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6篇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供大家阅读。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
以前还小的时候,初次听见三毛的名字,还以为是儿时喜爱看的《三毛流浪记》里,那个只有三根头发的流浪三毛。直到后来年纪渐长,才对这个作家三毛的故事了解得越来越多。也许三毛听到我这番话会跳起来大叫:“我就是流浪的三毛!”我倒也无法反驳,这的确是个自由不羁,浪迹天涯的三毛。
身边有位喜爱三毛的朋友,曾买来三毛作品全集,厚厚的一本,收到时眼里全是欣喜。我当时还没读过三毛的作品,自然无法产生共鸣,不过倒也加深了好奇。直至后来从书店捧了本《撒哈拉的故事》回家,才结识了这位不按常理出牌的三毛。
撒哈拉大沙漠,印象中应该是大片沙漠连结,广阔无垠,显得荒芜而又有些落后,没有任何想去的欲望。然而三毛出发了,引她的话,为了那“不能解释的,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就莫名其妙,毫无保留地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
翻开书的第一页,三毛在一开始选择叙述自己和丈夫荷西的沙漠饮食。就在我被三毛那自带的风趣迷惑,以为沙漠生活也是富有情趣的时候,后文让我明白了现实一开始并非如此浪漫。“白手成家”,这是三毛自己的概括。到垃圾场拾破烂做改造,讨来棺材外箱做家具,自己买来石灰水泥糊墙,把寄来的杂志放在书架上,这个小屋在坟场区鹤立鸡群。我敢说,沙漠因为三毛会有了一点点的不同。三毛仍然潇洒地浪漫,放上一卷录音带,“慢慢地坐下去,好似一个君王。”
当然,三毛是不会满足于待在家中的。她果断地跑到沙漠里寻找化石,九死一生,捡回条命来,也毫不犹豫地回答要继续寻找;她跑去海边捉鱼,做个“素人渔夫”,即使最后没有挣到钱,倒也乐在其中。她跑去观浴,跑去经历沙漠奇特的驾照考试,跑着跑那,永不疲倦。
其实更加鲜明难忘的是三毛笔下一个个沙漠人的形象。哑奴因为三毛的好心,真诚回报,因为家庭快乐,而在三毛为他打抱不平时,他表达出的“我的身体虽是不自由的,但我的心是自由的”让人惊叹。沙巴军曹因为全营的人被屠杀而因此记恨撒哈拉威人,却在危险时刻献身救下撒哈拉威的小孩,他守着的兄弟们的尸体都被运走了,自己却最终孤独埋葬在这片土地上。牵着羊的老头,服兵役的年轻人,爽朗的艺女等一位位的搭车客,这一路上见到的人,虽然都很普通,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但就如三毛所说,如何能轻易忘却。
我一开始不明白没什么有那么多人会被《撒哈拉的故事》所吸引。后来想想,其实每个人都有相同的情感,即使肤色不同,语言不同,快乐与悲伤却是相同的。对生活追求的态度,处事的信仰,隔着纸张,淡淡触动心弦。我们大多数人都无法像三毛那样浪漫,勇敢又潇洒。我们的生活或许一成不变,平淡无奇,在一个固定的轨道上运转。但每个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对远方的向往,想打破成规,想要去流浪,去探寻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和他们身后的故事。虽然现实是大多数人都无法做到,但我们能读一读《撒哈拉的故事》,娓娓道来,情感不突出却又浓烈。三毛的潇洒看起来或许是异于常人的,但这却引发无数共鸣与感叹。其实我们都一样心怀远方,远方就不再孤独。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2
一直慕名三毛,却老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没能拜读她的作品,终于今天得一时间,便兴匆匆的直奔三楼,在众多书架中搜索到《撒哈拉的故事》。
大概花了接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很轻松读玩了那本已经破了不能再破的小书,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应该是我所读过最轻松的一本了,整本书三毛就章节介绍她与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的一些经历和生活感悟。每一章节都用自己身边发生的小故事,生动活泼,真实贴切,让人自然的就想象着她所生活的细节。虽然自己也有时记一些身边发生的故事,但是和三毛的相比,实在是不堪言,与其说三毛把写作功底很深不如说她很会生活,很会感受生活。这点也是我所羡慕的地方。
生活中离不开交流,交流离不开谈话的艺术。
在看这本书,我摘抄了一句话,也是最能打动我的话,是这样写的,“偶尔的孤独,在我个人来说,那是最最重视的,我心灵的全部从不对任何人开放,荷西可以进我的心房里看看,坐坐,甚至占据一席,但是,我有我自己的角落,那是‘我的,我一个人的’,结婚也不应该改变这一角,也没有必要非向另外一个人完完全全开放,任他随时随地跑进去捣乱,那是我不愿的。”
当我看到这句话时,便立刻产生了共鸣,因为我也是这样一个人,心里永远会为自己留一角,只属于我自己的,在这之前,我曾对这样的自己持怀疑的态度,为什么呢,因为有个人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和你聊天,我永远不知道你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没有完全袒露。好像在打太极拳。”,就因为这句话,我很怀疑,怀疑自己,是不是我让人觉得很另类了,但我所表现的恰是我最真实的我,曾一度甚至于觉得好像不被人理解,然而当看到三毛所写的这句话,有种相逢恨久的感觉。
可能每个人在交流时,会分场合保留一些想法,其实很正常,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本来就是很微妙的。不仅仅是语言上的还有肢体上的,当我们在充当诉说者的角色时,倾听者的一言一行无时不刻不再影响着我们的谈话的内容及内容的深浅。人与人之间从相遇到相知,中间的过程必须通过两人的交流,如果两人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共鸣,了解很深。当然不排斥在交流中对待某问题的态度意见不统一的,如果双方互相尊重互相信任,那么两人关系有可能发展为挚友的趋势。
“在这个小小的天地里,也是一个满满的人生,我不会告诉你,在这片深不可测的湖水里,是不是如你表面所见的那么简单。想来你亦不会告诉我,你的那片湖水里又蕴藏着什么,个人的喜怒哀乐,个人担当。”每个人都有其交流可触及的底线,所以在与人交流时,应该注意,谈话的内容和方式要站在倾听者角度。而不是一股脑的把自己想说的说出来,然后把负担在传给你的忠实倾听者。
对于一些在说话上有特点的人,我们可能听过,快嘴、刀子嘴豆腐心之类的。很有个性或者很有特点的人,往往在表现自己后,留下一些话让那些所谓没特点的人慢慢的消化。所以在交流时要谨言慎行,毕竟我们都是社会人,人与人之间都是有关联的个体,才构成了整体。不排除你的一句话和一个小小的举动从而改变了某个人的一生,这样的事例身边不知道有多少。我也不在赘言一一举例。
最后用一句话来结尾,读懂生活的人更懂人。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3
三毛是个人。她只身游荡地球十五圈,可灵魂仍旧伶仃。“我只想认识生命。”“我的肉体的存在和我的灵魂的存在是不兼容的。”
三毛是一抹灵魂,超越了整个浮世。她走了,笑着么。
三毛搁下笔又拿起,仅错过十年。这本书《撒哈拉的故事》就是她在文坛的初生。
那时的她,长发在身后被风深卷起涟漪,明媚从眼底泛到了眼上。那个恣意的姑娘在那个时候牵起了一个男人的手。那是她的先生——西班牙人荷西。
三毛与荷西的爱情愁罔又浪漫。荷西对三毛一见钟情。他曾说过“等我六年,六年后我来娶你。我上大学四年,服兵役两年。”就像说的那样,六年苦恋。国家的不同、观念的差异阻碍不了两人。
其实很庆幸三毛看得很清楚。爱情从不轰轰烈烈,他们平淡地相处,平淡地爱上彼此。正如她所说的“我从没有热烈的爱过他”。
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结婚。一片金黄柔软的漠地,热烈如火、平静如茶。他们的结合像是树木长出枝桠一样自然。在这一本书中,金黄温暖的哈撒拉。讲述的仅仅就只是哈撒拉的故事、他们的故事。原来三毛与爱情竟然靠的这么近。这是我所出乎意料的。三毛是一个相当自由的人,因为荷西所以定居。一点一点融入彼此的生活,完善彼此的爱情,你中有我。
爱情对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来说,相当陌生。哪怕它能够浮现在书本、屏幕以及剧场中。可是看到这平蓄温和的文字,我想美好的爱情就是会让我3们都一点一点变得更好。
我看他们白手起家,看他们岁月成诗。我在看两个人的生活。我看他们从房子到家,看他们饭桌上的幸福,看他们从生死夹缝潜逃,看他们给彼此一个交代。
曾经,我绝不会想到在一块一望无垠的沙漠上,会有一户人家,住着北欧式的房子,给人无与伦比的动容。
原来世上真的能有这样的一对璧人。
当你在我的身边,我就打心底变得欢喜,但是却并不仅仅满足于此。我喜欢你,也同样期待你喜欢我。但是在我爱上你的时候,你的生命就超于我的生命,同样的,你的幸福就高于我的幸福。看你好好的,我依旧能很开心。
这大概就是荷西的爱情吧。他是一个西班牙人。同样,他的爱热烈而又奔放,盛放出自己生命的色彩。而三毛的爱却又不同,她是一个中国人。哪怕生性如风、追逐自由,可她也依旧隽永含蓄。如果说荷西的爱是太阳,她的爱仅是一颗坚韧的种子,埋在了地底,并在光的照射下生根发芽。当这一切浮于地表时,扎根心底的情谊就难以摧毁。
有时,我仍觉得他们就是天作之合。三毛的英文名是Echo,在希腊神话中,这是一位女神。她的情人是一位极爱水仙花的少年,在后来爱上了水中自己的倒影。巧合的是,荷西也酷爱潜水,可惜他的生命也同样葬送给了大海。
以至于在另起新篇的故事中。
荷西的死亡给三毛带来了深沉的痛苦。在他的葬礼上,三毛眼中饱含泪水。在好友的再三劝慰下,才答应不再自杀。真正的爱或许平淡而温馨,藏在心中。相濡以沫或是相忘于江湖。我们心中自有选择。
三毛一生曾自杀三次。最后一次才真正带走了她。她死在了医院病房的厕所,上吊在了栏杆上。一米六二的人死在了一米六的栏杆上,马桶的扶手就在身旁,但凡多一点儿生的意识,她依旧仍存于世。
她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也是一个想要认识生命的人。“你明白,路太远。我不能带着这副身躯走。它太重了。”她走了,又带了千万思绪而归。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4
初接触到《撒哈拉的故事》深深喜欢。此时再重读,便忆起三毛和三毛的撒哈拉。特作此文,以示怀念。
画面定格在撒哈拉这片苍茫的绝域上。似乎一切的风土人情,都抵不过一位梳着麻花辫的东方女子。
她叫三毛。总是有人会笑,为何不是四毛,五毛?
其实啊,这名字中流露着她向往的.平凡。还记得童年时那个三根头发的小孩儿吗?三毛认为自己就是那个小孩。
似乎每次雨季将至,唤着三毛三毛三毛,总会有个女子的声音从远方传来:当三毛还是二毛的时候……免不了会心一笑,明明只是个美丽贪玩的邻家女孩形象。
有许多人懂三毛。理解她的追求,敬佩她的勇敢,向往她的人生。而我不懂她,却独独被她的灵气,和她如花般芬芳的言语所吸引。
她曾说过,血统纯正的印第安人是世界上最美的人种,她能在有印第安人居住的地方追寻自己的前世今生。多么令人心动的话语,多么令人心动的中国女子。
一段时间总听身边许多人提起三毛,似乎又不甘心地提起了《撒哈拉的故事》。
记得初读此书时,竟十分忐忑。一个四十年代出生的女子,能把文字用的如此平凡甚至普通?后来才明白,确切说是不得不明白,她的文字似乎有着一股魔力,不知不觉就将你的魂勾去了撒哈拉,以至于之后提到沙漠,便怔怔的想起三毛。
啊,三毛,三毛……荷西!
不能忘了荷西,那个给了三毛六年幸福婚姻的荷西;那个热爱中国食物和冰淇淋的荷西;那个孩子气的大胡子荷西;那个去做了海神的荷西。
三毛与荷西。荷西与三毛。
有时候真的难以想象,要有多么热爱生活,要有多么坚强的精神支柱,才能让一个弱女子,漫漫长路,去赴那个六年之约?当回首初住撒哈拉坟场的日子,每一个夜晚都在期盼天亮,面对荒凉贫瘠有多难熬?可惜我们忘了一件事,这个女子是三毛。三毛是一股清凉的泉,沙漠能因她开出美丽的花。她用装棺木的木料包装制成桌子,又对坟场老人石头上刻画感到惊喜并重金买来装饰住所。于是昔日简陋的住所变成了“全撒哈拉最美的屋子”。
那些令三毛爱又头疼的邻居们,总会对三毛的家充满了“尊敬”。似乎从那个家中取走的一粒钉子,都要比别处的特别些。这无疑说明了三毛是受人欢迎的。想想也是,那个机灵善良热情好客的三毛。
与荷西结婚那日,身着波西米亚装,头上是一把香菜。没有任何繁琐的程序,就为未来签下了一份契约。三毛的灵魂,究竟藏着多少自由的种子?
不知谁说,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个三毛。
或许是还是叫陈平的三毛,或许是爱上荷西和撒哈拉的三毛,亦或许是流浪异国追求前世今生的三毛。
反正是三毛,满满都是三毛。
我爱她,为她出现在我生命中而深觉惊喜。但无论怎样,我并不想懂她。
她有个英文名字叫echo,和三毛一样有灵气,似乎是一个什么女神的名字。哦,希腊神话中的川泽女神。
我了解的,也只有这么点了。
喜欢就这么感受她的平凡。她是个会为病疼而沮丧流泪的人,也会因歪打正着医好了邻居而小小骄傲,会害怕会气恼,爱冲动又不计后果。
怎么办呢,这个白羊座女孩?
她是有颗玻璃心的。因她而爱上撒哈拉,没有理由,忽然有一天就爱上了。
对啊,她永远是撒哈拉的女儿。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5
一直听说你的世界很精彩,于是我来了。就在最近拜读了你的作品,看到了一个桀骜不驯的你;一个在艰难的沙漠生活里仍然保持率真烂漫的你。是的,我为你而倾倒。
生长在那个年代的你是幸福的,远离现代都市的纷纷扰扰,去寻求属于自己想要的一片天空。你当时的思想哪怕是放在现在来说都是多少人所不敢想的。你就像一个既理智又叛逆的青春期少年,做了一次我们想都不敢想的梦。离开富足美满的家庭,来到贫瘠的沙漠去享受不一样的人生,我为你的勇敢而喝彩。
这个物质开始超过精神的年代,物质成为第一需求。人们开始追求名牌,尽管它并不适合自己。我们开始追求房子、车子、更贵的衣服、更高的享受,丰富的精神世界离现在的人们越来越远。谁还会如你一般,为了充实自己而远离他乡,有“舍”才有“得”,现在人们不愿意丢下眼前的利益才使得精神层面越来越匮乏。每个人都在忙碌着,疲于奔生活,却又不愿意停下来“享受”生活。我指的的这种享受是精神上的。当我们越来越机械的去讨生活,按着大家共同的价值观所默认的模式,非官即商,而越来越不像个完整的人了的时候,我们是否该停下来想一想?而三毛你,活的很像自己,勇敢的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没有那么多的顾虑,不被任何人和事所束缚,你就是你自己。
在生活中,你是十分可爱的,沙漠中如此恶劣的环境能被你过得充实而精彩。你亲手布置了一个温馨怡人充满艺术气息的沙漠中的小窝,可见你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给予人类一切美好的心境。还有你那比沙漠更宽广的胸怀,每当愚昧无知的撒哈拉威人无尽的向你索取,并且还不知感恩,你仍然是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态度,实在让人敬佩,这换做一般人早就气急败坏了。还有你那“沙漠中餐厅”,怪不得你的朋友到了你家都舍不得走,连我看了也只流口水呢。还有冒充医生的你,用自己库存的药当起了悬壶济世的公益慈善医生,虽然你没有专业的资格,但是你还是凭借丰富的知识面治好了一个又一个病人。你的勇敢,你的无畏,你的善良聪慧,样样让我着迷。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志向,比如向往自由洒脱的陶渊明,渴求仕途的王勃,寄心无拘无束生活的庄周和奉孝守心的李密。不同的经历,决定了每个人不同的思维方式与追求,恰恰经历具有不可复制性与独一性,于是思想的区别也就跟着独一了。然而每个人的思想确实并非独一,按照思想去做的人却甚少,所以这个世界出类拔萃的人太少,而平庸者太多。三毛你却这样做了,保留那单纯质朴的心,所以看待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是美好的。你是不平凡的。
对于书中最后的那几篇书信篇,三毛回应当时个别媒体所说的“庸俗的三毛热”一事,我觉得他说得很好:“文章千古事,不是我这一芥草一般的小人物所能挑的起来的,庸俗不庸俗,突不突破,说起来都太严重,写稿真正的起因,“还是为了娱乐父母”,也是自己兴趣所在,将个人的设干活做一个记录而已。”多么平实而深刻的回答,是啊,管别人去说什么,不求名不求利,问心无愧,只是做自己想做之事,仅此而已。率性而为,有何不可?这让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本书中,有人问到席慕容,文学是什么?她回答:“文学是你对自己的省察,你对这个世界的盼望,你对生命的惊喜发现,你对时光的不舍记忆和爱恋……”关于这些,你的文字一并做到了,它虽是无声的,但却有形的替代了你的所见所闻所悟。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6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这本书,在读这本书之前也听过别人说过这本书挺好看的,就这样我买了一本回来读,还记得刚开始读的时候被三毛这个作者所圈粉了,特别喜欢她那写的文字没有那种深奥的很普通平凡但却确很深入人心。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个人特别喜欢旅行,而撒哈拉沙漠引起了我的兴趣。
撒哈拉的故事》主要是作者本人三毛在和她爱人在撒哈拉所发生的点点滴滴。这本书由许多个故事连成,看完这本书后,我被她圈粉了,她那桀骜不驯,敢于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性格让我觉得世上竟有如此奇女子。
书里都是一些三毛所见所遇到的事,撒哈拉沙漠大家都知道环境非常恶劣,但在作者三毛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撒哈拉,即使环境再怎么不好但在三毛眼里仍然有很多乐趣,一样可以生活的幸福。记得她和荷西住的地方是何其的简陋,但是三毛并没有埋怨,而是和荷西一起改造房子。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遇到一些不好的事情,我们埋怨是无用的,不如自己努力去改变它。我们要学习三毛她那种即使在恶劣环境依然乐观生活的精神。有人说她是愚蠢的,自己一人跑去那么远那么恶劣的环境。但是在我眼里,她是聪明的,她一直都认为她不是芸芸众生,她有自己想法,不甘平庸,不喜欢束缚,向往自由。我们生活中身边有多少人都是活在别人的眼里,每天循规蹈矩做着同一件事情,每当我们心里泛起一丝欲望就安慰自己这就是生活没办法。其实这才是我们的愚蠢,生活一成不变该有多无聊。
荷西和三毛的爱情也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
书里他们两个的点点滴滴让我看到一对幸福的夫妻情侣该是怎么样的。当三毛毅然决然去撒哈拉沙漠时,荷西并没有阻止她而是默默收拾行李在那边找工作,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才能做到这样,我觉得三毛这个人是幸运的也是不幸运的,幸运的是她有一个这么爱她懂她了解她的男人,此生足矣。同时她的一生也是坎坷的,所以不幸运。而当荷西和她一起去撒哈拉的时候,三毛心里早已决定余生一定陪你走完。记得很深刻的一句话,当时三毛在婚后依然我行我素,荷西就多她说:我就是要你的我行我素,不然我怎么会娶你。当时听到这一句话我非常的感动。一想在生活中,有多少人可以接受爱人部位自己改变呢?女孩子总是哭哭啼啼地说那还不能为她改变,但却没有想过,如果他变了那还是原来的他吗?
荷西与三毛的爱情并没有轰轰烈烈,但平凡得伟大。荷西默默地追随,只为实现三毛心中的梦想。对三毛,他矢志不渝,即使她是一个一意孤行的女孩,但也愿意随她在沙漠里受苦,这个倔强的女孩注定要跟这个人一辈子过下去。这平淡的幸福意味着不离不弃。也正因如此,才有了荒山那一个惊心动魄的夜晚……三毛面对不怀好意的几个撒哈拉威人,镇定地逃脱了危险。她没有离去,而是想办法拼尽所有的力量营救她心爱的丈夫。爱情并不需要有多轰轰烈烈只求对方懂你支持你就足矣。
他们的爱情是多少人羡慕的,虽然生活艰辛但依然幸福乐观生活。
在这本书里,我看不到作者写过苦字,完全体会不到所谓的辛苦,反而是生活多姿多彩,她的文字质朴,感染力极强,直达人心,读她的这边撒哈拉的故事你会觉得你在和她交谈一样轻松自然缺深刻。读完《撒哈拉的故事》我读懂了三毛,此时她应该和荷西在天国的幸福的生活从此不再有磨难。在这本书里我感悟到了对生活的执着,追求,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让我学会了无论生活中有多大的困难,我也要抱着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人生,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