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一年级教案

一年级音乐公开教学教案(精品10篇) 隆咚锵一年级音乐教案

时间:2023-08-30 09:49:08 一年级教案

一年级音乐公开教学教案

一年级音乐公开教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分析:

  器乐曲《挤奶舞》是采用一首欢快的蒙古族民歌写成,2/4拍,羽调式,乐曲描绘了孩子们学做小小挤奶员,愉快忙碌着挤奶的情景。学生边听乐曲边学做挤奶舞。这个舞蹈主要由蒙古族舞蹈中常见。"硬肩"、"笑肩"和"挤奶"等动作组成。

《小松树》是一首动听的内蒙古民歌。2/4拍,徵调式,复乐段结构。松树是一种常绿乔木,种类很多,有红松、白松、樟子松、马尾松、落叶松等,其叶子为针形。松木成材好,不易虫蛀,用途广泛。《小松树》这首歌以赞美小松树为题,从拟人的角度,赞美小松树"绿茵茵","真漂亮","像小兄弟一样","幸福的在微笑",比喻小朋友像小松树一样茁壮成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喜爱小松树挺拔、顽强的品格,勇敢地与风沙搏斗的精神。歌曲起伏的旋律优美抒情,歌唱性强,音域不宽,仅有八度,适宜低年级学生演唱。

教学目标:

  一、通过歌曲的演唱和聆听乐曲感受蒙古族民歌和乐曲的特点,进一步体验和感受音乐,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启发学生想象,结合歌乐曲编创简单动作,能边唱边表演,边听边表演。

教学内容:

  一、聆听《挤奶舞》

  二、表演《小松树》

教学重难点:

  一、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表演

  二、听辨出音高。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表演《草原就是我的家》

  二、学唱《小松树》

  1、通过听录音的范唱和教师的范唱、让学生完整地感受歌曲的风格、旋律、节奏。

  2、轻声有感情地随着音乐读歌词。

  3、听着教师的琴声,轻声地填词,教师注意发现问题,纠正演唱中的错误。

  4、能正确地演唱时,可合着录音伴奏。

  5、听范唱,分小组自编动作表演。

  6、鼓励学生发挥各自的想像力,编创自己独特的动作表演。

  7、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三、聆听并表演《挤奶舞》

  师:"小朋友们表演得真不错,热情好客的蒙古妈妈看到我们可高兴了握着小朋友的手说:"塔赛奴、塔赛奴"还拿出了最好的奶茶、炒米、奶皮、黄油等好多好东西来招待我们。让我们一起听着音

  乐品尝美味的食品吧!"

  1、生边品尝奶茶边欣赏《挤奶舞》音乐听老师简介

"这个奶茶呀是蒙古人民招待客人的必备饮料,是用砖茶熬成紫红色后在加如鲜奶做成的,营养丰富,既解渴用开胃还可提神呢!"

  2、表演《挤奶舞》

"哎,蒙古小骑兵去哪了?哦,原来他看到小朋友这么喜欢吃这些食品他正拿着桶给我们去挤奶了,我们一起去帮帮他吧!(拿着桶转一圈,到挤奶场)

  你觉得挤奶该注意什么?"

(1)单膝跪(2)卷袖 (3)创编挤奶动作

  师生一起表演"挤奶舞"

  四、 了解蒙古人民喜爱的活动。

"在美丽的蒙古大草原上,还有各种各样的盛大聚会,比如说每年7-8月举行的那达慕大会。那里呢会进行一些蒙古人民喜爱的娱乐活动,比如射箭、骑马、摔跤等等。"射箭:蒙古族古老的竞赛项目,有骑在马上射和不骑马射两种。模仿射箭摔跤:摔跤时选手身穿铜钉牛皮

  五、课堂总结,下课!

一年级音乐公开教学教案 篇2

一、教学内容:

  1、聆听《小象》

  2、聆听《大象》

  3、表演《小象》

  4、表演《两只小象》

二、教学总目标:

  1、通过听、唱、说、演,感受表现大象的音乐,从而懂得爱护动物。

  2、能够用有感情的声音表现歌曲。

  3、能够准确地拍击二、三声部的节奏,培养合作意识。

三、教材分析:

  1、管弦乐《小象》

《小象》是美国亨利·曼仙尼乐队演奏的爵士风格的乐曲。乐曲轻松活泼,形象地表现了小象们玩耍嬉戏的情景。

  2、管弦乐《大象》

《大象》是法国作曲家圣-桑所作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中的第五首。这是一部形象生动、充满幽默谐趣的管弦乐组曲。

  3、歌曲《小象》?

《小象》是一首日本儿童歌曲。采用由一个问答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歌曲的旋律抒情而优美,节奏配合歌词的语气重音,词曲结合紧密,唱起来流畅上口。歌曲以拟人的手法描述了两个小动物之间的友好交谈,一问一答之间表露了小象以长得酷似自己的妈妈而引为自豪,歌唱了小象爱妈妈的真挚情感。

  4.歌曲《两只小象》

《两只小象》是一首三拍子的创作歌曲。亲切的旋律可以使人感受到幼象玩耍的姿态,生动而形象。歌词用儿童的语言描述了一对好朋友用长鼻子互相问好,一同在河边嬉戏的友好情景。好像在告诉同学们要团结友爱,做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

四、学情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长鼻子,讲的是大象的内容,学生们都很喜欢大象,所以学起这一课的内容积极性会非常的高,学习兴趣会非常的浓。本节课的内容要让学生感受三拍子的节奏,要让学生通过拍打,演唱,表演等形式表现出来。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

一年级音乐公开教学教案 篇3

一、教学内容:

  1、聆听《牧童》

  2、聆听《牧童到哪里去了》

  3、表演《牧童》

  4、表演《放牛歌》

二、教学总目标:

  1、通过听《牧童到哪里去了》、《牧童》、唱《牧童》、《放牛歌》,感受牧童的生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理解牧童生活的变化。

  2、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认识三角铁,探索三角铁的敲击方法,掌握其演奏姿势。

  3、准确有感情地演唱《牧童》,并试着在歌曲中加入三角铁伴奏,能在歌曲《放牛歌》的间奏处加入锣、鼓、镲的伴奏,感受为歌曲伴奏的愉快。

四、学情分析

  本课的歌曲第一首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学习起来比较的轻松,第二首歌曲不是很难,但是学生在演唱时容易把第一遍的最后一句的低音唱成高音,这个地方老师要多加提醒。其次两首歌的情绪不同,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的去表现两首不同情绪的歌曲。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歌曲《牧童哪里去了》

  2、学唱少儿歌曲《牧童》

  3、律动少儿歌曲《牧童》

  4、节奏乐器三角铁的认识与演奏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歌曲《牧童哪里去了》,感受牧童的放牧生活,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

  2、视听结全学习歌曲《牧童》。通过图形谱直观感受旋律的高低、长短;培养学生的初步的视唱能力。

  3、通过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4、通过为歌曲伴奏的过程中学习认识三角铁,学习其演奏方法,掌握其演奏姿势。

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音乐课堂小常识:坐姿、歌唱的常规等。

  3.复习前课内容。(唱游为主)

二、新课学习:

  1.小练习:三角铁认识。教师介绍三角铁的演奏方法与姿势,练一练。(也可与学生共同探讨其演奏方法与姿势)

  2.歌曲学习:(出示投影片)

  1)边随歌曲《牧童》录音边拍手边看插图,熟悉歌曲(教师可用三角铁)介绍或探讨“牧童”是做什么的?

  2)教师范唱歌曲,边唱边指投影歌片

  3)引导学学生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指谱,注意第三段歌词与结束句的位置。)

  4)通过分句唱熟练歌曲的演唱。

  5)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牧童》要求自创编动作,从学生的自创动作中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在表演时,选几名学生用三角铁随乐曲进行伴奏)

  3、欣赏歌曲《牧童哪里去了》

  1)初听前,与学生交流“牧童”到底到“哪里去了?”

  2)谈谈感想:牧童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教育学生珍惜学习时光。

  3)自由活动:随歌曲《牧童哪里去了》自由地进行选择表演活动。

三、小结: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

  课后反思:时间充许的话,也可让学生分组创编、加以指点后。再分组表演。但在最大的程度内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创编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童声合唱歌曲《牧童》

  2、学唱歌曲《放牛歌》

  3、歌表演《放牛歌》

  4、认识双响筒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牧童》,并学习用双响筒与三角铁为歌曲伴奏,引导学生主动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2、用听唱法学唱歌曲《放牛歌》,指导学生用活泼亲切的情绪演唱歌曲。

  3、通过教师范唱,让学生体验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自编动作表达歌曲的意境。

  4、通过为歌曲伴奏的过程中学习认识双响筒,学习其演奏方法,掌握其演奏姿势。

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音乐课堂小常识:坐姿、歌唱的常规等。

  3.复习前课内容。(唱游为主)

二、新课学习:

  1.小练习:双响筒认识。教师介绍双响筒的演奏方法与姿势,练一练。(也可与学生共同探讨其演奏方法与姿势)

  2.欣赏童声合唱《牧童》

  1)初听,(完整听全曲)。

  2)谈谈所听内容;

  3)复听:自由活动:随《杜鹃圆舞曲》自由地进行选择活动,可用双响筒与三角铁为歌曲作伴奏。

  3.歌曲学习:(出示投影片)(由牧童生活入歌曲《放牛歌》)

  1)教师范唱歌曲,边唱边指投影歌片,引导学生视图形谱;

  2)学生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指谱,要有明显的高低、长短的动作表示;)

  3)通过分句唱熟练歌曲的演唱。(可加上锣鼓的伴奏学习与运用)

三、课堂小结: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

  课后反思: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要求自创运动作,从学生的自创动作中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聆听了歌曲,并学习了用双响筒与三角铁为歌曲伴奏,引导学生主动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一年级音乐公开教学教案 篇4

教学对象:

  一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活动形式的,探索大自然中的声音,开始对听赏活动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兴趣(人文主题)

  2、初步感知音乐要素(长短、高低、音乐、强弱)和它们的表现作用(知识技能主题)

教学准备:

  录音磁带、画纸、画笔、课件、乐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大自然中你都听到过哪些声音,并用自己的嗓音模仿出来

二、

  1.纸模仿大风吹小风吹的声音

  2.自制的纸袋模仿大雨小雨的声音

三、听辨大自然中的雷电、风、雨、小鸭子、小青蛙、小虫子的声音,请学生听辨模仿,比较不同的声响,说出自己的感受,用乐器模仿。

四、多媒体课件展示

  第一幕:这是一个炎热的夏天,太阳烤着大地,格外闷热,小鸭子出来了,它们要到池塘里游泳,小青蛙、小虫子也在不听的叫唤着。

  第二幕:忽然见天阴沉沉的,风越刮越大,雷电轰轰做响,豆大的雨点倾盆而下,小动物们吓得赶紧躲起来了

  第三幕:夏天的雨来得快去的也快,雨停了,“滴答滴答”雨后的大自然特别美丽,小鸭子高兴得唱起了歌,小虫子小青蛙也加入了这场音乐会。

  让学生用各种乐器来表演该童话剧

五、欣赏《胡桃夹子》、《天鹅湖》,让学生将自己想象的画面用线条、色彩、文字、图画表达出来。

  教学说明:这是一节根据新课程理念来设计并操作的艺术综合实践课,课中让学生将美术融入到音乐中,让学生掌握了音乐的基本元素。

一年级音乐公开教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1、聆听《玩具兵进行曲》和《口哨与小狗》,并尝试听音乐做自己喜欢的动作进教室。

  2、能够和大家一齐整齐地演唱并表演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拉勾勾》。

  3、初步认识课本中的几种音乐学习标志,尝试以动作和语言表达活泼欢快的情绪。

教学重难点:

  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记忆能力和创编能力。

教具准备:

  电子琴、录音机、录音带。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生聆听《玩具兵进行曲》做自己喜欢的动作进教室,想象玩具兵的样子表演。

  2、用听唱法学唱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

  3、会边唱歌曲边自编动作表演,记住同学的名字,与同学和睦相处。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聆听《玩具兵进行曲》做自己喜欢的动作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发声练习。

  练声曲:1= C→F 2 ∕4

  1 2 ∣3 4 ∣5 —︱5 4︱3 2︱1 —‖

  啦 啦 啦 啦 啦 啦 啦 啦 啦 啦。

  三、学唱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

  1、老师清唱、范唱歌曲。

  2、学生跟老师学打节奏。

  3、按节奏朗读歌词。

  4、老师弹琴,学生跟旋律学唱歌词。

  5、分组学唱。

  6、全体齐唱歌曲。

  四、表演《你的名字叫什么》。

  1、学生边唱边自编动作表演。

  2、请个别学生上台表演,集体评价好在那里?

  3、全体再次表演。

  五、学生再次聆听《玩具兵进行曲》出教室。

  1、要求学生合着音乐走或跳。

  2、要求学生听到乐曲中有小喇叭和大喇叭出现的声音时用动作表示。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生用听唱法学会歌曲,边唱边表演《拉勾勾》。

  2、聆听《口哨与小狗》,学生随着乐曲表演,用动作表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听《摘果子》的音乐做律动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发声练习。

  练声曲:1=C 3/4

  5 5 6∣ 5 5 3∣ 5 3—∣5 3—‖

  小宝 宝,睡 觉 了。lu lu lu lu。

  三、学唱并进行歌表演《拉勾勾》。

  1、老师自弹自唱歌曲进行范唱,学生聆听。

  2、按节奏朗读歌词。

  3、老师弹琴,学生用lu哼唱旋律。

  4、老师弹琴,学生唱歌曲。

  5、老师弹琴,学生边唱歌曲边自编动作表演。

  6、全班唱歌,请个别上台表演,集体评价谁表演得最好。

  四、聆听并表演《口哨与小狗》。

  1、学生听音乐,自由想象。谈谈自己的心情是很愉快,还是很悲伤。

  2、个别提问音乐中有什么声音?

  3、再次聆听音乐,鼓励学生随着乐曲表演,用动作表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五、学生听音乐做律动走出教室。

  放《口哨与小狗》的音乐,要求学生扮演男孩或小狗,随着乐曲表演走出教室。

一年级音乐公开教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1.歌曲《在动物园里》

  2.音乐活动“声音的长短”;听赏乐曲《狮子》

教学目标:

  1.在上一课学习的基础上,继续感受声音的`长短

  2.练习三声部合奏能力,培养学生稳定的节奏感

教学过程:

  1.复习歌曲《在动物园里》,让学生熟练掌握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2.上节课课后练习汇报:两个学生为一组进行表演

  3.动物大合唱:教师选中一组节奏准确、节拍稳定的同学,加上老师组成一个三个声部的“动物大合唱”

  4.学生聆听,感受大合唱中三声部的和谐美。

  5.学生练习:将全体学生分成三个大组,刚才示范的组当指挥,练习“大合唱”

  6.学生自由组合,演奏形式不同的“大合唱”。

  7.教师出示各种打击乐器,学生自由选择,讨论

  8.汇报练习结果。

  9.欣赏乐曲《狮王进行曲》。这首乐曲描述的是动物园中哪一种动物?为什么?

  10.你怎么感受到时狮子?体会理解音乐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

  11.观看动画片《狮子王》片段

  12.教师引导学生从音色入手,理解乐曲音色中的感受,兽中之王是狮子

  听乐曲模仿狮子在森林中的形态

一年级音乐公开教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充满情感的《雁群飞》歌曲,体会家的温情。

  2.在欣赏美的歌曲旋律中感受亲情的可贵。

  3.能用自然好听的声音演唱歌曲。要求背唱,并用体态和声音去体验抒情与活泼两种不同情绪的歌曲。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演唱歌曲《雁群飞》

  2.欣赏美的歌曲旋律感受亲情的可贵,引导学生对正确演唱方法的听辨和模唱是重点也是难点。

  一、导入:

  1、(出示大雁的图片)这是什么?想得到吗?

  2、他们也有一个温暖的家,每当天气变凉的时候大雁们就一家人整齐的排成一字或人字飞到南方过冬,一路上相亲相爱、互相帮助不分离。

  3、创作活动。(启发不同飞的动作,在活动中轻声播放歌曲)

  4、大雁怎样飞? 自由创作, 用自己的动作随乐律动。

  二、音乐游戏:聆听音乐,用手势划出旋律线。

  三、学习歌曲《雁群飞》。

  1、跟随教师一起朗读歌词。

  2、听唱歌曲至熟练。

  四、小组活动。

  1、在组长的带领下扮演大雁一家人,创设情景演一演。

  2、各组随音乐表演。

  3、集体评议。

  五、课堂小结。

  随着音乐一起想象大雁回家时的情形,有感情的演唱,在想象中结束本课…

教学反思:

  这首歌一开始因为引导的较多,所以导致孩子们的发言较少,感觉学生好像没有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中,并且也没有占到主体地位上,这个引导时间和内容应该适度。

一年级音乐公开教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1、歌曲。

  2、三角铁、双响筒、铃鼓。

  教学目标:

  1、学会唱歌曲《好朋友》。

  2、能说出三角铁、双响筒、铃鼓的名称并初步学会演奏方法。

  3、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和创造精神。

  教学过程:

  一、歌曲《好朋友》

  1:小朋友,你们在小学里是否找到新的好朋友了?

  2:交流大家好朋友姓名,并介绍一下各自的优点。

  3:好朋友在一起会做些什么事呢?

  4:讨论交流。

  S:我们在一个大集体,一起游戏、一起上课、一起唱歌、一起劳动,一定要互相团结友爱,今天老师介绍一首新歌给小朋友——《好朋友》。

  6:跟着老师分句学唱歌词。

  7:指导学生歌唱,在拍手处重点指导,与歌词衔接好。

  8:富有表情地歌唱。

  9: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插图,他们分别在干什么呢?

  10:分组仔细观察,进行创编新歌词活动。分组进行汇报。

  11:把好歌词写在黑板上。

  12:集体学唱新歌词,并将老歌词与新歌词连起来唱。

  他们玩得非常开心,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明白,课间要文明游戏,不能追逐奔跑,做正当的游戏。)

  逐一出示实物:三角铁、双响筒、铃鼓,并示范演奏。

  二:学习三角铁、双响筒、铃鼓的演奏方法。

  1、分组表演,为歌曲伴奏。

  2、富有表情地歌唱。

  3:除了这些打击乐器外,小朋友还能想到别的吗?

  作业:自找、自制打击乐器。

  教后记:

  第二课时:各族小朋友在一起

  教学内容:

  1、歌曲《各族小朋友在一起》

  2、用打击乐器为歌曲《好朋友》伴奏。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歌曲《各族小朋友在一起》

  2、在为歌曲《好朋友》的伴奏中加入碰铃、响板及各种自找、自制的打击乐器,使伴奏音响更加丰富。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好朋友》(暂不用打击乐器)

  1、演唱歌曲

  2、我们有很多好朋友,(引导学生拓宽好朋友的概念。)

  全世界的小朋友都是好朋友。

  二、学习新歌《各族好朋友在一起》

  1:有感情地朗读《各族小朋友在一起》的歌词——范唱歌曲两遍。

  2:轻声唱歌词。

  3:指导学生演唱,唱好O的节奏型,唱出欢快、跳跃感。

  4:分句学唱歌词,再完整地跟琴唱词。

  5:出示打击乐器,让学生认并选择。

  6:创编节奏,为歌曲伴奏,四分休止符处的配法。

  并写出两小节的节奏谱(碰铃、响板)

  7:引导学生发现第3、6小节的小过门

  8:指导学生进行歌表演。

  9:有表情地进行表演(唱、奏、动)歌曲《各族小朋友在一起》。

  教后记:

  第三课时:《各族小朋友在一起》及伴奏

  教学内容:

  1、歌曲《各族小朋友在一起》及伴奏。

  2、歌曲《快乐的小舞曲》。

  教学目标:

  1、通过为歌曲《各族小朋友在一起》作即兴表演和伴奏,继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增进学生表现音乐的欲望与能力,并继续从中培养热爱集体和自己合作的精神。

  2、学会《快乐的小舞曲》的歌词及歌谱。

  教学过程:

  1、跟着老师的琴声复习歌曲《各族小朋友在一起》。

  2、复习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的节奏型。

  双响:│││

  碰铃:│││

  三角铁:X—│X—│X—│

  铃鼓:││X〃—│

  响板:│││

  注意事项:①必须先学会拍对各种节奏短句。

②先用手模仿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

③在一起演奏时一定要控制力度。

  3、师生共同为歌曲3、4两句设计伴奏,老师进行归纳、总结,并写出伴奏谱。

  二、伴奏。

  1、学生学习完整的伴奏谱,一起为歌曲伴奏。

  2、分组学习几个少数民族的舞蹈动作,(教师指导)并讨论如何表演:对形、角色难得分配等)

  三、学习。

  1、四张图片导入新歌《快乐的小舞曲》教学。

  2、老师带领学生按节奏朗诵歌词,要求咬字准确、吐字清楚。

  3、跟着琴学唱歌曲。

  4、听唱与跟唱相结合,学会歌谱,并要求背唱歌词与歌谱。

  四、作业:

  1、为歌曲《快乐的小舞曲》选择几种打击乐器。

  2、并分组写出伴奏谱。

  教后记:

  第四课时:快乐的小舞曲》伴奏

  教学内容:

  1、为歌曲《快乐的小舞曲》伴奏。

  2、集体舞《快乐的小舞曲》。

  教学目标:

  1、在《快乐的小舞曲》的综合性表演中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参与率。

  2、在唱、表演、伴奏一体的音乐环境中继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3、进一步加深对四分音符“X—”和八分音符“X”的认识。

  教学过程:

  1、随音乐律动。

  2、富有表情地歌唱《快乐的小舞曲》(歌词及歌谱)

  3、逐一出示节奏卡片:

①X—│—│

②—X│—│

③X—X—│—│

④│X—X—│

  要求:①用打击乐器按节奏谱演奏。

②二分音符时三角铁可用滚奏,铃鼓可用摇奏。

③跟着老师做,老师先演奏,学生模仿。

  4、将节奏谱进行分配,学生自己喜欢哪一条就演奏哪一条,一起为歌曲伴奏。

  5、分组合作:一组唱歌;一组伴奏。(再进行交换)

  6、集体舞学习,动作师生共同设计。

  7、有表情地边歌边舞。

  教后记:

  第五课时:音乐游戏《音乐探宝》

  教学内容:

  音乐游戏《音乐探宝》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形式全面复习前三单元的内容。

  2、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和对学习的兴趣,在游戏中保持既有竞争又友好、和谐的气氛。

  教学过程:

  1、学生观察九幅插图,初步了解游戏的全部内容。

  2、学生选择游戏方式:集体还是小组竞赛。

  3、如何向前走,一次最多可以走几步,用什么方式决定,谁做评委?

  4、学生讨论——师总结:

⑴这个游戏可以集体做,也可分组竞赛。

⑵用抽签的方式决定:“1”或“2”。

⑶集体做老师当评  委;分组竞赛时可由一组同学当评委。

  5、先集体做,班长抽签。

  6、分组竞赛。

一年级音乐公开教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其多列》的演唱的、感受哈尼族儿歌的风格特点,体验哈尼族儿童的生活情趣。

  2、通过组织学生学习歌曲,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

  3、知道音有长短,读出走与跑的长短,练习随歌声和乐曲进行节拍,初步做到均匀、正确。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哈尼族儿童的风格特点,体验音乐的情绪,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2、用打击乐器为歌曲《其多列》伴奏。

  教具准备:

  录音带、手风琴、打击乐器。

  教学方法:

  听唱法、练习法、竞赛法、启发式……

  养成教育训练点:课堂常规训练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到入

  1、创设情景,情感铺垫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要考一考大家,看谁平时掌握的知识多,谁能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

  2、师生互动,探求新知

  师:你们听,哈尼族的小朋友邀请我们大家去做客呢?(播放《齐多列》录音)

  二、寓教于乐

  1、自主学习,感受音乐

  出示图谱,并播放音乐《其多列》录音。

  优美的歌曲学生爱听;多彩的画面,学生更喜欢看。在听歌曲与看图形的同时,掌握音的高低。

  2、多次聆听,学习新歌

  (1)、师范歌曲,请学生把不人认识的字用拼音标记好。

  (2)、出示“走”与“跑”的线路图

  引导学生读出走与跑的长短(为读歌词打基础)

  (3)、朗读歌词,师生共同分析歌词。

  (“其多列”哈尼语,快快来的意思。)

  3、演唱歌曲,体验音乐

  (1)、教师领唱。

  (2)隋琴轻声放入填词唱歌曲。

  (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声音展示音乐形象表现歌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声音表现能力。

  三、创造表现

  1、合作探究,创造实践

  分发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没有得到乐器的同学拍打强弱规律一同进行伴奏。体验音乐带给大家的快乐。

  2表演展示,交流评价

  学生分组表演,开展师生,生生相互评价,以鼓励为主。

  3、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其多列》这首歌曲,有什么感受?学到了什么?(愉快;热爱劳动)

  设计意图:在本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与感受哈尼族儿歌的风格特点,更加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

  三、小结

  板书设计

  节奏:

  ×××︱×××︱××××︱×××︱

  ××××︱×××︱×××︱×××︱

一年级音乐公开教学教案 篇10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聆听中外两首摇篮曲,感受优美抒情、轻柔安宁的意境。体会本课主题“静静的夜”,学习用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小宝宝睡着了》,并能用动作表现出自己感受到的情感和意境。

  教学内容

  一、聆听弗利斯的《摇篮曲》和童声合唱《小宝宝睡着了》

  二、演唱《小宝宝睡着了》

  教学重点:

  演唱歌曲《小宝宝睡着了》

  教学难点:

  通过聆听中外两首摇篮曲,体会本课主题“静静的夜”

  教学过程

  一、学生听音乐进教室

  1、师生问好!

  2、师弹琴生按节奏拍手。

  二、学唱歌曲《小宝宝睡着了》

  1、师:小朋友在睡着前听妈妈唱过歌曲?

  生回答。

  2、师:今天老师要教小朋友唱一首和睡觉有关的歌曲《小宝宝睡着了》。

  3、听范唱(可以边听边拍手)

  4、跟师按节奏念歌词。

  5、跟师的琴轻声唱歌曲。

  6、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要求小朋友用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

  三、聆听弗利斯的《摇篮曲》和童声合唱《小宝宝睡着了》

  1、师:请同学们看看这幅画里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你们在睡觉前听妈妈唱过歌吗?生问答。

  2、师:老师这有两首歌曲一首是《摇篮曲》一首是《小宝宝睡着了》,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好吗?欣赏《摇篮曲》和《小宝宝睡着了》

  A、欣赏《摇篮曲》

  请同学们欣赏一幅图画,点击课件出示画面。

  师:这个小宝宝在干什么?

  生:在睡着。

  师:对,小朋友在睡觉的时候有没有听妈妈唱过歌?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两首歌曲。

  师:这是一首外国的《摇篮曲》也是一首很有名的摇篮曲,我想小朋友一定听过,我们一起来欣赏。

  要求学生在听时可轻轻地摇动身体,用心体会歌曲安宁、舒适的意境,和母亲真挚的爱心。

  B、欣赏《小宝宝睡着了》

  师:刚才我们欣赏的是外国的摇篮曲,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首中国的摇篮曲。

  生欣赏《小宝宝睡着了》

  听第一遍时:要求小朋友在听的时候跟着音乐摇动身体,让学生跟着歌声轻柔地拍节拍。让学生体会静静的夜。

  听第二遍时:要求小朋友做律动。第一拍双手拍腿;第二拍双手四个指头轻触;第三拍拍头向右偏,右手衬头,同时,左手托右肘,做睡觉状。

  动作要轻柔合拍,注意启发学生体会妈妈哄孩子睡觉时的情感。

  C、用碰钤为《小宝宝睡着了》伴奏。敲击的力度要轻柔。

  一、复习上节课学过的歌曲。

  四、课堂小节:

  因为这是一首三拍子的歌曲所以在教唱的时候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可以通过律动来加强学生对三拍子的感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唱歌曲《闪烁的小星》让学生用轻快的声音表达歌曲的情感。

  二、结合生活中的经验,用敲击各种物品的方式,探索感知、体验音的强弱。

  教学内容

  一、学唱歌曲《闪烁的小星》

  二、感知音的强弱

  教学重点:

  探索感知、体验音的强、弱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式演唱歌曲,表达不同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音乐游戏——体验音的强弱

  1、听鼓声律动进教室,师用“强、弱、快、慢”四种变化击鼓。

  2、游戏“吹泡泡”,说说听鼓声游戏“吹泡泡”应怎么玩?

  学生围成圆圈听鼓声,强时圆圈变大,时破裂,并用不同的动作造型。

  二、创编节奏——探索感知音的强弱

  1、出示一颗大星星、一颗小星星,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大小星星。

  2、出示一条二四拍的星星图式。

  师:你能在看到大星星的时候用强的声音表示,小星星用弱的声音表示吗?

  三、体验音乐形象

  1、播放乐曲《龙咚锵》《摇篮曲》。

  要求:听到强烈的、热闹的音乐时站起来拍手;听到弱的、抒情的音乐时坐着用动作表现。

  2、你觉得听完这两首音乐有何感受?学生说出感受。

  3、引导学生把美丽的夜空带到我们的教室里。把老师奖的小星星贴到到黑板上。

  4、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与星星问好。

  四、歌曲教学

  1、初听歌曲整体感知。

  师:小星星啊越聚越多,満天都是小星星,它们一闪一闪亮晶晶的,挂在天空放光明好像千万小眼睛。你听它们还在唱歌呢!

  学生看图谱,初听歌曲,整体感知。

  2、用LA哼唱旋律。

  3、自由选择二拍节奏为歌曲伴奏。

  4、分组合作学习,探索身边的事物为歌曲伴奏。

  四人小组探索,表现歌曲的强弱。

  5、图谱结合,用不同的方式表现歌曲。

  6、创编故事,用不同的方式表现歌曲。

  静静的夜空小星星们排着队伍出来了------

  小朋友们在妈妈的怀抱里一摇一摇睡着了,小星星也在哄我们睡觉呢。

  这时夜空里的小星星啊开始了它们------

  要求同学们用不同的速度、节奏、强弱表现歌曲。

  五、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夜晚大自然中的美好景物。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组表现歌曲。

  分组展示、评价。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通过用唱、跳、画、演等不同的方式,感受艺术美,体验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