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下面是热心网友“recns314”分享的小学三年级语文《蜜蜂》教案(精华3篇),供大家赏析。
小学三年级语文《蜜蜂》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感受活泼欢快的曲调,了解并拍出2/4的节奏特点。
能用跳跃和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创造性的表现出歌曲所表现的情景。
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活动准备:
小蜜蜂的图片多张《小蜜蜂》歌曲磁带活动过程:
以猜谜语、谈话的方式,激发幼儿对蜜蜂的兴趣。
(1)猜谜语"头上两根须,身穿彩花袍,飞舞花丛中,快乐又逍遥--蜜蜂"引起幼儿的兴趣(2)引导幼儿讲述小蜜蜂的样子,以及人们形容小蜜蜂的词语学唱歌曲,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1)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小蜜蜂》,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曲调,掌握2/4拍的节奏特点。
(2)幼儿随音乐学说歌词,并分段学唱歌曲。
采用不同的形式演唱,表现歌曲。
(1)引导幼儿用个别演唱、分组轮唱、男女对唱的形式练习演唱歌曲。
(2)鼓励幼儿加上动作创造性的演唱。
结束要求:
回家后,把歌唱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
活动评析:
通过上课幼儿学会了歌曲,但第一段掌握的较好,第二段歌词记得不太好,课后需要多多练习。
活动反思:
《小蜜蜂》这首歌曲非常简单,因此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孩子轻松愉快地学习这首歌曲。 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是孩子音乐学习行为的动力,兴趣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因此我将激发孩子的兴趣作为主线。对于激发孩子兴趣,采用了歌唱、游戏表演、等各种方法。 激发孩子的兴趣。用角色表演,让学生通过表演去熟悉音乐,感知音乐,并通过肢体语言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和对音乐的理解。在角色表演过程中,孩子们可随着音乐举手投足,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流露真情,在动中感受体验、表现美。活动自始至终都兴趣盎然。
小学三年级语文《蜜蜂》教案 篇2
教学准备:试验的布块、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材内容
新课程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55—57页。
课文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蜂窝捉20只蜜蜂,在背上做上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然后写“我”途中的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最后写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飞散、几乎、大概、减少、阻力、遥远、推测、包括、检查、迷失、准确无误、沿途、确确实实、超常、记忆力、本能”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3、积累语言,进行练笔。21
4、初步对大自然的超常现象感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发现、观察、探索自然的兴趣。拓展发现更多动物的本能,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试验揭题:
1、今天,老师想做一个试验,想不想参与?挑选3位同学。这里有两块布,老师将布蒙住两位同学的眼睛。现在,老师开始试验。首先,我请没蒙住眼的同学跟着我走。接着分别带两位蒙着眼的同学走不同的路线。现在,老师要求三个同学按原路返回。
2、观察的小朋友,你们得出了怎样的结果?(没蒙住眼的小朋友因为可以通过观察旁边的景物记住路线而返回。而蒙住眼的小朋友因为没能观察,就不知道自己走了多少路,怎么走的。)
3、总结:人类就是通过眼睛观察,辨别、记忆身边的事物而知道路线的。那么,小昆虫——蜜蜂又是怎样的呢?它会迷路吗?它会因为找不到家而放弃吗?
4、写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四课——《蜜蜂》。请小朋友拿出笔和本子,跟着老师写一写。(虽然已经教过,但仍然可以加深印象,巩固写字。)注意:必稍微扁一点,下面是个虫,不是山。因为蜜蜂是一种昆虫。蜂字注意左右结构,右上部分是个折文,不是反文。
5、巡视指导书写。
二、初读课文
1、这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读了课文之后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2、读完一遍的请举手。放下,朗读完一遍,请再默读一遍。(如果有学生写写、划划的,及时表扬。)“不动笔墨不读书。”把自己的第一感觉写在句子边上,或者划出给你感觉最深的句子,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也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3、不但要划,还要记在脑子里。第二遍看完的请举手。没看完的同学继续看。看完的同学把自己划出的句子,或者写下来的句子读一读。
4、读得真认真啊。看你们读得这么专心,认真,能读给大家听一听吗?
5、学生轮读课文。
①、 读第一小节。
②、 读第二小节。
一、二小节有不懂的词语吗?解决“试验、证实、两里多路、阻力、大概、遥远、闷……”
“两里多路”通过比较举例子:
其它的一定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来回答,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通过理解。(书写试验、证、)
真不错。大家都要像他们那样,一定要理解这个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这才叫动脑筋。请大家拿起笔来,把老师写的词在书上划下来。(板书“无论……总是……”)
划下来以后,请把这两句话多读两遍。
你能照它的样子也说一句话吗?(书写“论”,马上写一句话。)
③、 读第三小节
④、 读第四小节
这两小节有什么不懂的词语么?推测、满身、激动、包括……
可以让学生通过换词、造句、打比方等方法自己斟酌。(书写“测、括”)
⑤、 读第五小节
⑥、 读第六小节
这两小节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吗?准确无误、逆风而飞、沿途、确确实实、超常、本能……
通过学生举例子、打比方、说句子解决。(书写“确、误、途”)
三、精读课文
1、到现在为止,我们整整读了25分钟的书。还记得老师开始提的问题吗?读了课文后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神奇、奇特、不可思议……)
2、快速阅读课文,哪里让你感受到了?
★“为了证实飞回花园的蜜蜂是我放飞的,我在它们的背上做了白色的记号。然后,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自己带着做了记号的二十只蜜蜂,走了两里多路,打开纸袋,把他们放飞。”
①、蜜蜂装在纸袋里,不能看到外面的景物。走了两里多路才打开纸袋,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但是却能找到自己的家,很神奇,很了不起。
②、假如是你,此时这样被带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你会想什么?是呀!多了不起,多勇敢的蜜蜂啊!
③、你从哪看出它们回到家了?
★“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④、但我只是觉得奇怪,小女儿为什么还没等我跨进家门就这么冲过来了,脸还红红的,怎么回事?
(小女儿太激动、太兴奋了。因为试验成功了,小女儿也觉得很奇特!)
⑤连读:是呀,读“为了证实飞回花园的蜜蜂是我放飞的,我在它们的背上做了白色的记号。然后,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自己带着做了记号的二十只蜜蜂,走了两里多路,打开纸袋,把他们放飞。”
可是“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3、还从哪里感受到了?
★“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①、蜜蜂飞得很低,不能用眼睛看自己飞到哪了,更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
然而读“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②、谁还愿意读读这一句?(“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然而——齐读“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4、还从哪里感受到了?
★“也就是说,在四十分钟的时间里,那两只小蜜蜂飞了两里多路,这还包括了采花粉的时间。”
①、 太不可思议了。
②、 怪不得读“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谁还愿意读这句话?举手的一起读“也就是说,在四十分钟的时间里,那两只小蜜蜂飞了两里多路,这还包括了采花粉的时间。”怪不得——齐读“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5、还从哪里感受到了?
★“第二天我检查蜂窝时,又发现了十五只背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这样,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
6、此时,如果在检查蜂窝的是小女儿,想像一下,她会怎么做?
7、如果此时去检查蜂窝的是你,你会想什么?
①、 太神奇了。蜜蜂真勇敢、真能干。
②、 太不可思议了,可这是为什么呢?
③、 为什么它们能找到自己的家呢?
四、总结
是啊!这么多为什么!到底为什么呢?到现在为止还有很多专家在寻找答案!于是,试验的结果出来了,作者法布尔作出了这样的总结:“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五、拓展
学到这,我知道大家和我一样,脑子里塞满了“为什么!”到底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也不知道。但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去查个水落石出的。那么就多看看书吧。也许看了更多蜜蜂的资料,或者找到了更多的“为什么”,就能解决这个“为什么”了。
我们一起去查查,看看还有哪些动物有它不一样的本能,让我们吃惊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神奇的《蜜蜂》。很多词语大家都理解了。看看你还记不记得。(教师运用拿出的词语牌,整理复述课文。)
无论——课文中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拿出“无论”,指名读“无论”)无论……(学生接读)
试验——于是,课文中的我——法布尔决定干什么?(拿出“试验”,齐读)你能给它找个近义词吗?(实验)
证实——为了(拿出“证明”,开火车读)证明这个说法,法布尔开始做试验了。谁能在课文中找到与“证明”意思相近的词语?
——他是怎么做的?(拿出“推测”,齐读)
推测——于是他做出了这样的推测:……(指名回答,复述课文内容)
——然而,没等……(集体回答)
准确无误——真是太不可思议了,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拿出“准确无误”读)准确无误地飞回了家。
逆风而行——尽管它们(拿出“逆风而行”)逆风而行
沿途——(拿出“沿途”)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
确确实实——但它们(拿出“确确实实”)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超常——这靠的不是(拿出“超常”)超常的记忆力
本能——而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拿出“本能”)本能。
——这无法解释的本能,让我们觉得神奇、不可思议,怪不得“没等……”(学生复述课文)
二、体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法布尔用笔写下了生动、具体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如此奇特、如此不可思议的现象。你觉得哪些地方让你感觉法布尔写得生动、具体、形象,让你喜欢呢?
请你把自己喜欢的这一句话或者几句话抄下来。
三、体悟作者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你知道,为什么作者法布尔能把这个现象通过这么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让你们如此喜欢吗?
四、练笔
1、你还知道蜜蜂的哪些知识?
2、蜜蜂可真了不起。虽然很渺小,却有这么多神奇的本能。如果你就是蜜蜂,你能夸夸自己吗?(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也可以根据自己知道的知识,以自述的方式选择一种本能。)
3、交流
五、拓展
1、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本能?(可以用陈述的方式,也可以用自述的方式,选择一种动物说本能。)
六、小结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快速闪过的飞虫,人看不清楚,可青蛙却是捕捉这种飞虫的能手。在漆黑的夜晚,伸手不见五指,然而猫头鹰却能在这样的夜晚敏捷地捕捉田鼠。老虎、猎豹如此凶猛地对待任何一种动物,却是那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自己的孩子。这一切,都是本能!如果多观察身边的动植物,多看书,你会发现更多不可思议的,无法解释的现象,但经过自己的努力,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帮大家找出真实的答案。
希望大家多多开拓自己的眼界,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小学三年级语文《蜜蜂》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这篇了读课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为证实蜜蜂有没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而进行的一次试验过程,表明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生命段爱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默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做试验的原因、试验的过程和结果。学习作者观察、思考和试验的方法,感受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难点
作者试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构想
引导学生谈谈从作者的做法里,自己受到启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
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查阅有关蜜蜂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 板书课题。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各自发表各自的想法。)
2 读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作者提出了一个关于蜜蜂的什么问题,让我们读读阅读提示。
二、自读课文,合作探究。
1 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阅读提示出的问题,把有关的阅读语句画出来。
2 自由组合或小组合作探究,了解作者试验的经过。
(1)把捉来的蜜蜂放在一个袋子里。
(2)在捉来的蜜蜂的背上做白色的记号。
(3)在两里远的地方放飞。
(4)检查蜂巢。
三、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1 学生就学习小组中讨论的结果进行交流,并提出各自不同的观点及依据。
2 从作者的做法里,你有什么发现或感受呢?
(1)勇于探索的精神)文中哪些地方给了你这么深的感触呢?
(2)对问题考虑得很周密)具体表现在文中的哪些地方?
(3)对蜜蜂的喜爱之情)找一找,读一读,想一想。先读给同位听,读时教师适机调拨,体会作者对蜜蜂的喜爱之情。
3 课文中哪些语句是写试验结果的?指名朗读。对“本能”一词是怎么理解的,能举些例子说说吗?
四、归纳小结。
1 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2 谈谈你谈了这篇课文后受到什么启发?
作业设计
你熟悉哪一种小动物,它有什么习性?做个小试验来证实。验证过程要做到多观察、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