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读后感

三百首的读后感【精华5篇】

时间:2023-12-10 15:19:21 读后感

三百首的读后感 篇1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尽管离现在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仍为我们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是闻名中外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的诗人,像满天星斗一样。这些诗人所作的诗保存在全唐诗中。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是从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俗,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眼睛,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比如锄禾就写了劳动人民的辛苦,教育我们要珍惜粮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诗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呢!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呢!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发,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典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以后还要漫漫品味这唐诗三百首。

三百首的读后感 篇2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如此萧瑟悲凉的深秋景象,引起了作者的悲哀的情绪。其实,当时孟浩然的心情是复杂的。他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又想踏入仕途,一展宏图,这无疑十分矛盾。第三句“乡泪客中尽”,将自己的乡思一泄无余,不仅他自己这样思乡,而且家人也在想望着他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孤帆”。“迷津欲有问”借用了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所诠释的便是孟浩然隐居与从政之间的冲突。以“平海夕漫漫”做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更加凸显了作者迷茫的心情。

  这其实也是现在的年轻人所普遍拥有的矛盾心理,这首诗,让千年前的诗人与读者之间心灵共鸣,令人深有同感。

  离别之情:

  赠别诗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豪迈、出自肺腑的诗作,那种真诚情谊,却更能打动我。

  要说朋友间的送别诗,最经典的,莫过于高适的这首《别董大》了。高适与老友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东西。其实那时候,两个人都处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可高适面对老友,并没有展现他的困顿与幽怨,而是道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以开阔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激励董大,鼓舞他去奋斗、去拼搏。“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多么有力,多么响亮!这是一个多么质朴而豪爽的人啊!

  男女之情:

  说到爱情,作为一个高中生,我的理解并不是很深的,所以诗中的爱情,也只能够粗略的了解,但是讲述爱情的诗和词,其语言的细腻优美,也令我赞不绝口。所以我也喜欢读爱情诗,诗句的唯美,能够带给我心灵的战栗。

  我特别喜欢这一首《题都城南庄》。最初接触这首诗,并不是在《唐诗三百首》,而是在《百家讲坛》节目上。讲者为观众讲述了这首诗背后流传的故事,令我印象深刻。也是这个故事,让我对这首诗的情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那一年,崔护到都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无奈落榜,因返乡路途遥远,在长安逗留几日。清明节游玩时,他与一位少女在桃林中相遇,两人互生情愫,但都没有说破,最后,崔护与少女告辞。第二年的清明,崔护又来到了长安,想来寻找那位少女,可少女原先的住处却大门紧锁。崔护便在大门上题下此诗,怅然离去。

  听完这个故事,再来读这首诗,终于能理解诗人的深意。“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描绘了二人初遇时的美好情景,映出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也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当时的怦然心动,二人的含情脉脉,两情相悦。而第二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依然是桃花盛开的季节,诗人重回故地,却不见少女的身影,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这便是“物是人非”罢。在偶然、不经意的情况下遇到某种美好事物,而当自己去有意追求时,却再也不可复得。这也是诗人所表达的遗憾之情所在。

  爱国之情:

  我个人认为,唐诗中的爱国之情,是最值得后人学习借鉴的了。爱国诗,不得不提的便是我最欣赏的诗人杜甫了。杜甫,人称“诗圣”,与李白和称“大李杜”。他的诗,风格完全与李白相反。李白的诗潇洒豪迈,有着侠士的洒脱。而杜甫生在战乱时期,他家境贫寒,历经坎坷,背负了太多。他无法做到李白的潇洒,他的诗,大多是忧国忧民,饱含沉重与苦痛。读一读他的诗,能够深刻的感受到当时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苦痛与不幸,比如《石壕吏》《春望》等等。

  杜甫的诗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与他的很多诗不同,这首诗传达的,是作者的喜悦之情。诗人因战乱多年漂泊,备受艰苦,如今安史之乱已平,“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于是“涕泪满衣裳”。杜甫此时是悲喜交加的,回头一看,自己的妻儿哪有什么悲情,已经“喜欲狂”。亲人的喜悦带动了杜甫的喜悦,一家人兴奋的收拾起行装,预想着以后的美好是生活,“放歌”“纵酒”,多么惬意!在全诗的结尾,诗人的心早已回到故乡,计划起了回乡的路途……

  杜甫的诗很少有这样全诗抒发着喜悦之情,浦起龙也赞其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诗人的喜悦也感染了我,让我不禁为诗人感到欣慰与开心。

  说起《唐诗三百首》里的好诗,真是一天都说不完,这些富含思想的诗歌,伴随我度过漫长岁月,告诉我许多道理。诗,一直是我的知己,我的精神支柱。

  如今,很多人盲目的追求外国的所谓潮流,却渐渐把中国的传统文化遗忘。但是相比外国文化,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国人来说,才更有内涵,更有意义。所以,在追求潮流之前,先读读诗吧,感受诗歌带给你的感悟,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三百首的读后感 篇3

  宋词三百首读后感三篇

  导读:本文 宋词三百首读后感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1:宋词三百首读后感

  那一滴眼泪,在日照下,一瞬,早已化为飞烟;那一场迷梦,在岁月中,却用了一朵花开,到落的时间;那一首首宋词,别去了蝴蝶携走杜鹃的传言,唯留下今世的弦,弹奏着惘然的华年。

  听,

  是那一篇篇弥散在如漏光阴里的词章。从“裁剪冰绡,轻叠露重,淡着燕脂匀注”到“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三百首,抒写的三百个情感的誓言。

  听,

  是那一丝丝敲碎了萦绕在内心的情愫。还有自徽宗赵佶到易安居士,一个个富有才气词人道出的缕缕情思。

  合上书,闭上眼,那些词句情景如现眼前。接下来,我就道一道,从《宋词三百首》旖旎的词章中体味的淡淡情怀。

  国维有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此乃成就事业之说。然,今吾阅宋词三百,另辟蹊径,从感情方面探寻其三境界。

  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曰思之境。

  我默叹,高楼独倚时,只剩君一人,望月明星疏,寄予深情,只愿人长久,只可惜远方的佳人,却是婵娟不共。再没有梦里相遇的瞬间,悲欢离合,无人相伴这微寒的明月夜。

  想念,凝结了泪水。唯有在夜深人静时,独自默默遥望,任凭相思泛起。深觉,相思浓如酒,亦犹记,晏殊相思四壶酒。“绿酒初尝人易醉”,“烂醉花间应有数”,“醉后不知斜阳晚”,“一场愁梦酒醒时”。如此思念,把酒一壶,亦算是一种宽慰罢。而飘落的相思泪,跌碎了时常忆起的重逢画面。

  原来,有一种等待,叫做思念。

  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曰等之境。

  多少年华似水流去,多少等待在朝朝暮暮。

  轮回了多少春花秋月,掠过了多少春雨秋寒,落尽了多少清愁别恨。

  打不开的枷锁,冲不出来的牢笼,撩不清理还乱的鬓发,擦不了抹不尽的苦涩泪。谁默默的厮守“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梦游处,不知道何地何方,醉酒时,不知道何人何恨长。

  严仁一首笔致清倩的闺怨词,道一声“宝奁如月不欺人,明日归来君试看”,宣卿情调幽怨的一句“断肠落日千山暮”,净土尽头,几人解脱,谈笑间,华发早生,流年东逝而去。怆然间,留一缕青丝不肯老去,只为等你来。

  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曰缘之境。

  一阵风,一场梦,海誓山盟般磨蹭。要寂静,谁能懂?缘来缘去缘无踪,缘生缘灭缘是影。

  佛捻断了一声叹息,苍黄便染了满眼。

  缘来,缘散,缘如水。

  三生石上的印记历历在目,画楼湖畔的笑声声萦耳。带着前世的期盼,来到今生,寻找那个夜晚,寻找那夜的,朵朵烟花。

  上元灯节,火树银花不夜天,人潮涌动。他和她走散了,在人群中切切找寻,已经是灯火阑珊的时候,无意间回头,却看见她立在那里微笑等待。他站在亭内,她立在桥头,隔着灯火遥遥相望。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令我不禁忆起,吴文英的花梦情缘,“惊回心未稳,送晓色、一壶葱茜,才知花梦准”。

  万般,只因一个缘字,一切便变的美好起来。佛说:一切皆有为法,尽是因缘和合,缘起时起,缘尽还无,不外如是

  恍惚间,四周已是古风古韵的亭台楼阁,共度一幕幕哀乐交加的人事纷扰,才后知后觉,原来这一切,都只是为了遇见。

  吾,本是喜好诗词的,特钟于耆卿和清照,然今纵观宋词三百,感受颇深。

  一方斜阳铺成诗笺,一壶香茗饮出词话。品一句“心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道一声“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思一段“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的款款柔情。心中,似无杂念。

  词,亦是可以养性的。读懂一首词,就是读懂了一个故事。言说亲情,爱情,友情和羁旅之情。

  最后的最后,忽觉有点不舍了,不如就以自己的一首小词来结束吧,继续体味这旖旎宋词里的淡淡思绪,回味这宋词里的历久弥香。

  一剪梅

  残叶纷飞拭秋霜,征鸿过尽,径自彷徨。轻扶罗裙拾芬芳,荷锄葬花,苦泪千行。

  转登小楼凭栏望,万顷碧水,难阻悲怆。梦忆昔日心底凉,弃却哀情,独留暗香。

  篇2:宋词三百首读后感

  我所教的科目是地理,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广泛涉猎专业知识外,我更喜欢文史方面的著作。有时候知识就是这样,“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我是坚信“成功是属于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的。当你讲解我国34个省区简称由来的时候,当初哪里会想到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渝州”就是古时的重庆。阅读后无意间收获的惊喜无形中又为我提供了攀登“人类进步阶梯”的动力。

  漫长的暑假,提供了宝贵的阅读时间,我愿在书的海洋中度过这段时光,乐此不疲。宋词是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中的一支奇葩。早在学生时代,“枯藤老树昏鸦”的苍凉,“小桥流水人家”的画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以及“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婉约,无不在我心中种下了求知的种子。而今,

  当一本《宋词三百首》捧在手时,我便迫不及待地想去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人世间最能让人感动而又让人泪下的莫不是一个“情”字,“情”的描写透露于字里行间。在词中,我读到了情怨、幽怨与哀怨,无论是“别来不寄一行书”(晁冲之《临江仙》)、“渐行渐远渐无书”(欧阳修《木兰花》),还是“一春犹有数行书,秋来书更疏”(晏几道《阮郎归》),妻子对书信的渴求那是对丈夫无声的关切,也许大丈夫当修身、治国、平天下,但是妻子的那份依赖更与何人说。

  有一种等待叫“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李清照《元日》),有一种思念叫“衣带渐宽人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有一种期望叫“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欧阳修《浪淘沙》),有一种欣慰叫“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正是因为有“情”,眼中的世界,心中的一切,笔下的文字,才会撩拨人们喜怒哀乐的心弦,引起共鸣。

  除“情”的描写细腻外,宋朝的词人们,在文字的推敲方面,也有值得人佩服的地方。贺铸《蝶恋花》中“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向人们展现的是“微风轻吹,淅淅沥沥的小雨已经停住;夜色朦胧,一弯淡月静悄悄地悬挂空中,云彩在幽幽地飘来飘去”的景象,一个“约”字,风雨相约,风来雨住,映射出一种和谐的美。宋祁《木兰花》中“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拟人化的描写,刻画出了一幅争春、闹春、春意盎然的画卷。

  张先也是一位工于词句的典范,他在《千秋岁引》中也写出了“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的佳句,正是梅子青青的季节,雨点轻轻,风却狂暴。不过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擅长对“影”的描写,“张三影”的由来便是因为以下词句:

  a。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

  b。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青门引》

  c。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木兰花》

  浏览词句之余,意外的收获总是有的,读书的乐趣有时也在于此。有一首歌叫《寂寞沙洲冷》,苏轼在《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就有这样的句子“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不正是歌名的出处吗!?那么当你读到欧阳修《蝶恋花》中“庭院深深深几许”、张先《千秋岁引》“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时,你会不会想到琼瑶剧呢?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书的海洋中你能感受到自然的“春夏秋冬、风霜雪雨”,也能体会到人世间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我愿乘一叶扁舟,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三更有梦书当枕,半床明月半床书”也许会是每一个读书人的境界?

  篇3:宋词三百首读后感

  宋词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之一,宋词以完美的艺术形式与唐诗和元曲相互辉映,同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三株奇葩。几百年来一直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我爸爸就是一个宋词迷,不仅自己喜欢,还要熏陶我,也给我买了一本《宋词三百首》,要我试着背诵。一开始我

  不怎么喜欢,但是后来我发现电视上有人朗诵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那么铿锵有力,那么引人奋进,简直太美啦!于是便也拿起书本试着诵读。

  之后,在爸爸的夸赞中,感觉确实不错,读完之后也受益匪浅。

  我非常喜欢岳飞写的《满江红》,我很崇拜岳飞。这个暑假电视上正在热播的《精忠岳飞》,讲的就是岳飞精忠报国的事。岳飞是一个胆大、心细、智勇双全、待兵如子、对待士兵不抛弃、不放弃,充满正义感的人。我从那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和“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中好像看到了岳飞要收复中原的坚强决心。岳飞为了保护天下人民的太平,不怕牺牲,英勇作战。但是皇帝赵构和奸相秦桧怕岳飞功高盖主,就以莫须有的罪名斩了他。但岳飞强烈的爱国精神激励着千百万人奋起,该词写得慷慨悲壮,壮怀激烈,很多年来一直被世人所称赞。岳飞死后,他的后代为了纪念他,都在家中挂上一面“还我河山”的锦旗。

  还有好多的诗词写得都很棒,在诵读的过程中,我还了解了不少人物的各种故事,学到了好多知识。

  古人的知识是丰富的,宋词的博大精深远远不止这些,希望同学们以后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以发扬光大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长大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三百首的读后感 篇4

  昨日下班之后,我们去看花。夕阳一颗,挂在远处一棵黑瘦的老树上,仿佛它是从远古时候就在那里定居了似的。绿意浓郁的松林,间或有几簇明黄的迎春,再走几步,是个杏林,粉白的花都开满了,淡淡的香飘散在路旁,细细体味可以闻到。玉兰也开了,在黄昏时分格外高洁耀眼,身后仿佛隐着淡绿色的光芒。

  看完花,路上随便吃了一点饭。回到家,我们看李健唱歌,之后就各自随手拿一本书自己看。也不要说话,就各自静静看书挺好的。我拿的是一本《唐诗三百首》,细细读了几首,发觉每个诗人都有他独特的生命色彩在自己所描绘的诗情画意里,杜甫有博大深情的胸怀,又有幽微广大的审美;王维自然自若,完全是一个心灵饱满无欲无求的隐士;孟浩然鲜明爽快,是一个有抱负的侠隐。读杜甫,觉得心疼又钦敬;读王维,就像回归大自然;读孟浩然,就想慨然相与交。读到杜甫的“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我仿佛真在吹着岸边的微风,成了一株“无名江上草”了。再看下一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我就只剩钦佩哑然了,因为我真的来到了一片广阔的原野,星光璀璨流溢,纷纷然落在草地上,月光粼粼,随着大江的波涛溶溶荡荡向远方流去。这一派光辉布满的景象,是从杜甫的心里生出来的,只有这样庭院深深又浩瀚如宇的心才能写出这样的诗啊。再看后两句,“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可以想见诗人天涯漂泊的苦楚,壮志未酬的苦闷。他没有抱怨,他只是慨叹自己老了,被解官撤职,不能再为君主、国家、百姓、这个时代做些事了,他只是担心他只能留下这些诗,没机会一展胸次怀抱了,他只是说自己就像天地间一只小小沙鸥,日暮欲何之呢。多让人心疼。一颗这样伟大的心灵,一个写着“愿得广厦千万家,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人,在人世沧桑里像一粒尘、一只鸟,被时代的风裹挟着,就这样慢慢飘逝了。所幸还留下这些诗,这些他灵魂的光。

  今天偶然翻到十九、二十岁时写的读书笔记,那时候读诗原来不是这样读的。那时有着薄薄的敏感的诗意的心灵,常常用自己脑子里轻巧巧的诗意去恣意解读诗人的作品,带着一种少年的轻愁,自以为婉转深情,其实是让人一望而知的透明。且撷来几句放在这里吧。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我喜欢一个地方,那里有密密的参天挺拔的老树,日光只可以一丝一丝漏在我独坐的角落,蝉声悠扬,好像在云彩上飞翔。一片一片的阳光一闪一闪,我只认那是蝉歌的回音跳荡。风飞过高高的树梢,我觉那凉爽同深浓的绿叶很像,我便想把绿荫作席作枕,睡在我爱的树旁。我或许也可以变成一个梦,树用它的绿枝手掌,轻轻地把我擎举,我坐在高高的树端,与云彩一起,看风是怎样吹响绿杨。”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白居易《夜雨》

  “我有很多想念,隔着山隔着雾隔着云烟。

  我有很多想念,隔着我的心,和我们的颜色。

  我有很多想念,隔着一页信笺,几行标点。

  我有很多想念,隔着一些看不见的线,几步走不完的路。

  我有很多想念,隔着骄阳隔着雨天。

  我有很多想念,隔着山野,隔着峰峦。

  我有很多想念,是近还是远。”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朦朦的雨后,若有若无的等候

  空气还湿润润的 心有些焦渴

  小鸟扑棱翅膀多么慌张

  我以为门开了 你来了 朋友”

  这样的薄暮轻愁,如今已不易有了呢。现在已变成“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了吧。好吧,至少我还保存着那诗心,记得去闻那诗意的香气来。

三百首的读后感 篇5

  以前一直觉得中国的女性都是内敛的、男尊女卑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但读到崔颢的《长干行》,却完全是另外一种形象。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这首诗写,舟行途中男女的问答,前面四句,女子主动发问,热情开朗,估计是看到了心仪的男子,有亲近之意,便故意找借口相问。女子俏皮活泼的形象跃然纸上。中国女性的生活,可能是到程朱理学的兴起之后,才开始缠小脚,缩小生活半径的吧。

  实际上实际上热情开朗奔放的,绝不仅仅是女子。暂且不说“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李白,也不说“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的卢纶,就连与朋友送别,有什么想法和意见也是直言相告。比如:

  送上人

  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再如:

  送崔九

  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在唐代,有的人热衷名利,却故意隐居,然后沽名钓誉,希望朝廷征召,迅速的飞黄腾达,这样一种方式被人讥讽为“终南捷径”。无论是刘长卿还是裴迪,在送别朋友归隐时,都直言相告,你要做隐士就做真正的隐士,不要到,大家都知道的握沃洲山隐居,也不要学武陵人到桃花源中,简单的晃悠两日。

  不知道他们的朋友到底是真心隐居,还是像有的人那样沽名钓誉,然后达到飞黄腾达的目的。如果是前者,或者心里会有一点点小小的不舒服,然后一笑了之。如果是后者,那他的朋友估计就会非常的尴尬。

  古人真是优雅,想喝酒了都赋诗一首、鸿雁传书“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领一杯无?”换作今人,多半电话一个“天气好TM冷哟,走,喝两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