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读后感精品 篇1
说起这篇文章,还要从读研期间做家教的经历谈起。为了养家糊口,读研期间带了几个初中学生,指导他们学习语文。在这个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对他们阅读的指导,鼓励他们多读书。我几乎给每一位同学都讲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小说,当时《水浒传》也是中考必考内容,而我也希望通过一篇的“解剖”,为学生提供阅读经典小说的方法。果然,几位同学在我的指点下,将整部《水浒传》读完了,还时不时交流心得体会,我自然十分自豪。既然要讲这篇小说,我就想一定要读出自己的体会,也要给学生讲出自己对这篇小说的理解,读了几遍之后,有了一些心得体会。但毕竟不够系统,也不够深入,这时我想起了金圣叹的评点本,于是便去图书馆借到了金圣叹的注本。不得不说,金圣叹是一位艺术感非常强的评点家,他对细节的揣摩、对人物的分析以及比较阅读的方法,都很有启发性,可以说他才是施耐庵的“知音”,是理想的读者。只言片语的评点,往往包含着十分丰富的信息,我正是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与金圣叹的点评有机融合,形成了自己对这篇小说的独特解读。
20xx年,我开始试着发表文章,首先便想到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以及金圣叹的评点,于是便糅合成一篇文章《金圣叹的评点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可能这篇文章更像是材料的堆积,后来一直没有发表。过了三年,当我把粤教版语文教材的部分篇目研究之后,开始将目光转向人教版教材。20xx年高考之后的20天,我又对这篇文章进行重读,连续写成了4篇论文,分别是《细微之处见功力》《十五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处细节探究》《李小二眼中的“狐疑”——<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细节探究》以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叙事视角探究》。前3篇文章从题目上就可以看出,是属于“细读文本”的产物,文章题目中虽然都有“细节探究”的字样,但内容并没有什么重复。第一篇抓住了“营前”“迎着朔风与背着朔风”等细节,对作家的缜密心思进行分析;第二篇专门阐述“此间东门外十五里有座草料场”中的“十五里”的妙处,为什么不是三五里或者四五十里,这个“十五里”肯定不是作者随便虚构的,而是经过了生活逻辑方面的推算。第三篇专论李小二的“狐疑”,即透过李小二的眼光来看两个陌生的客人,即陆虞候和富安。这些心得,多数是在读研期间研读的成果,现在按照中学论文的模式,将其形成了教学论文。第四篇专门阐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叙事视角,是借用了西方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研究成果。文章写成之后便陆陆续续投了出去,但刚开始效果并不理想,很长时间文章都没有机会面世。
20xx年11月,终于等来了第一篇关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论文的发表,即《李小二眼中的“狐疑”——<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细节探究》,发表在《语文报·教师版》第310期。过了三四个月,《中学语文》杂志要发《十五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处细节探究》,这是我第一次在《中学语文》杂志上发表文章,当时感觉很开心。20xx年的5月份左右,《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编辑张曦女士通知我《<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叙事视角探究》通过了复审,如果通过终审的话就会发表在该杂志的第8期上。20xx年9月初,我刚到教研室上班,有一天突然在《语文教学与研究》上看到了《细微之处见功力》的发表,当时感觉很意外。这四篇文章的.发表,说明了我对文本细节研读的方向是正确的,中小学教材的文本解读确实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而且,文本解读与我读研时期的专业高度契合,最终成为我主要的研究方向。可以说,这些文章的写作与发表,正是对文本进行“穷追猛打式”的解读的结果,是“秋风扫落叶式”的解读。这种解读,不是一般的教学阅读,而是“细读”,抓住文本的细节,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从细节之处探究文本的精妙与艺术成就。
后来,我将文本解读与教学内容的确定结合了起来,这一点也成为我教学研究的新方向。顺着这个方向,我写成了几篇关于教学内容重构的.文章,也陆续发表了一些。20xx年12月份,我开始写作《文本解读与教学内容重构》一书,这时我就在想,可否将此前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解读成果有机转化为“教学内容”的研究,过了一个月,我将想法付诸实践,形成了《转变“要素板块框架”,重构小说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文章,发表在《中学语文》20xx年第4期上。至此,五篇文章形成了一个从文本解读到教学内容研究的内在脉络,最终全部发表。遗憾的是,我一直没有机会给学生讲这节课,教学设计与教学课例一直没有写作。
去年10月份,我从广州二中跟刚回来,有一次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突然对“管营”这个不起眼的人物产生了兴趣,因为这个幕后主使、罪魁祸首最终安然无恙,对文本进行前后勾连,写成了《一个被忽视的人物——略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管营”》,不过这篇文章还没有发表,是一条“漏网之鱼”。
这几篇论文的写作,我有两个心得体会。首先是要有独立的文本解读的意识,通过行动与实践,形成过硬的解读能力,最好能够在细节处深挖,读出作家的匠心所在。教材篇目,还有大量的“空白”,等着教师去“填空”。当然,这需要坐得住冷板凳,需要静下心来,真正回到文本本身。第二就是要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用一定的语文观或者教研观,去指导论文写作。例如我自己最基本的.语文观就是,要通过文本解读确定这节课“教什么”,即教学内容。我在写文章时,便会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方法,去指导我的教学研究。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便会形成一个系列,将来出版成书,也就指日可待了。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读后感精品 篇2
读这篇我们要了解前1653面一些章节的内容,这样才能更好的明白主人公林冲的处境,和他与高俅等人之间的过节 。
高衙内因为与林教头的妻子有一面之缘,见她貌美如花,便心存非分之想,与奸人联合陷害林冲数次,从教头一职沦落到看守草料场,从家庭幸福美满到家破人亡。林冲却因为逆来顺受的性格一次又一次的忍让,最终被逼上梁山。主人公林冲是一个正直,善良,细心,具有侠肝义胆的人,但是逆来顺受和忍让是他唯一的缺点,正是因为如此,才使他失职丧妻。
其实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比如勤劳朴实的农民工,辛辛苦苦的打工赚钱,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一次又一次忍让老板的斥骂,和很多扣工资的理由,忍气吞声,到了年底却拿不到工资,打老板电话一直都关机。
这个社会是“贫困”与“富裕”的社会,富裕的人总是瞧不起穷困的人。在那么多的是是非非中,我们要保持一颗正义的心,做一个善良,有道德的人,遇到坏人不能忍让,遇到老实人不能耍诈,努力做好自己的本分,成为社会的福利。在学校也一样,老师经常教导我们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踏实勤奋。不能为了自己的一点私利而养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导致和同学之间的关系盾,产生不必要的纠纷。所以我们要坚强,不能懦弱,不能以强欺弱。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读后感精品 篇3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其结构之巧令人叫绝。其情节全部建立在“偶然”的基础上,而又让人浑然不觉。
巧遇李小二,陆虞侯正好来李小二店里喝酒,草房正好塌了,陆虞侯正好来山神庙看火……如此多的巧合推动了事件发展,要想令之天衣无缝,作者的笔力必有其过人之处,令人细细想来,偶然也并非无中生有:林冲为人颇好,助人无数,反助之人中有一个在沦州也没什么;李小二手艺好,又正在营前开店,陆虞侯等来他店中也是自然的;天气冷,林冲打酒,草房被雪压塌,也说得过去;草料场边只有山神庙可以避雪,陆虞侯等至此看火更是理所当然了并且,这此巧合除了事实逻辑外,还有大量作为铺垫的细节描写,这使得它们显得更加可信、更为自然。
这种由一系列的“事件”组成故事的模式,有点近于“佳构剧”。例如王尔德的喜剧,精致巧妙得像一个肥皂泡,虽经不住逻辑的考验,但在自身的艺术世界内则十分完美。当然,《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与西方戏剧的情节足很不一样的,首先很明显的,它是一部长篇的一个章节,因而一直在向前发展而不能驻足,人物的性格在这一系列偶然事件中不仅仅得到展小,而且是处于发展演变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林冲性格的这变化轨迹,看到社会如何将这位英雄步步逼上梁山。
“上帝的骰子一掷,不排斥偶然。”诗人马拉美这样写道。金圣叹评《水浒传》说,《水浒》有反笔、有正笔、有逆笔、有藏笔,笔笔写来,无不恰到好处作者才情俱现。而中国画理论也有“似奇反正”的说法,奇中见正,正中见奇,多姿多彩的笔触,画出了《水浒》一幅大画。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读后感精品 篇4
一大篇文字之中,先是星星点点的小火,隐隐绰绰地由老军“向火”引起,中经草料场大火燃烧后,又忽明忽暗地以老庄客的“向火”了结,这与情节渐渐推进,矛盾步步激化;与林冲性格渐渐发展,以至于升华突变,都自然而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能达到如此和谐神妙的艺术境地,实在是罕见的!
“风雪山神庙”这一章对风雪的描写,也是成功的,与人物性格的变化,故事情节的进展,斗争高潮中环境、气氛的烘托紧密结合,其作用与艺术效果跟写火有异曲同工之妙。试看林冲刚到草料场,“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矛盾冲突的浪头也渐渐涌起;到林冲买酒时,“那雪正下得紧”了,情节的紧张气氛也在不断增浓;最后到林冲在山神庙前手刃仇人时,“那雪下得更猛”。这些描写不但很好地渲染了气氛,为塑造人物服务;而且对雪的本身描写也生动逼真。从“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到“那雪正下得紧”,接着“越下得紧”,到最后“那雪越下得更猛”;作者巧妙地抓住了下雪各个阶段的不同特征,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恰当地表现出来,使人读了如临其境。鲁迅先生在他题名为《“大雪纷飞”》的杂文中,曾经这样说道:“《水浒传》里的一句话‘那雪下得正紧’,就是接近现代的大众语的说法,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这种评价是中肯而又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