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班教案

《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8篇(小班社会天安门教案与反思)

时间:2024-01-13 10:24:43 小班教案

《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1

  《天安门广场》是一篇写景的说明性文章,有着写景文的特点,那就是景观方位清楚,语言优美。通过学习文本,让学生了解天安门广场的主要建筑以及其壮观、辉煌。理解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在教学这篇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介绍天安门广场的方位和天安门的方位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边读边思边画的方法,抓住这部分的方位词,通过同桌互相合作学习,理清广场建筑物的方位关系,为了让学生能更清楚地理清几幢建筑物之间的方位关系,我以学校的几幢教学楼为例,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语言文字,面对不同的方向,想想建筑物的位置。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也觉得非常有趣,这样一来,原本比较混淆的几幢建筑物的方位马上清晰地呈现在了孩子们面前。然后在完成课后练习的时候就感觉容易多了。

《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2

  《天安门广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饱含赞扬之情的状物类文章,写出了天安门广场建筑的雄伟壮观,表达了作者热爱天安门广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前了解了一下,学生们没有一个去过北京,对天安门广场也是从电视上了解一二,对广场上各个方位有些什么建筑、节日的天安门广场上的热闹景象知之甚少,对开国大典的场景那就更不得而知了。所以,课前,我搜集了很多关于天安门广场上的图片,开国大典的录像,为上课做好了充分准备。

  课上,我让学生欣赏了天安门广场的图片,首先了解了“最宽广、最壮观”的意义;接着,和学生一边了解各个方位有些什么建筑,一边出示图片,以加深对建筑的了解和印象;讲到开国大典时,我播放了有关的'视频,形象生动的场景吸引了学生,这比口述效果不知好多少倍;清晨、节日的天安门广场,更因为有一幅幅生动的图,而加快了理解。

  像这类课文,需要教师课前做充分的准备,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3

  由于《天安门广场》的教学发现了问题——孩子对自己的校园熟视无睹,描写时语句干巴巴的。

  第三单元的课文大多是各地美景,而第三篇习作要写的是地方习俗,说实话,现在我们这儿的习俗有点杂,有点鲜为人知,更何况让孩子去写。我早在知道作文计划时,就将这篇作文改为描写家乡的一处景或我们的校园了。

  基于现实原因,我开始了第三篇作文训练。今天,一大早就带上相机去学校了,可惜相机居然没电,只好向学校借。于是我随着脚步拍下几张照片——把学校的大门,正对着大门的雕塑,雕塑背后崭新的教学楼拍摄了下来。然后,登上教学楼顶,东面的.相对而立的阶梯教室和颂军楼尽收眼底,当然两楼之间的那棵银杏也神气活现地进入了底片,还为富有学校的特色的文化墙来了张特写;转身向北拍摄了白墙黑瓦的爱军楼,孩子们在这里载歌载舞,在这里学习琴棋书画,在这里进科学探究;最后,向西眺望,拍下我们正在新建的塑胶操场。在制作课件时,我还特地搜索了一张图片——漂亮的塑胶操场。在课件上,我配上了文字,关于楼的名字,关于部分题词的介绍,尤其是雕塑“志”的形象与象征意义的介绍,图与少量的文字结合,丰富了学生对学校部分历史的了解。

  课上,带着孩子们一一欣赏,先是猜每张照片,我在哪个位置拍的,以便把握方位顺序,然后自主描述自己的所见,最后请他们展开想象,有的是问你曾经在这里做什么,有的是问这让你想起了什么。对孩子在交流中的拟人比喻句大加赞赏。

  第二节课,孩子们开始埋头写作,我在讲台前点击图片,他们在下面“沙沙”地写。快下课时,有几个孩子的作品已经完成了,跃跃欲试要给我看,我则劝他们先自我修改。

  孩子一一把作文交给我,我把握着字数关,惊讶地发现,第一篇习作,孩子大多写作文本一页多一点点,有的甚至一页不到。第二篇习作,孩子大部分写一页半,而这次的作文都写两页多,很少有孩子低于两页的。看来,我的作文第一关——字数关,孩子们都已经轻松跨越了。

  至于作文内容,等下星期他们自主修改批阅了,我再来慢慢欣赏,思考对策吧。

《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4

  今天坚决做到“不读书课文不开讲”。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降到最低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要解读的问题,首先要把文中的生字、词语做到认读正确。

  第一步把文中的生字用组词的形式让同学们填写。这样既能做到书写方面的指导,也强化了记忆,最重要的是谁要是写不好自己觉得丢人,所以写之前他们得好好地瞪大眼睛认真看一下。这一招比较灵验,以后还要多想想有实效的做法。

  第二步给文中要求认读的生字加音节,通过写拼音我发现,一年级的东西还是需要复习复习的。

  第三步把文中四字词语单独拿出来练习读,解决读课文是的拦路虎。这篇文章之所以写的美、有气势,与这篇文章运用的优美词汇遣词造句十分不开的。文章没有特别长的句子,只要把词语读好就可以了。

  第四步读文。一人独一句,尽量做到不出错。但是仍然有三个孩子不让我满意。一听就知道自己不用功。

  今天虽然进度很慢,我心理很着急,但是没有办法,学习就得扎扎实实的一步一个脚印。对于学习上反映比较慢比较温的孩子就得这样做。打好基础是关键。对于快的孩子多读读课文也是好的',正好消消他的浮躁情绪,学习是不能投机取巧的。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今天早上检查家庭作业的情况。也是这几个孩子,最让我头疼的是家长不重视。虽说家庭作业是老师布置的。但是那是回家做的,对于不自觉的孩子家长不盯着,没有时间的保障,他肯定就不会做了。今天不做明天不做,日久天长就落下了。就这个问题也已经与家长沟通过。但班里总是有那么些孩子养不成良好的习惯。到如今却落得我自己干着急了。

《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5

  适逢祖国六十四岁生日,教学这样一篇课文很有意义。由于条件原因孩子们都没去过北京,也没有条件用课件,所以对于这样一篇文章的教学,我在课前就请孩子们通过电脑、书本等一切资料去了解天安门及广场上的一些建筑。孩子们积极响应,有一部分同学找来了或多或少的资料。我很欣慰,这样语文课上有了这些同学的参与,孩子们不再简简单单只是学习课本上的东西,还获得了其它很多的有关知识,孩子们也非常喜欢这种形式。找到资料的同学觉得很自豪,没找到的在听得时候特别仔细,生怕漏了一个字。在教学课文五、六自然段时,我用挂图展现了节日的安门广场花团锦簇的景象,但是课文中的描写的鲜花与彩灯辉映,礼花伴歌声齐飞那样沸腾的'天安门广场,光靠语言的描述,孩子们感受不是很深刻。于是我把这个体会留到十一假期,让他们看国庆大典,看完后再打开书本读一读课文。我想,这样的感受更深刻一些,更好的体会书中的语言。

《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6

  《天安门广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饱含赞扬之情的状物类文章。曾经教学时,我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诶天安门广场建筑的雄伟壮观,学习本文按方位顺序写天安门广场的方法。我设计了如下程序来教学1-3自然段。

  1、初读课文1-3自然段,说说天安门广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再读1-3自然段,说说文中向我们介绍了天安门广场的哪些建筑,它们的位置分别在哪儿?分别用“----”和波浪线画出。

  学生交流后,我相机引导它们完成课后练习4。

  3、让学生再读,抓住建筑物的特点,读出其雄伟壮观。

  4、读写结合,学习按照方位顺序介绍学校建筑。

  上完后,我很不满意。学生似乎只是在上了一节地理课,对“雄伟壮观”并没有感觉,也同样无法体会文章遣词造句之妙,布局谋篇之美。

  于是,我修改了程序,在第二个环节后,添加了一个内容。首先,我出示2-3自然段的三组词语。

  (1)红墙黄瓦 蓝天白云 金光闪闪

  (2)雕梁画栋 汉白玉 盘龙花纹

  (3)横跨 挺拔 矗立 巍峨壮丽 遥遥相对

  我让学生自由选择一列,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根据学生思考讨论情况,相机“奖励”欣赏相关图片。这样,学生也许能真正潜入文本,静心琢磨那色彩的`磅礴大气,那建筑的精美绝伦,以及广场的宽广。当然,他们还会收获作者遣词用句的精妙。

  之后,我再让学生带着思考与体会,带着体验与情感来朗读。

  我想对自己说,别舍不得课堂时间,只有充分的阅读与必要的指导,才能真正让教材发挥语言训练与审美的效用。每一篇教材,每一个细节都值得反复体会思考。

《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7

  《天安门广场》这一节课其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观察、想象、比较讨论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一些照片,能识别和判断拍摄地点与照片的对应关系。通过观察连续拍摄的一组照片,能够判断照片拍摄的先后顺序,培养学生对新知识探究的兴趣,渗透空间观念的思想,发展空间观念。从整堂课学生的表现看,这节课基本上实现了以上目标。

  在这节课中,我认为以下几点做得较好:

  1、课前教师能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中进行亲自体验。课上导入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课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同时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把课前积累的生活经验带到课堂,真正从生活体验中建构出数学知识,体现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本节课我力求照顾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课上有的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较差,直接进行空间想像较难,教师适时利用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借助实物模型来进行空间想像,让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先看一看,再想一想、做一做,最后还要想一想,很好的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的。

  本节课我把大部分的时间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推理的过程。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实践交流中获取知识。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些都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8

  回顾《天安门广场》全文的教学,首先是觉得自己没有尽心尽力做好准备,因为是带两个班的语文,加上开学初杂务比较多,为自己的懒惰找到了理由。结束全文,读着孩子们的习作《我们的学校》,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

  一得:

  值得肯定的是,我上课居然不急了。耐心引导孩子去仔细咀嚼课文中对天安门广场上个建筑物的描写。

  (1)作者描写了广场上的哪些建筑物?哪个写得最详细?

  (2)各建筑物分别有什么特点?

  (3)听录音,欣赏图片,在图中找到相应的建筑物。

  (4)读课文,头脑中想象画面。说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认识方位顺序。引导完成课后练习

  (5)面对如此宽广,壮观的广场,你想说些什么?

  从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等几个方面,仔细引导孩子仔细品味了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学生读得一次比一次认真,动情。那种与生俱来的民族情感,轻易就在朗读与说话训练中流露出来了。我不免有些得意,也因为得意,所以引来了失。

  一失:

  在孩子品读完二、三自然段后,我出示了仿写的第一小节:

  我们的学校位于东安镇育才路1号,是东安真最漂亮、最崭新的学校。

  然后请孩子根据文章的二、三自然段去描写我们的学校。由于对这群孩子的管束不到位,他们喜欢自由散漫,随心所欲地讲,而真正请他们站起来发言了,往往词不达意,絮絮乱语。于是我任由他们自由练说了几分钟,再请他们讲,结果情况依旧不容乐观,于是我像刚才那样耐心而细致地口述了一段下水文,看到孩子眼睛亮亮,自以为他们已经心领神会了,便继续上课。

  学完全文,让孩子们知道除了写看到的还要写想到的,比如看到校园,就会想起学校的六一盛会为校园增添了祥和与欢乐。满心期待孩子们能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写好《我们的学校》。可结果却不尽然。找了几个孩子询问原因,有的说,回家写时,已经记不清学校的具体面目了;有的说,似乎写不出什么东西来,但更多的学生说总觉得自己写的没有你课堂上说的好,所以就写不下去了。原来我过分地牵引也是一种羁绊啊!

  一补:

  一直对自己的失败耿耿于怀,朋友又说,让孩子写校园的确难写的。所以一直在思考,我是否应该尝试花点时间将这次作文指导进行得彻底些。

  既然孩子对校园熟视无睹,那么我明天就用照相机,根据作者看天安门广场的顺序拍我们的校园,先是站在校门口拍大门,拍豪华气派、高大崭新的教学楼,让孩子看到教学楼前的花坛与雕塑志。再到教学楼顶层按照方位顺序取景拍照。

  然后制作课件,把校园搬进教室,我只告诉我们我拍照的站脚点,让孩子在潜意识里知道要有顺序地写。不给框框,不给铺垫,有孩子们自己思考如何描述好某一张照片的内容。思考后作广泛交流。

  我想在再现情景,指导观察,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孩子会有进步的!期待着明天能补救。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