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五年级教案

数学课五年级教案3篇 五年级解方程教案

时间:2024-01-21 12:32:08 五年级教案

数学课五年级教案1

  教材分析

  《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圆柱的侧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例2是求圆柱的表面积。先说明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在给出圆柱表面积的展开图,让学生了解圆柱表面积的组成部分,求表面积。例3是让学生运用求圆柱表面积的方法求出做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的用料,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让学生了解进一法取近似值的方法。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动手能力不是很强,自主探究方法、方式较少。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运用公式计算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和掌握求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励自主探索

  在导入新课时,老师用孩子们喜欢喝饮料的爱好创建生活情景:“同学们爱喝饮料吗?”“爱喝。”“给你一个饮料罐,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了很多问题,“有的问题以后在研究,今天我们来解决用料问题。假如你是一个小小设计师,要设计一个饮料罐,至少要多少平方米的铁皮?”

  (二)创设探究空间,主动发现新知

  1、 认识圆柱的表面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饮料罐”(出示模型)薄纸壳当铁皮,你们想怎么做?

  生:要卷一个圆筒,要剪两个圆粘合在圆筒的两边就行了。

  师:用什么形状的纸来做卷筒呢? (有的学生动手剪开模型)

  生:我知道了,圆筒是用长方形纸卷成的

  师:各小组试试看,这位同学说的对吗?

  (其他小组也剪开模型,有的得到了长方形,有的得到了平行四边形,有的得到了正方形。)

  师:还有别的可能吗?如三角形、梯形。

  生:不能。如果是的话,就不是这种圆柱形的饮料罐了。

  (评析:学生能拆开纸盒看个究竟,说明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学生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完成了对圆柱各部分组成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 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师:我们先研究把圆筒剪开展平是一个长方形的情况。“求这个饮料罐要用铁皮多少?”这一事件从数学角度看,是个怎样得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思考、议。

  生A:它是圆柱体:两端是同样的两个圆,当中是长方形铁皮卷成的圆柱。

  生B:求饮料罐铁皮用料面积就是求:

  圆面积X2+ 长方形面积

  生C:必须知道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长和宽才能求面积。

  生D:我看只要知道圆的半径和高就可以求出用料面积。

  师:我们让这位同学谈谈他的想法。

  生D: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相等,长方形的宽与高相等。

  所以只要知道圆的半径就可求出长方形的长,也可求出圆的面积。

  师随着板书:长方形 = 长 × 宽

  ↓ ↓ ↓

  圆柱的侧面积 = 底面周长 × 高

  (三)自主总结规律 验证领悟新知

  让学生就顺利地导出了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方法: S = 2 r h

  师:如果圆住展开是平行四边形,是否也适用呢?

  学生动手操作,动笔验证,得出了同样适用的结论。

  (四)解决生活问题 深化所学新知

  师:大家谈得很好,现在小组合作,计算出“饮料罐”的铁皮面积。

  生汇报。

  师:通过计算,你有哪些收获?

  生E:我知道了,圆柱的则面积等于地面周长乘以高,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则面积加上底面积和的两倍。

  生F:在得数保留时,我觉得应该用进一法取值,因为用料问题应比实际多一些,因为有损耗,所以要用进一法。

  板书设计

  长方形 = 长 × 宽

  ↓ ↓ ↓

  圆柱的侧面积 = 底面周长 × 高

数学课五年级教案2

  设计思路:

  本册书的相遇问题是在学生初步学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数量关系以及会解答某一单个物体运动的问题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本教学内容与以往不同的是有两个物体在运动,教材上只介绍了其中一种,即”两个物体同时相对运动结果相遇“的情况。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相向运动中求路程的解题方法以及理解速度和,同时也为后继学习更复杂的应用题做好准备。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简析我的设计思路如下

  (1)把握好教学要求。教学时要通过学生们认真的观察思考,以及自己动手尝试去做理解相遇问题提中所提概念和掌握求路程的方法。

  (2)大量使用多媒体,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通过演示使学生直观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并真正理解:两人、两地、同时、相向、相遇、速度和等难以理解的概念。

  (3)另外本此设计还以图表、图文结合及线段图等多种呈现方式,使原本枯燥的内容变得鲜活、生动。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演示,理解“相向运动”“相遇”及“速度和”。

  2.掌握相向运动中求路程的解题方法:速度和×时间=路程。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会解决与此有关的含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相向运动中求路程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速度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亮亮每分钟走60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口答)?

  师问:为什么这样求?谁会用一个数量关系式表示?

  2.芳芳每分钟走70米,走了4分钟,_____________?

  由学生补充问题并进行计算。

  二、新知探索

  1.导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的是一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

  板书:两人

  2.对“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相遇”含义的领会

  师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个人行走这段路程有什么特点?提示(1)出发地点(2)出发时间(3)运动方向(4)运动结果

  板书:两地、同时、相向、相遇。

  师说:正像我们观察到的,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我们称它为相遇问题。现在我们就学习解答相遇求路程的方法。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3.出示例题

  A.集体读题,补充问题。

  B.指明提取数学信息

  板书:相遇时间

  C.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试做。得出两种不同的解法,板演。

  D.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思路

  ①请用第一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提问:题中只有一个4,为什么算式中出现了两个4?

  师:经过4分两人相遇,说明相遇时两人都行了4分,相遇时间在这种解法中要用到两次。

  ②请用第二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的解题思路又是什么?

  师:根据这种解法你发现在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追问:速度指的是什么速度,时间又指的是什么时间?

  4.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认识相互间的联系。

  从数量关系上看,思路不同

  第一种解法是用亮亮和芳芳的速度分别乘以所用时间,得出两人各自行的路程,然后再加起来,得到芳芳家到亮亮家的路程。

  第二种解法是根据两人同时出发,行走时间相同,可以先算出两人每分钟所行路程的和,再乘以时间,得到两地间的路程。

  从数学知识上看,两种解法的联系

  算式之间正好符合乘法分配律。

  三、巩固练习。

  1.看图填空。ppt

  甲、乙两人同时由A、B两地相向而行。出发1分钟,两人所行的路程的和是(65+70)米;出发2分钟,两人所行的路程的和是2个()米;出发3分钟,两人所行的路程的和是3个()米;出发4分钟,两人相遇了。这时,两人共走()个(65+70)米,A、B两地相距()米。

  A.独立理解“相向而行”。板书相向

  B.指名回答,集体反馈。

  2.甲、乙两辆汽车从两地同时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5千米,乙车每小行45千米,经过4小时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3.用两种方法解答下题。

  甲轧路机每小时碾压路面36平方米,乙轧路机每小时碾压路面44平方米。两台轧路机同时工作8小时,一共碾压路面多少平方米?

  4.

  列式是()

  A.80×3+65×3

  B.80+65×3

  C.(80+65)×6

  D.(80-65)×3

  5.思考题

  救护车和小轿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救护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小轿车每小时行驶50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110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课五年级教案3

  教学目标:

  1、借助天平明白等式的含义,并在分类的基础上充分感受、认识什么是方程。

  2、会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

  4、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

  重点:理解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难点:方程的意义抽象的过程。

  课前谈话:渗透平衡和等量(谈体验)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出示天平,(见过天平吗?在那里见过?有什么作用啊?)根据天平的状态列出不同的式子,(不平衡让学生想办法得出让天平两边平衡)。

  二、探究新知

  1.对不同的式子进行分类(不要有任何要求)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想法。

  2.小组汇报分类的想法。小组之间在倾听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本组的想法。

  让小组的代表说说自己组是怎样分类的?为什么这样分类?

  3.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分类进行小结:像这样的用等号连接左右两边的叫做等式。像这样的这一类叫方程。板书课题。(在学生分类的基础上)

  4.小组探究“什么是方程?”(先观察式子,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5.小组汇报各组的想法。在各组倾听的基础上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

  6.教师在学生小组汇报的.基础上进行小结: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7.生举例。

  8、师举例,让学生说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并说明理由。

  9、通过刚才的几道算式,让学生说说对方程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10、判断两句话: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都是方程。

  11、画图表示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三、应用练习

  1.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

  2.看图列方程。

  3.根据题意列方程。

  四、拓展延伸

  1、谈谈自己在知识和情感上的收获。

  2、送给同学们一个方程:天才+X=成功。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