合利用。人们的生产、生活同兴安岭息息相关,所以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如何理解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兴安岭的“兴”,由“兴盛、兴旺”之意,“安”有“安定”的意识。这是从字面上说,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兴盛与安定有兴安岭的一份贡献,所以说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五、质疑问难: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六、配乐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七、谁能说说你对大兴安岭有哪些了解?同学们谈得很好,相信大家经过努力,将来都能像大兴安岭的落叶松一样,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

  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向家人介绍大兴安岭的美景。

  板书

  2、林海

  岭:多、温柔

  亲切、舒服 林:绿、多

  花:多、绚丽

  伐木、栽树

  兴国安邦 进行科学研究

六年级长春版语文教案4 篇3

《荷塘旧事》是一篇回忆性的写景叙事散文。文章中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渲染了荷塘的美丽景色。其中,还叙述了发生在荷塘里让作者深深铭记在心的一件往事。通过美景旧事,抒发了作者赞美自然,赞美人类纯朴的爱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设计上,我认为首先应该让学生感知全文,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突出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把握住“自然之美”和“人性之美”的和谐统一,然后在这条主线上让学生进行合理恰当的拓展和迁移,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深深思索,使之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教育。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想把本篇文章分为两课时,四个环节进行授课。第一课时为“初读感知—品读赏析”两个环节。在第一课时中完成词语积累,掌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问题。第二课时为“研读探讨—拓展迁移”两个环节。在这一课时里要对文章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突破教学难点并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拓展迁移升华文章的主题。教法上,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并注意点拨。学法上,倡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质疑并能深入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字词积累。

  2、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3、体会作者赞美自然、赞美人类淳朴的爱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

  情感目标:感知自然美和人性美的和谐统一。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纯朴善良的高尚品质。

  重点 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难点 对小伙伴们性格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

  学习方式 质疑——研讨——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以“童年往事”为话题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状况,解决字词障碍。

(一)生字注音

  点缀(zhuì)颤动(chàn)清澈(chè)恬静(tián)骇(haì)炫耀(xuàn)攫住(jué)呕(ǒu)憨直(hān)

(二)生词解释

  浮光跃金:只月光照耀下的水面闪着金光。这里比喻月光照耀下的水面。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攫住:抓住。

  憨直:憨实直爽。

  三、初读感知

  1、指名学生朗读文章,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品读赏析仔细阅读课文1---5自然段,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找出文中描写荷塘景色的句子。

  明确:

(1)“来到塘边……繁星闪烁。”

(2)“整个月牙泡泛着金光……恰似蓝天上一弯晶莹的新月。”

(3)“白天……在微风中荡着绿浪”

(4)“又点缀着许多……像披着青纱跳舞的少女。”

  引发学生阅读和探究的兴趣。积累词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使学生快速进入文章,体会角色。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情况。让学生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及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2、这些句子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比喻的修辞手法。作用是描写荷塘景色的美好。“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为下文作者赞美大自然和谐的美和表现农村少年天真、善良、淳朴美好的心灵作铺垫。注:以上两个问题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教师注意引导。

  五、学生对本课进行小结。

  六、作业:

  1、掌握本课所学生字词。

  2、景物描写训练。

  要求:(1)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2)200字左右。

  教后记:

六年级长春版语文教案4 篇4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情感充沛。课文运用了大量的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这片土地的珍惜和热爱。另外,“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产生了一咏三叹的效果。强化了作者表达的情感,并深化了主题。

【教学目的】

1、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土地与人类生存的密切联系。

2、是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情感。

3、是引导学生体会语言优美,感悟语言蕴含的意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课文,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我采取了三个步骤:

1、设计一个填空:“平时大家怎样形容土地?”尔后,围绕课题质疑:这片土地指哪片土地?为什么用神圣来形容这片土地?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解决生字。

2、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通过读书、讨论和交流,学生明确了全文可分三大部分──先告诉我们这片土地上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接着告诉人们要善待土地,保护好河水、空气、动植物。最后强调,大地是人类的母亲,要保护好她。

3、品读课文前三自然段。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课文内容,向他们介绍写作背景,然后,让大家再自由朗读课文前三自然段。感悟哪些内容让你感到神圣?课文第二自然段,作者提到,所有的一切在他们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神圣的。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帮助大家再显那耕地纵横交错,植物绿如海洋;山脉连绵起伏,群山环绕,河水清澈见底的画面。让大家通过优美的语言想象美丽的画卷,然后通过诵读,把自己感受到的温馨、美丽、富饶、和谐的情怀表达出来。

  这一部分不仅仅文字优美,适合引领学生想象,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和作文水平。在我的启发下,有的同学想象到田地肥沃、植物茂盛;有的想象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最后,有的能够想象出一幅天空蔚蓝,远处群山连绵,近处炊烟袅袅的完整画面。而且,只有充分体会到这片土地的神圣,激发起学生的神圣感,才有助于后面内容的理解,才能真正体会到印第安人视土地上的一切为自己的兄弟姐妹的深刻含义。所以,这一节课,我不惜花大气力,以诵读为主要教学方式,来激发孩子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珍惜之情,为后面更好地理解:大地是我们的母亲,我们要……做好了铺垫。

  这节课,不足的是:对学生地启发还做得不够,讲课的语言也缺乏足够的激情。板书也需要调整一下。

六年级长春版语文教案4 篇5

  星期五上第十册语文21课的时候,讲得是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第一回,文章主要写了石猴的来历以及石猴如何当上猴王的过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上课时间我让学生以自学为主,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石猴是怎么出世的?石猴又是如何当上美猴王的?

  学生很开心,因为又有自主的时间的。每个人都很认真的看课文,因为是他们感兴趣的文章。看完课文后,有很多同学开始了“窃窃私语”——讨论。这是我上语文课的一点要求:略读课以大家自学为主,小组可以进行讨论。我觉得这样学生可以更加自主也可以更好的来学习语文。同学们很听话,都按照我的要求做了。

  最后是抢问抢答时间。也就是回答我的提问。叫起来回答的同学都很好的把我的问题答清楚了。轮到学生提问不懂问题了。钱柯莱又站起来了。这是一个很聪明,思维很活跃的小男孩,平时总是有很多的问题,就像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的刘墉一样,不上奏是不可能的。

  他也是,语文课不提问题也是不可能的。他慢慢站起来问了:“老师,为什么猴子也用我们人的语言,而且还懂文言文?”

  我心里真是觉得无奈,因为我一直觉得这个问题几乎所有人都应该明白的,更何况我印象中的聪明学生。不过既然有提问,就应该要解决,于是我请别的同学来回答。

  “因为是孙悟空写的,孙悟空神通广大。”

  “不,是如来写的,他的法力比孙悟空高呢。”

  “我感觉是观音设的局,是想造就孙悟空,然后去西天取经。”

  “。。。。。。”

  我心里想笑,不过一半是苦笑。居然没有同学说出《西游记》是神话小说这一点。于是我暗自摇摇头,心里想着:“小魔鬼们(我一直这样称呼我的学生),心思该从《西游记》里回来了。

  “其实我们应该从《西游记》本身去思考一下,大家想想这是一部什么小说,然后应该就明白了。又有几个学生回答了,但还是没人说出这个答案。最后终于一个小女孩站起来:“老师,因为《西游记》是神话小说,是虚构的,就像我们平时看的童话小说一样,很多东西都不是真的。”

  我笑了,很开心。还是有学生能够找出问题所在的。真怕学生就停留在童话的世界里回不到现实。其实我心里明白并不是班上的学生不够聪明想不到这一点,只是他们脑子还沉浸在自己感兴趣的世界里,不愿意出来。

  其实作为老师的我,内心也是很矛盾的,我很抱歉我打断了孩子们的活跃思维,但是学习语文有时候也需要“残忍”的,不能一味的纵容孩子们。这个恐怕也是很多语文老师的无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