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三年级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备课教案7篇

时间:2023-07-31 09:32:47 三年级教案

  下面是热心网友“jianshibudaodi”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备课教案7篇,以供借鉴。

小学三年级数学备课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1

  1、题目:小数的初步认识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约10分钟;

(2)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3)设计数学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小数的读写法;

(4)体现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合理板书。

  4、考核目标:活动设计,教学评价,教学实施。教学设计

  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年级:小学三年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等丰富的学习活动,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读、写小数,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开学的时候小明的妈妈为小明准备了许多文具。书包48元圆珠笔元日记本3元铅笔元文具盒15元橡皮元小刀元

  谈话:大家仔细看看,你能把这些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么?谁愿意来分分?这组数不是整数,它们也有自己的名称,叫做小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认识小数)

  二、探究新知

(一)读小数

  师:小数点在小数中就读作“点”,你会读小刀的标价么?(指名学生读,多叫几个)

  师:这个小数与其他的有什么不一样么?

  生:这个小数小数点的后面只有一个数字,而其他的都有两个。

  师:观察得真仔细,像这样小数部分只有一个数字的叫一位小数,有两个数字的叫两位小数。

  师:刚才我们念了一位小数,那么大家会念这些两位小数么?

(先让学生自己试试,再有老师总结读小数的方法:小数的整数部分可按照整数的读法读,而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师:再请几个同学试着读读。(如有读错的加以纠正)

(二)写小数。

  师:小数我们已经会读了,那么它该怎么写呢?写小数与读小数的顺序是一样的,先写整数部分,再写小数点,最后写小数部分。(以书的价格为例老师一边说写法一边在黑板上示范)

  师:学会了么?好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纸上写一写其他几样文具的价格。(生自由练写,师巡视)

(三)巩固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师:刚刚的转化学会了么?我们在来练练怎么样?请把书翻到88页,中间有张表格,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表中食品的标价,然后完成这张表格,填写它们分别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填完后指名同学回答。)

(四)寻找生活中的小数。

  师:你还在哪里找到过小数呢?

  生1:自动铅笔上标有0。5毫米的字样。

  生2:饮料上也有。

  生3:书的背面有标价,也是小数。

  师:同学们都观察得好仔细呀。老师也找了几个,大家瞧瞧:人体正常体温可达摄氏度,篮球运动员姚明的身高是米。

  三、巩固练习

  元=8()6()4()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么?

  五、布置作业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进一步体会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意义。

  2.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准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3.初步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出示:

  421×4=

  726×7=

  285×4=

  561×2=

  478×4=

  要求学生计算出这些算式结果,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2

  这是我们在前一节课学过的内容,但前一节课只算了买3个微波炉要用多少钱。这里还有这么多的商品呢?你能看图提出一些数学问题来大家解决吗?

  下面请同学们翻开书第29页看着第4题,请你帮助这些小动物判断一下,它们的计算究竟对不对?如果有错,错在什么地方?又该怎样克服呢?

  2.教学练习五第5题

(1)让学生在书上计算出结果,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3题。完成后集体订正。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五第7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2、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3、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4、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具学具准备:

  情景图,人民币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自己买过东西?买过什么?花了多少钱?(让学生自由发言)

  星期六,淘气也去超市买文具,却看不懂标价牌上的价格,想请大家帮帮忙,好吗?(板书课题)(出示情境图)

  二、探究新知:

  1、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1)说一说。

  认真观察情境图,你知道每种文具的单价是几元几角几分吗? 同桌互相说一说,初步感受每个标价牌上小数所表示的意义。

  (2)填一填。

  让学生动笔填写每种文具的价格,然后集体交流。

  2、认识小数的特征。

  (1)师介绍小数。

  像标价牌上用来表示文具单价的这样的数叫小数。

  观察一下,小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都有小数点)

  小数都有小数点,小数的读法也和以前的数不同。比如:读作十六点八五。 (师边介绍,边板书)

  (2)让学生试读标价牌上的单价,再指名读。

  (3)师生共同小结小数的读法。

  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右边的部分顺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只要学生能正确地读出小数就可以,不要求学生背诵。)

  3、试一试。

  认真看图,图中一共是多少钱?既可以用几元几角几分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认真想一想,填一填。

  (1)独立完成,师巡视,及时了解情况。

  (2)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应用。

  1、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重点讨论“一张20元的人民币与一枚5分硬币”一共是多少钱,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2、统计所有教科书的价格,并填一填,与同伴说一说。 3、思考讨论:

  售货员阿姨把一件商品的价格写错了,原来是元,她写成了元,会出现什么结果?

  四、评价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评价一下,你自己和同学。

  板书

  买文具

  小数

   读作十六点八五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2、使学生熟悉的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重点难点:

  认识8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练习

  1、说一说你认识的8个方向:同桌互相考一考。

  2、画出一个标有8个方向的方向示意图,比一比,谁画得准!

  3、老师说方位,学生指出来。

  二、综合练习

  完成11页第3题、11页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12页的第5题、同桌合作完成12页第6题。

  三、总结

  这一单元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用处呢?还在什么地方有用呢?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除法的简便算法。

  2、能正确、灵活地进行计算。

  3、通过练习,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除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

  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复习、整理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复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二、复习

  1、回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怎么进行简便计算的?进行简便算法时要注意什么?

  2、全班交流:个别汇报

  当一个两位数可以分解为两个一位数相乘时,可以把两位数除法改为除数是一位数的`连除式题。

  要注意:不是所以的题目都可以这样的,有些题目这样并不能很简便,做时要灵活运用。

小学数学三年级集体备课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在测一测、量一量和找一找中认识小数,会读、写小数,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小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及用小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3、能正确区分整数和小数,渗透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感受小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米尺、准备一些有单价的实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生活感知,引出小数

  师:同学们,你们都去过超市吗?张老师星期天也去了超市,带来了这些商品,请看。学生仔细观察。

  出示各种商品的价格,学生试读。

  师:这些数你们见过吗?是什么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小数(揭示课题认识小数)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生活和学习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引领学生轻松走进生活,走近小数,初步感受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唤醒学生的经验。

  二、主动探究,理解小数

  (一)动手实践,借助长度单位初步认识小数

  1、师:现在我们来找一找身边的小数,好吗?你认为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课桌面的长与宽比较合适?请同学们两人一组,拿出米尺,测量一下。学生先分组测量,记录数据。

  2、师:5分米和4分米如果用米作单位可以怎样表示。(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5/10米、4/10米)

  3、师说明5/10米还可以写成米,读作零点五米。读作零点五。(师适时板书)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指导小数点的写法。师:4/10米也可以怎样写呢?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

  4、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观察图意,学生独立思考填写,再集体校对。

  提问:观察第一组数,这三个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想想做做”第3题。

  观察图意,独立完成。从这题的填写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交流(交流分数、小数表示的既可以是阴影部分,也可以是空白部分)

  设计意图:

  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动手测量教室里课桌的长与宽,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整数、分数自然过渡到小数,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初步认识小数和理解小数,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

  (二)自主探索,借助商品价格理解一位小数

  1、出示一些商品价格(铅笔5角,学生尺8角,圆珠笔1元2角,笔记本3元5角)让学生读一读它们的价格。

  2、师:你能将商品的价格改写成用元作单位数吗?同桌交流,你是怎么想的?指名回答。提问:为什么8角就是十分之八元?为什么元的小圆点左边要写0呢?那元和元为什么就不写0呢?

  3、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2、4题。

  独立填写,集体交流,选择1~2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最常见的小数是商品价格。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比较多的使用人民币的经历。因此,这个例题的教学采用了自主探索与交流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把几角或者几元几角改写成用元做单位的小数。由于学生大多具有实际体验,因此都能顺利完成换算。

  (三)自学课本,在讨论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小数

  1、关于小数,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呢?请同学们请教课本,寻找答案吧。(学生自学课本)组织讨论:你读懂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板书)

  2、练习

  下面一组数据,说说哪些是整数,哪些是小数?并指出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1)一枝自动铅笔的长度是分米。

  (2)妈妈的月收入是1500元。

  (3)一件上衣的价钱是元。

  (4)小名家离学校有千米。

  (5)买2块橡皮要花元。

  设计意图:小数的认识是学生认数领域上的一次飞跃。关于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方法、整数与自然数的描述性定义等数学事实和规定的学习,其实是属于知识领域中的所谓“陈述性知识”无法也无必要进行探究式学习。因此,适时地采用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看书自学、互相问答,再配以教师的适度讲解,符合知识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巩固练习,拓展小数

  1、配钥匙。(分数和小数对应练习)

  2、想想做做第5题。(数轴上的小数)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交流。

  四、联系实际,应用小数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见过小数?

  2、师:古代数学家们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使用小数了,你想了解有关小数使用的历史吗?(介绍)

  3、游戏:每位同学准备一套0到9及小数点的数字卡片,同桌开展摆小数游戏。

  设计意图:

  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内容,利用配钥匙和摆小数游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积极情感。

小学三年级数学备课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笔算乘法(教材第49页例2及第50页练习十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2、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3、培养认真细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78×11= 33×21= 24×12= 14×12=(组织学生独立计算,并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师:上面这几道计算题都是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今天我们继续来探讨较复杂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揭示课题:笔算乘法(进位)

  新课讲授

  1、导入:仔细观察图片,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大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

  2、例2: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春风小学有37个班,平均每班有48人,一顿午餐要为每人配备一盒酸奶,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

  师:你从题目中获得了什么信息?应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引导学生列式:48×37=

  3、各组讨论:怎样计算48×37。

  师: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4、组织交流。

  师: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1)48≈50 37≈40

  50×40=20

  大约20盒。

  (2)40×37=1450

  8×37=296 1450+296=1776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3)48×30=1440 48×7=336

  336+1440=1776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4)48×37=1776(盒)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5、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给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师:先用个位的7去乘48,乘得的结果的末位同个位对齐,计算中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再用十位上的3去乘48,乘得的结果的末位同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在此基础上,夸赞学生:能用刚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今天的新问题。并且,能正确解决乘的过程中的进位问题。你们真棒!

  6、引导学生归纳小结计算方法:

  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与乘数的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的十位上的数去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与乘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

  完成计算后,组织交流。说出笔算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笔算过程的了解。

  23×34=782

  54×29=1566

  47×62=2914

  78×82=6396

  2、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2题。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根据班上出现错题的情况,和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的原因,请学生订正错题。请学生注意: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课堂小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哪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数学书第51页练习十一第6—7—8—9题。

  板书

  笔算乘法(进位)

  例2:48×37=1776(盒)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