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读后感

活着的读后感500字【通用6篇】

时间:2023-12-25 12:47:45 读后感

活着的读后感500字 篇1

《活着是为了心》是一部自传体的文学作品。作者李春霞是一位重残妇女,为了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她依靠一对小板凳挪动身体,走出的自己的人生道路。女儿的出现给她的生活增加的生存的动力,她们相依为命,历尽艰险,终于促使女儿获得了硕士学位。

  出生后在爱河中成长,但一岁多的时候一场瘟疫没有夺去了她的生命却残酷的剥夺了她行动的自由。为了看病一家人精疲力尽,她也尝尽了酸甜苦辣,最终放弃治疗。在父母的鼓励下,对人生美好的憧憬,对友谊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使她一步一步变的坚强有信心。在社会、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她艰难的修完了初中的课程。

  读过有心痛,但最多的是感到生命的坚强。作者把她无怨无悔的残疾生涯通过文字献给人们,同时希望能使更多的母亲和残疾人从她的生活中汲取经验的教训。

活着的读后感500字 篇2

  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余华借一个暮年的老人,回忆他自己的一生,告诉了我们这个答案。

  中国人的生活几千年来都是有点盼头的。所以,一个人活着就像是在为别人而活。这也算是中国的特色吧。

  我们不去讨论这种特色的优缺点,只是当一个极端的个例发生的时候,一切解释都这样的苍白。

  富贵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讲起自己的经历,是那样的平淡和满足。

  一个曾经的纨绔子弟,家里有很多的钱。但是,摊上了两个败家子。爷爷地传到父亲手里就少了一半。再到他的手里,干脆输了个精光。有钱的时候,它可以嫖,可以赌。可以事无忌惮的开老丈人的玩笑,可以骑着别人满街乱跑。完全是一种奢靡的生活。

  一个这样的人,当一切都改变之后,也很快适应了新的生活。可以下地干活了,可以自己走路了,可以自己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了。当他挑着两大筐的钱还个龙二时,肩膀磨破了皮,全身的骨头就像散了一样。他终于明白了钱是不容易挣的。

  可惜,一切都已经太迟了。为什么所有的人都是在最后才明白这样的道理。能够尽早明白这个道理的人,我想一定是作家,要么就是伟人了。

  当一个人生活需要别人的时候,又或者说有了一个精神寄托的对象。于是,活着的目地就是为了他或她。富贵的第一个精神寄托就是他的老婆家珍。然后是女儿,儿子,女婿,外孙子。结果,人生的三大悲剧,基本上都让他赶上了,而且非常的绝。早年丧父,中年丧子,晚年丧妻。当这一切都发生了之后,上天的眷恋,给了他一个孝顺的女婿和外孙。结果,女婿和外孙也相继死去。我不知道如果这些变化发生到我身上,我是否承受得住。也许富贵在战场上看到了太多的死难吧。慢慢的就习惯了。可是谁又能习惯一个个亲人离自己而去呢?

  也许,活着,就是为一个家庭幸福,美满,而不是权势和金钱。

活着的读后感500字 篇3

  不再赘述故事内容了,简而言之,这是一个沉重的悲剧故事,其令人绝望的不单单在于故事的悲壮和人物的凄苦,而是每当一切都慢慢好起来的时候,往往有一个更大的绝望等在前面,那么突然且轻易地就将现在的看似美好化为乌有。整个故事没有俗套的因果报应和理所应当的苦尽甘来,每一处转折都让读者猝不及防,每一次都盼着这只是作者的写作技巧、之后一定会有转机,然而每一次都会失望甚至绝望。

  这本书适合一口气看完,如果断断续续地看,你就会一直被冰冷的绝望感笼罩,这个故事没有为什么凭什么,但一切看着又那么真实,借用放牛老人之口,慢慢叙说自己的故事,语言平淡朴实,一幕幕就在眼前发生,而这种淡定叙说自己家破人亡的感觉,就好像躺在手术台上,清醒看着别人剖开自己心腹一样,放牛老人福贵对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似乎已经将自己和过往剥离,实际上他每天都在折磨自己,有庆、二喜、家珍、凤霞、苦根,每一次放牛的时候会把家人的名字说上一遍,再一次撕裂伤口,虽然疼,好歹减轻了寂寞感。

  败家子福贵的前半生是何等荒唐,他的后半生又是何等悲凉,然而作者不按常理出牌,最有理由死去的人一直活着,就跟他买的老牛一样,是村里人口中的两个不老也不死的,他身边那些不计前嫌、勤劳向上的却通通都不得善终,每一次变故的发生,都让人会以为福贵会接受不了而选择自我了结,可偏偏最扛得住的就是他。

  书名叫活着,这其实是个残忍的玩笑,福贵当然希望自己活着,不然他不会在每一次打击中都坚强撑下来,但是他绝对不会愿意独自一人活下来,所以苦根去世后的第二年,他还是买了牛,还特意挑了头待宰的老牛,一方面是不忍心,另一方面想必是不敢再看到身边年轻的生命相继离开的场面,或许他觉得自己快要不行了,和老牛为伴凑合到终老也不孤单。

  文中多次提到鸡养大了变成鹅,鹅养大了变成羊,羊长大了又变成牛,这是一句充满希望的话,然而到最后,福贵有了牛,却看不到未来,看似积极的话增加了全书的悲剧色彩。

  福贵一直活着,他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活着是为了什么,他还能有什么盼头,他不知道,但是他没有选择懦弱地终结生命,大概生命对他还是神圣的,他是把妻儿老小的离开当做老天爷的惩罚,他一直活着也是老天爷的惩罚,既然是惩罚,那就不是自己决定结束时间的。

  活着也许不是因为勇气,活着也许不是为了梦想,活着也许不是肩负重任,也许仅仅是怕死,仅仅是习惯,但是不管再难都一直活着的人,应该是已然看透生死了。

活着的读后感500字 篇4

  为什么要写?这种涌动的情绪,认为心灵得到的洗礼救赎,他让我思考生命意志,获得良多。时间是可怕的,生活的惯性是冷漠的,我不想忘却,更恐惧它将是在清醒认识中剥夺。

  耳边依然响着《老黑奴》这首歌曲的旋律,让我有种沉迷。放却思考不要挣脱束缚。我想起了是有庆的死,心头的涌动传到了眼眶。他的死,让我恐惧战栗,是什么让人变的如此的可怕,稚嫩的童真被人心的黑暗吞噬,不留一点痕迹,依稀我能想像那清亮的声音,他跑的是多么的快啊,他的小脚丫不怕冻也不怕磕痛了,他满头大汗的笑脸是多么清亮,伴着光晕凝滞。

  家珍多么让人心疼的女人,她的爱让人心动,她是谁?所有的女人都有她的影子。我的母亲,我的外婆,我的婶婶。那个时代妇女的缩影。

  凤系和二喜的结合让人精神有了些许的轻松,由心的高兴和祝福。我忘不了凤喜的眼神,她的眼神中有着太多太多的渴求,但她不是有了二喜了么还有了苦根。

  富贵,他的命运是谁撮成的。他得到很多,同时却又残忍的生生被剥夺。合上书本时,我沉默了许久,想什么,瘦弱的老牛前面是佝偻的身影模糊而又真实。活着本就是为活着本身。我不知道我领悟了什么,也许有也许什么都没有。起身,走出图书馆,四个小时的充实。我的嘴角不自觉擎着淡淡的微笑,周围的风调皮的在我指尖跳动,脚下的路从我身边延伸。生活的本身或许就是这样的轻快,眉梢的喜悦可以是所有人的。

  富贵把于亲人之间本能、朴素、温暖的亲情寄托在了老牛身上。在苦难的折磨下不断的充实和升华,成为他活着的精神支柱。如果一天老牛死去,富贵还要活着,因为他还要为自己活着。就像作者说的那样:“人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的读后感500字 篇5

《活着》主人公福贵生活在战火纷飞的特殊时代,经历了战争、土改,他的家庭的兴衰,从头到尾,他的经历都是在不断的失去,失去金钱、失去地位、失去亲人,最后只落得跟一头比他老子还要老的牛相伴的下场,或许这些“失去”我没有办法去理解,但是我想,那是要一个多么大的勇气去面对的呀!

  家珍的死,是我读到的诸多死亡中,最安静、最超脱的死,人活着,总要经历这样那样的事,不管你是否情愿,他们都会接踵而至,数年后,我也要面对这些生离死别吧!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总忍不住长长的叹息了。

  我想,如果有一天,我必须去面对这些生死的时候,我会以什么样的心情?当然,不会像现在这样,只是一个看客。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在想,人世间真的很不公平!为什么有的人总是失去、失去,到最后一无所有?如书中的福贵,年少时风光无限,出门还要仆人背着,后来家境败落,因为贫寒,他的儿子生怕弄坏了鞋子,光着脚走路!福贵的一生大起大落,最后跌至人生的谷底,这种巨大的落差,让我又不得不庆幸自己,还好!活得比较平凡。

  我感到震撼,首先:“震”的是我居然可以读一本和我没有任何联系的书;“撼”的是书中的内容,或许对于我这个初学者来说,我只读过一遍,余华那淡雅的文字,平实的叙事风格,让我深深震撼了。

  生活是一个过程,而活着是一种状态。我们活着就要努力去生活,努力的为了好的日子,希望我们周边的人们,都能好好的活着。

活着的读后感500字 篇6

  记得约莫是在上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问过我们一个问题:你活着为了什么?

  当时同学的回答五花八门,为了父母,为了养家糊口,为了报效国家,为了活着。是的,单纯的为了活着而活着,我们不清楚为何自己会来到这个世界,具备了这样的灵魂和思考能力,但是我们清晰的知道,自己是一个生命体,确实地存活于此。通过自己的所做所为与外界,留下印记,透过耕耘的时间去感知世界。

  余华的作品很少说教式的对白,他总是用口白平实的语言去描述那些低微的人,却带给你不平凡的思索和感触。他把自己的人生哲学都融入了他作品的角色中,透过他们的一颦一笑,慢慢地流淌出来。他对土地和困难时期,有着特殊的情怀,诸如《兄弟》,《许三观记》,《在细雨中呼喊》无一例外有相关的故事背景和描写。王小波说过:别人的痛苦灾难才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而绝不是艺术家自己的。这也难怪有种比较调侃的说法,说每一个作家都是后娘,不把故事中的男女主角折磨得不成样子誓不罢休。虽然玩笑成分居多,但也体现出创作者借他们创作的人物去表达自己,文以载道人以载情。

  我看着《活着》的主人翁福贵,从一个游手好闲的地主少爷,到败尽家财,最后白发人送黑发人,与一头老牛做伴度过残年。看到最后我并没有太大的心理波动,当一个再普通的人的一生如同一帧帧的幻灯片在你面前放映时,你会发现,那些大喜大悲,其实最后回过头去看,只是为你生命做上了一个注脚而已,所谓乐天知命虚室生白,讲的也就是一个心安理得。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是独特的,绝不雷同的,那些细小的枝节,却是你有同于他人最大的亮点所在。

  “可是我再也没遇到一个像福贵这样令我难忘的人了,对自己的经历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讲述自己。他是那种能够看到自己过去模样的人,他可以准确地看到自己年轻时走路的姿态,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这样的老人在乡间实在难以遇上,也许是困苦的生活损坏了他们的记忆,面对往事他们通常显得木讷,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过去。他们对自己的经历缺乏热情,仿佛是道听途说般地只记得零星几点,即便是这零星几点也都是自身之外的记忆,用一、两句话表达了他们所认为的一切。在这里,我常常听到后辈们这样骂他们:"一大把年纪全活到狗身上去了。"

  福贵就完全不一样了,他喜欢回想过去,喜欢讲述自己,似乎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一次一次地重度此生了。他的讲述像鸟爪抓住树枝那样紧紧抓住我。”

  也许是余华采用的记叙方式,使得福贵这样一个农民的经历如此身历其境地展现在我面前,但更重要的,是福贵他本身知道如何精彩地讲述自己。人们常说要趁年轻,多去经历一些事情。其实比起经历更为重要的,是讲述,是思索。你从你经历过的事情当中汲取养分,你客观地去分析去评价,得出你的专属结论,构成你自己的人生哲学。干瘪的讲述可不是我想要的,我想在我自己年老或者有足够多的经历时,可以绘声绘色地讲述我自己的经历我自己的见解,学会讲述,本身就是在学会做人,这就是活着。当你在讲述自己的经历时,你从记忆中又获得了一次重生,痛苦让你隐忍坚韧快乐让你自信豪迈,你从过去的时光中看到了最好的自己。

  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小有所成大富大贵,你的一生不一定会有这些东西。但人生肯定是有其规律性的,像正弦函数那样有高潮也有低谷,盛极必衰否极泰来。勇敢地去面对你的经历,同时当自己在讲述这些的时候,稍加修饰面带微笑,那样你就是一个生活的智者,对你过往的事通透清明,那么孔子所说的知天命的境界,也就不远了。

  一旦一个人不停地叙说着传奇的事,那么,他本身也就变成了传奇的一部分。

  活着,没那么多深雠大恨。这是余华的《活着》,这也是我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