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五年级教案

五年级语文教案5篇

时间:2023-09-20 12:19:52 五年级教案

五年级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能讲讲这个故事

  2、 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推敲”的含义。

  教学难点:

  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法学法朗读感悟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诗句,导入新课。

  1、映示图画。师述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所描绘的情景。

  2、映示: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说说诗句的。意思。

  3、同学们通过预习,一定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吧?

  4、映示全诗,师范读,学生齐读:《题李凝幽居》

  5、简介贾岛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他作诗的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

  6、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题目是“推敲”。

  7、学生做“推”和“敲”两个动作,体会一下不同点。

  师述:为了斟酌这两个字,至今还流传着有名的“推敲”的故事哩!

  二、轻声自读课文两至三遍,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借助字(词)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检查自读效果。

  四、指导书写生字。

  五、安排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填空:( )有个诗人叫( ),早年因( ),出家当了和尚。

  二、导读课文。

(一)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说说图意:宁静的……沉睡的小鸟。

  2、这景色多美啊!读读课文,看看哪句话是描写这幅图的,用“——”画出来。并指导朗读这句话。

  3、自由朗读,说说读懂了什么?

  4、从什么地方可看出贾岛和李凝的友谊非同一般?

  5、理解重点句

  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

(1)读句子,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

(2)指导读好这句话。

  6、卡片出示重点词语:夜深人静 月光皎洁

(1)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当时环境之幽静、迷人。

(2)指导朗读。

  7、朗读这一自然段:自由练读,指名朗读,齐读。

  8、小结:贾岛深夜访友,以诗相赠。这是故事的发生。

(二)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说说图意:图上画了谁?他正在干什么?

  2、指名读课文,考虑:贾岛骑着毛驴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4、“妥帖”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段中找出它的近义词吗?给“或许”找个近义词。

  5、比较分析

  贾岛骑着毛驴进了长安城。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觉进了长安城。

(1)指名朗读。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里?

(2)指导朗读,读出贾岛此时那种如痴如醉的样子。

  6、自由练读第三自然段,同桌互读,齐读。

  7、小结:贾岛反复斟酌“推敲”二字,这是故事的发展。

(三)第四至六自然段

  1、默读考虑:贾岛是怎样闯进韩愈的仪仗队的?画出贾岛和行人在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时的不同表示,想想这说明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指导朗读韩愈和贾岛的对话。

  4、小结:贾岛不知不觉间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请求宽恕。故事进入了**。

(四)第七自然段

  1、自由朗读,考虑:这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犹豫不决”什么意思?联系上文,说说哪些句子具体地写出了贾岛“犹豫不决”?

  4、韩愈是怎样帮贾岛改诗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5、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

(1)指名读。

(2)给“思索”找近义词。

(3)想一想,“思索”能不能换成“考虑”?为什么?

  6、看看韩愈说的话。

(1)朗读。说说“敲”字比“推”字用得好的理由。

(2)映示“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贾岛是怎么知道“鸟宿池边树”的?

  7、指导表情朗读这一段。

  8、小结:韩愈认为用“敲”字好,贾岛表示赞同。这是故事的结局。

(五)第八自然段

  1、过渡:同学们,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推敲”这个词语的由来。什么叫“推敲”呢?

  2、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三、指导造句。

  四、作业

  以填空形式复习第一小节。

五年级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隐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俺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络绎不绝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b.而“京口”不只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持久,千里共婵娟”,(if-件展示诗句。)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俺还”。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交流。(俺觉得诗写得很关,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俺还”。)俺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5、指数名同学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俺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

  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协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 )的小草( )的柳树,远处( )的树林( )高山。(同学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12、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17、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难道俺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俺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俺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置解。

  3、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同学上台指明。(老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

  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引导同学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俺还”这些词句理解。(指名答。)

  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俺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练习背诵。

  3、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身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俺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

第二课时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听!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干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读入情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同学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

  4、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同学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难过、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7、你能用自身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俺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10、就让俺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

  11、王安石见明月而难过,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议深情

  1、同学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俺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俺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括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俺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记生字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4、同学练写。

五年级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背诵古诗《春夜喜雨》,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2、阅读《螳螂捕蝉》,了解更多的成语故事。

  3、通过辩论训练做到敢于想别人阐明自己的观点,并且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教学重点

  写好给学校的建议信,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难点

  在辩论中围绕自己的论点组织材料。

教具准备

  投影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背一背

  1、自由读一读这首诗,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指名读这首诗,教师正音。

  3、说说每句诗的意思,不懂的大家讨论。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二、阅读

  1、自读这篇短文,想一想,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2、默读课文,思考:

  a.那个年轻的侍卫官是怎样劝说吴王不要进攻楚国的?他这样劝说有什么好处?

  b.文章中哪一段文字是写“螳螂捕蝉”的,你从“螳螂捕蝉”这个成语想到了什么?

  3、你还听说过哪些成语故事,说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一、引入课题:中国有句古话,叫作开卷有益,大家是否听说过呢?你们怎么看这个问题?

  二、阐明基本观点

  1、说说你的观点。

  2、持同一个观点的同学可以分在同一个组,交流一下个人的论据。

  三、分组辩论

  1、各小组进行辩论。

  2、全班辩论。

  四、教师总结

  1、指出双方说得都很有道理,读书时要注意选择,对于坏书要从反面吸取教训,同样能“开卷有益”。

  2、大家评议,选出最佳辩手,发纪念品。

  五、谈谈你的体会

  1、普通学生发言。

  2、最佳辩手发言。

五年级语文教案 篇4

《鲸》是一篇说明文,讲了鲸的形体、进化、种类和生活习性。根据说明文的特点,可采用如下方法进行教学。

  一、填一填

  课文写到了鲸很大,为了把这个特点说清楚,作者列举了箐多数字来说明。教师可指导学生读书,画出描写鲸很大的有关数字,然后完成如下填空练习:

  鲸是一种很大的动物,最大的有( )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 )公斤。我国捕获一头( )公斤重的鲸,有( )米长,舌头就有( )头大肥猪重。( )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宽敞。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 )长,( )公斤重,一天能长( )公斤到( )公斤。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

  通过读、画、填让学生体会到鲸确实很大。

  二、说一说

  课文第二自然段为了讲清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这个问题,主要写了鲸的进化过程。学生对这段不太容易理解。根据这一情况,我让学生仔细读书,然后把自己当作是鲸鱼,将这一段话转述给同学听,这样学生兴致盎然,效果颇佳。

  三、比一比

  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按鲸的种类写了它的生活习性,可引导学生读书并找出描写须鲸和齿鲸生活习性的语句,并比较它们的不同,然后填写下列表格:

五年级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①认识“扉、瘾”等生字。并通过互相提醒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重点感悟作者从读书和作文中受益的语句。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实际,体会“长生果”的寓意,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实际,体会“长生果”的寓意,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

  教学环节

  谈话导入

  ①同学们都听说过长生果吗?(板书:长生果)吃了长生果会怎么样?板书课题,并指名读课题。

  ②读了课题以后,你想知道什么?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要求同学们运用平时的学习方法自己读懂课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标好自然段的序号。

  ②提醒注意的.字音:心扉的“扉”读第一声,水浒的“浒”不读许,过瘾的“瘾”是前鼻音,馈赠的“馈”声母是k,酵母的“酵”不读xiào。

  ③默读思考:“我的‘长生果’”是什么?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到了哪些道理?找到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细读课文,感悟体会

  ①我的‘长生果’”是什么?(书是“我”的“长生果”。)

  ②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作者写了童年读“香烟人”小画片,读连环画,到小镇的文化站读图书、文艺书籍。作文常常居全班之冠,作文《秋天来了》得了“甲优”,作文《一件不愉快的往事》老师夸我“嵌”字用得传神。)

  a.作者是怎样读这些书的?板书:津津有味、如醉如痴、牵肠挂肚。

  从作者这样读书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非常喜欢书)

  指导朗读相关的句子。

  b.作者从作文中悟到了什么道理?读11.14自然段。

  理解:别出心裁、呕心沥血

  ③读书和作文有什么联系吗?从文中找到有关的句子,并谈谈理解。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像我这样对阅读如饥似渴的少年,它的功用更是不言而喻。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我读了许多的书,使我的作文写得很好,书就像是我的营养品一样。)

  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作者就是因为读了巴金的《家》这本书,并且里面的句子作者很喜欢,念念不忘,自己作文中不仅用了,而且用得非常恰当,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④作者为什么说书是“我”的“长生果”?(书像长生果一样,对我有好处。)

  为什么又把书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的呢?(书是可以流传下来的,我们通过看书可以知道过去发生的事情,书就像“长生果”一样不老。)

  感受全文,积累语言

  ①认真读自己感受较深的句子或段落,与同学交流体会。

  ②课外积累和读书有关的格言警句。

  板书

  读书 作文

  饱览“香烟人”画片

  看图书:报偿《秋天来了》 甲优

  阅读文艺书籍:馈赠《一件不愉快的往事》赞誉

  读中外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