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读后感

学生观看三国演义读后感【通用13篇】

时间:2023-07-10 09:27:39 读后感

  【简介】在学生观看三国演义后,他们纷纷产生了强烈的读后感,并对这部经典巨著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形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是热心网友“dsy5”收集的学生观看三国演义读后感(共13篇),供大家赏析。

学生观看三国演义读后感

学生三国演义读后感五文 篇1

  从小学二年级起,我就特别喜欢看四大名著,尤其是《三国演义》。它讲的是曹操、刘备、孙权三个英雄争夺天下的故事。我看了这本书,真是受益匪浅。

  我知道无论什么时候,智慧是最重要的。要是没有智慧的力量,刘备就不会有强大的势力,曹操在“青梅煮酒论英雄”时就会杀掉刘备。要是没有智慧的力量周瑜在赤壁之战中也就难以少胜多……到现在,一个人如果没有智慧,就会被社会淘汰,他就不可能在社会上立足。但是相反,一个人要是有智慧,就可事半功倍,而且可以挣很多的钱。

  同时,我也认识了到嫉妒别人的危害。在《三国演义》中,周瑜十分嫉妒诸葛亮的才华。他在世时,曾说过:“既生瑜,何生亮!”结果被诸葛亮活活给气死了,使得一个有用之才就这样浪费了。在这个方面,我有一些亲身体会,那是发生在上四年级的一件事。在一次考试中,一个同学的成绩超过了我。我心中就有些嫉妒,和他的关系也渐渐疏远了,结果我在班上的朋友也渐渐少了,成绩也没有多大进步。

  自从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之后,我慢慢地改掉了这个坏毛病。从这以后,我在班上的朋友又多了起来,成绩也进步了一些。还有一点,我意识到没有一颗真诚的心和坦率的态度是难以交到很多朋友的。《三国演义》中,刘备正是有一颗坦率的心,才得到了关羽和张飞两位大将,才能请诸葛亮帮他争夺天下,正是有了这三位难得的人才,刘备怎会如此强大?一个人若有真诚的心和坦率的态度,就会有很多的朋友,就会进步。

  智慧是重要的,嫉妒对别人是有害的。要有真诚的心和坦率的态度。

《三国演义》学生读后感 篇2

  我家有好多书,可我最喜欢的还是《三国演义》。只要我一捧起这本书,就会连吃饭、睡觉都会忘记。这本书我看了好多遍,怎么看也看不厌。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三国时期,刘备、孙权曹操三人争霸天下的故事。曹操是当时兵力最强大的国家;孙权善于用人;刘备占据险要地形,又有军师诸葛亮的辅佐;因而三个国家势均力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这本书中有许多英雄人物,我最喜欢的赵云,他是刘备手下最厉害的“五虎上将”之一。他英勇善战,善于用计,对刘备忠心耿耿。有一次,曹操的军队包围了刘备居住的小城,赵云奉命保护刘备家人。但当他杀出曹军的包围圈后才发现刘备家人没有跟出来。于是,他不顾自己生命安全,又重新杀进包围圈,救出刘备的夫人和孩子。

  这本书对我帮助很大,不仅使我学到许多历史故事,还使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我好喜欢这本书!

学生三国演义读后感五式 篇3

  在这个有趣的暑假里,我做过许多有趣的事情,读一些有意义的书,比如《夏洛的网》,但我更看重这一本《三国演义》的名著了,让我看得到各种人物的性格……

《三国演义》这本名著的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写的,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这一本书主要讲述:东汉末年,关中大旱,还有瘟疫,以及地震等自然灾害。这时刘备来了,十分忧伤,担心国家,与张飞、关羽并结成了兄弟,刘备第一,关羽第二,张飞第三。写了曹操、周瑜、董卓等人。演绎了一场激烈的战争,还有那聪明、机智、懂得变通、夜观天象的诸葛亮的机智令人佩服。

  最令我佩服的还是诸葛亮,也就是孔明,令我佩服诸葛亮的是他的智慧。就从”草船借箭“中体会出来的。因为周瑜十分嫉妒诸葛亮的才能,假装商议军事,周瑜问诸葛亮与曹军交战,用什么兵器,孔明说弓箭,周瑜说:”军中正缺弓箭,麻烦先生监督制造十万支弓箭,这等是公事,还望先生不要推辞。“因为这样才能使诸葛亮难堪,孔明答应后,并问什么时间造好,周瑜则问十天造的好吗?诸葛亮十分有把握的说,三天就行了,如果不行,甘愿受处罚。周瑜很高兴,还用酒席招待他,孔明喝了点酒,便告辞了,孔明请鲁肃用二十只船,都用青布遮挡起来,再在船在两边扎上千余个稻草人,还有每只船要配备军士三十人。只见雾出来了,越变越大,即使是面对面也不容易被发现。诸葛亮催促船快速前进,诸葛亮却喝酒取乐。忽然开始擂鼓,曹军开始射箭,只见弓箭像雨点一般开始射,过了一会儿,孔明叫士兵把船掉头,头朝北,尾朝西,诸葛亮又命船上士兵大喊:”多谢丞相赐剑!“曹操知道后十分生气,孔明对鲁肃说:”每条船上大约有五六千支剑,不费我们江东半分的力量,就得到十万多支箭。周瑜知道后十分惊讶,生气,和嫉妒。

  从这本《三国演义》中,我看到了诸葛亮的聪明,曹操的诈,刘备的重情重义……

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学生 篇4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使我意味深长。《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这本书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形象,把许多人物写得淋漓尽致,比如说:刘备、关羽、曹操、诸葛亮等。这本书主要写魏、蜀、吴三国之间发生的斗争,这本书从东汉末年一直写到晋朝那个时代。书中有几个人物让我对他们产生了很深的感受。

  首先是刘备,从一开始的桃园三结义这个故事就让我对刘备产生了很深的感受,他十分重情义,也很有爱心,也十分的顾全大局,就拿三顾茅庐这个故事来说,刘备为了统一乱世,三次才请到了诸葛亮,他的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十分敬佩他。但刘备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受到打击不能控制自己,关羽、张飞被杀害后,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听诸葛亮的话,必须要攻打吴国,导致失去了一员战将,如果他当时听从诸葛亮的话,就一定能联吴抗曹。

  然后是关羽,他一生获得了许多的战功,比如说: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等等,他为了与刘备会合,便不远千里来找刘备,斩颜良,诛文丑,结果鲁莽的张飞以为他背叛了刘备,准备要杀他,然后又看见他跟敌方打仗,这才明白。于是关羽和张飞准备一齐去找刘备,最后最后与刘备会合,想象着那令人激动的场面,真为他们而高兴!在书中描述关羽的一句话是: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手拿青龙偃月刀,还有赤兔马。这样搭配,简直是无人能敌!

  最后是曹操,曹操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刘备吓的把筷子掉在了地上,又装作害怕打雷,这才蒙混过关。他在统一魏国时,能够说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他的策略,无不能够统一天下。但曹操生性多疑,在赤壁大战中,只是正因周瑜的一个小计策,而失去了蔡瑁、张允那么好的将军。

  通过这本书,让我学到了很多:刘备教我们什么事情都要冷静对待;关羽教我们忠诚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曹操教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多疑。我们只要取长补短,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5

  《三国演义》主要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书中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

  在此之中,我最欣赏的人非曹操莫数了。许攸评价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只是在三国中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狡猾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我认为他才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得到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这样一来,扩大了人才来源的基础,便于在全社会内得到更多由真才实干而被埋没的人才。于公元220xx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与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20xx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策略。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关羽,这是给我留下的影响最深刻的将。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往投。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作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我最喜欢的文臣是诸葛亮,他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之,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个个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个个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三国演义》 读后感 篇6

  今天我在书店里买了一本书名字叫做︰《我们班的小童星》。这本书主要讲了︰“冬瓜大总统”杨自热因为自己单恋的“甜美女生”王琚成了小童星,而整天失落不已。他悄悄地寻找着自己也能成为一颗闪亮童星的途径,结果却惹出很多笑话。学校排练大型话剧《彼得·潘》,杨自热终于得到了一个饰演独眼海盗铁钩船长的机会。他演得很卖力,同时也明白了,每个孩子都是童星,因为孩子身上的童真是最美的星光,可以照亮大人的世界。

  读了这本书我的感受是︰ 小孩子就是小孩子,大人最好不要过早的把孩子带入娱乐圈,孩子应该是天真、活泼、纯真、善良的;而娱乐圈是大人的世界,玩的全是大人玩的游戏,勾心斗角、光怪陆离。并不是孩子们的世界 ,我们还是小孩子不应该涉足大人的世界,做好自己是最重要的。

  我们应该向故事中的朱子同学习,他虽然是个小童星,但是他乐观向上,都是真才实学,毫不做作,父母还经常做慈善,事也。反之则不应该向故事中的王琚学习,她原本很可爱可是进入娱乐圈后,变得早熟、傲气、不爱帮助人了、劳动是不爱干活了,学习成绩逐渐下滑。同学们对王琚的意见也越来越多了……

  所以我们要向彼得·潘一样永远做个永无岛的小居民。

读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7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听到这首歌,你就应该知道我最喜欢的书是什么了吧!对了,它就是《三国演义》。

  寒假期间这段时间我把《三国演义》读了一遍,讲的太精彩了。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时期,曹、刘、孙三家分汉,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尔后三家为了统一全国而相互征伐的故事。《三国演义》虽长,属于章回体小说,但故事具有连续性,我几乎每次都会一口气读它三、四个章回,让人有一直都想看下去的欲望,而且不觉得乏味,犹如置身于那时代,深陷其中。

  书中对情节叙述和人物刻画有着独特的风格。

  人物的外貌描写十分形象生动,有带点夸张,词语之间的巧妙结合,句与句之间的互相连接,常令我脑中产生无尽的遐想,“吕布顶束发金冠,披白花战袍,系狮蛮宝带,纵马挺戟。”是怎样的呢?“华雄其人,虎体狼腰,豹头猿臂。”又是怎样的呢?

  在《三国演义》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比如:刘备、曹操、关羽、张辽等等。在这些人物中我特别喜欢周瑜,但又非常讨厌他。

  周瑜非常有雄才伟略,并且还才华横溢。他二十四岁的时候便被封为中郎将,可真是雄姿英发;他与吴主孙权情如兄弟,誓死保卫东吴,可见其一片忠心;“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可见其智谋过人。这些就是我为什么喜欢周瑜的原因!

  周瑜又是一个心胸狭隘、小肚鸡肠的人。他非常嫉妒比他更有才华的人,蜀、吴两家联合抗曹的时候,他就十分嫉妒诸葛亮,曾多次加害于诸葛亮,但“诸葛亮三气周瑜”,最终他是被活活的气死了,临死还高呼“既生瑜,何生亮”。可见其心胸是多么的狭隘呀!这也是我为什么讨厌周瑜的原因!

  说说其他人吧!我还崇拜一个人物,它就是诸葛孔明。他的一生对蜀国的贡献非常大,他善于火攻,“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三把大火烧的曹军节节败退,帮助刘备取东川、西川,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八卦神阵,虽未帮蜀国完成统一大业,但留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佳话!还有关羽,他视兄弟如手足,在与刘备、张飞失散之后,曹操对他是“上马金、下马银”,“三日一小请、五日一大宴”,但他最后还是“过五关斩六将”追随刘备而去,可见赤胆忠心!

  《三国演义》中,人物的性格都各具其态、互不相同,作者把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详略得当,如周瑜心胸狭窄、曹孟德奸诈、孔明了事如神等,这些生动的人物形象已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书中还从各种的事件叙述中体现一个人的性格,例如,曹孟德的多疑、残忍、狡诈的性格,为了实现个人的目的而不择手段,在三国中的第四回,孟德误杀吕伯奢全家,吕伯奢一片好心换来的竟是杀身之祸。“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充分体现出他的极端利己主义。这种事例还有许多,借头以安定军心、杀董承满门七百余口、斩孔融全家老小等都表明他是位暴君。

  在情节的设置上,《三国演义》也让人造成许多悬念,令读者百思不得其解,这种例子有很多,如王允设酒招待吕布,让貂禅陪酒那一幕;曹操败走华容道那段故事,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市场上会出现许多分析三国事情的前因后果、战争成败原因的书籍。

  另外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三国演义》对战争方面的描写,小说并没有对战争的场面作过多的描写,只是略微的概括,反而侧重展现统帅之间在智慧与谋略上的竞赛和角斗,从而突出将帅战争魄力;作者同时又注重各人在战争中的作用,让小人物也显示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如在官渡之战中许攸献计,赤壁之战中蒋干盗书等,让读者感受到全书内容的丰富多彩,而且加上每章回都会插入小诗篇,更增加了其艺术韵味,读者可以对诗中所描写的人或事了解更透彻。

  草船借箭后,刘备、孙权联手对付曹操。周瑜和黄盖施行苦肉计,周瑜剥掉黄盖的衣服打了五十大棍,又派阚泽向曹操密献诈降书,约定黄盖带军马和粮草前来投降。曹操多疑,让探子多方打探,但没有看出破绽。孔明七星坛上借来东风,黄盖带二十艘着装满硫磺、火硝的船直冲曹营,周瑜在后掩杀,逼得曹操只好从华容道逃跑。其实这次胜利,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庞统向曹操建议使用连环计。他让曹操船头连船尾,船尾连船头,然后上面铺上木板,就像在平地上一样。所以,火船冲来时,曹操军马无处可逃,死伤不计其数。从连环计的使用上,也可以看出庞统智慧超人。

  孔明三气周瑜,终于使周瑜三十六岁就气绝身亡。鲁肃向孙权推荐庞统,他说:“庞统上通天文,下晓地理,谋略不减于管、乐,枢机可并于孙吴,往日周公谨多用其言,孔明亦深服其智。”从鲁肃的一番话中,也可以看出,庞统非一般的谋士。

  孙权不用庞统,庞统投刘备。刘备使事耒阳。他到任后,不问县事,每日饮酒,自旦至夜,只在醉乡。刘备派张飞巡视,庞统不到半日,将百余日之事,尽断毕了。连孔明都赞庞统胸中之学,胜他十倍。庞统才学可见一般啊!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旷世奇才,却因相貌丑陋,而缕不得志。周瑜死后,鲁肃向孙权重荐庞统,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奇怪,心中不喜。乃问:“公平生所学,以何为主?”统曰:“不必拘执,随机应变。”权曰:“公之所学,比公谨若何?”统笑曰:“某之所学,与公谨大不相同。”权平生最爱周瑜,见统轻之,心中愈不乐,遂不任用。庞统再投刘备,但见刘备,长揖不拜,刘备见其相貌丑陋,心中亦不悦,只给偏远小县——耒阳就职。

  读庞统求职这一节,使我再一次提醒自己:不要以貌取人。我记得读过《哈佛憾事》这篇文章,说:美国哈佛校长极不耐烦地接待了一对衣着朴素、相貌平凡的老夫妇,老妇人说,他的儿子在这所学校就读,不幸去世,为了纪念他们的儿子,他们想在学校建一座建筑物。校长生气地说:“我们不可能为每一位在我校去世的学生建纪念碑, 那我们的学校岂不成了墓园?”老妇人又说:“那我们就建一座教学楼吧?”校长鄙夷地说:“你们知道建一座教学楼需要多少钱吗?需要750万美圆。”老妇人人听完后,平静地对老伴说:“既然这样,我们何不建一所学校来纪念儿子?”这就有了美国著名的斯坦福大学。这个故事不正是对以貌取人的极大讽刺吗?

  读庞统求职,还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是金子总要发光。不要因为自己的卑微而言渺小,不要因为自己的丑陋而丧失信心。只要坚定信念,努力追求,总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大学生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8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三国演义》,其中,令我最敬佩的人物要数诸葛亮了。

  诸葛亮,字孔明,号称卧龙先生。他自从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门后,便与刘备共同商讨国家大事,成为刘备的军师。诸葛亮雄才大略,帮助刘备打了不少胜仗。其中,最精彩的要数诸葛亮草船借箭了。当时,周瑜一直很嫉恨诸葛亮比他高明,总是千方百计地想要谋害诸葛亮,于是便借请诸葛亮商量军情,故意为难他,说:“现在军中急缺十万枝箭,请先生快快造来。”诸葛亮何等胆识,他毫不惧怕,反说:“三天,够吗?”周瑜万万没想到诸葛亮会如此信口开河,心想死定了,赶忙说:“你立个军令状吧!倘若违反,军法处置!”诸葛亮哈哈大笑,立下了军令状。

  而后,诸葛亮向鲁肃借了二十条船,每条船上安排了三十名士兵。前两天按兵不动,到了第三天,江面上雾气腾腾,大风东去,诸葛亮带领船队往曹营驶去。曹操害怕中埋伏,命令射箭抵挡。不一刻,草船被射满了箭,满载十万多枝箭荣归军营。读到这,我仿佛看到了周瑜目瞪口呆,但又心悦诚服的样子。不由得暗暗赞叹诸葛先生的足智多谋。

  《三国演义》不愧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她的文学魅力无时不在震撼着我。使我受益匪浅,建议大家都去读一读。

学生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9

  说到袁绍兄弟(袁绍、袁术)想必会历史的人都会偷笑。因为他们两个人一个比一个傻,一个比一个牛。

  先说说俩兄弟小时候吧!袁绍是婢出,袁术是嫡出。但袁绍品行装得很好,而袁术却原形毕露。所以,大家对袁绍很好,但总好像看不起袁术。袁术对这一点深感不满,便指责大家说,你们不鸟吾,反而理吾家之败子?大家说他傻不傻?傻,这当然是傻。傻到什么程度呢?傻到让大家从此与他更疏远,还常在背后说其坏话。而袁绍呢?有点牛。在兄弟相处的时候,袁绍常当众讽刺袁术。兄弟俩的童年就如此飘过。也不免埋下仇恨。

  到他们大了以后,一个叫董卓的枭雄称帝,想“废立”。但他失败了,只好将皇帝踩于足下,使其听话。这给了人们一个忠告——现在皇帝虽是弱不禁风,但要从名义上正面打击,仍然是不大容易的。但袁绍够牛,没有吸取到这个教训。他竟在不久之后,提出了“另立”。当然,没人傻到会去抢做这个皇帝,个个拒绝。而袁术呢?更牛,还带着点傻乎乎的。袁术很快表态——反对!为什么呢?因为他竟想“自立”!对于此“冤家对头”要“自立”,袁绍当然不会给予支持。于是,袁术终于忍不住了,便自己“单身一人”,争当皇帝。没料,竟还真成立了一个新的政府。但当然,下面是一片反对!开始袁术还洋洋得意呢,来一个,铲一个。但到了最后,这位“吃饱了撑着”的家伙终于撑不下去了,被人铲光了,地盘也被移为废墟……袁术见大势不好,只好带着残兵败将落荒而逃至深山老林。袁术那边,就先告一段落了。

  袁绍看着弟弟“自立”失败,一边偷笑,一边就打消了“另立”的念头。后来袁绍的谋士沮授与田丰提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什么话?我们把他谋士的话与曹操谋士的话比较一下。曹方那边的话是这样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什么意思?就是为皇上作出奉献,供奉皇帝,以统一天下,使那些叛国者不得好死。而袁绍的呢?他那边的话是说,要利用好皇上,使全天下的人都屈服于他们手下。多么罪恶的人啊!恶到连手下都那么恶!其实袁绍只是说说这建议好而已,但一直没实施(大概舍不得军粮吧)。可见,袁绍还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吝啬鬼。

  随后,曹操与袁绍反目发生了渡官河一战。袁绍在这战役时,兵力赛过曹操的三倍。但他输了,并被杀了。因为他太自大,步步逼退曹操,不料使曹操补给更快,使自己的军粮越来越少……而后,袁绍几个儿子都被杀了。而袁术不攻自破,发病吐血,病死他乡。

  大家都佩服袁绍两兄弟——真够傻够牛吧?

名著《三国演义》学生读后感 篇10

  大家一定知道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罗贯中用他那如缘大笔,描绘了东汉末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彻底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中国进入一个群雄争霸时代的一场场惊心动魂的战争。

  在曹操献刀刺董卓的故事中看出了曹操是个有勇有谋的人。在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中看出关羽是个骁勇善战的人。在三顾茅庐的故事中写了礼贤下士的刘备。在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中写出他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

  后来,关羽在东吴遇害,张飞连夜也遇害,刘备悲痛万分。虽然孔明。赵云都劝刘备以大局为重,联吴伐曹,但是刘备报仇心切,不听劝告。孙权也再三派人去讲和,可被都被拒绝。孙权无奈派陆逊前去迎敌。,陆逊打败了刘备,蜀君损兵折将,蜀汉元气大伤,刘备一病不起,不久病死了,太子刘禅继位。孔明死后,刘禅已长大,整天不理朝政,只知道吃喝玩乐。姜维知道司马昭攻打蜀国后,立刻上表,攻打敌军,可刘禅却去求神问卜。姜维领兵,致使魏军长驱直入,直逼成都。这时刘禅慌了,他派人去投降,蜀国从此面亡了。过了几愈吴国也投降了。从此,西晋王统一了中国。

  我明白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习诸葛孔明。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1

  汉室衰败,奸贼乱出,天子无能。

  李傕郭汜二人,被杨彪等人用离间计,互相残杀,最后二贼纷纷起兵造反,杨奉董承来救驾,二贼也是一路紧逼。后有曹操来助,方解一时之急。孙坚之子孙策欲承其父之遗志,发展大业。吕布取得徐州后,将刘备逐出徐州,而后刘备便投靠曹操。

  有诗叹曰:“天子懦弱奸邪起,气色凋零万贼狂。看到两京遭难处,铁人无泪也恓惶。”

  曹孟德之宏图大志将实现,汉帝颓废无能,如何治国,如何平乱,如何兴复?

  此时汉朝,气数将尽,新主何在?汉室兴复,何日可期?天下三分,是为必然。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2

  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文学大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下的野心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吴这三国交织而成,其中,以蜀汉为主体,所以,作者对蜀汉中的主角包括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则是赞赏有加,对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则是以贬居多。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奇书之一,亦是章回小说之一,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评价,其中,有许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死孔明吓退活仲达等……,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有。

  一、过五关斩六将:

  当时关羽因为要保护二位嫂嫂及侄儿的情况下,不得已只好屈服于曹军之下,但关羽虽处在曹营下,却无时无刻地挂念的大哥,时时打听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关羽终于知道大哥现处在河北袁绍那里,他赶快提刀跨马护送着两位嫂嫂及随行的女眷们乘车,到了东岭关口,因偏将孔秀执意要请示曹丞相之后,此时,关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两半,消息传到洛阳,虽洛阳守将韩福和孟垣商量对策,但哪里是关羽的对手,两人都被关羽所劈死,像这样,关羽一连闯过五个关口,杀了六员守将,才渡过黄河,他虽然感到有些愧对曹操,但此时的他只想赶快和大哥碰面,杀了这么多人,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二、的芦救主:

  此时,刘备虽然对刘表的召请,心里感到疑惧,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刘备便带着赵云,跨着的卢,向襄阳出发,蔡瑁装得非常恭谨,到了第二天早上,荆襄九郡四十二州县的文武官吏,开始参加刘备代替刘表主持的丰年大宴,赵云非常小心的跟在刘备身旁,于是,蔡瑁又设下计策,把赵云支开,等到酒过三巡之后,伊藉执着酒杯,个人总结走近刘备席前,悄悄地向他说过:蔡瑁想要杀你,你赶快从西门逃走吧!于是,刘备立即跨上的卢向西门逃出去,但没想到走不到几里路,前面有一条又深又急的河,此时,刘备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这时,刘备嘴里喃喃地念道:“的卢,你要救我!”的卢好像是听懂他话似的,奋力窜起来,使刘备脱离了险境。

  这二则故事使我受到了启发,(一)是让我感受到关公的重义气,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两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两位嫂嫂的安全为重;

(二)是让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认为它是坏的而舍弃它,就像是的卢一样,纵使它是会克主的,但刘备却不在意它,可能是刘备的仁心感动了的卢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时,它无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国演义,才感觉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让读者都与故事的剧情融合为一体,随着故事剧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国演义因为属于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让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故事编排得宜,紧张刺激,使人有一种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处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乱世之中,三国演义不仅是在当时有一种象征的功用,也是令一种体制的创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说的典范之一,所以,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文学素养也提升了许多。

小学生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3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首《三国演义》主题曲阵阵在我耳边响起,让人开心忘己。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罗贯中,其中写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人物,从黄巾起义到司马炎建立晋朝的事情。虽有打打杀杀,但充满人物个性色彩。在一片战乱纷纷中,呈现了三国“魏蜀吴”鼎立。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诸葛亮,他可谓是书中最光彩的人物,凭借他的绝顶聪明,赤壁巧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巧摆八阵图,空城计等妙计,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托孤之重,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等。虽然他灭魏吞吴的雄心霸业没有完成,但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流芳百世,他永远是让人敬重的真丈夫也。

  再谈赵云,也就是常山赵子龙,大家听到肯定很耳熟。从单骑救主,截江救阿斗,足以看出他对刘备的忠义耿耿。再加上他武艺高强,正义凛然的英雄本色,不愧被刘备称为“浑身是胆,乃真丈夫也。”真是一个令人敬仰的英雄。

  读了这本《三国演义》,我不仅增加了许多历史文化,还明白一个道理,做人讲忠义讲正义,守规矩,武艺高强,德高望重,以理服人,还要知真英雄的含义,为人诚实,胸怀天下,无私奉献。

  人有才能才干,总能受到重用,总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