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12篇,供大家参考。
呼兰河传读后感1
这几天,我连续读了一本书——《呼兰河传》,这本书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卑琐,落后的生活和愚昧的精神。
本书作者是民国时期的四大才女之一,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
在萧红的著作《呼兰河传》中,有一个故事让我记忆犹新:小团圆媳妇是封建愚昧思想与恶俗的牺牲品,她是老胡家花钱买来的童养媳。初进家门是一个"脸长得黑乎乎的,笑呵呵的"孩子,后来被婆婆打出了毛病,接着被庸医,云游直入等不同人不断折磨,摧残,最终离开了人世。
多好的一个姑娘啊!那健康,活泼,天真可爱的女孩去哪儿了?她的青春和童心呢?对,是她的婆婆,她的婆婆迷信了跳大神的鬼话,亲手一步一步地将这姑娘送上黄泉之路,使12岁的女孩子永永远远地合上了眼。看到这,我多么想冲上前,一把救下那可怜的团圆媳妇,让她不在饱受痛苦。可是——我,不能!为什么人们只顾看,他们怎么这么没人性呢?这便是他们的愚昧!
还有冯歪嘴子,他是生活中的强者,不合理社会的抗争者。在封建思想意识浓重的小城中,他勇敢地和王大姑娘恋爱。他任凭人们奚落,平静地生活着。他爱着自己的孩子,体贴妻子,当他的妻子生下第二个孩子不久死后,他没有绝望,仍然坚强地活着。他身上闪耀着鲁迅先生所赞颂过得战斗的韧性精神。
《呼兰河传》告示我们:不能愚昧的迷信和自私的心理。
呼兰河传读后感2
在暑假中,我看了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这不是一本很厚的书,但写了很多事。这本书不光讲述了萧红小时候的事,还真实的反映了旧社会的方方面面,随着她的笔,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旧社会老百姓。
萧红来自东北,正在她来到上海,包受冷落和白眼,心中的火焰成冰块的时候,她遇到了鲁迅,鲁迅的慈祥让萧红心中的冰块逐渐融化了,并且使萧红拿起了笔写作,终于,萧红写出了《呼兰河传》。
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火烧云》和《祖父的园子》都是出自于《呼兰河传》。
但是,看完全书之后,我才明白旧社会的黑暗,呼兰河的人是善良的,但旧社会的迂腐和封建使得他们的习俗害了他们。
当小团圆媳妇生病的时候,婆婆愿意花钱去请道士来“治病”,这当然是出自善良,但是我们知道,道士做法又怎么能治病呢?最后,小团圆媳妇,这个十四岁的小姑娘生病死了。
鲁迅先生所处那个年代,是动荡不安的,但是人们依旧是善良的,可是,善良的人们依旧摆脱不了封建的枷锁,依旧不能抛开那些没用的甚至是害人的“土方法”。
在这种社会中长大的萧红是寂寞的,妈妈对她是恶言恶气的.,爸爸对她是冷淡的,奶奶会因为一些小事而拿针扎她的手指,只有爷爷对她是慈祥的。在那个年代重男轻女是十分明显的,生个男孩,家人会欢天喜地,生个女孩,家人会一脸嫌弃。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萧红是孤独的。
这本书也让我体会到了我们是多么幸福,更让我珍惜我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让我感受到了不用担心温饱是多么幸福,而且不能相信封建迷信,这样只能害了自己。
呼兰河传读后感3
开学时,我利用业余时间读了萧红写的《《呼兰河传》》。它内容丰富,引人入胜。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几个小故事。
豆腐在当时是一种奢侈品。晚餐吃一块豆腐会很棒。有些贫困家庭买不起豆腐。他们孩子的梦想是开一家豆腐店。即使一个人失去了所有的钱,也宁愿破产也不愿买豆腐吃。这显示了穷人的悲惨处境,他们一辈子都是这样生活,过着节俭的生活,甚至连豆腐都买不起。
旧社会的女性生活非常悲惨。庙会上,老爷庙的人很虔诚,但娘娘庙的人根本不尊敬皇后,只崇拜她一点点,为的是向她要儿孙。这也反映了当时女性是多么的无足轻重。
这本书还讲述了一个小团圆的媳妇的故事。她很好,但她受到了折磨、殴打、责骂和虐待。她的心里真的很委屈。她想回家,但人们说她体内有鬼。她想驱鬼。所有民间疗法都无效。最终,她被迫在热水中“洗澡”,并被折磨致死。作者通过小团圆的媳妇反映了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中女性的不幸命运。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这三个故事只是这本书的一个缩影,但它们表达了女作家对旧社会的无知、落后和黑暗的不满和愤怒。萧红是当时社会上一个难相处的女性精英,但很多女性生活得很艰难。与旧的和新的相比,社会有所改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女孩不受歧视。我们应该珍惜美好的生活,女孩应该加强自己,让自己更强大。
呼兰河传读后感4
今天看了萧红的《呼兰河传》,说来挺丢脸的,我很少读近现代的文章,这还是老师要求读的。因为近现代的文章太过沉重吧,适逢战乱,国家风雨飘摇,普通大众也面临着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困境,不同于古代士大夫的花团锦簇,也不同于现代的歌功颂德,那个年代的文章大多是真实的,鲜血淋漓的,作为一个生活在新时代的人,真的不想看。
本来人生就未必是阳光明媚,看一篇这样的东西要难受好多天,更何况,人还年轻,这些太过沉重而悲哀的东西有时候还真未必感觉得到,读起来也是相对枯燥和晦涩。
有人说,《呼兰河传》描写的都是悲剧,但我觉得那都是生活,我们就这么出生,这么活着,也这么死亡,我们所遭遇的不幸,却也不是不幸,因为活着就有生死离别,就有“ 人生不如意,十之有八九 ”,就有生活困苦的可怜人。
这是人生常态,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用乐观的眼光去看待这些生活中的汲汲营营就是生活,用悲观的眼光看就是在封建压迫下的悲剧。其实,给过去的困苦生活打上阶级标签在我看来是牵强附会的,在那个时代,生产力就是如此,社会制度就是如此,真要说谁压迫谁,自然界还有肉弱强食呢。我觉得,这些东西与其说是封建社会压迫下导致的悲剧,还不如说是人性的悲哀。这也许是在生产力不高,没有积极有效的社会制度来规范保障之下,长时间以来自然产生的社会结果。
呼兰河传读后感5
《呼兰河传》,矛盾评价到“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一本散文,要是不用心去读的话,会觉得枯燥无味。
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就被里面的文字深深吸引住了。呼兰城是一个落后的小城,当外面推翻皇帝统治时,这里还是个封建、迷信的时代。
为什么说他们迷信?这是因为一旦有人生病以后,买了药治,又没治好,那就只能请跳大神了,大神身着奇装异服,嘴里不停地“嘀嘀咕咕”,谁都不知道她说的什么,有可能是“我的二仙家,青龙山,白虎山,夜行三千里……”也有可能是……但跳完了大神,人的病还是不见得好。
要说他们封建,很简单,重男轻女呗。
再来说说团圆媳妇吧。
在呼兰河传中,老胡家取了个团圆媳妇,和我们一样,她只有12岁。但是当我们进入梦乡,会周公时,她却在挨着她婆婆的打。当我们舒服地窝在被窝里时,她却被吊在大梁上,挨鞭子抽,当她好不容易可以睡觉时,婆婆却用烙铁来烙她的脚掌。当我们舒服地泡在温泉当中时,她却被众人丢进滚烫的开水当中。一个好好的花季女孩就这样死了,真令人可惜。
当呼兰城的人们在吃着瘟猪肉时,我们却喝着新鲜的牛奶,吃着新鲜的猪肉,一切都是新鲜的;当他们在看火烧云和野台子戏时,我们却在看电视,玩电脑;当他们住在破房子里时,我们却住在温暖的楼房中。和呼兰城人的生活相比较,我们应该感到满足,更应该珍惜!
呼兰河传读后感6
今天买了本《呼兰河传》,到家就读了起来。其实初读《呼兰河传》,我并不怎么喜欢,耐着性子看了一遍,随手就丢到一旁了。当我重新翻那本《呼兰河传》,细细品味,才发觉得它的精彩。
这本书是萧红写的,她写了她童年住的呼兰河这个地方。在她的表述下,我渐渐地走进了80多年前的东北,一个衰落的村庄。村子里面,只有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会……整个村落就像暴风雨前的天空一样,乌云蔽日,没有半点色彩。这里的村民,活着的目的仅仅因为活着,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让人觉得呼兰河的人们,缺少了些什么。
读着读着,我不仅会想起自己童年的乐事,一个人呆呆的笑着。当我读到小团圆媳妇不幸去世了时,我的心很纠结,跟萧红一样愤愤不平。她才只有12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老胡家做媳妇。旧时的童养媳,在这里我初见端倪。一个健康、活泼的小姑娘,因为穷,因为生活,被卖做童养媳,没有妈妈疼,这已经够可怜了,可她拼命的干活,还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遭受一个说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的婆婆的“教诲”。 那个扎花店的工人年复一年给祭祀的纸人穿上亮丽的衣裳,怎么就不会想到打理一下自己,难道不可以跟手中的纸人一样整洁亮丽吗?也许,那里的人们,已经觉着,生不如死,死后,就可以有漂亮的房子、花园、大马、仆人、一年四季不同时期盛开的鲜花……正是这种消极的生活态度,扼杀了小团圆媳妇。
呼兰河留给萧红的,正是萧红想要告诉我们的吧,让我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永远不要重蹈覆辙。
呼兰河传读后感7
《呼兰河传》的作者是萧红。著名作家茅盾称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当读完这本书时,我才深刻的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
在这本书中,萧红向我们讲述了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她的童年时光,以及她对呼兰河的爱和对当时封建社会制度的很都跃然纸上,使读者无不为之动容。
最悲惨的就是小团圆媳妇的遭遇。年仅12岁的小团圆媳妇被老婆婆烙脚心,吊在扇子上被抽打·····结果小团圆媳妇被打怕了,得了一种怪病,老婆婆找了个土房子:用热水烫三次,整个身子浸泡在滚烫的热水中。可怜的小团圆媳妇,在热水中极力挣扎着,可那些迷信而又无情还是把她摁在水中,三次都是如此,小团圆媳妇晕了过去。就这样,小团圆媳妇被折腾死了。
有悲就有喜,作者把她小时候和祖父学诗写成了“一颗颗笑豆”,让人一“吃”,就忍不住哈哈大笑,萧红小时候真可爱真好玩,让人禁不住想到了自己的童年,那么无忧无虑。
读读《呼兰河传》吧,让震撼心灵的华彩美文,滋养我们的精神生命!
呼兰河传读后感8
暑假里,我买了一本书叫《呼兰河传》,认真地读完此书。
这本书所写的是当时的旧社会,农民像蚊子似地生活着,糊糊涂涂的生殖,乱七八糟的死亡。这混沌的生活迎来了日本侵略者,宣传着“王道”,压榨着农民,政府却让他们抢了去,而被压榨的人们却起身反抗。蚊子似的他们变成了巨人。连眼里只有山羊的二里半,也放弃山羊,自己去抗日。老胡家有一个团圆媳妇,被婆婆打了一个月,终于打出了病,又请骗子治病,生了个孩子,死了。她婆婆也死了。不就是因为她太大方,不像个小团圆媳妇,使婆婆管教她,她尽然不服管教,又嚷嚷回家,就把她揍死了。东二道有一个大泥坑,五六尺深。淹死过猪,鸭,鸡,马。上午刚刚淹死的猪,下午就出个便宜价卖了。有些勇者冒险跳了过去,后者看前者跳了过去赶着马车往前冲,嘣的一声,翻了进去。哈哈,前者勇者,后者愚者!前者一过去,就说:“这算什么,一辈子不走几回险路那不算英雄。”
珍惜吧,珍惜这个时代,珍惜着个生活!
呼兰河传读后感9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作家矛盾先生对《呼兰河传》的点评。
《呼兰河传》这本书共分为七章,我最喜欢第三章,因为这章不像其它章节那样悲伤,反而十分生动的描写了作者萧红和祖父的快乐田园生活,令我向往。在萧红家有一个园子,她和祖父种了果树、养了花,祖父蹲在地上拔草,萧红就拔草;祖父铲地,萧红就铲地;但是大多时候,她都在帮倒忙。萧红和祖父时时刻刻在一起,累了就在树荫下休息,童年充满了快乐。这是一幅多么温暖、温馨的场景,没有高楼大厦却其乐融融。
现在的呼兰河是否还有往日的模样?那早晨的露珠是否落在地上?萧红家的园子里是否还有果树?还有那午间的太阳和黄昏的红霞,可还会照着那向日葵?萧红虽未写出许多优美的语句,但却充满了她儿时的回忆,难以忘却。呼兰河水见证了时间流逝的变迁,只留下多彩的记忆。
呼兰河水日夜不停奔流,而我们每个人心中不都有一条呼兰河吗?那童年的欢乐,那成长的经历,我们不都在描绘自己多彩的画卷吗?珍惜如今幸福美好的生活,让心里的呼兰河水奔流向海!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读了萧红的《呼兰河传》,我感触很深。它以萧红小时候的角度来写,写出了呼兰河的风土人情。这本书的语言看似平淡,其实隐藏了人世间的心酸苦涩,细嚼起来无不浸在其中。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她愚笨无知,竟认为婆婆打媳妇是应该的。因为小团圆媳妇不怕羞,太大方,长得又高,吃饭吃三碗,她就要教训小团圆媳妇。她把小团圆媳妇打伤了,打病了,就请来跳大神的跳跳大神,赔了五十吊钱给云游真人医一医,直到把媳妇折磨而死为止。
这让我想到弟弟出生前发生的事。在弟弟出生前几天,奶奶在老家请了个算命先生,说是正月初六初七是个大吉日,这个吉时生的孩子会又聪明又勇敢。奶奶信以为真,还特地上庙里祭拜了一番。初五晚上,妈妈突然感到肚子很疼,很胀,爸爸正准备送妈妈去医院,奶奶连忙劝住,说等到明天再上医院,那个日子吉利,生出来的孩子聪明。可是过了大约一个小时,妈妈肚子里的羊水破了,吓得爸爸连忙叫救护车送妈妈去医院。手术过后,医生告诉我们,幸亏来得及时,不然妈妈肚子里的羊水流光了,那弟弟可就危险了。
奶奶希望弟弟能健康聪明又活泼,可是却没有考虑实际情况,一味地相信算命先生的话,就像书中小团圆媳妇的婆婆,直到媳妇被活活折磨死了,也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她的无知让人觉得可怜又可恨。
《呼兰河传》这本书,虽然反映了当时社会崇尚迷信的风气,斥责当时人们冷漠的生活态度。但它又是一本难得的散文叙事大作,像一首叙事诗,讲述着作者在童年难以忘怀的往事。
《呼兰河传》不仅是一首诗,还是一首悲喜交加的歌。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花园里面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这自由自在的语言让人感觉她生长在一个温馨的家庭,可她的遭遇却十分不幸。她是个女孩,在上世纪时,重男轻女还很严重,父亲的殴打,母亲的冷言冷语,祖母甚至拿针扎她的手,沉重的生活压地她喘不过气,而祖父却给她晦暗的生活照进了一丝光亮,祖父让萧红的生活感受到了光明,温暖。这是她后来创作灵感的源泉。
前四章萧红写了自家园子里的故事,后三章写了三个人物,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她把人物形象描写的栩栩如生。小团圆媳妇是个童养媳,她受尽了苦难,在婆婆家被婆婆用烙铁烙、用针扎,有时还不停地打她,有时被折磨晕了就被水泼醒继续折磨,这一切正因为婆婆要给她一个下马威,最后她因为人们的迷信被活活烫死,那时,她才十三岁。但是周围的人只是看热闹,直到她被烫死后就把她当做茶余饭后的笑谈。在路边有一个大水塘,时常有孩子掉进去淹死,却无人施救,而且有人死后他们在茶余饭后时讨论葬礼时吃什么下酒菜,他们冷漠、麻木不仁、在别人的不幸中寻找快感、他们毫无同情和温暖、他们生活困苦,看到人死后的扎彩,又感叹起了人死后有多么风光。
现在虽然重男轻女、封建迷信的事件少了很多,但冷漠依旧;屡见不鲜:老人摔倒了没有人扶,路边有人乞讨却没有人在意,那些遭受了校园暴力的人却被人辱骂……
朋友啊,请对这个世界多一点的关爱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好书,叫《呼兰河传》。这本书的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这本书主要讲了作者回忆的件件童年往事,塑造了一个天真、幼稚、活泼的女孩子。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祖父、后园和我》这篇文章。通过一些事例,如:祖父教“我”念诗,给“我”烧鸭子吃等,透露出了“我”的可爱、天真,也透露出了祖父的慈祥、和蔼。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记得我四岁多时,非常喜欢吃一种夹心糖,只要一去超市,我就一定要买。不只是因为这种糖好吃,还因为包装袋上的代言人是个长得很漂亮的大姐姐。那时候,我刚学会剪纸,一回家,就把大姐姐的头像剪下来,再“收藏”起来。过了一阵子,妈妈又给我买了一包夹心糖,可是包装变了,那个大姐姐不在了,换成了一个男人。我哭闹起来,妈妈说虽然包装换了样子,可里面没变呀。可我只要画着大姐姐的,不要画着别人的。所以,从那以后,我再也没买过那种糖。
看完《呼兰河传》后,我发现幼时的我和作者极其相像,我只吃画着大姐姐的糖,作者只吃掉井的鸭子,都是那样天真无邪。
童年都是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要珍惜的利用自己的童年,不要浪费了这段美好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