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优秀7篇)

时间:2023-07-26 09:17:01 读后感

  【前言】以下是网友“shaoguaizizhao”分享的《呼兰河传》读后感(优秀7篇),以供参考。

《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

  今天,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它的内容也令我感触犹深。

《呼兰河传》这本书讲述了三四十年代呼兰河旁一个小镇的风土人情,真实地再现当地人贫穷而又落后的精神。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感染力,向我展示着一幅又一幅令人感动和同情的画面。

  文章刚开始的镜头便令我感慨万分:东二道街有一个大泥坑,曾经差点淹死过一只马,一年之中抬车抬马,在这泥坑上不知抬了多少次,有的人说拆墙,有的人说种树,说将土坑填平的一个人也没有。在他们看来,大泥坑带来了太多的不方便,想尽了各种方法去对付它,却没有人去彻底消除它。而认为不能违抗天命,这不能不是他们的悲哀!深刻地揭示出人们的无知与愚昧!

  住在萧红家的有二伯,性情真古怪。如果有东西不给他吃时,他便会骂起来。若给他送上去,他就说:“我不吃,你们拿去吃吧!”不过他很喜欢和动物聊天,除此之外他就沉默寡言了!我认为:有二伯不喜欢和人交流,但是喜欢和周围的事物说话,其实是自言自语,一种古怪的表现!而他的骂其实反映出内心的极度不平衡。身处底层的他无家无业,他的骂,他的古怪正是他内心扭曲的一种折射和发泄。

  看完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作者坎坷的人生历程,记忆中的童年,抒写了她的温暖的回忆,教育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2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著名长篇小说,萧红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文学洛神”。

  我以前陆陆续续零散地读过她的一些作品,看过关于她的电影。

《呼兰河传》是第一次完整读完的。

  矛盾曾指出:“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我个人觉得《呼兰河传》是一部真实的童年回忆录,是一篇富有韵味的叙事散文诗。

  与《丰乳肥臀》读后的沉重、压抑、烦闷相比,《呼兰河传》浑重又轻盈、朴素率直又凄婉细腻的笔调,回环复沓的歌咏似手法,纯真新颖又活泼明快的语言,再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的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背景,值得每一个人,更值得中小学生去阅读、品味。

  读完《呼兰河传》,文中几个人物鲜活地留存于我的脑海中。

  祖父慈祥、善良、知书达礼、善解人意。疼爱"我",不但叫"我“读诗,还教给"我"做人的道理,是"我”寂寞童年中的最好玩伴,是家庭中最让"我“感觉温暖的人,是"我"人生的启蒙老师。

  在"我”家的后园,有飞虫、有鲜花、有瓜果。“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这些散文诗似的语言,清新活泼,童趣盎然。小孩子顽皮、天真,园子里各物自由自在地生长,在这样的园子里,爷爷铲地"我“也铲地,爷爷浇水我也浇水,"我“尽享着爷爷的疼爱。

  读到这些,都让人喜不自禁,心驰神往,而百读不厌!

  我不由得想起我的童年。我好想也有一位这样慈祥又博学的爷爷。记忆中,我的爷爷总是忙着下地干活儿,爸爸妈妈也忙着下地干活儿,我和弟弟在家随便跑着玩儿,半天半天不见大人的人影,渴了就用葫芦瓢舀了一瓢凉水轮流喝,饿了就拿馒头蘸点面酱吃,我们没有这样诱人的后花园儿,也没有大人的陪伴,更没有人教我们念诗,唯一让我们欣慰的一点就是比萧红多了一些玩伴儿。

  萧红的童年寂寞中又充满了童趣,童趣中透露出寂寞。奶奶虽然严厉,父母虽然冷淡,同龄玩伴虽然没有,但祖父却是百般疼爱她。

  文中另外一个人物让我心疼不已,几次不忍读下去,她就是小团圆媳妇,是赶大车的老胡家的童养媳,她刚刚12岁,刚来时健康、活泼、开朗、爱笑、率真,却在婆婆等人的吊打、烙脚心、滚水烫等等的折磨之下最终死去!

  还有一个冯歪嘴子,靠拉磨、做年糕维持基本的生活,与王大姐结婚生子后,有过一段短暂的幸福生活,但也因此受尽了人们的冷嘲热讽,王大姐在生下第二个儿子后离开了人世,她独自承担起了养育两个孩子的重任,坚强而悲苦地挣扎在人间。

  这里,就是20世纪初的呼兰河城,人们封建、迷信、愚昧、无知。宁肯顺从天意,不愿相信事实,宁肯被江湖骗子骗去钱,也不愿抓药治病。

  众邻居对小团圆媳妇的假慈悲,胡乱出的主意,其实也是助纣为虐!

  对王大姐和冯歪嘴子百般猜疑、冷嘲热讽等情节,可看出当时人们是多么的麻木、残忍!他们对不如自己的人,不是施以同情和关心!而是袖手旁观、看热闹、落井下石!这就是最让人痛恨的人的劣根性!

  正是这样污浊的社会风气,使一场场悲剧在这里发生!

  萧红笔下的呼兰河城,是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会,几乎到处都是暗灰色的凄凉,暗灰色的“乌云”遮住了阳光!

  读后掩卷,我久久、久久难以平静!

  我觉得此书无论从活泼童真的语言上,从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上,还是从表达的或喜或忧或爱或憎的情感上,都值得每个人去阅读,去学习,去思考!

  文中所表现的,见不得别人好、唯恐天下不乱、嚼舌、及落井下石的劣根性、为人的虚伪性,直到现在绝迹了吗!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 篇3

  我们的童年,都是与众不同的。自从我学了《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后,让我对萧红的童年产生了好奇,好奇心驱使着我仔细品读萧红的《呼兰河传》。《呼兰河传》讲的是:萧红童年时与祖父在园子里,一起玩,一起下地干活,充满了乐趣,童年过的无忧无虑,但有一些人却被命运安排着,过着平凡的日子。

  文章中悲惨的人有很多,但我觉得最悲惨的人是团圆媳妇了。活泼可爱的十二岁的小姑娘,却当了童养媳,遭到了婆婆的恶毒得打骂,以至于生病,她的婆婆不请医生,却用当地的风俗:赶鬼,热水汤驱鬼的迷信方法,想挽救她,然而,静静地迎来的却是丧命黄泉。悲剧一次一次的发生,让我越来越来为团圆媳妇担心。

  让我映象最深的是作者写花园的一段:太阳在园子里显得特别的大。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有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这句话写出来作者童年的自由,快乐。

  茅盾说的对极了,《呼兰河传》就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4

  这个寒假,我有幸阅读了萧红的著作《呼兰河传》。整本书主要描述了作者儿时的故乡黑龙江呼兰河县的特色,风俗及小时候熟悉的人物和印象深刻的事。

《呼兰河传》全书分七大章和尾声,第一和第二章节主要写了全县的三条街与当地跳大神,放河灯,看野台子戏和庙会等风俗,其余五个章节写了与作者同住一条街的邻居和亲人,把祖父的和蔼可亲,冯歪嘴子的辛勤质朴,有二伯的古怪性格描述的淋漓尽致。

  这个小城并不繁华,并且十分的封建和落后,在那里,由于人们的迷信和愚昧无知,发生了一个个杯具,另我印象最深的是命运凄惨的小团圆媳妇,她生了病,高烧不退,婆婆不仅仅不带她去看病,反而还请了个骗人的“法师”,最终把她丢到滚烫的开水里洗澡,结果不但没有治好她的病,反而还要了她的性命。那里的人们宁肯顺从天意,也不愿相信事实,名明白可悲也不愿意反抗,我看着看着也增添了很多怜悯和痛恨。

  作者还描述了很多童年的趣事,在房顶上采蘑菇那段就十分趣味,好好地去房顶采蘑菇,却弄的鞋子掉进了锅子里,弄了一锅的泥浆汤。还有一次,作者把花儿插在了祖父的帽子里祖父非但没发现,还笑着说:“今年花儿真香,隔着几十米都能问道香味

  儿”。这也让我联想到了自我,童年的完美时光是多么的让人留恋,我们都要好好地珍惜,长大了才不会后悔。

《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看完这本书,我在想,每个人的童年竟然如此的不一样,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尽管那里充满着无知、愚昧、苦难、悲凉,甚至绝望。可是她还是用最平和的语气描述着一切,以一颗包容的心将一切的不完美都包容了,让我们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吧,将来再来回味这份属于自我的完美童年。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5

  我读了萧红写的《呼兰河传》,这本书的情节十分精彩。萧红写了她的故乡:呼兰河。

  80多年前在东北的呼兰河边住着许多村民,这些村民没有意义地活着,生活平平淡淡,普通普通。但在这个村庄里住着一个性格活泼开朗的小姑娘萧红,小姑娘生活十分快乐,萧红童年时和祖父在后院里生活、劳动。祖父种地,萧红在挖泥土,生活十分快乐。但不久萧红却被卖给了别人家做妻子,她还会被婆婆打骂。没多久,萧红就死了。这篇文章的主人公萧红的死亡不单只是婆婆婆婆的残忍,还因为呼兰河人民的生活态度。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6

  真正好的文章绝不是用华丽的词语堆切出来的空中阁楼。打动人心的往往是最简单的东西。

  没有华丽的词汇,都是萧红小时候平静的生活,在他的笔下,平凡的人忙着生,忙着死。平静下绝望与希望交织。人与人之间可以温暖,又可以冷眼旁观。

  世上的罪恶差不多总是由愚昧无知造成的,没有见识的善良愿望会同罪恶带来同样的损害。呼兰河传中的小团圆媳妇以爱的名义,却惨死在最后。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悲悯,是看透世事变幻后的无奈和善良。萧红在《呼兰河传》中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东北大地上卑微挣扎着的中国人群像,有因为迷信无知而将儿媳折磨致死的小团圆媳妇婆婆,有每天嘴里嘟囔着“介世道可是一天不如一天了的有二伯,还有为自由爱情贫病交加而亡的王大姑娘……对于这群深受压迫,愚昧无知的故乡人,萧红哀其不幸更怒其不争,但在批判的背后流露的却是当时身处异乡的萧红对那片东北大地的一片深情。所以她在文中感慨“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面对严酷的世道,也许只有悲悯才是惨淡人生的唯一安慰!

  面对严酷的世道,也许背命才是惨淡人生的唯一安慰。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7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著作,但更像是自传。她是近代女作家,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我最喜欢“我家的大花园”这章。书中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十分详细,特别在写“我”时,把“我”与祖父在园子中栽花、拔草、种菜和铲地等事写得详略得当,描写细致。祖父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这一句话不但能感觉到“我”是祖父的“跟屁虫”,也能流露出“我”很喜欢祖父。

  “我”跟着祖父做农活都是以玩为主。比如种菜时,祖父是用力把土踩实,而我是随意踩着玩;铲地时,祖父是一点一点的铲,“我”却是这一下那一下的铲。祖父也知道孩子的天性是玩,他不但没有打断“我”,反而继续让“我”玩,说明他很理解孩子。

  “我”只要在园子里就不会孤独,因为这里充满生机,不会被约束,十分自由。累了就靠着一个土堆上休息,想吃什么就拿什么吃,农作物想开花就开花,想结果就结果,更能反衬出在这园子里的自由。

  我也真想有个这样的`大花园啊。我也像文中的“我”一样,在园子里无拘无束的玩耍,同时我也想有一个了解孩子,很有慈爱感的祖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