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台阶读后感7篇(台阶的读后感怎么写),以供借鉴。
台阶读后感1
台阶,砌出半生的奋斗;失落,犹现一生的不甘。
一一题记
我出生的小山村里,生来便是农民命!
家中状况十分不景气,一直都是。家门口一步便可跨上去的台阶使我在他人面前直不起腰,抬不起头。
我并非生来就带着奴性,我也曾尝试桀骜不驯,但生活并不允许我这么做,从那之后我便抱定决心。要修一个有很高台阶的房子。
有孩子后,我更是每天起早贪黑,风雨无阻,不管多苦多累,都从不停歇。每每想到自己的孩子,骄傲的指着一座高台阶的房子,说那是我家,便浑身充满干劲。
有人笑我傻,有人笑我痴:“世间提升地位的方法有千万种,为何偏要选这种最天马行空的?”我从来都是笑而不语。作为一个农民,我能为孩子做的也只有这些了吧!
人,生来便是要努力要奋斗的,可当新房建成后我却并不觉得有多欢喜,有时还会时时念起老房。但,还是新房好,新房可以让孩子抬得起头……
台阶读后感2
几级台阶,一个人在村中的地位变可以显露出来。但是对于老实的乡下人来说,地位在其眼中不过就是饭后的聊天记录罢了,而文章中的父亲,大半辈子都在为台阶而努力,最终成功的修筑了九级的台阶,他的愿望达到了,但是他也发现了他正在慢慢变老。他开始变得不习惯起来。对于新家,他的情感是复杂的,他有些害怕,他怕不习惯新的环境,他怕自己没有活干,从而无所事事。现在的人不也是这样吗?自己的努力拼搏只是为了下一代,甚至是下下代的生活变得更好。
台阶读后感3
这位父亲很有力气,三百来斤重的石板,从山上背下来回跑三趟,却觉得自己还没花太大力气。他这一生最大的执着,可能就是自己对台阶的要求吧。“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位父亲真是太过于本分了,正是他这淳朴的意识,让他想在乡邻中活得有面子,他想被人尊重,更想让后辈被人尊重,于是日夜奔波走不辞辛劳,终于大功告成。九级高高的台阶,却让他感到迷茫,他“准备了大半辈子”不惜搭上了自己最有价值的东西,但台阶只是一个表面,他认为自己的努力应得到回报,但好像没有,他期待的落空了,那忙忙碌碌,和乡邻们无拘无束,融洽的日子可能不会再回来了。有些东西就是要用深创巨痛来换取的。
台阶读后感4
读了这篇文章的第一反应,就是觉得它与《皮囊》这本书有异曲同工之妙。
书中的《母亲的房子》这篇,讲述的是母亲想要建一座房子,一座四楼的房子,因为“这附近没有人建到四楼,我们建到了,就真的站起来了”。为了房子,她做苦工,捡菜叶,拒绝所有人的同情,哪怕明知这座房子不久后会被拆毁,只是为了“这一辈子,都有家可归”。为了让父亲发起的家健全完整,无论父亲残疾与否。这是母亲表达她爱情的方式。
而《台阶》所写的父亲,也避免不了农村人心底的自卑与自尊。他们活着只为“争一口气”。他们都不善表达。这怕是农村人的通病。他们为什么得这种“病”?这又究竟怎么治?匪夷所思。
台阶读后感5
他默默地坐在台阶上、若有所失的背影,或许便是我对文中父亲最后的印象。与朱自清、龙应台的文章相似,结尾寥寥数笔却让父亲的失落和无力感跃然纸上。修台阶是他毕生的追求,他不甘心低人一等,他想要去改变,并为此付诸实践,可结果却颇有些差强人意。作为一位或许终生都不曾踏进县城一步的农民,他的卑微是骨子里的`,但他至少拼搏过、努力过,不遗憾,不后悔。
“父亲”用青春和汗水换来了一座拥有九级台阶的新屋,无所谓“值得”与否。人生在世,得到的、失去的都太多太多,没有任何选择能兼顾。我们与“父亲”并不属于相同的社会背景下,许多不可言的历史局限性并非我们所认为的那么单纯。很多我们认为可以不做的,他们却不得不做,无论是为了面子还是儿女,这位父亲都做出了心中最佳的选择。我们不是当事人,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无奈与悲哀,如何评价都太过牵强。
幸福,不是活成别人那样;听从自己的内心,不后悔,足矣。
台阶读后感6
《台阶》文中父亲的最大志向就是改变自家台阶低的现状,为的就是添个门面儿。但到头来却若有所失。
他到底为了什么?有人说不值得,虽说是高台阶涨地位,但那份骨子里的自卑仍未改变,生活还是如此;有人说值得,“不管结果怎样,至少是努力过的”,添个门面,生活可能还会越来越好。
父亲家里很穷,父亲是地道的农民,他奋斗一生难道不是为了儿女吗?他不想继续让儿女们受苦,他们一辈子的努力就是为了给我们营造一个更好的生活,让我们有一个结实的后盾。然而在这奋斗的路上,他们也渐渐地老了。
台阶读后感7
每个人都有一个合适的位置,就像鸟儿注定属于蓝天,鱼儿注定属于大海,只有在合适的位置上,才可以更好地展示最好的自己。
“父亲说洗了一次干净的脚,觉得这脚轻飘飘的没着落,踏在最硬实的青石板上也像踩在棉花上似的。”父亲低眉顺眼过了一辈子,永远不习惯所谓幸福的生活,即使是一年才能洗一次干净的脚,也许也是一种高档次的,因为对于他来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平凡的生活才是最幸福的。“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觉得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便一级级的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了门槛上去。”这一段带给我的感受是最多的,虽然日日夜夜向往的新台阶砌好了,父亲却总是不习惯,或许是不习惯这种奢侈,或许是不习惯这种“高人一等”,然而,这种不习惯也说明了这并不是真正契合于父亲心底的最为合适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