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四年级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学期教案5篇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

时间:2024-02-28 15:39:00 四年级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四年级数学下学期教案5篇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供大家赏析。

四年级数学下学期教案5篇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学期教案1

  学习目标:

  1、结合调查班里同学的生日在什么季节,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获得统计活动的经验。

  2、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问题,并进行简单推测。

  3、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体验快乐与成功。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体验统计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如何更好地使学生交流数据整理的方法,并会对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

  教法:练习法、启发法

  学法:练习法,调查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促学

  1、说一说你的生日在什么季节?你的好朋友呢?

  2、怎样才能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人最多?

  二、玩中学

  1、说一说。

  说一说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你知道是什么季节吗?

  2、分一分:哪几个月是春季?哪几个月是夏季?哪几个月是秋季?哪几个月是冬季?四季是怎样划分的?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3)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四季的划分?

  3、调查。

  (4)小组交流:怎样收集和整理调查得到的数据?

  4、涂一涂。

  在统计表格中涂色,整理数据。

  5、说一说。

  (1)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

  (2)夏季和冬季过生日的同学有几名?

  (3)如果你们班某个同学的生日你不知道,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

  (4)从图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5)如果今天恰好有一个同学没有来,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生日?

  三、实践应用

  我的女儿生日快到,你们说说送给她什么礼物好?(出示书、布娃娃、果冻、鲜花) 怎样才能知道大家的意见呢

  1、调查、记录

  2、汇报、交流

  四、师生小结、课后延伸略过

四年级数学下学期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种数量关系,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发展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及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运用数学术语概括、表达数量关系,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以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回顾生活中的常见问题。(课件出示题目)

  (1)每个书包50元,4个书包多少钱?

  (2)一列动车每小时行20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3)李师傅每天生产15个零件,他6天可以生产多少个零件?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师生交流反馈。

  2、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数量关系,弄清楚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对于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有很大帮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教学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题2情境图。

  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情境中的信息:钢笔每支12元,练习本每本3元;要买4支钢笔和5本练习本。

  2、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

  (1)提问:什么是单价?什么是数量?什么是总价?

  (2)追问:每种商品的单价各是多少?购买的数量呢?

  (3)介绍单价的读法和写法。

  (4)认识总价。

  引导思考:根据题目中购买钢笔的情况,我们可以求什么呢?

  指出:“4支钢笔一共多少钱”指的就是4支钢笔的总价。

  3、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

  (1)课件出示下表:

  单价数量总价

  钢笔()元/支()支()元

  练习本()元/本()本()元

  让学生先填写商品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再分别求出总价。教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2)交流讨论:总价与单价、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书:

  总价=单价×数量

  (3)思考:已知总价和单价,可以求什么?怎样求?已知总价和数量呢?

  师生交流后板书:

  数量=总价÷单价

  单价=总价÷数量

  4、师生共同小结。

  根据单价、数量和总价三个量的关系,只要知道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我们在记这一组数量关系式时,只要记

  住“总价=单价×数量”,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得出“数量=总价÷单价”和“单价=总价÷数量”。

  (二)教学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题3情境图。

  引导学生读题,收集情境图中的信息。

  2、理解“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含义。

  (1)提问:情境中给出的两条信息可以称为什么?

  (2)交流速度的写法和读法。

  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再进行交流。

  (3)认识时间和路程。

  提问:行程问题中除了速度之外,还有哪些数量呢?

  指名说说对时间和路程的理解。

  3、探究速度、路程和时间的数量关系。

  (1)课件出示下表:

  单价数量总价

  列车()千米/时()时()千米

  自行车()米/分()分()米

  学生先填写和谐号列车与李冬骑自行车的速度,再分别求出行驶的路程。教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2)交流讨论: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书:

  路程=速度×时间

  (3)思考:已知路程和速度,可以求什么?怎样求?已知路程和时间呢?

  师生交流后板书: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4、小结。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9页“练一练”第1~3题。

  第1题:练习单价和速度的写法。

  第2题:运用例题3的数量关系解决求路程的问题。

  第3题:运用例题2的数量关系解决求总价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30~31页“练习五”第8、9题。

  第8题: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的问题。

  第9题: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时让学生说说题中的数量关系各是什么。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年级数学下学期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等常见数量关系,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并能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迁移到多位数的乘法运算中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教学重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列竖式计算

  教学准备:

  小黑板,练习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

  1.出示情境图:月星小区,多层楼每幢住48户,小高层楼每幢住128户,高层楼每幢住236户。

  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怎么列式?

  出示表格

  5幢高层楼共可住( )户

  16幢多层楼共可住( )户

  16幢小高层楼共可住( )户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三道算式。

  (1)请学生列出算式,并比较三个算式的相同之处(都要用每幢楼住的户数乘幢数,算出一共能住的户数)

  (2)学生用竖式计算236×5和48×16。

  (3)讲评:谁来说一下这个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第2题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谁来说一下它的计算过程?48乘1,所得的8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2.揭示课题

  月星小区有16幢楼,平均每幢住128户。月星小区一共住了多少户?

  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怎么列式?

  128×16和刚才的两道题相比,有什么不一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例1学生尝试。做在练习本上。

  启发128×16的得数是多少呢,你能尝试用竖式计算出得数吗?自己在下面试一试,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小组里的同学一起研究。

  (1)指名板演,展示学生做的,让板演学生说一下这个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提问:你们和他做的一样吗?

  (2)你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来算这道题的? 128乘16的积应该从哪位写起?我们把这两部分怎样?得数的末尾应该和哪一位对齐?(指算式)这个128实际上代表的是多少?求的是多少幢楼的住户数?算出的20xx其实是几幢楼的住户数?(根据学生回答完成黑板竖式板书)

  (3)我们一起来答一下。

  (4)刚才是这么算的请举手?

  (5)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老师还没有教,你们是怎么会做的?(引导学生说清计算方法)教师再给你们两道题,会做吗?

  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

  以竖式呈现的四道题:213×32,375×24,309×26,和248×45

  (1)学生独立练习,指名四人写在教者准备的纸上。并注意巡视,以发现学生解题中的问题,并有意进行收集。

  (2)集体评析。先引导学生看过程,同意吗?这个结果比较大,怎么读?再出示一份错误作业,他错在哪儿了?提醒学生计算时要小心。

  (3)总结计算法则。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我们都是分几步做的?第一步做什么?所得的结果的末位怎样?接着说下去。

  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

  1.做练习五第1题

  让学生在书中直接写出得数,指名核对得数,了解全对人数。

  2.做练习五第2题

  先判断每道题的计算过程和结果是否正确,再说说错在哪里,怎样改正。提问:计算三位数乘两两位数要注意什么?

  五、达标检测,反馈巩固

  做练习五第4题

  学生独立填表,并组织反馈,说明数量关系式,怎样列竖式。

  指出: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试题,在列竖式计算时,交互两个乘数的位置后再乘比较简便。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36 48 128

  × 5 ×16 ×16

  比较前两个式子和第三个的联系

  区别

四年级数学下学期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2、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环节问题情境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应用设计意图

  目标达成

  导入新课

  口算引入(快速口算)出示:

  100+0=0+568=0×78=0÷23=

  128—128=0÷76=235+0=

  99—0=49—49=0+319=0×29=

  二、探究新知

  1、将上面的口算分类。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2、一个数与0相加;一个数减0;一个数与0相乘的结果分别是多少。

  3、0除以一个数的结果是多少?在这里为什么不说一个数除以0。

  三、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讨论)

  0不能作除数。例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小结:归纳所有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四、课堂测评

  1、计算

  (1)36+0=(2)0+68=(3)0×68=(4)54—0=

  (5)0÷28=(6)128—0=(7)0÷36=(8)25+0=

  (9)99—0=(10)49—49=(11)0+39=(12)0×9=

  五、归纳反思

  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

四年级数学下学期教案5

  课题:练习十三第3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特点,掌握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2.在练习过程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3.在练习过程中,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加深对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特点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通过学习三角形的分类这部分知识,你学会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对三角形的分类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进行复习和整理。

  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完成下面的板书:

  锐角三角形:3个角都是锐角

  三角形直角三角形:1个角是直角

  (按角分)钝角三角形:1个角是钝角

  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两底角相等。

  等边三角形:三条边相等,三个角都是60。

  2.揭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运用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86~87页“练习十三”。

  1.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组织交流。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解法:

  解法一:180-90-45=45

  解法二:90-45=45

  教师引导学生对两种解法进行比较和优化,最后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个三角形是不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2.第5题。

  这道题旨在让学生认识到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懂得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在对称轴上,并掌握对称轴的画法。

  先让学生独立操作,交流时教师强调对称轴的画法。

  3.第8题。

  课件出示习题中被遮住一部分的三个三角形。

  先让学生量一量露在外面的三个角各是什么角。

  提问:你能根据露在外面的角判断它是什么三角形吗?

  小组交流讨论。

  组织汇报交流得出:第一个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第二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第三个三角形有可能是锐角三角形,也有可能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

  三、综合练习

  1.第9题。

  这道题是将一个直角三角形分成两个三角形,通过操作和交流找出规律,分成的两个三角形有两种情况:一是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二是分成一个锐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

  2.第11题。

  这道题是感受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四边形的内角和。当两个三角尺拼成一个三角形时,内角和是180,当两个三角尺拼成一个四边形时,内角和是360。

  3.第13题。

  由于题目中没有指出等腰三角形的腰具体有多长,因此需要根据“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来判断,得出只能用20米作为三角形的腰。因此菜园的三条边长就是:10米、20米、20米。

  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最后进行解答。

  4.第14题。

  (1)让学生取出小棒摆一摆。

  (2)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摆法。

  (3)全班交流。

  师提醒学生注意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要大于第三边,所以“3、3、8”这种情况不能摆成三角形。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