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五年级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4篇

时间:2023-08-19 10:40:55 五年级教案

  本文是网友“xxxv19880”收集的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4篇,供大家阅读。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做,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2、会用三角板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3、在方格纸上能画出指定边和这条边上高的长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

  二、重点难点

  重点: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难点:在方格纸上画指定条件的图形。

  三、教学准备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剪刀、三角板

  四、教学设计

  (一)情境设计,导入课题

  1、同学们都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

  2、现在老师有一个平行四边形,我想把它剪成一个尽可能大的长方形,应怎么剪呢?同学们动手试试。

  3、出示课题《动手做》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小组内探讨剪切的`方法。

  2、师巡视。

  3、小组汇报。

  4、课堂内总结:

  (三)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高

  1、回忆刚才你们是怎样剪平行四边形的,你们剪得边都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2、总结:

  (1)平行四边形:从一组平行边的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

  (2)三角形:从一个顶点到对应边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3)梯形:从上底的一点到对边(下底)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梯形的高。

  (四)巩固练习

  1、P21试一试第一题。

  学生依次标出各个图形中的高是哪条线段,再找出它所对应的底。

  2、P21练一练第一题、第二题。

  画出给定底的高。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继续从设计上讲,仍然采用小组合作、探索交流的教学形式,先让学生大胆猜测、推导,从自己的演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但在画高时,学生们做的不是很好,主要表现在不会用三角板去画高。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做,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2、会用三角板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3、在方格纸上能画出指定边和这条边上高的长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

  二、重点难点

  重点: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难点:在方格纸上画指定条件的图形。

  三、教学准备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剪刀、三角板

  四、教学设计

  (一)情境设计,导入课题

  1、同学们都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

  2、现在老师有一个平行四边形,我想把它剪成一个尽可能大的长方形,应怎么剪呢?同学们动手试试。

  3、出示课题《动手做》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小组内探讨剪切的方法。

  2、师巡视。

  3、小组汇报。

  4、课堂内总结:

  (三)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高

  1、回忆刚才你们是怎样剪平行四边形的,你们剪得边都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2、总结:

  (1)平行四边形:从一组平行边的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

  (2)三角形:从一个顶点到对应边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3)梯形:从上底的一点到对边(下底)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梯形的高。

  (四)巩固练习

  1、P21试一试第一题。

  学生依次标出各个图形中的高是哪条线段,再找出它所对应的底。

  2、P21练一练第一题、第二题。

  画出给定底的高。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继续从设计上讲,仍然采用小组合作、探索交流的教学形式,先让学生大胆猜测、推导,从自己的演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但在画高时,学生们做的不是很好,主要表现在不会用三角板去画高。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操作比较,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情感目标:在亲自动手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像力。

  教学过程

  一、数学来源生活,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1、出示实物,根据形状给它们归类。(长方体、正方体、球、其它)

  2、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文体和正方体。(顶点、棱、闪烁)

  导入:为什么,我们能很快地挑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呢?因为,它们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征。

  二、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归纳事物特征。

  1、学生用小圆木棒和橡皮泥制作多个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三组面都不同的、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超高的、超扁的)

  2、小组中每个人都要独立动手制作,组员中相互指导、评议。

  3、思考:怎样选取木棒才能又快又好地做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选取三种长度的木棒,每种4根)

  4、选取合适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将框架围起来,制成一个立体的小盒子。

  5、利用学生自己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棱、面、顶点。

  6、结合制作过程,师生共同总结:长方体的特征和正方体的特征。

  7、请每小组把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变成正方体(事先用长白萝卜削好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正方体具备了长方体所有的特征,是特殊的长文体,并用韦恩图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8、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中较长的叫长,较短的叫宽,竖直方向的棱叫高。)

  三、回归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事物。

  1、量一量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的长宽高和棱长。

  并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指出哪些是等长的棱,哪些是相同的面。

  2、知道了一个长方体的长为14cm,宽为10cm,高为7cm,想像这个长方体。

  3、通过你的观察,从某个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看到几个面?一个非正方体的长方体中,最多有几个面是相同的?

  4、长方体广告箱长5米,宽米,高3米,要用铝条镶嵌框架,至少要用多少铝条?

  5、有6米长的铁丝,要制成一个棱长为40厘米的灯笼框架,够瞧用吗?6、要将一个长30厘米,宽20厘米,高10厘米的礼品盒系上彩带,至少要买多少彩带才够用?

  四、拓展应用

  用数学创造生活。

  欣赏水立方、长方体建筑物、美丽的盒子、装饰品,让学生感受数学创造的美,也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

  五、总结

  在这40分钟的四步学习环节中,你最喜欢哪个部分?为什么?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你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课吗?

  六、作业布置

  用12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能有多少种摆法?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请你亲自动手试一试。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图案,小组交流,感受图案的美,并为自身以后创作图案提供借鉴。

  2.通过欣赏图案,发展同学的审美意识和空间观念。

  3.自身经历创作实践的整个过程,感受创作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同学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进一步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加深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同学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课件、方格纸、正方形白板纸、手工纸三张和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展览导入

  课前让同学收集图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考虑: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它有什么特点?

  指名介绍本组中最美的图案,并结合考虑说一说它的特点。

  二、学习新课

  (一)尝试发明:

  让同学做第8页第1、2题。

  1、鼓励同学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对不同的同学提出不同的要求。

  2、交流时,教师对有创意、绘图美观的同学给予褒扬和激励。

  (二)设计图案:

  做第10页“实践活动”7题。

  1、提出三个步骤:

  (1)先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

  (2)再确定你选用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

  (3)动手绘制图案。

  2、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后,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制作“雪花”:

  取一张正方形纸,按书上所示的方法对折和剪裁。可以经过多次练习,直到会剪一朵美丽的“雪花”。

  2.作品展示。

  3、独立观察并尝试做第9页第5题。

  四、全课总结

  全班交流各自的作品,选出好的作品互相评价,全班展览。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5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0页的例2。例2是探究3的倍数特征,教材仍然采用百数表,让学生先圈数,再观察、思考。

  (二)核心能力

  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进一步积累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思维活动经验。

  (三)学习目标

  1.借助百数表,经历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积累数学思维活动经验。

  (四)学习重点

  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

  (五)学习难点

  归纳举证3的倍数的特征

  (六)配套资源

  百数表、计算器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1)回忆我们研究过的2、5倍数的特征是什么?并能给同学们解释是怎样探究出来的。

  (2)自制一张百数表。

  (二)课堂设计

  1.复习引入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2、5的倍数特征是什么?我们是怎样研究出来的?

  学生自由发言,重点引导学生回忆知识形成的过程。

  小结:我们是利用百数表,先找数,然后观察、猜想,最后进行验证和归纳,得出了2、5倍数的特征。

  师:这节课我们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2、5倍数的特征及探求的方法,唤醒学生的记忆,为探求3的倍数的特征做铺垫。】

  2.问题探究

  (1)找3的倍数

  师: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你们准备怎样研究?

  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准备借助百数表,利用研究2、5倍数特征的方法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现在拿出你准备的百数表。同桌合作先找出3的倍数,然后观察圈出的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2)全班交流、讨论

  ①发现问题

  学生展示圈好的百数表。

  师:说说你们的发现?

  预设:只看个位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横着看:个位上的数0-9都有,竖着看:个位上的数也是0-9都有。

  ②分析问题

  师:同学们发现,在百数表中(课件出示),横着、竖着观察3的倍数,只看个位上的数,没有规律可循。横着、竖着看,看不出规律,换个角度思考,我们还可以怎样看?只看个位不行,我们还可以看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斜着看。

  师:大家认为除了横着、竖着看,我们还可以斜着看,现在请你斜着观察3的倍数,你又有什么新发现?

  生独立观察、发现。

  【设计意图:因为3的倍数的特征比较隐蔽,根据探究2、5倍数的特征的经验,学生发现不了规律。在学生实在没人看出规律时,教师再提示学生可以换一个角度去观察、去思考,接着重新去探索。】

  ③解决问题

  师:把你的发现和根据发现引发的猜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并想办法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可以用计算器)

  小组合作交流后全班汇报。

  (3)归纳3的倍数的特征

  师:你们的发现和猜想是什么?

  小组汇报,引导学生评价补充。

  引导小结:斜着观察发现,每一行数的个位与十位的和分别是3、6、9、12、15,它们都是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也是3的倍数。

  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你们是怎么验证这个猜想呢?

  生汇报验证的过程。

  师:举什么样的例子既简单又有代表性?

  举的例子包含有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多举几个

  师:有没有同学发现反例的,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但是这个数却不是3的倍数。

  师:通过验证,你们得出的3的倍数特征是什么,谁再来说一说?

  归纳小结: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设计意图:经过引导,学生进行二次探索,发现、猜想、验证并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积累数学探究的活动经验。】

  3.巩固练习

  (1)课本第11页“练习二的第3题”

  圈出3的倍数。

  92 75 36 206 65 3051 779

  111 49 165 5988 655 131 2222 7203

  (2)课本第10页“做一做”

  (3)小明拿了5个圆片,小军拿个6个圆片,用他们拿的圆片在数位表上摆数,谁拿的圆片摆出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谁拿的圆片摆出的数一定不是3的倍数?

  请说明理由。

  先独立完成,然后同桌合作操作验证。

  4.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我们获得了什么新知识?采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

  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小结:通过找数、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研究方法,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

  师: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只要看个位数?而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要看各位上数的和呢?请大家课下阅读第13页的“你知道吗”我们下节课进行交流。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6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0页的例2。例2是探究3的倍数特征,教材仍然采用百数表,让学生先圈数,再观察、思考。

  (二)核心能力

  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进一步积累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思维活动经验。

  (三)学习目标

  1.借助百数表,经历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积累数学思维活动经验。

  (四)学习重点

  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

  (五)学习难点

  归纳举证3的倍数的特征

  (六)配套资源

  百数表、计算器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1)回忆我们研究过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并能给同学们解释是怎样探究出来的。

  (2)自制一张百数表。

  (二)课堂设计

  1.复习引入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的倍数特征是什么?我们是怎样研究出来的?

  学生自由发言,重点引导学生回忆知识形成的过程。

  小结:我们是利用百数表,先找数,然后观察、猜想,最后进行验证和归纳,得出了倍数的特征。

  师:这节课我们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倍数的特征及探求的方法,唤醒学生的记忆,为探求3的倍数的特征做铺垫。】

  2.问题探究

  (1)找3的倍数

  师: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你们准备怎样研究?

  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准备借助百数表,利用研究倍数特征的方法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现在拿出你准备的百数表。同桌合作先找出3的倍数,然后观察圈出的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2)全班交流、讨论

  ①发现问题

  学生展示圈好的百数表。

  师:说说你们的发现?

  预设:只看个位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横着看:个位上的数0-9都有,竖着看:个位上的数也是0-9都有。

  ②分析问题

  师:同学们发现,在百数表中(课件出示),横着、竖着观察3的倍数,只看个位上的数,没有规律可循。横着、竖着看,看不出规律,换个角度思考,我们还可以怎样看?只看个位不行,我们还可以看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斜着看。

  师:大家认为除了横着、竖着看,我们还可以斜着看,现在请你斜着观察3的倍数,你又有什么新发现?

  生独立观察、发现。

  【设计意图:因为3的倍数的特征比较隐蔽,根据探究倍数的特征的经验,学生发现不了规律。在学生实在没人看出规律时,教师再提示学生可以换一个角度去观察、去思考,接着重新去探索。】

  ③解决问题

  师:把你的发现和根据发现引发的猜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并想办法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可以用计算器)

  小组合作交流后全班汇报。

  (3)归纳3的倍数的特征

  师:你们的发现和猜想是什么?

  小组汇报,引导学生评价补充。

  引导小结:斜着观察发现,每一行数的个位与十位的和分别是3、6、9、12、15,它们都是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也是3的倍数。

  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你们是怎么验证这个猜想呢?

  生汇报验证的过程。

  师:举什么样的例子既简单又有代表性?

  举的例子包含有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多举几个

  师:有没有同学发现反例的,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但是这个数却不是3的倍数。

  师:通过验证,你们得出的3的倍数特征是什么,谁再来说一说?

  归纳小结: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设计意图:经过引导,学生进行二次探索,发现、猜想、验证并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积累数学探究的活动经验。】

  3.巩固练习

  (1)课本第11页“练习二的第3题”

  圈出3的倍数。

  

  03

  (2)课本第10页“做一做”

  (3)小明拿了5个圆片,小军拿个6个圆片,用他们拿的圆片在数位表上摆数,谁拿的圆片摆出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谁拿的圆片摆出的数一定不是3的倍数?

  请说明理由。

  先独立完成,然后同桌合作操作验证。

  4.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我们获得了什么新知识?采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

  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小结:通过找数、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研究方法,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

  师: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只要看个位数?而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要看各位上数的和呢?请大家课下阅读第13页的“你知道吗”我们下节课进行交流。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具准备

  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元元=3元5角

  3元×3=9元5角×3=15角9元+15角=元

  用乘法计算:×3=元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计算?×3表示什么?

  (3个或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把元看作35角

  元扩大10倍35角

  ×3×3

  元105角

  缩小到它的1/10

  105角就等于元

  (5)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2

  ×5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扩大100倍72

  ×5×5

  360

  缩小到它的1/100

  (4)回顾对于×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

  ×2

  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7×4×425×7×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②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l专项练习练习一4

  二、运用

  1、填空。

  ()()

  ×3×3×2×2

  ()135()148

  2、做一做书p2

  三、体验: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练习一1、2、3个人修改

  口算:

  70×30

  45×100

  ×10

  ×1000

  5×10

  ×100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板书小数乘整数1

  元35角

  ×3×3

  元105角

  例2

  扩大到它的100倍72

  ×5×5

  360

  缩小到它的1/100

  教后反思:

  学生基本能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但是在计算完后小数点经常点错。下节课要进行专项练习。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分数"产生的原因,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子,分母,分数单位的含义.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母,分子及分数单位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数单位的含义.

  教学课型:

  新授课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温故引新

  1,提问:

  A,大家知道分数吗 谁能说一个分数

  B,你能举个实例说说这个分数的意义吗

  2,述:说得好,对不能用整数准确表示结果的问题,我们可用分数来解决.即: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或者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它的一份或几份来表示.

  3,揭示课题:分数的意义

  二,联系实际,探究新知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分数的知识.

(1)相互交流:① 关于分数我已经知道了什么 请把已知道的讲给同学们听.

(2)自学理解:① 关于分数,自学后我又知道了些什么

② 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呢

③ 关于分数我还想知道什么

  2,探究深化,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阴影部分.[课件1]

(2)填空.[课件2]

① 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1份是它的( )/( );4份是它的( )/( ).

② 把一块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 )/( ).

③ 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1份是它的( )/( );3份是它的( )/( )

(3)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它的1/4,并涂上阴影.

  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出它的3/8,并涂上阴影.

(4)抢答. [课件3]

① 把8枝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 )

② 把10枝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 )

③ 把这个文具盒你所有的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 ).为什么是1/2 若平均分给5位;10位;50位同学呢

④ 如果这个文具盒里只有6枝铅笔.现在把它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还能用1/2表示吗谁来说说这里的1/2所表示的意义

⑤ 如果把8枝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还能用1/2表示吗 谁来说说这里的1/2所表示的意义如果是100;1000枝呢

(5)说说下列分数所表示的意义.[课件4]

  5/7 3/8 3/( ) ( )/9 ( )/( )

  3,小结.

  我们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比如:一堆苹果,一批玩具,一班学生,一个计量单位或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把它叫做单位 "1".

  板书: 一个物体

  单位"1" 一个计量单位

  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三,加强练习,深化概念

  比赛:请两位同学站起来.

  提问:A,这两位同学是这组人数的几分之几

  B,这两位同学是两组人数的------- 这两位同学是全班人数的-------

  四,家作

  1,P88 .1,2

  2,P89 .3

  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一个物体

  单位"1" 一个计量单位

  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的意义,掌握的计算法则.

  2.初步培养学生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的意义,掌握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一)说出下面各小数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二)演示动画:复习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个规律学习新知识.

  二、指导探索

  (一)理解意义

  1.出示例2

  花布每米元,求买米和米各用多少元,该怎样列式?

  2.演示动画:1

  3.引导学生理解的意义.

  教师提问:怎样求出 米花多少钱?

  

  你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列式的?

  单价数量=总价

  这个算式和上节课学习的有什么不同?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板书: 求的十分之五是多少.

  练习:求米布用多少元该怎样列式?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4.小结

  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5.练习

  (1)说出下面乘法算式的意义.

  

  (2)列出乘法算式.

  求21的十分之七是多少?

  (二)学习法则

  引导讨论:理解了的意义,下面我们研究怎样计算,同学们可以联系小

  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及复习过的因、积变化规律进行尝试、讨论.

  1.出示讨论题:

  (1)你能把两个因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吗?

  (2)转化成整数乘法后,两个因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积发生了什么变化?

  (3)要得到原来的积,应该怎么办?

  2.演示动画:2

  3.学生独立完成.

  4.练习:67

  5.归纳法则

  以上几题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计算法则: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

  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反馈练习

  (一)根据 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积.

  = = =

  = =

  (二)说出下面各题的积有几位小数.

   38

  8527

  四、质疑调节

  (一)这一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由学生总结概括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二)提出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看法.(包括自己的问题、提醒别人要注意的地方、自身感

  受等)组织学生答疑、解疑.

  五、巩固发展

  (一)不要计算,说出下表各栏的积有几位小数.

  (二)根据第一栏的积,很快地写出后面每栏中两个数的积.

  (三)列竖式计算.

   7

  (四)一个长方形长是米,宽是米,这个长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六、课后作业

  (一)判断下面各个积的小数位数有没有错误.

  = 7=

  = =

  (二)蒙古牛一般体重是26吨,身高是米.新培育的草原红牛体重约是蒙古牛的

  倍,身高约是蒙古牛的倍.草原红牛的体重、身高各多少?

  七、板书设计

  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例2.花布每米元,求买米和米各用多少元,该怎样列式?

  教案点评:

  是小数乘整数知识的扩展和延伸,教学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复习中通过动画演示,从观察整数乘法算式得出积的变化规律

  为理解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就是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和奠定了基础。

  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和知识的迁移规律,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逐步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最后一节的内容:有趣的测量(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知识,了解了容积的内容的基础上呈现的。要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求法,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渗透了转化的思想。

  学情分析:

  本班级学生,大部分学习认真、踏实、自觉,基础扎实,好学上进,部分男生活泼好动,爱思考。对于探索数学问题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喜欢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他们身上还明显地存在着儿童的天性,好动、好奇等。对于本单元的知识,大部分学生掌握得比较扎实。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芒果、石头、水瓶的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渗透转化的思想。

  2、掌握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并能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在实践与探索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排水法和溢出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魔方、芒果、圆柱体量杯、长方体水槽、石块、苹果醋若干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同学们,周末老师在整理房间的时候,从柜子里发现了一个魔方,我特别喜欢。

  从数学的`角度来讲,魔方是一个什么样的物体?(正方体)

  怎样求出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呢?(板书:V正=a)

  它的棱长是10cm,体积是多少呢?(1000cm)

  2、除了正方体,你还会求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板书:V长=abh)

  3、像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都能够直接通过公式求出它们的体积,这样的物体,我们把它们叫做规则物体。(板书:规则物体)

  4、现在请同学们再观察老师手中的魔方,它还是正方体吗?(旋转一下)那它是什么形状的物体呢?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算理,掌握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理解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整数除法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一)指名板演,集体订正:5628÷67

  (二)演示课件:商不变的性质

  (三)教师导入: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我们已经掌握了它的计算方法,那么除数是小数的

  除法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4

  1.演示课件:一个数除以小数

  2.尝试不同思路(把题里的米数都改写成厘米数来计算)

  米=5628厘米

  米=67厘米

  5628÷67=84(条)

  教师说明:这种方法是正确的,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3.思考:为什么要把除数和被除数都扩大100倍呢?扩大1000倍可以吗?

  4.练习:继续演示课件:一个数除以小数

  5.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关键是什么?转化时以谁为标准?

  6.小结计算方法

  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看除数的小数

  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然后按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

  (二)教学例5

  例5

  ÷

  1.学生试算

  2.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1)位数不够用“0”补足.

  (2)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练习

  ÷

  26÷

  (三)总结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

  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有什么联

  系?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堂练习

  (一)填空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

  几位,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的末尾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二)把下面的题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12

  ÷=□÷□

  ÷=□÷32

  161÷=□÷□

  (三)计算下面各题

  ÷=

  210÷

  ÷

  五、布置作业

  (一)计算下面个题.

  ÷

  ÷

  ÷

  ÷

  ÷

  ÷

  (二)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体重达135千克,最小的鸟是蜂鸟,体重只有千克.鸵鸟的体重是蜂鸟的多少倍?

  六、板书设计

  一个数除以小数

  例4做一条短裤要用布米,米布

  例5计算

  ÷

  可以做多少条短裤?

  答:米布可以做84条短裤

  一个数除以小数(二)

小学五年级数学《方程》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游戏,探索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

  2、利用探索发现的等式的性质,解决简单的方程。

  3、经历了从生活情境的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

  4、通过探究等式的性质,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天平游戏,帮助数学理解等式性质,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并据此解简单的方程。

  难点:推导等式性质(一)。

  教学准备:

  一架天平、课件及班班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情激趣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跷跷板吗?两只松鼠正玩着跷跷板。突然来了一只大灰熊占了其中一边,结果跷跷板不动了。你们看有什么办法?

  学生讨论纷纷。

  师:说得很好。今天我们就是在类似跷跷板的天平上做游戏,看看我们从中有什么发现?

  二、运用教具,探究新知

  (一)等式两边都加上一个数

  1、课件出示天平

  怎样看出天平平衡?如果天平平衡,则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

  2、出示摆有砝码的天平

  操作、演示、讨论、板书:

  5=55+2=5+2

  X=10X+5=15

  观察等式,发现什么规律?

  3、探索规律

  初次感知:等式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再次感知:举例验证。

  (二)等式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

  观察课件,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师板书:

  X+2=10

  X+2-2=10-2

  X=8

  (三)运用规律,解方程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68页“练一练”第2题

  先说出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2、小组合作完成69页“练一练”第3题。

  完成后汇报,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总结。

  板书解方程(一)

  X+2=10

  解:X+2-2=10-2(方程两边都减去2)

  X=8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1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做,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2、会用三角板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3、在方格纸上能画出指定边和这条边上高的长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

二、重点难点

  重点: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难点:在方格纸上画指定条件的图形。

三、教学准备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剪刀、三角板

四、教学设计

(一)情境设计,导入课题

  1、同学们都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

  2、现在老师有一个平行四边形,我想把它剪成一个尽可能大的长方形,应怎么剪呢?同学们动手试试。

  3、出示课题《动手做》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小组内探讨剪切的方法。

  2、师巡视。

  3、小组汇报。

  4、课堂内总结:

(三)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高

  1、回忆刚才你们是怎样剪平行四边形的,你们剪得边都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2、总结:

(1)平行四边形:从一组平行边的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

(2)三角形:从一个顶点到对应边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3)梯形:从上底的一点到对边(下底)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梯形的高。

(四)巩固练习

  1、P21试一试第一题。

  学生依次标出各个图形中的高是哪条线段,再找出它所对应的底。

  2、P21练一练第一题、第二题。

  画出给定底的高。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继续从设计上讲,仍然采用小组合作、探索交流的教学形式,先让学生大胆猜测、推导,从自己的演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但在画高时,学生们做的不是很好,主要表现在不会用三角板去画高。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能按需要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

  2.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提高学生看条形统计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小华统计一个停车场里各种机动车的数量.数出有摩托车3辆,小汽车15辆,大客车8辆,载重车6辆.请你帮助她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教师:要把题中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相应的栏目里,再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各种车辆数的多少.从题目的条件中可以看出,要统计的有几种数量?(几种车,每种多少辆.)

  教师:制成的统计表有几栏,每栏多少格?

  教师提问:看一看条形统计图中,每格表示多少?

二、学习新课.

(一)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教师:上面复习题中,统计停车场里面的车辆时,由于车辆是静止不动的,我们可以分类数出各种车的辆数,是用逐项数出数目的方法收集的数据.如果我们要统计一个路口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的各种机动车的数量,还能用逐项数出的方法来收集数据吗?

  教师:收集数据时,根据具体条件不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收集.今天就来学习一种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师:请同学们作好准备,你们收集过路口的各种机动车数量.

  学生汇报收集的数据

  教师提问:为什么你们收集的数据不统一;有什么方法可以改进?

  学生讨论:小组内分工,每人记一种车的数;先把各种车的名称写出来排列好,过车时分别作出“正”字的记录……

  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

  摩托车:正

  小汽车:正正正正正正一

  大客车:正正

  载重车:正正正正

(二)填统计表和统计图.

  1、教师:上面收集的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出来,要把这些数据整理,制成统计表.

  机动车种类

  辆数

  合 计

  摩 托 车

  小 汽 车

  大 客 车

  载 重 车

  教师提问:请看条形统计图,每格表示多少?这个数能不能改变?

  教师说明:条形统计图中,每一格代表多少数量,要根据统计的数据大小而定.

  2、学生练习.

  把课本第2页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补填完整.

  3、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1992年到1996年,全国每年增加的人口数依次是1348万、1346万、1333万、1271万和1268万.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教师:统计表要分几栏?为什么?要分几格?为什么?

  年份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增加人口数(万)

三、巩固练习.

  拿一枚1角硬币,从桌面上约30厘米的高度自由落下,共做20次,边做边记录落下后的情况,然后填入下面的统计表.

四、课堂总结.

  我们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是什么?

五、课后作业.

  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的数据,并进行整理填入下表.

  六、板书设计

  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