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是热心会员“af7600”整理的读朝花夕拾有感读后感一千字(优秀9篇),欢迎参阅。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1
在暑假的时候,我读了《朝花夕拾》这本书。书中写的是鲁迅以前的回忆,资料主要是作者对当时旧社会的批判,也体现了鲁迅先生写文章的语言特点。
在这本书中有十篇文章,其中有的写的是作者的童年,有的写得是作者的青年,作者几乎把自己的`一生写进书中。有些故事读起来会有一丝亲切感,就如作者的《五猖会》,在“我”正准备去看庙会的时候,父亲却让“我”背书,此刻的我们身上是不是也会有相同的事情发生呢?正是因为这个故事我才觉得父母的这种行为是不是没有顾及孩子心理的感受呢?
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长妈妈,虽然让晚上的睡相不好,而且还爱说别人坏话,但她还是有优点的,如“我”和她聊到长毛的时候,她的精神,“我”甚至对她产生了个性的敬意,虽然这敬意越来越薄,在长妈妈的身上,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当时的社会的妇女的形象。在此刻的社会中虽然也有这种“反面”形象,但已经很少了。这也是当时封建社会留下的后果。
在这本书中,我不但见到了一些旧社会的坏风气,还有一些值得我仍然学习的地方,就如书中的藤野先生,他是鲁迅先生从医时的老师,他为人十分的严谨、认真。在“我”的笔记中,他都会帮“我”勾勾画画,有一点错误他都会改出来,这也使“我”对他充满了敬意。而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的态度正是我们就应学习的。
总之《朝花夕拾》向我们揭示了当时旧中国整体社会现象,落后、愚昧。也激励我们珍惜这天,更好的去创造明天。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2
进入小学之后,我知道的并读过的名著不少,而在这些名著中,我最喜欢的还是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这是鲁迅先生笔下唯一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
在鲁迅先生的弥留之际,回忆起自己童年的点点滴滴,回忆起自己身边那些充满温暖与爱的人,心中应该是别有一番滋味。本应该是快乐的童年,却被当时封建的思想所笼罩着,透露出腐朽的气息。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用笔墨最多的一个人物,便是长妈妈了。在《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通过阿长与‘我’之间发生的几件事,来写‘我’对阿长的怀念并反映社会的黑暗。长妈妈这样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独特而不平凡,通过对长妈妈经历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比较黑暗腐朽的事实,在这篇文章当中,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爱与同情。让我们再一次回到了那个纯真的年代,学会去关怀身边的每个人!
《朝花夕拾》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活灵活现的人物,富有饱满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着监狱般囚禁人们的旧社会。一切的感受,都是这么天真,都是这么的烂漫。最值得赞叹的是,作者以一个小孩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读起来让我感到无比的亲切,时不时还会引起我心中的共鸣!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的童年是辛酸的,也是快乐的,我们的童年也像他一样,无论过得好坏,它都会给我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回忆。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3
是鲁迅的一部经典作品。我在暑假里读了这本书,他给我的感触很大。
鲁迅的作品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满是好词佳句的华丽。却更能吸引读者,仿佛在给你讲故事一样。
比如范爱农的.眼球白多黑少,看人总像在渺视。有比如“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这就是鲁迅在描写人外貌特征和习性时的特别手法。他可以生动地表现出一个人的特点,又增加了幽默感。
鲁迅不管是对他人的赞扬或批评以及对那人的各种看法,都豪不掩饰地写出来。因此,我比较喜欢他的文章。例如〈阿长与山海经〉。内容大概是这样的:长妈妈是我的保姆,起先,我很讨厌她,特别是她的切切察察,而且她睡相极不好,但她也懂得许多有趣的礼节,是我不耐烦的。之后,她给我讲“长毛”欺压百姓的残忍故事,他伟大的神力让我敬佩。然后,在我极度渴望者〈山海经〉时,阿长为我买来了。我又一次对她敬佩。最后,她辞了人世,我默默为她祈祷。本文由我一次一次对她态度的转变,突出了阿长的朴实。
中考名著必读《朝花夕拾》十分耐人寻味,它反映着封建社会的种种陋习:有写人吃血馒头,吃人肉。人们迷信,古板,缠足,互相欺诈等等都受到了鲁迅强烈的批判,也让我不由得为那些人们感到悲哀。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4
鲁迅先生的一生是坎坷的,他的书却有很多童年的乐趣。童年时的快乐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照亮了艰难岁月,让鲁迅先生在艰苦生活中不再烦恼。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独一无二的,鲁迅先生的童年也是五彩缤纷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先生的童年充满了乐趣。百草园里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栏杆,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最让先生觉得颇有趣味的是短短的泥墙根。长妈妈还给先生讲百草园中“美女蛇”的故事,先生听得入迷,深感做人之险。冬天的百草园也有趣,先生喜欢在百草园中抓麻雀。等地上的雪积了两三天,鸟雀没有食物吃时,便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只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撒一些秕谷,棒子上系一条长绳,人跑到很远的地方,鸟雀一来,将绳子一拉,自然就罩在竹筛里了。
看到这里,我不禁也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时光。
小时候,我经常到老家的稻田里玩。习习秋风吹过我的发梢,我和同伴们在田里跑来跑去玩游戏,笑声在风中荡漾开来。村边的小溪也是我们小孩常顾的地方,赤着脚站在水里,在那儿互相泼水。
现在,我们马上就要失去快乐的童年了。
童年的一点一滴逝去了,只留下一些模糊的痕迹。不如看看《朝花夕拾》,找找童年的乐趣。
读朝花夕拾有感读后感一千字 篇5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在晚年时候回忆幼时所作。扫过书题便可知,幼年的故事到了老年时再去回想,犹如清晨开放的鲜花到了傍晚再摘取般,或许会失去盛开时那份激情,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增添了另一种风韵。而那不太清晰,若隐若现的芬芳更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从中能轻易看出鲁迅少时的斑斑痕迹。书中用最平实的语言,鲜活富有时代特色的人物,有趣而有内涵的往事,有品位有抨击地点缀着旧社会的种种,而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也随着情感的流露表现得愈加浓烈。
《藤野先生》一文中,当时的中国在日本眼中的确是一个弱国,可当自己亲眼所见其中一段话时,心依旧不住地抽痛与不甘“中国是一个弱国,所以中国人自然是低能儿……”然,中国当时的腐朽与落后,也确实坐实了这句话,可想而知,在那样的社会下成长的孩子,有几个是能免受其害,思想健全的?而在那“弱国”的阴影下依旧与恶魔进行着灵魂交易,与敌人一同欢呼的国人,那份刻骨的麻木不仁,不仅让人可怜,同时可悲可恨!
当时的孩子,并不一定能在书中得到解放与升华。
文中一段《二十四孝图》,原本父母的良苦用心,原本的“孝当先”,就在孩子翻开一面面泛黄的书页时,竟在他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使其觉得“白发的祖母,是和自己不可两立的人”,封建的礼教不禁令人发指,令人心寒。
鲁迅先生的文笔绵密细腻,真挚感人,仿佛小桥流水般沁人心脾。但纵使写得流畅自然之致,也丝毫不改前风,内里的批判讽刺也应了“用笔作武器”。
然而,鲁迅先生的童年若是只有苦难,也难以铸就他这样坚毅又不失仞性的人格。
在《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中,鲁迅使用了许多新鲜的文字描述了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于当今看来并没有什么独特之处的百草园,却在其笔下成了少年的天堂,乐园。仿佛那桑椹,百灵鸟,土墙依旧在眼前,自然而然成了鲁迅内心深处的一方净土。这样一段生活为鲁迅似乎有些残缺的童年做了添补和点缀,但好景不长,渐渐的讽刺和控诉又弥漫开来,面对旧社会和私塾教育,年幼的他又不得不低头。
品完全书,这些不满,对现在的我而言虚无得闻不到一丝味道,这些控诉,对现在的社会而言飘渺得有些不真实。但在那样一代人的人生演义中,却令人毛骨悚然而充满力量。
对已逝岁月的回忆,有情怀真挚,有感伤无奈。欢快时,逸出沁人心脾的馨香;感伤时,逸出无名的寂寥。而这一切,都源于《朝花夕拾》的韵味。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6
朝花夕拾,很好听的名字,这是中国的大文学家,鲁迅的一本散文集,当我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我便被深深的吸引……
书中包含着许多文章,但有一篇,令我记忆犹新,它的名字是——阿长和山海经,主要讲的是鲁迅家的长工,长妈妈,喜欢在人背后切切查查,懂的许多麻烦的老规矩等等,一次,鲁迅先生特别希望得到山海经,是长妈妈带给了我……
这篇文章主要写的,其实是长妈妈,她不拘小节,很多地方并不招人喜欢,却可以做到别人不肯做的,或不能做到的,在鲁迅小小的心灵里留下深深的印记……长妈妈虽然表面上不拘小节,实际上却能看出鲁迅心中所想,对鲁迅的宠爱。
长妈妈是典型的农村妇女,又黄又矮,还爱嚼舌根,懂那些麻烦的老规矩,但对鲁迅,却付出了她的爱,表面上粗枝大叶,实际上却很细腻,那种深藏的爱,让鲁迅忘记了她踩死隐鼠的仇恨……
在鲁迅年幼时,可能像山海经这样的书籍,并不是随意可以拿出来看或临摹的这可能正是旧社会腐败的原因,鲁迅先生的文章中,在我看来,是暗含着这一点的……
但是,这位长妈妈却能得到山海经,更反应出她对鲁迅的疼爱……
合上书,我深吸一口气,这本书,真的令人受益匪浅……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7
《朝花夕拾》是鲁迅一部回忆散文集,较完整的记录了他从幼年到青年的生活经历,生动的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社会风貌。展现了当年的事态人情、民族文化、流露了他对社会的深刻观察。
作者鲁迅是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朝花夕拾》十分耐人寻味,文笔深沉隽永。它反映着封建社会的种种陋习:有写人吃血馒头,吃人肉。人们迷信,古板,缠足,互相欺诈等等都受到了鲁迅强烈的批判,也让我不由得为那些人们感到悲哀。
其文体基本上是散文与杂感的结合,最典型的是《五猖会》、《无常》、《父亲的病》、《琐记》。每篇散文背后都有一个深刻的道理,例如第一章《狗·猫·鼠》: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我认为鲁迅先生擅长用“兴”这一手法。就是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又称“双关”。散文是最难写的了,应为首先要做到“形散神不散”非常难,所以我十分敬佩鲁迅先生。
我觉得《朝花夕拾》真的是一本好书。我们从中汲取智慧,启迪思想,获得丰富的人生体验,提高文学素养,成就完美人生!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8
其实一开始去读这本书,我愚笨的以为这都是一些毫无关联的零碎片段。可再仔细去看,才发现,若将它们联系起来,它是很完整的写出了鲁迅那个充满着童心的孩提时代所存在的.叛逆思想,历历可见。
《朝花夕拾》虽然是有任意而谈之意,但文字中却无不透露出雕心刻骨般的苦心。
比如。《琐记》这一篇,从作者离开S城到赴日留学之前,写了四年的生活,写了他不断探索前进的道路的曲折过程。通过一连串富有典型的细节写出了作者立志要走出一条崭新的路去努力和奋斗。
在写作手法上来说,把叙述,描写,抒情有意的结合在一起,充满着诗情画意。作者把对往事的回忆与其恰当的评论,妙到天衣无缝。
语言真实,清新,读起来颇得趣味。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9
在这放暑假快一个月的时候,我把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给读完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一本书是鲁迅先生晚年写的,内容都是鲁迅晚年回忆幼年时发生的事。童年的欢乐、悲惨更显得回味无穷。作者回忆往事只是对现实的安慰。这本书是作者追怀青少年时代的往事而作的,既描写了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师友的诚挚的怀念,又真实的书写了戊戌政变和辛亥革命前后作者所经历的生活种种——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中国到日本,每一篇都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的一角。阿长与里的长妈妈,在幼年鲁迅的心中爽直而多嘴,有很多繁琐的礼节。但她又能做别人不能做的事,买到山海经。对于长妈妈鲁迅只挑了几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如长妈妈睡觉时伸开手脚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占领全床;切切察察说话时,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爷,或者点着对方或自己的鼻尖等,简略几笔,就活画了长妈妈的个性特征。
当然还有许多别的文章也不错,
可以从中读出少年时代一个敢爱敢恨的鲁迅。朝花夕拾真可以算得上经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