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读后感 篇1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一部详尽宏达的历史。它记载了从东汉末年黄忠之乱到公园380年约110多年的历史。它以陈寿的《三国志》为模板,经过作者罗贯中大胆的艺术创作而完成的,使高深难懂的政史以一种有趣、贴近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在广大群众面前,并为人们所喜爱、传颂。《三国演义》又是一部小说,一部内容丰富蕴涵深刻的小说,作者匠心独特,以生花妙笔勾勒出桃园三结义,过五关斩六将,火烧赤壁,借东风,长板桥等一系列生动的故事,为妇孺皆知。它妙趣横生的文字,以及驰骋于神出鬼没境界的畅快深深地打动了我,而它也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经典。
《三国演义》被学着们列为“四大名著”之一,而它确实无愧这一美誉。翻开它,就犹如绽开了一副巨大的历史画卷。作者并不华丽却十分准确的文字就像点点笔墨给这幅花卷描绘出朵朵奇葩,使每一位读者都深深陶醉于其中。这里既有硝烟弥漫的战场,也有风花雪月情谊深长的爱情。引人入胜的情节让人忘却了这是在述说历史,而分明是在娓娓地讲述一个美丽而动听的故事,我想这大概就是经典之作与众不同之处吧。书籍真的是世人累积智慧之不灭明灯......
《三国演义》一部丰富而深刻的巨作,仅凭我的三言两语又怎能细说?如今,硝烟散去,英雄不在,千年故事已变为尘埃,只剩下“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的淡淡哀伤。
《三国演义》小说读后感 篇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还得这句话吗?没错,这就是《三国演义》中都能见到的一句话。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诸葛亮。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在战火连天、民不聊生的情况下,放弃了舒适的隐居生活,凭着自己足智多谋,帮助刘备打出了一片天下。诸葛亮,他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和建议,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或是反对的意见;他不像那些只因为一些小嫌隙,就听不见不同的意见。
诸葛亮,他能够正视自己的错误,勇于深刻检讨、知错就改。公元二二七年,诸葛亮率大军攻魏,但由于错用了马谡,结果在街亭打了败仗。后来,他在《街亭自贬疏》中,诚恳深刻检讨,并请求降职三等,来惩罚自己的过错。
诸葛亮不贪财,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他是一个高尚、一个纯粹的人。他这些品质在我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三国演义》在作者罗贯中的笔下描写的栩栩如生。我非常喜欢《三国演义》这本书,它让我知道了很多历史知识,也懂得了人与人相处的方法,以后我将读更多这样的好书。
《三国演义》小说读后感 篇3
暑假,我看了许多的课外书,其中印象最深刻要数《三国演义》了。《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被称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也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
书中刻画了刘备、曹操、诸葛亮、关羽、张飞等几乎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他们有的忠厚,有的奸雄,有的智谋,有的忠义,有的勇武,真可谓是写尽了人物百态。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挟天子以令诸侯、诸葛亮草船借箭空城计等人尽皆知的故事,更是把人物性格、人间百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读来让人如身临其境,爱恨情仇,欲罢不能。
《三国演义》中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让我大开眼界,而以上的这些故事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还告诉了我许多小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很值得我学习。
《三国演义》小说读后感 篇4
我是一个特别现代的学生,并不习惯接触那些古典文学,因为我觉得里面枯燥乏味,毫无生气可言。那些书在我眼里是古板的,让人刚拿起就想扔掉的感觉。这种感觉持续了好几年的时间,直到朋友送给我一本书——《三国演义》。
朋友远在广东,他十分了解我的脾性,叹息过我此生注定无法探寻出古典文学的奥秘。但此次,他还没跟我打声招呼就给我寄来这本黄色封皮的小说。并且在msn上给我留言道:“推荐你看这本书,以你最好的朋友的名义。”
他从来没有这么认真过,以至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这本书。
这本书的封皮上镀着四个银光闪闪的大字——三国演义。
但很显然,我一整天就这么看下去了。这个城市笼罩在泛滥的白光里,在清晨星光还没有隐去的时刻,就已经悄悄涂抹起了天空,像是一个悠闲的公爵,在耐心地涂抹着他手上的全麦面包。
惊觉已经晚上七点时,这本书我已经囫囵吞枣似的看完了。这里面的人物让我记忆深刻,原本并不了解的诸葛亮与刘关张三兄弟的故事,在这本书里,我渐渐了解了他们。
诸葛亮是谁?是刘备三顾茅庐好容易请出的人。卧龙先生熟读兵法堪称有经天纬地之才,神出鬼没之术。先生舌战群儒,智斗八方,三气周瑜,令其死前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增灶退兵,唱空城计,更是智勇超人,镇住司马懿不敢轻举妄动……更有草船借箭,借东风,八阵图,七擒孟获……先生的天纵之才让人言之不尽,道之不完矣。先帝兵败,在白帝城托孤于先生,先生流着泪接下遗诏,誓要辅佐阿斗平定天下。泪潸潸,雨绵绵。天降小雨,为此哭泣。
刘关张三兄弟是谁?他们虽不出同一族系,但在桃园之中,以天为证,各喝下三杯酒,留下了“不愿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千古美谈。刘备手持雌雄双股剑,关云长挥青龙偃月刀,张翼德舞丈八蛇矛,就这样一个阵容,欲要平定天下,创造太平盛世,真不愧有雄心壮志。关云长的“身在曹营心在汉”,刘备死前的“愧对兄弟矣”,张飞因云长阵亡而大发脾气,从而丧失性命,刘关张的兄弟情真是感天地,泣鬼神。
吐一口浊气,心中波澜起伏,三国演义中的种种事,让我如同身临其境,沉醉其中,几乎无法自拔。
想起朋友那句语重心长的话,可能古典文学真的有它吸引人的一面。这让我明白一个道理:不漂亮的眼睛可以有美丽的眼神,不够标志的面容可以有可爱的神态,不完美的身材可以有好看的仪态和举止,这都在于一个人灵魂的丰富和坦荡。或许美化灵魂有不少途径,但我想,阅读其实是最好的途径。
《三国演义》小说读后感 篇5
我推荐的一本书名叫《三国演义》,这本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有人这样评价:“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读过《三国演义》,另一种则正准备读。”《三国演义》得到这样的推荐是当之无愧的。这本书的作者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是元末明初小说家,代表作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等。这本书是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它的发行量近亿万册,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远深。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间发生的政治,军事斗争的故事。刘备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为了理想和抱负开始了沙场征战,并最终建立了蜀国,与曹操掌权的魏国及孙权主政的吴国并称三国。后来,魏,蜀,吴三国征战不断,最终被西晋统一。《三国演义》中有许多大人物,大英雄,这些人物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截取故事中的两段文字与大家分享:“他们来到东岭关,守将孔秀不肯放行,关羽一刀就把孔秀杀了。洛阳太守韩福又阻拦关羽,牙将孟坦向关羽挑战,被关羽砍为两段。韩福用暗箭射中关羽左臂,关羽用嘴拔掉箭,策马加鞭一下就把韩福给斩了。”从这几句话中,我体会到关羽不避艰难险阻一心想找到刘备的忠义精神,令我特别敬佩。
当我把书合上时,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一定要将这本书推荐给同学们,让更多的朋友走进三国演义的.故事中,认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肝义胆的关羽……怎么样?听完我的介绍你们是不是有了马上读书的冲动?那就别犹豫了,赶快行动吧。相信大家读完故事后会发自内心地说:“这是一副波澜壮阔,金戈铁马,壕气纵横,逐鹿中原的画卷。”
《三国演义》小说读后感 篇6
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让我受益匪浅:《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大国相互斗争为主要的题目,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刻画了很多人物形象。
先说说关羽吧。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之后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刘备,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刘备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终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并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并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纵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__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可是他没有杀刘备,虽然刘备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仅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之后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构成了鲜明的比较。
《三国演义》小说读后感 篇7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暑假里,我看了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那里面描写的一些气势磅礴的场景真是让我回味无穷。
这些场景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温酒斩华雄”了。
以袁绍作为盟主的十八路诸候云集说是讨伐董卓,其实暗中比拼的的是兵强将广,身世显赫,谁不是心怀鬼胎,想乱世称雄?只有刘、关、张三人三骑,竟也赶来会盟,他们凭的是一腔忠肝义胆。在一帮庸碌之徒眼里,当然是看不上这势单力薄的区区无名之辈的,只有曹操对他们另眼相看。
英雄不问出处,是骡子是马拉出来蹓蹓。果然,在众诸候被董卓的先锋华雄的气势所吓倒,一个个惊恐慌乱、手足无措之际,关羽这个籍籍无名的马弓手提刀请战,众人不禁瞠目结舌,不以为然;袁绍生气地说,“我们十八路诸侯大将几百员,却要派一个马弓手出战,岂不让华雄笑话。”关羽大声说:“我如果杀不了华雄,就请砍下我的脑袋。”曹操叹服,倒了一杯热酒给关羽,意在为其壮胆,关羽轻轻一笑说:“等我杀了华雄再回来再喝吧!”说完,提着大刀上马去了。果然,艺高胆大的关羽,稍后即提着华雄的脑袋走进中军帐来将那头掷在各路诸候的脚下,而那杯酒依然还是热的。
“只见曹操拿起一杯酒递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放下,某去便来。说完便离开军营,才过一刻,便闻鼓声大震,只见关公提了华雄的头来到营中。其酒尚温。”我们的古典文言文文字简洁,但是一样描绘的形象入微,让人仿佛身临其中,我们文字真是魅力无穷。