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读后感

《我们仨》读后感范文1200字8篇 我们仨,读后感

时间:2024-03-17 19:45:22 读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我们仨》读后感范文1200字8篇 我们仨,读后感,以供参考。

《我们仨》读后感范文1200字8篇 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读后感范文1200字1

  读完《我们仨》本书,我依旧沉浸在作者的回忆中。翻阅着这本温馨的回忆录,每一张都有着许多的美好。我心中五味杂陈,千万条思绪涌上心头,一霎时,却又不知该如何道来。

  这是我第二次阅读杨绛先生的文章,第一次是七年级学的《老王》,第二次阅读的则是这本《我们仨》了。《老王》一文是作者对老王无形的愧怍的回忆性散文;而《我们仨》是作者对家人感情的寄托、对家人的思念的一本“回忆录”!这本书应该是我读过最娓娓道来的一本书籍了。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却从心坎儿里道出了对家人离去的悲痛。谁知她心中有多少无奈,多少心酸……

  在这本书中,杨绛先生没有用大量且华丽的词句,反而都是一些朴实的语言。或许这是杨绛先生为了让我们更加了解他们一家的生活,也正是说明了他们仨的普通。书后的附录,每张图片都是作者一家的生活点滴。此刻的钱锺书、杨绛、钱媛不是大文豪,而是丈夫、父亲;妻子、母亲;女儿。他们在家中饰演着不同的角色。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以为有了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

  国梦

  一九三五年七月,钱锺书夫妇同到牛津求学。经过多次辗转,最后来到了巴黎这座美丽的城市,并且在那里迎来了一个新的生命——钱媛(圆圆)。身为母亲的她,将全身最精粹的一切贡献给了这个新生命。阿圆很讨人喜欢,不论是外国的邻居还是家中的亲戚。时间转瞬即逝,阿圆已经长大了。她虽然在外国出生,但是她身上流的是中国的血液,她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人。

  他们以国为家,他们眷恋着自己的国家。终于在一九三八年八月间回到了祖国温暖的怀抱。圆圆不仅回到了故乡,还见着了自己的亲人。虽然在沿途上有着一些磨难,但是他们并不害怕。

  几十年的风雨兼程,“我们仨”始终不离不弃,相互依存。正如钱老所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没有生离。”又如杨绛让钱老最安心的一句话:“不要紧,我会做。”即使杨绛先生自身身体就不太好,但是在钱老和钱媛重病期间,杨绛总是会奔波在两地,那个秋风飒飒的古驿道便是他们亲情枢纽之地。钱老总是会在船上静静的躺着,等着杨绛和女儿;杨绛则总是对两人牵肠挂肚;钱媛,即使是在到了病重时期,还是牵挂着父母。这样的家,虽然总是飘忽不定,但只要有彼此就是咱们的“家”!

  永远的梦

  把目光放到自己的生活中,处于青春期的我们不免有些叛逆。但也请我们多为自己的父母思考吧。父母养育我们这么多年,常常为我们牵肠挂肚。想让我们飞得更高,却又害怕我们受伤。

  亲爱的同学们,你仔细地看过你父母的脸了吗?他们脸上多添了多少皱纹吗?你仔细地看过你父母的头发了吗?你知道他们满头乌发变已经变得斑白了吗?龙应台就曾这样说过:“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不必追。”

  而此刻我想说的是我们一定要追,父母陪我们长大,我们要伴父母变老,家永远是你最暖的港湾。

《我们仨》读后感范文1200字2

  终于慢慢地安定下来。

  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终于也无聊起来,我是最怕闲下来的,也最怕被别人甩下。于是不断的找可以丰富自己的方式,好好捡起书来。

  曾经看过一句伟人说过的话,只看经过至少几百年沉淀依旧流传,受人吹捧的书籍。这句话让我对很多现当代的作家以及作品嗤之以鼻。殊不知自己错过了很多经典。

  知道杨绛是在钱钟书之后,大学时代她的《我们仨》总总摆在最显眼的地方,我却从来没有为它驻足。近几年陆陆续续从报刊杂志网络得知她的名气。这个满头银发的世纪老人安详的坐在书桌旁,让人顿生佩服。

  况且人一长大,总会更倾向于家庭,处理家庭的艺术。特别想了解这样一位伟人是怎么在最亲的两个人(丈夫和女儿)死后写的回忆录,怎么安定的过余生。

  这本书杨绛以一个妻子,一个妈妈道来家庭的琐碎,三个人平淡中的小幸福。完全没有你想象中的遥不可及,有的只是小日子,夫妻之间的相互扶持,共同前进,女儿与父母的成长与陪伴。

  我从外界知道的钱钟书是一个高傲,不可一世的作家。然而在妻子笔下的他仅是一个与世无争,不太谙世故,很多事情还是需要妻子帮忙的普通的丈夫,只是默默的学习,默默的教导学生,传授知识的文人。

  杨绛是一位伟大的女人,本也是出生书香门第,大家闺秀,想来很多事情都无法料理却还是跟着钟书从英国到法国,再回到国内不停的奔波,作为一个妻子,还要渐渐的熟悉柴米酱醋油盐之事。一定是相互的爱情才让这繁杂的家务变成生活的乐趣吧。

  钱媛,知道她也是由于他们的父母,总觉得她没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优秀,应该过得很自卑,钱氏夫妇也可能会不太认可这位孩子。我是多么的肤浅,一个人的美好岂能用所谓的外界的功名来概括呢。她这个乖巧的,有天分的孩子,在杨的笔下就是她的丈夫钱的化身,很多时候像极了她的爸爸。这想必是爱的一重高境界吧,因为我也会经常从我妈妈的耳边幸福的说我和爸爸的.很多相像之处。

  我原本以为如此有名的一对作家应该过着殷实的生活,可是并没有,我也以为他们不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就可以随随便便的成功或者更加的知名。他们在国外省吃俭用,还不断地想尽办法努力丰富自己。回到国内也是经常性的两地分居,为生计奔波。生活的苦并没有压倒这样一个美好的家庭,他们有的只是乐观的面对与迎接,三个人共同的扶持,这是个多么伟大与和谐的家庭。圆圆这个美好的女儿曾经还为了要照顾父母要终身不嫁,最终还是父母劝服了她,你就完完全全沉浸在这个美好的幸福的家庭中。

  晚年的钱氏夫妇过得并不好,看着让人非常的辛酸。由于时代的关系,两位老人体弱多病还居无定所,颠沛流离。这也只能怪时代给予那时人民的苦。

  曾经以为轰轰烈烈才是生活的本色,也听过看过太多的晒幸福,过分歪腻与争吵,于是植根于脑底的就是这个婚姻与家庭的模板。殊不知平平淡才是真的真。

  走过这些,杨绛是多么辛苦,看着女儿和丈夫在两年内相继离世,这世界上自己最最亲近的两个人永远的离开了自己。即使现在有了固定的房子也只是一个旅舍般,心却没有了归宿。她心里是经过了怎样的翻江倒海,才达到如今的心如止水。

  愿这位百岁老人,安安稳稳,静静地享受最后的时光。

《我们仨》读后感范文1200字3

  第一次参加陆河读书会流动书舍的读书打卡活动,这期的主题是人物传记,我选择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这本书是杨先生一家三口六十三年的生活的回忆,从一张张泛黄的照片开始带我们走进过去,看看那时的人,听听那时的事,从中发现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看到一个单纯温馨家庭的相爱、相聚、相助、相失的人生经历。

  这本书我看的很慢,花了大半个月的时间,认认真真打卡,仔仔细细读完,心里触动不已。果然是钱钟书亲证的“最才的女,最贤的妻”,杨先生真真是一个妙人,有着有趣的灵魂,平淡朴实的文字,却好像有魔力一般的让人沉醉其中,而在她的眼中,任何时候都有美景,所有时光都很珍贵,“当一个如此纯粹,如此清醒,如此专注于当下,生命真是一件赏心乐事”。

  在我看来,《我们仨》这本书对生活和人生还是有着很积极的作用的,首先是杨先生和钱钟书的好读书。杨先生描述钱钟书在法国留学时的读书生活,“他每日读中文、英文,隔日读法文、德文,后来又加上意大利文”。而杨先生自己在牛津当旁听生的时候,听课之余,把图书馆当成了“第二课堂”,她为自己定下课程表,一本一本书从头到尾细读。“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就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他们的女儿钱瑗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长大,从小聪慧,也是全家的“读书种子”。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哪怕是读同一本书也会有不同的体会感悟。但是只读书,不思不悟,也是无法有效的汲取到书中的营养的。读书,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生活的经历让我们更好的读懂书。

  我们仨的相处模式也是很值得学习的。杨先生和钱钟书既是夫妻也是朋友。两个人一起探索生活的未知领域,一起看书读诗学习,相互依靠又各自独立。钱瑗和爸爸钱钟书最“哥们”,两个人喜欢在一起玩闹,连性格上都很相似,肯委屈,能忍耐。一家三口无分长幼,互尊互爱,互为师长,互为兄弟姐妹。正如杨先生在书中写的:“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为最大的。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碎琉璃脆。即使这样,我们还是要勇敢前行,不管命运如何波澜,始终静待心宽如海。感谢《我们仨》带给我的美好,感谢书舍让我找到更好的读书方法。

《我们仨》读后感范文1200字4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高中的时候。那时一个朋友冲着漂亮的封面买了一本,随手翻了翻就塞进了书架。我向来是不大爱看现当代作家的文章。之后大学读了中文系,对各个作家都增加了一些了解,经历了一些大是大非的事,心渐渐变得平淡,某日下午,脑海里突然冒出了这本书的名字《我们仨》。遂拨了通电话给友人,借了过来阅读。

  仔仔细细读完,心里触动不止。从第一部“我们俩老了”到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每看几页都有令我感动或羡慕的地方。

  感动于钱钟书夫妇动荡时互相扶持老来互相依偎,女儿钱媛的点滴孝心。羡慕于他们一家人柴米油盐的平淡生活,做学问过生活都有条不紊,既严谨又有乐趣。

  更重要的是,他们是知福的人,所以也更加懂得惜福。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与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或许能够归结为一篇。一篇杨绛先生做的关于他们一家人的梦。是寻梦回忆梦,是担忧梦预言梦。梦里的寓所古栈道,像是相隔万里,梦里的路一深一浅,梦里的人明白自我仍在天地间却不知这是梦境。或许心里明白,也寄期望于这相聚的梦能千秋万载地做下去吧。

  是的,若知离别在即,我怎舍得一觉醒来梦里人影飞去。还不如把一个小梦拉成万里长梦,送一程,道一声再见,又能再见一面。离别拉长,对有情的人来说,是痛苦也是快乐。因为,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他从此消失不见。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对他们一家人的细细回忆。从她和钱钟书新婚去牛津求学一向细述到女儿圆圆和钱钟书的相继去世。

  这几十年的婚姻家庭生活,他们一家人过得平淡安稳略有滋味。在国外留学期间自我学做饭攻克学问难关,回国后遇上战乱文革能相互支持,文革后伴随病痛的老年生活也能在读书工作中安详静默。无论多困难的境地,对他们来说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不去打破世界的方圆,这野心不是他们所能拥有,他们只求在自我的方圆里求得一份自由闲适。

  我很喜欢他们一家人的性格。钱钟书生活上的憨厚与学问上的严谨,杨绛自由温和出得厅堂入得厨房,女儿圆圆大胆聪颖有孝心。这样温情的一家怕是在那个年代也少有的吧。这自由心与甘于平淡的心最是难得。

  书里的彩页有他们一家的人的生活照信札图片,还有钱媛在病床上未能完成的《我们仨》。看着这些毫无华丽朴素得令人动人的文字,让我恍然。

  如杨绛先生在篇末说的那段话。

  人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齐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能够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得到的结果总是失去,相聚得来还须散。难道这短短几十年的在世真的就不需要去珍惜了么。

  或许就应勿执我念,平平淡淡地走下去,不管前路是近是远,不管幸福快乐是短是长。

  有一个家,有事能够做,能看到最亲近的人安然生活着就好了吧。

  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我们仨》读后感范文1200字5

  “世界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玻璃脆”书中如是说,那么他们仨从女儿钱瑗出生到死去这六十年,一直饱有的这份亲情还算坚牢吧,按一辈子的长度来计算的话。钱钟书和杨绛堪称夫妻模范,钱对杨的那番“遇见她之前没想过结婚,娶了她不后悔,再也不想其他人”深情,真是soulmate啊。

  以上为昨日晚上所写,写不下去,今天中午继续。

  其实我最佩服最喜欢的是他们那种对名利淡然的心态,在他们心里只有自己钟爱的文学和自己珍惜的家庭。钱钟书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他们希望有几个知己,不求有名有声。这是多么高尚的境界啊。但是话又说回来,我们又岂能达到这境界呢,别人是天才,是精英,不求闻达可已闻达,我们呢,庸碌小辈,拼命挣扎。换句话说,他已经获得了就不在乎(当然也有可能在他没获得之前也不在乎),我们连获得这份殊荣的门都看不到。

  我想起浮夸的歌词,想起里面那个小人物的用大动作来博人们关注,怕被遗忘就用浮夸的表演来放大自己,未尝成功就用十倍的苦心去做突出的那个。特别是在北京这个地方,特别是在20岁这个年纪,脑袋里的幻想,心胸的壮志,被现实中的默默无闻强烈的压抑着。这种感觉你知道吧,好不甘心,觉得自己明明应该活在光芒之下,享受别人的膜拜,前程似锦,指点江山,可是,真的有一千万个可是。所以真的会那样去做——其实怕被忘记,才放大来演吧。

  或许年轻人本该就迷茫的吧。在你20岁这个年纪,你凭什么去拥有别人打拼十年二十年换来的成绩,你凭什么众星拱月做人群中的核心,你凭什么要求别人给你机会要求别人认可你。这个你指的是我,相比去冲去闯,我似乎更多在自怨自艾,恨自己对自己狠不下心来。

  说回他们仨,都是书虫,我觉得做书虫书痴是件很酷的事情,嗜书如命,很棒的夸赞。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喜欢读书,是什么样的心态,至于我自己,我挺享受看书的,说的肉麻点,看书的时候我觉得那种获取知识的欲望在驱动我,在获取知识之后的那种满足感又奇妙无比,我看的书越多我会发现我要看的书越多,发觉自己看的书是那么的少,世界是那么广袤,恨不得将全世界的好书都看完。很多人将读书的动机归为能增长见识和智慧云云的,我觉得不然,那只是结果,我的动机就是我喜欢读书,我喜欢处于那种状态,就像喜欢打球,喜欢旅行,喜欢逛街什么之类的正常爱好一样,而获得智慧知识那只是结果,顺其自然的结果,不必去强求的结果。只有发自内心的喜欢,才能一直读下去。

  再扯两句家庭,前两天妈妈给我微信说爸爸又叽里呱啦了,要我去搞定老爸,我就给爸爸发了条短信,其实内容不过于“别生气,一家人,要珍惜,我爱你”。但是我是带有感情去发的,我相信爸爸也能收到,我很感恩,我生在这个家庭里,我的父母姐姐很爱我,我也很爱他们,他们很少去透露他们的感情他们的爱,那么就让我负起这个责任,告诉其他三个人,“我们四”是相亲相爱打死不离的家人,珍惜这世情缘。写到这里,我似乎对《我们仨》又多了点感想在心头。

  说是读后感,基本没牵涉到他们仨什么事,只是借题发挥下,我又不是文化工作者,懒得去管这么多,不知道还要写什么,所以就不写了,望下次写的好点,望长写长有。

《我们仨》读后感范文1200字6

  刚开始看前面的时候,几次忍不住落泪。因为能深深的感觉到这个老人内心的孤寂之感。是那种苍茫天地间,值得自己在乎的人都已经不在了,自己却还一人苟活的孤单。其实杨先生怕死吗?她不怕,她怕的,不过是至爱之人的离去吧。有时候想到自己也不过是这片天地间的过客而已,值得自己留恋的东西实在少得可怜。是的,死亡是可怕的,而孤单和无助是更为可怕的事情,人生路漫长,便是漫长一世的孤独。在这茫茫的道路上,若只有自己,便觉得荒凉;若能一路同行,就算没有繁花盛开,也可算是寂寞人生里的一点温暖慰藉吧。这些微弱的星星之火,不用相惜怎能燎原?杨先生此生能得钱钟书老先生相伴一生,也是莫大的慰藉了。

  可惜聚散总有时,杨先生于耄耋之年无望的看着自己一生最爱的两个人的离去,心该有多痛。每每想到这里,眼前就不禁浮现出杨绛先生步履蹒跚,老态龙钟的样子,她一个老人家,就那么一步一步缓慢地走着,身边没有一个可以依托之人。因为老眼昏花,体力不支,自己不得不随时停下来歇歇,但是,她还得继续走,因为自己最爱的人还在等着自己,她得走着去看看他们,送他们一程。

  在女儿走后,他们反到觉得是一种解脱了。因为女儿行在了他们的前面,他们百年之后,就再也不用因为记挂人世间的这个女儿而牵肠挂肚了。而女儿走得不安稳,何尝不是因为惦念着自己年迈的父母。而钱钟书的慢慢走,又何尝不是因为惦念着自己的老妻呢?

  “他(钱钟书)故意儿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看到这句话心里感觉特别难过,一种荒芜的情绪突然淹没了我。明知是要去赴死的,却为了让活着的人不那么难过,努力的眷恋了这个世界。即使这样的结果徒劳无功,但其中深刻而真挚的感情,真的是让人无法不动容。

  可能是因为自己的人生经历还不够丰富,境界太低,目前还体会不到更深层的感受。面对至亲的离去,杨绛先生虽然悲痛欲绝,但更多的,还是一种超脱和看得开吧。她在《我们仨》里面所说,我要留下来清扫现场。人世无常,而人在这个世界上成长,便是一个不断让自己的心灵染上尘垢的过程。禅宗六祖慧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故事广为人知。但我想,我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这样的境界吧。我知道对于人生,我也会时时困顿,时时迷茫,根本做不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只能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和洗衣服,吃饭,打扫垃圾是一样的道理。杨绛先生学冠中西,且对于中国释道也颇有研究,才会说留下来清扫现场吧。因为如果真的是本来无一物的话,那又何需清扫呢?其实,我们都只是凡人,而凡人,如果想当一个好人,当一个心灵干净的人,真的是需要不断修行,不断的反省,不断的干些给自己的心灵洒水除尘的活的,甚至是像对待洗干净的衣服,被套一样,需要把它及时的拿出去晒一晒的。心干净了,你的世界才会干净。心阳光了,周围俱是暖暖的春意。

  这本书不仅仅增加了我对杨绛先生的崇敬之情,同时让我觉得自己应该好好孝敬父母。真的,他们对孩子的惦念是一生一世的。那么无私,那么伟大。而老年人的困境,又何曾是我们能体会的呢?身体素质已经是江河日下,也不能够再给予子女一丝助益。其实这时候,正是我们年轻一代孝敬父母,回报父母的时候啊。

《我们仨》读后感范文1200字7

  杨绛女士用朴素平静的文字,把一个相信相靠、相守相依的家庭及各种尽显风趣幽默、和谐融洽的繁日琐事展现在我们面前,也没有震天动地的呐喊,可能已对自己说了无数遍对钱钟书万能的“不要紧”吧。可我们不知在这看似波澜不惊的文字下,涓涓流淌着对家人的思念和对“我们仨”在一起那段时光的怀念。

  本书分为两部分,“一个寻寻觅觅的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第一部分中,杨绛女士以独特的梦境形式,虚实结合的手法,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自1935年二人相识相爱共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到1988年钱先生逝世三人彻底失散。面对人生路上各种困难险阻,他们相濡以沫、携手共进,美好的家庭是一家人一生中最向往、最安全、最温暖的港湾。

  有趣的是,本书中展现的家庭关系不仅仅是一种。比如钱锺书与钱瑗是父女,自称“哥们”;杨绛是母亲,而有时钱瑗又成为了“母亲”。这其实也是我们的生活的缩影,当你刚放假回来,父母为你做饭,这时是厨师与顾客;你写作业遇到难题时父母来教你,这时是老师与学生;当你生病时父母照顾你,这时是医生与患者让我最不解的是为什么如此一个不可分开的家庭,在最后与亲人道别的时候,杨绛却是以简洁的文字述说,颤颤巍巍的背负着:“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多么至朴至诚又令人心寒的坦然啊。对于这样一个温馨的家庭,我们也就不难体会到杨绛女士怅然若失的悲凉,像深邃古井里的水,不甚华丽,却动人心扉。此时的一句话胜过千言万语,似一滴水珠低落下来,虽力量不大,但可以使这古井里的水掀起层层波澜。

  当你成为家庭中的一员,你就要默许你存在于此,随着它的改变,你也逐渐趋向于它,也将不得不拥有多重身份。这正是一个家庭被赋予的魔力与力量。每个人的背后都有能够信任、能够依靠的家人,这必然为前路点起星星灯火,虽然不是很亮,却铺满了整条路。在这样一个家庭中,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缺席,否则整条相连接的光线,再也没有办法完整起来,回家的灯也就弱了起来,甚至找到这一盏,找不到下一处。慢慢地,你便成了一个迷途的路人了。

  其实杨绛女士较社会上的一部分人已是何等的幸运,在这个温暖和谐的家庭里度过了这么长一段幸福时光,有些父母还未及子养福享乐就遗憾离去,更有甚者明知且有能力去孝敬亲人却啃老反亲,亲人终悲愤撒手人间之时,却追悔莫及。为杨绛的家庭以及其他千千万万个同类的家庭同情感动之余,我们可曾想过:身边的人可会随岁月的变迁,跟着柳儿像在秋天一样在空中飘零。当他们真的迷失在古驿道上,此时天降大雪,封住了挚爱人的路,又冻住了他们的船,也别怪他们心狠,生死离别,本来就是世间常事,正如燕去燕归,花开花落。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玻璃脆”,每一个家庭都有一些有趣的关系和多重的身份,那都是家人之间的互相关爱,关键是以后你能不能把这样的身份反转对待他们,珍惜当下。

《我们仨》读后感范文1200字8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这本书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痛定之后,只剩下满纸洞彻生死的达观。

  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认识杨绛缘于钱钟书先生,读书年代,读《围城》曾被我们视作为一种时尚,仿佛不读《围城》就不是文学爱好者。由此,也进一步了解了钱钟书先生和他的家人,这样的了解毕竟不同于历史课本中的简单介绍,这样的家庭也毕竟不同于我们。但是,一直以来却从未读过杨绛先生的文字,也许当时的读书更多的是追随潮流吧。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杨绛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女士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开始是以一种淡淡然读杨先生的《我们仨》。这样一本纪实文集,轻松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过的六十几年岁月。从两口之家的小甜蜜,到两人去到牛津,在图书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总也找不到什么喧哗的声音,找不出任何干扰项去打破这片宁静,老人像是在轻轻的对自己言语,在亲人墓前一起回忆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相继过世的沉痛打击下,杨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记录着生活里点滴记忆,也许这是她对逝去的人的最好缅怀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径吧!对于八十高龄的钟书夫妇而论,独女钱媛的离去,让老人的心从此成为了干枯的老井。杨绛说:生了独女钱媛这么多年,也就牵挂了这么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牵挂了。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发人送黑发人又该如何的哀伤?所幸的是,这个时候,还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但是,总有一天,他们之间也必有一人要先行离去,风风雨雨相扶持着走过了这么多年,而突然间要接受挚爱的永远离去,从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没有了一生中最牵挂自己的人、自己最牵挂的人,余下的漫漫长夜,再多的风风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过。午夜从噩梦中惊醒,身边已空无一人,那个在身旁睡了六十多年的人再也没有回来。一个人守着孤单的身影,对着寂寞的台灯叹息。

  几十年的风雨路程,他们相濡以沫,特别是钱瑗先去后,对于杨绛女士这样不喑厨事,专做学问的人来说,他们的生活起居更是简单、不容易了。所有经历过的悲欢离合,大起大落,在作者眼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如鱼在水,冷暖自知了。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感慨万千、长叹不已。

  杨绛说: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但是她还是愿意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因为她的心里已经装满了我们仨的情和爱。一个寻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