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五年级教案

五年级数学教案【精选6篇】

时间:2023-07-10 09:40:54 五年级教案

  【简介】每当我们进行数学教学时,为了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编写一份详细的五年级数学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如何撰写一份高质量的教案呢?以下是会员“gaichen”收集的五年级数学教案(共6篇),供大家品鉴。

五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材19页内容,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

  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具学具: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一)基本练习

  1、能被2、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2、能同时被2和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知道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三)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题。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规范、整理后说明:老师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结合本节内容归纳、整理、补充成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只要同学们能根据自探提示认真探究,就能弄明白这些问题。)

(四)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

  自探提示:

  自学课本19页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观察3的倍数,你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举例验证。

  2、能被2、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3、能被2、3、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二、解疑合探(15分钟)

  1、检查自探效果。

  按照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的原则进行提问,遇到中等生解决不了的问题,组织学生合探解决。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主要内容。

  2、着重强调;

  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三、质疑再探(4分钟)

  1、学生质疑。

  教师:对于本节学习的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说出来让大家帮你解决?

  2、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先由其他学生释疑,学生解决不了的,可根据情况或组织学生讨论或教师释疑。)

  四、运用拓展(11分钟)

(一)学生自编习题。

  1、让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知识,编一道习题。

  2、展示学生高质量的自编习题,交流解答。

(二)根据学生自编题的练习情况,有选择的出示下面习题供学生练习。

  1、判断下列各数能不能被3整除,为什么?

  72 5679 518 90 1111

  2、58 115 207 210 45 1008

  有因数3的数:( )

  有因数2和3的数:( )

  有因数3和5的数:( )

  有因数2、3和5的数:( )

  让学生说说怎么找的。

(三)全课总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2、教师归纳总结。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并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认识。

板书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

  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6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根据等式的性质进行等式变换。

  2、体会“猜想-验证”的探究过程。

  3、感受等式的对称美。

教学重难点:

  等式性质的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讲故事:王财主家有一黄一灰两头懒驴。这天,他把每种货物都平均分装在袋子里,让俩驴驮运。因为俩驴谁都不肯多驮一点,所以它俩只能驮得一样重。黄驴说:“我挑一袋大米。”灰驴就说:“我挑两袋土豆。”一袋大米的质量正好等于两袋土豆的质量。

  为了方便,在课堂上用红球代替大米,一个a克;用绿球代替土豆,一个b克;用橡皮代替花生,一块m克;用胶带代替黄豆,一个n克。

  得出等式a=2b。

  第二轮它俩可能会加挑什么货物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索“等式两边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

  猜想:第二轮它俩可能会加挑什么物品呢?

(都加挑一块橡皮)

  此时它俩所挑物品的质量相比第一轮发生了什么变化?

(都增加m克)

  分别变成了多么克?

(黄驴变为a+m克,灰驴变为2b+m克。)

  验证:俩驴所挑物品质量真的还一样重吗?在天平上摆摆看。

(天平平衡)

  结论:都加挑一块橡皮,俩驴所挑物品质量仍然一样重。

  观察这些等式,都是由等式a=2b变换得来的,你能对这5个等式变换进行分类吗?

(前三个都是在等式两边加上同一个数;后两个都是在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

  这就是等式变换的2条规律:等式两边加上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小组内的其它猜测,先用式子表示,然后合规律的说出所运用的规律,不合规律的在天平上摆摆看。

  2、探索“等式两边减去同一个数”。

  思考并说理:等式两边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

(相等。天平左边一个红球和一块橡皮,右边两个绿球和一块橡皮,天平是平衡的。当两边都拿走一块橡皮,天平还是平衡的。)

  相应的由哪个等式变换为哪个等式?

(由a+m=2b+m变换为a=2b。)

  怎么变的?

(两边都-m)

  观察并思考:这些等式的变换,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在等式两边送去同一个数)

  这就是等式变换的第3条规律,你能用一句话来总结吗?

  学生总结:等式两边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总结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提示课题:这就是今天的学习内容“等式的性质”。

  3、探索“等式两边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

  思考并说理:等式两边除以同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

(相等。天平左边2个红球,右边4个绿球,天平是平衡的,当两边的数量变为二分之一时,天平还是平衡的。)

  相应地有哪个等式变换为哪个等式?

(由2a=4b变换为a=2b)

  怎么变的?

(两边都除以2)

  观察并思考:这些等式的变换,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在等式的两边除以同一个数)

  这就是等式变换的第4条规律,你能用一句话来总结吗?

  学生总结:等式两边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为什么强调不为0?

(因为0不能作除数)

  总结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者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三、巩固练习

  1、第66页第5题

  2、对等式6x=8变换

  3、平衡天平上的变化。

  4、方程的变换。

  四、课堂反思

  1、等式的性质回顾

  2、本节课的感想。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故事导入,生动有趣,但讲故事又不仅仅只是导入新课的作用。学生围绕故事中的问题”第二轮它俩可能会加挑什么物品呢“展开猜测交流,从而引出对等式变换的猜测,学生把生活经验和学习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学习也变得更加容易。在教学”等式两边加同一个数“和”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时“采用了”猜想——验证“这一获知模式。也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这一模式。在教学”等式两边减去同一个数“和”等式两边除以同一个数“时,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空间,让他们充分运用自己的学习经验,动脑、动手,得出结论,并说出自己的判断依据。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说理能力。

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第6页《因数与倍数》

教材分析:

  整除概念是贯穿这部分教材的一条主线。签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基础,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a×b=c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学情分析:

  因数和倍数是最基本的两个概念,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对于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结论自然也就掌握了,对于后面的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理解也是水到渠成。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掌握这些知识,而不是机械地记忆一堆支离破碎、毫无关联的概念和结论。数论本身就是研究整数性质的一门学科,有时不太容易与具体情境结合起来,而学生到了五年级,抽象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发展,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如让学生通过几个特殊的例子,自行总结出任何一个数的倍数个数都是无限的,逐步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等等。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

  1、出示书上主题图,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2×6=12,在这里,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教师板书因数,倍数)

  2、出示书中主题图,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3×4=12,能试着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学生口答,巩固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3、两个数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说是因数和倍数关系?能不能说3是因数,12是倍数?为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总结:因数和倍数必须是成对出现,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不能说3是因数,12是倍数。

  4、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总结: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整数(不包括0)。

  5.小结引出课题。

  师: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教师板书)

  6.例题学习

  出示例题:18的因数有哪几个?

  学生独立试做,集体订正

(1)想谁和谁相乘是18?

  18=1×1818=2×918=3×6

  所以18的因数是1,2,3,6,9,18。

(2)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

  18÷1=1818÷2=918÷3=6

  18÷6=318÷9=218÷18=1

  分析:18最小的因数是哪一个?1还是哪些数的因数?18最大的因数是那一个

  7.出示做一做:

  30的因数有哪些?36呢?学生独立练习,并口述方法,

  由此你发现了什么?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8.小结: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表述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M÷N=PM、N、P都是非0的自然数,N和P是M的因数,M是N和P的倍数。

  A×B=CA、B、C都是非0的自然数,A和B是C的因数,C是A和B的倍数。

  二、巩固练习

  1.(出示主题图)下面的四组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4和2426和1375和2581和9

  2.课本练习

  三、总结反思:

  由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

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3页第10~13题

教学目的:

  1、用分数的有关知识,熟练地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2、能沟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练习与应用

1、第52页第10题

  先做第一题:五一班一共有学生40人,其中女生有21人。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1)先让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口头分析: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0份,女生人数占了其中的21份,所以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1/40。

(2)再让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出算式,并写出得数。

(3)独立做下面两题

(4)交流

2、做第11题

(1)学生先独立练习

(2)引导比较A三道题目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

  算式中选择的除数有什么不同?

  从中还能想到些什么?

(3)沟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联系。

3、做第12题练习后加强对比

(1)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算式中选择的被除数为什么不同?除数为什么相同?

(3)商的表示方法有什么不同?

4、做第13题练习后加强对比

  要引导学生区别清楚:一:第一个问题是求平均每条童裤用了这块布的几分之几,需要把5米看做单位”1“,并把它平均分成6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得到的分数不注明单位名称。二:第二个问题是求平均每条童裤用布几分之几米,要把5米等分成6份,并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得到的结果要注明单位名称”米“。

5、思考题

  方法一:可以根据每个分数中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关系来判断。

  方法二:通过画图帮助思考

  二、课堂

  三、完成补充习题上的练习。

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一、主要教学内容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小数除法”

  本单元学生已掌握了整数混合运算顺序及运算律、整数乘除法、小数加减法、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学习小数除法的基础,它是根据整数除法迁移过来的,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可将其转化为整数除法,体现了转化的思想。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小数小除法的计算方法,同时增进对相关运算律的理解,提高运用四则运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用“四舍五入”法求积、商的近似值,了解除数大于1(或小于1、接近1)时,商和被除数的关系。学生要能用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并能举例说明估算在现实生活和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2、第三单元“倍数与因数”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学习的主要内容有:认识自然数,倍数与找倍数,2、5、3倍数的特征,因数与找因数;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是以后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计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本单元的具体学习内容安排了六个情境活动:在“数的世界”活动中,主要是认识倍数和因数;在“探索活动(一)——2、5的倍数的特征”中,学生将经历探索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倍数的特征,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在“探索活动(二)——3的倍数的特征”中,学生将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

  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在“找因数”活动中,利用直观的拼图游戏,让学生体会、掌握找因数的直观方法;在“找质数”活动中,引导学生经历用“筛法”制作质数表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并在活动在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一些数学史,丰富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在“数的奇偶性”活动中,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法问题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经历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自然数,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在100以内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以及知道质数、合数;将经历2、3、5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知道奇数和偶数;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合情推理的能力;在探索数的特征的过程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或猜想验证等探索方法,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3、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

  在学习本单元内容前,学生已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学习分数的再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假分数、分数大小变化规律、公约数、约分、公倍数、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四则计算、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是分数教学的重点。本单元的具体学习内容安排了九个活动情境:在“分数的再认识”活动中,通过

  具体的情境,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了解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则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在“分饼”与“分数与除法”两个活动中,学生将知道分数的分类标准,并能掌握带分数与假分数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在“找规律”的活动中,经历探索分数大小不变规律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在“找最大公因数”与“约分”两个活动中,学生将认识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正确地约分,也为后续理解、掌握通分的方法打下了基础;在“去少年宫”与“分数的大小”两个活动中,学生将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并能运用这一知识,会正确地通分与比较分数的大小。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认识真分数、假分数与带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轴对称和平移”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重视结合已有知识和折纸、画图等经验,进一步学习轴

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6

  1.基础知识:

(1)通过合理的分类,并借助直观,让学生体会正。负数与0的关系。

(2)要借助直线上的点,使学生初步体会负数的大小。

(3)要让学生经历公式推导的完整过程。

(4)把握探索小数性质和小数大小比较方法的思路。

(5)联系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6)要鼓励学生画图列举寻找规律。

(7)理解用计算器探索小数点移动规律的活动线索。

(8)引导学生依据具体数量关系列出乘。除法算式,逐步丰富对乘除法运算的理解。

(9)要让学生感受复式统计表与复式条形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

  2.基本技能:

  充分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知识间的迁移。类推。比较。拓展,将新知识点与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联系起来进行教与学。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乐学数学。

(2)形成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树立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3)引导反思促进情感态度的发展。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当天的学习活动,适时教育学生要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学习上要实事求是,并以肯定的方式强化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有:

  1.负数的初步认识。

  2.多边形的面积。

  3.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4.小数加法和减法。

  5.小数乘法和除法。

  6.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二)

  7.解决问题的策略。

  8.用字母表示数。

  9.整理与复习。

(二)学生分析:

  五年级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都能积极思考,能够主动进行学习。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发散思维的训练;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个别学生能力较差,计算和解决问题都存在困难。还有的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做题马虎。书写不认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从上学期的平时表现和知识质量检测的情况看,学生的成绩从高到低直线分布基本均匀,有三。四个同学基础和学习能力较差,针对这些情况,本学年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全面提高本班的整体教学成绩。

  教学措施

  新课改要求我们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综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做起:

(一)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领会精神,吃透教材,认真备课,能更好完成教案中个性化补充,认真细致地批改作业,对学困生实行面批面改。

(二)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1.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

  2.处理好基本训练与创造性思维发展及后继学习的关系。

(三)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合作学习能力。

  1.本册教材设计了适量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一个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肯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科学态度。

  2.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1.数学教学应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与推广”的基本过程。

  2.在日常的数学活动中要注意小课题研究和实习作业等实践活动,对这方面的内容不但不能随意删减,而且要加强这方面内容安排的密度和强度。

(五)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

  1.教师要善于驾驭教材,把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要求,开展教学活动。

  2.要注意在直观感知广泛的背景下,通过自身体验在分析。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概念,不要用死记硬背的方法。

  3.加强学法指导,通过探究。交流。指导。反馈。总结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