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
《角的度量》教案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量指定的角。
2.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能运用角的知识描述相应的生活现象,感受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与方法。
教具准备: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角,关于角,大家还想知道些什么? 2.指出下面角的各部分名称。
(1)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小黑板出示)
(2)用两个硬纸条做成一个角,使它和第二个角相同,并和第一个角比较大小。
提问:哪个角大?怎样比较出来的?(把第二个角与第三个角比较)
提问:这两个角大小怎样?是怎样比的?能具体说出每个角有多大吗? 3.要想知道角到底有多大,就要会量角。那么,量角的工具是什么?怎样量一个角的大小?这些都是今天学习的内容,角的度量。(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量角器。
(1)出示并介绍这是我们通常用来量角的工具——量角器。
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量角器,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2)指名汇报。
(3)教师讲解。
①量角器是什么形状的?我们把这个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的角。“度”是计量角的单位,用符号“°”表示。如1度就记作1°。(板书:度)
②量角器中心一点叫做量角器的中心。半圆周上所刻的线就是量角器的刻度线,每10格标上一个数,在测量角的度数时,我们要把角的顶点跟量角器的中心对齐。
③在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在里面的一圈,称为“内圈刻度”,而在外面的一圈,称为“外圈刻度”。它们都是从0°~180°。
教师指出:外圈刻度是从左往右按顺时针方向从0°~180°,内圈刻度是从右往左按逆时按方向从0°~180°。
④观察量角器的内圈刻度,从右边起找0°刻度线,再找出10°、90°、135°、180°的刻度线。
在自己的量角器上从右边起找0°、10°、90°、135°、180°刻度线;从左边起找0°、10°、90°、135°、180°刻度线。2.用量角器量角。
(1)看教科书第19页,根据刚才对量角器的了解,自学量角的方法,并量一量。(2)提问,量角要分几步?哪几步? 指出:可以把量角的方法归纳为“两重合,一看数’,因为角是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这个点叫顶点,这两条射线叫边。在量角时:①两重合:要把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②一看数:看另一条边对的刻度数。
提问:在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例如书上这个角的一条边既对着50°,同时也对着130°,这时我们应该看哪一个度数?为什么?(3)指出,在量角时,如右边的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就看内圈,找角的另一条边指的刻度数;如果左边的0度刻地线与角的的一条边重合,就看外圈,找角的另一条边指的度数。
(4)指名说说在用量角器量角的时候,我们都应注意什么?
三、完成练一练
1、第1题。
请同学们用量角器在书上量一量。
集体订正,并说说是怎样量的。2.第2题。
(1)同学们量好后,将结果填在括号里。(2)小组内交流。
(3)说说每块三角尺上的三个角的度数和是多少?说明什么? 3.第3题。
(1)先估计一下,这三个角的大小一样吗?(2)动手量一量。(3)说说自己的发现,师总结。
四、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2
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教案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9页例
6、“练一练”,第20~21页练习四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五入法试商后的调商方法,能通过调商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一位数)的得数。
2.使学生经历用五入法试商发现初商过小需要调大的探索过程,理解初商过小需要调商的原因和原理,提高除法笔算技能,发展除法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极思考、互动交流,获得经历探究获得新知的成功体验,发展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主动参与的学习态度和认真计算、细心检查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除数用五入法试商的调商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调商原理。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引入新课 1.激活经验。
出示:84÷23= 96÷38= 让学生笔算,指名两人板演。
交流:能说说第一小题的笔算过程吗?为什么会初商偏大需要调商? 第二小题把除数看作几十试商的,用了什么方法? 2.引入新课。
谈话:在计算上面两道题时,第一小题用四舍法把除数看小了试商,发现初商偏大需要调商,才能正确计算;第二小题用五入法试商,试出的商正好合适。那用五入法试商是不是也会出现需要调商的情况呢?如果出现需要调商的情况,初商需耍怎样调呢?我们今天就继续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试商和调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学习调商 1.呈现例题,引入计算。
出示例6,让学生读题,思考怎样计算。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怎样计算?(板书:252÷36)2.尝试探究,体验方法。
引导:请大家先想一想要把除数看作多少试商,再试着算一算,看看初商是不是合适,如果发现问题想想有没有办法解决,完成计算。好吗?
让学生尝试计算,指名板演。
交流:怎样试商的,遇到了什么问题,怎样发现的? 为什么会初商偏小呢,又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说明:大家发现用五人法把36看作40试商,由于把除数看大了,出现了初商偏小的情况,这时余数和除数相等,还可以继续平均分,这就需要调商。初商偏小时可以把初商调大1,试着除一除。(板书:除数看大,初商可能偏小一调大)
3.完成计算,确认方法。
引导:现在请大家在课本上按照讨论的方法计算一遍,求出得数后验算一下,看这样算对不对。得数正确就在课本上填写得数和答句。
交流:商是几,怎样验算的?(板书验算过程)4.回顾反思,交流收获。
引导:回顾一下今天用什么方法试商的,遇到的是什么问题,怎样解决的,能说说你的收获和体会吗?
追问:计算时从哪里可以看出初商偏小?
小结:用五入法把36看作40试商,除数看大了,初商就可能偏小;计算时余数比除数大或者和除数相等,就能知道初商偏小,解决的办法是把初商调大。
三、练习玑固,加深认识 1.做“练一练”。
引导:请大家先独立比较竖式里的余数和除数,想想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再想想应该商几,在题里把商调整。
交流:你能说说各题应该商几吗?(指名口答,结合第一、二小题让学生说说商为什么偏小,应该调成几)为什么会出现初商偏小的情况,初商偏小怎样解决?
强调:把除数看大,会出现初商偏小的情况,这时需要把初商调大。2.做练习四第5题。(1)做第一组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一人板演。
交流:这两道题计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怎样发现下面一题初商偏小要调商的?(2)做后两组题。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两人板演。
检查:第二组题计算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第三组哪一题计算时调商的,为什么要调商?
(3)比较结果,深化认识。
提问:比较每组两道题,用五人法试商,初商一定会偏小吗?怎样可以看出初商偏小?初商偏小怎样调商?
指出:用五人法调商,有时会出现初商偏小。如果竖式里余数不比除数小,就说明初商小了,这时一般是把初商调大1。
3.思考、口答。
先想想下面各题试商时初商几,再说说商可能是几或几。出示:
启发:第一小题试商几,如果要调商那调成商几?你认为商可能是几或几? 后两道题的商可能是几或几,各是怎样想的?
说明:我们可以先看试商是几,再想如果调商要调成几,这样就能估计商可能是几或几。4.做练习四第6题。
让学生独立改错,再交流错在哪里,怎样改正。(板书呈现判断、改正过程)说明:当竖式里余数不比除数小的时候,说明初商偏小,这时可以调商——把初商调大1以后再计算。还要注意计算过程中每一步都要细心计算。
5.做练习四第7题前两道。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两人板演。交流:第一小题怎样计算的?(检查计算过程,突出试商、调商)第二小题怎样试商、调商的?
通过这两道除法计算,你有什么经验要告诉大家吗?
四、总结收获,完成作业 1.总结交流。
交流:通过今天这节课的掌习,你有哪些认识和体会能和大家分享? 2.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四第7题后两题,第8题。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感知平行线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平行线,了解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与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
3、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行
1、初步感知,尝试判断
师;上课一开始,让我们先来看一小段录像(播放录像)
师:录像里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啊?生:开窗户。
师:开窗户过程中,这扇窗户在做什么运动呢?
生:平移
师:是的,平移是我们上个学期学过的知识,你们学得很好。我们看,窗户的一条边一开始在这个位置;平移之后,到了这个位置。你知道这条边与这条边的位置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生:平行
师:你的知识面真广,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行线。
师:你知道平行线吗?
高老师这里有几幅图,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些图画出了你心目中的平行线?
生1:第1幅、第5幅、第7幅。
生2:就第1幅
生3:1和5
师:看来,同学们对平行线都有自己的认识。到底你的想法对不对呢?,学完这节课后,相信你一定能得到一个肯定的答案。
2、充分体验,探讨本质
师:那么数学上,究竟什么是平行线呢?
我们来看:
窗户这两条直直的边我们可以看成是两条线段,这条线段如果向两端无限延伸、延伸。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看到的两条直线会怎样?会相交吗?
生:不会
师:都说眼见为实,这两条直线我看到的部分的确是不相交的,可是无限延伸之后我看不到,你凭什么说他们永远不会相交呢?
生1:因为延长是不会弯过来的。
生2:他们不会越来越近,最后靠在一起。
生3:它们之间的宽度始终不会变的。
师:宽度一样,其实就是说他们的距离处处相等。(课件验证)
因为他们的距离处处相等,无限延伸之后始终保持着这样的距离,所以,他们永远不会相交。
3、提升概念,再次判断
(板书并口述: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师:两条直线相互平行,我们也可以说其中一条就是另一条的平行线。
如果我们把两条直线分别标上名字,AB和CD,我们就说直线AB平行于直线CD,记作AB∥CD
师:我现在如果把这两条直线都斜过来,现在他们相互平行吗?
生:平行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永不相交。
师:我们回头再来看刚才的8幅图。
⑴你能利用刚才学习的概念,找出这里的平行线吗?要说出充分的理由。
(重点讨论学生初次判断错误的、有争议的或不敢肯定的。是平行线,为什么是;不是,又为什么。使学生对平行的认识更加深刻)
⑵指图⑦只有一条直线,你能帮他找一天和他平行的直线吗?
生:图1
师:上面一条还是下面一条
生:两条都和图7的直线平行
4、生活中的平行线
师:这些直线是相互平行的,生活中你还能找到这样的平行线吗?
生1:黑板的上面和下面
师:是的,黑板的对边是相互平行的
生2:桌子的这两条边是相互平行的
师:你指桌子的对边是相互平行的吧,我希望同学们能表达得清楚些。
师:高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片,你能从中找到平行线吗?
生1:那幅画的对边是相互平行的
生2:楼梯扶手的两条边是相互平行的
生3:护栏竖的和竖的是相互平行的
师:是的,现在再来看看这里
生1:爬干都是平行的
生2:瓷砖的对边是平行的
生3:花坛的对边是平行的
师:看来生活中的平行线还真不少。有个小朋友叫淘气,他发现所有的窗户都太像了,没有一点儿创意。于是,他设计了这样的新型窗户。
师:你能接受淘气的设计吗?为什么?
生1:不同意,因为这样的话,窗户就无法移动了。
生2:如果窗户往右移就会掉下来。
师:看来,平行不仅美观,还很有用。
刚才同学们找到的都是静止的,现在让我们看看运动中的平行线。
每周一我们都要举行升国旗仪式。国旗的上边从这里平移到了这里,他们是相互平行的。
师:再看看这副图。箭头从这里平移到这里。同学们,线段HG一开始在这里,平移后到了H1G1,线段HG和线段H1G1平行吗?那你能从平移前后的箭头中,找出类似的相互平行的线段吗?
生:线段AD平行于线段A1D1
二、动手画平行线
1、师:现在同学们都认识了平行线,你能在白纸上画平行线吗?
请同学们拿出白纸,看第一题,高老师已经给你们画好了一条直线,现在你能画出它的平行线吗?
注意:你在画的时候想一想,按照你的画法能保证一定平行吗?
生:动手操作
展示:1、量距离。2、沿着一把尺的两边画。3、直尺平移
师:画这条线的平行线,可以画几条啊?
生:无数条
师:现在,你对这三种方法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说说各种方法的局限性)
师:看来每种方法各有各的有点和缺点,因此我们在画平行线的时候,要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2、师:现在请同学们选择合适的方法完成第二题。
教师掩饰直尺平移法,
注意点:1、对2、靠3、移4、画
2、师:现在先请同学们在纸上画任意一条直线。
生:……
师:现在请同桌交换白纸,给同桌画的直线画一条平行线。要求先一个人画另一个看,看同桌画得对不对,然后再交换,听明白我的意思了吗?好,开始。
三、总结,交流
学了这节课后,你对平行线有什么新的认识吗?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平行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深刻。
四、拓展
师:请同学们看这两条线,它们相互平行吗?
师:它们都在长方体的哪一个面上?
师:请同学们注意(转动盒子,使两直线异面)
师:这两条直线会相交吗?那它们平行吗?
那你觉得我们在说两直线平行时,是不是还应该加一个前提条件啊?
概括: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板书设计]
平移与平行
平移平行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4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学生复习条形统计图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栽了蒜苗,还记录了它在15天内生长情况的数据,昨天,大家把自己栽种蒜苗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制成条形统计图,举在手里,展示一下。
展示一学生的条形统计图
生汇报图中数据
2.提出问题,学生探究作图
师:如果我们还想了解它从第3天到第15天整个的生长变化的情况,该怎么画呢?老师这有几种统计图,请你仔细观察,看哪一种更合适。(师出示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生任选其一。
能不能在你作的条形统计图上作一些修改或补充,把它变成这种统计图呢?
学生在小组内先讨论,再在图上试一试。
学生作图后展示,汇报作了哪些修改,表示什么意思?
3.生成新知,揭示课题
师抓住学生将条形上的点连线,对比评价,选择优秀的作品,用多媒体演示由条形统计图演变为折线统计图(描点,连线)的过程
提醒同学们:变成真正的折线统计图还要把原有的条形统计图擦掉
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读折线统计图,体会特点
1. 读点
师:图中的点表示什么呢?
生说点的意义,(课件显示并标数量)
2.读趋势,
师:同学们都读出了点所表示的数量(板书数量),由点连成的线呢?
生说表示蒜苗从矮长到高的生长趋势。
读局部趋势,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快,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慢(板书趋势)
3.估计
根据这一趋势请你估计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4.预测
预测第2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并说说你的想法。
三、独立制图。
师:我们会读折线统计图了,那你会画折线统计图吗?怎么画呢?
出示笑笑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你能将它制成折线统计图么?
学生独立绘制笑笑的蒜苗生长情况折线图
汇报评价
说说图中的信息
对比自己与笑笑的蒜苗生长趋势,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四、运用延伸
1.出示 北京地区2003年5月新增病人的统计图
(1)从上图中你能说说“非典”新增病人的变化趋势吗?
(2)你能与同学说说产生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吗?
2.出示小玲家室内气温的变化统计图
(1)小玲每隔( )时测量一次气温
(2)这一天从8:00到16:00的气温从总体上说是如何变化的?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3、出示百货大楼一年销售冰箱的总数量统计图
根据趋势,作出决策
师:如果你是销售经理,根据今年销售趋势,明年你有什么打算?大约进多少?为什么?
五、课外拓展
下课后收集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下节课交流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5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01页例2,课堂活动以及练习十九第5~8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熟练进行相关估算。
2.在尝试练习中掌握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具体的数量关系。
3.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现象,并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对数学的认识。
【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片、视频展示台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回顾知识
1.口算:80÷490÷÷20 120÷4540÷÷802.
2.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省略千位、百位后面的尾数)
3.估算:79÷459×42 183÷6310×194.
提问: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该怎样估算?
教师:今天我们继续探讨估算除法。
(板书:估算除法)
[点评: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估算经验,做好知识的孕伏工作;同时为分散本节课的知识难点做好铺垫工作。]
二、独立尝试、合作研究
1.出示例2主题图:从重庆出发,普通客船每时行20km,大约( )时可以行207km。口头列式并解答,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要点:将207km看作200km,200÷20=10(时)
2.出示例2第一组信息。提出问题,连贯的说一说条件和问题。
从重庆到三峡大坝全长624km,如果乘坐普通客船每时行23km,去三峡大坝大约需要多少时?
(1)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要点:624里有几个23就要行几时(为小结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作好铺垫)。
(2)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要点:可以把624看成600,把23看成20,再口算。也可以把624看成620,把23看成20,再口算。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并板书。624÷23≈30(时) 624÷23≈31(时) 600÷20=÷20=31
3.独立尝试练习,例2第二组信息。
从三峡大坝到重庆全长624km,如果乘坐高速快船每时行52km,回重庆大约需要多少时?
(1)列式并估算。
(2)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若有不会的同学,可以请教同桌、同组同学或老师。
(3)集体交流——分两个方面。
第一,为什么用除法?(624里有几个52就要行几时)
第二,你是怎样估算的?(把624看成600,把52看成50,再口算) 624÷52≈12(时) 600÷50=12
[点评:让学生在猜测中学会迁移能力,并在与同学的交流中达成对猜测能力的认同感,在不断地观察和交流中,从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逐步上升为估算知识的理性思考。]
三、小结提升、完成板书
小结:(1)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怎样估算?被除数看作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除数看作整十数,再相除。
(2)从解决上面的问题中你发现了怎样的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
四、练习巩固、熟练估算
1.第102页课堂活动。
(1)180÷90=2(时)为什么这样列式?路程÷速度=时间。
(2)581÷7=83(千米)又能发现怎样的数量关系?路程÷时间=速度。
(3)762÷75≈10(时)怎样估算的?
2.教科书第103页5~8题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根据数位顺序的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上的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会进行简单的概括、推理。
教学重点:
掌握亿以上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
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数位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复习6′
1、万以内的数是怎样写的?请写出下列各数:
四千零七十七百八十四千零三
2、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学生在自备本上写数后交流。
新课22′一、教学例2:
1、板书:三亿三十亿九千万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问:这些数怎样写?
2、问:这些数的位在哪位上?万位上是几?其它数位分别是几?怎样写?板书:
三亿写作
三十亿九千万写作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写作
3、想一想:整亿的数怎样写?
4、重点分析“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这一中间有零数的题型
5、练习:做一做中的练习。
1、学生试写。
2、学生根据自己的写法回答。
3、学生归纳:有多少亿,就在亿级上写多少,再写8个0。
4、学生练习。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79、80页上的例2、例3,议一议及相应的课堂活动,练习十五第3~6题。
【教学目标】
1.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自主迁移出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2.掌握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计算下面各题。20×40=18×20=16×50=240×3=105×3=208×2=301×2=209×4=
学生可能有的用口算,有的用笔算,如果用笔算的可进行板演。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的笔算,那么中间、末尾有零的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2。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1)学生独立思考,解答,抽一个学生板演。
(2)汇报思考过程及结果,在视频展台上展出学生计算的竖式,可能有以下两种:××
7200
(3)讨论:这道题和我们前面研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有什么不同?以上两种算法哪种更简便?这道题为什么可以这样来计算?
学生讨论,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进行讨论。如果学生探讨有困难,则可用以下的教学设计。
教师:第二个竖式把240和30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24乘3,另一部分是两个0,24×3和240×30的结果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教师:哪一个算式的乘积小?
学生:24×3
教师:算一算24×3的结果。
学生算出24×3=72。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72与7200相比,缩小了100倍,为了保持积的大小不变,我们把积扩大了100倍。
配合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如下板书: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个计算过程?
学生:略
教师:你认为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引导学生归纳出: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后,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多少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及时巩固,算一算课堂活动的第2小题的前两小题:230×40,380×87。
2.教学例3。多媒体课件出示例3题目。
(1)根据题意,学生列式:108×18。
(2)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有什么特征?
学生:因数中间有0
(3)学生独立思考
计算,抽一学生板演。
教师巡视,重点围绕竖式的书写,从而归纳出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要点。
3.结合两个例题,小结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
教师:在这两个题目中,王师傅每分行240m和列车平均每时行108km都叫做什么?
学生:速度
教师:30分和8时都叫做什么?
学生:时间
教师:要求路程,你发现了怎样的数量关系?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速度×时间=路程。
[点评:这个教学片段主要展示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自主迁移出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并归纳出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这个过程主要由“发现、探索、小结”三个环节构成。这三个环节层层相扣,体现了学生探索新算法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4.课堂活动。
(1)怎样用竖式计算34×386?
学生按书中的程序计算完成后,通过两个竖式的对比,讨论得出:三位数和两位数相乘的时候,为了计算简便,我们更习惯于把位数多的因数写在上面。
(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的后面两个小题:65×408,207×20。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五第4~6题。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学会运用小数的性质把一些小数化简或进行改写;
2.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
教学难点:
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主题
1、学校门口的两家文具店,左边一家的三角板套装售价是元,右边一家的三角板套装售价是0元,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的价格比较起来怎么样?你们是怎么样比较的?
2、为什么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板书:小数的性质)
二、探索性质
1、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明确要求。
(2)启发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把米、0米、00米所表示的长度在米尺上标出来(教师投影米尺图),并用整数表示。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以米为例示范:
米表示1/10米,也就是1/10米,即1分米,如图:
关于0米、00米,让学生独立或讨论完成。
(3)反馈学生完成情况,并把形成的一致意见投影出示:
0表示10/100米,也就是10/100米,即10厘米,如图:
00米表示100/1000米,也就是100/1000米,即100豪米,如图:
(4)教师肯定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把三幅米尺图投影重叠两次,让学生观察后问:你认为米、0米、00米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请把道理讲出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板书: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米=0米=00米
(5)引导学生观察等式米=0米=00米,问:比较这三个小数,你发现了什么?启发学生从左往右、再从右往左观察,初步得出结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板书)
2、验证性质
(1)同学们自己完成58页“做一做”。
(2)让学生从直观图上比较和0的大小。
(3)=0这个结果说明了什么?
三、运用性质
1、教学例2
(1)教师对学生说明:像把=,去掉小数点末尾的“0”,就可以把小数化简。(板书:化简)
(2)学生自己完成=
(3)学生讨论交流里的其他的0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4)全班交流、强调小数的性质中说的是“小数的末尾的0”。
(5)完成59页做一做第1题。
A、学生自己完成。
B、全班订正答案。
2、教学例3:
(1)教师说明:利用小数的性质,根据需要可以"把一个数改写成具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板书"改写")
(2)学生自己完成。
(3)大家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4)说明任何整数都可以看作小数部分是0的小数。强调把一个整数改写成具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时,不要忘记在个位的右下面点上小数点。
(5)完成59页做一做第2题。
A、学生自己完成。
B、全班订正答案。
3、在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1)讨论下面的3个问题:
A、,去掉0, 小数的大小变不变?
B、去掉0,会怎么样?
C 、1的末尾可以添上0吗?
(2)全班齐读小数的性质,强调性质中的“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
四、看书质疑。
学生自己看课本页,提出质疑,大家交流解决。
五、巩固练习
1、下面的说法哪个正确,不正确的请举出反例。
(1)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这个数的大小不变。
练后问:你认为在小数性质的表述语中,哪几个词语最重要?(教师在"小数"、"末尾"的下面加上着重号)
2、做64页练习十第1、2、3题。
第1题让学生练习后说说哪些位置上的0不能去掉。((1)整数中的0不论何处都不能去掉;(2)小数非末尾的0不能去掉)
六、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评价你自己或是某位同学本节课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